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路上的流年碎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30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路上的流年碎影


                                             云南昆明市第三中学 周丽蓉

    我又一次打开了[size=+0]2013[size=+0]届[size=+0]9[size=+0]班的孩子们送给我的生日礼物[size=+0]——[size=+0]那个有着[size=+0]62[size=+0]位孩子满满祝福的课件,映入眼帘的是偰嫤同学的这句话:
    “[size=+0]教育是一场轮回的花事。缘分其实就是在时光的轨道上,我们分秒不差地相遇、相知、相惜。[size=+0]”
    这样的表达多么富有诗意,读来让人口齿噙香。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从[size=+0]1986[size=+0]年[size=+0]8[size=+0]月走上讲台,到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十八个年头。三年一个轮回,这场美妙的[size=+0]“[size=+0]花事[size=+0]”[size=+0]已经在如梭的生命里转了九轮。一场场的花事,这样明媚、这样鲜活,笑泪纵横,情思交加,百味迭生。
                                    忆往昔,流年碎影惹花梦
    我被思绪拽入深深的回忆,沉浸在流年的片段里。
    那是在丽江一所古城边狮子山下的小学,小学的名字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迹[size=+0]——[size=+0]红池完小。对学校的记忆很淡,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内容的。只记得白龙潭清洌的水里有油油的水草在招摇,多少年后,每每读到徐志摩的[size=+0]“[size=+0]软泥上的青荇[size=+0]”[size=+0]时,我便会想起白龙潭,想起了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size=+0]——[size=+0]何老师。她利用每周一次[size=+0]“[size=+0]红小兵[size=+0]”[size=+0]活动,给我们读《欧阳海之歌》,从头开始,每周一个片段。于是,我的生活里除了军号、军歌和摘蚕豆之外还多了一种乐趣叫[size=+0]“[size=+0]读书[size=+0]”[size=+0],还有一种书籍叫[size=+0]“[size=+0]小说[size=+0]”[size=+0]。故事没有读完,何老师调走了,如同诗歌中的留白一样,留给我一个补白找寻的空间。
    找寻,先是小人书,后是单行本,再到长篇小说:《一块银元》《郑师傅的遭遇》《新来的小石柱》《艳阳天》《金光大道》《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家》《春》《秋》《红楼梦》《五朵金花》[size=+0]……[size=+0]我就这样进入文学的世界,感受多样的世间百态,体会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少女时代的情怀,有英雄情结,有[size=+0]“[size=+0]高大全[size=+0]”[size=+0]的阳刚,有[size=+0]“[size=+0]鸣凤[size=+0]”[size=+0]的刚烈,也有[size=+0]“[size=+0]淑芬[size=+0]”[size=+0]们的挣扎;有[size=+0]“[size=+0]小石柱[size=+0]”[size=+0]的坚强,也有[size=+0]“[size=+0]银环[size=+0]”[size=+0]的英勇,当然,还有对[size=+0]“[size=+0]才子佳人[size=+0]”[size=+0]的关注和向往。文学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在心田中。以至于每每奔走在怒江峡谷陡峭而贫瘠的山道上,住在砍了甘蔗就地架起的钢架房里,路边的一棵棵长满果实的滇橄榄,房间里冒出的甘蔗芽,烈日下挥汗挖出的泥塘[size=+0]……[size=+0]一切都让我充满了遐想,甚至下雨天赤脚在泥泞的路上滑行,脚下的泥水从趾缝间冒出感觉都不一样[size=+0]——[size=+0]因为,那是一个做着文学梦的少女的生活。
    因为就读部队的子弟学校,我的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把自己对文章最朴实本真的理解、极为生活化的传达感染我,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一手漂亮的楷书时时引得我在上课时反复模仿、揣摩。读小说,传抄歌曲,听电影录音剪辑,那段流年的启蒙价值,给我的个性发展以及生命成长带来的影响,是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的。
                               时空转,花蕊初结遇恩师
    也许在那时,我对[size=+0]“[size=+0]语文[size=+0]”[size=+0]这两个字已然心生眷恋,我和老师们亦师亦友的相处,更让我对[size=+0]“[size=+0]语文教师[size=+0]”[size=+0]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也充满了敬意。
    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只想做一个语文老师!
    就这样坚定地去了西师,就这样在昆明三中教语文:做一份自己钟情的事,三十年,在昆明市书林街那座精致美丽的百年老校。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昆明三中有一个极好的传统,叫[size=+0]“[size=+0]老带新[size=+0]”[size=+0],全方位扶助年轻人成长是学校由上而下的共识,是一种氛围。由师德高、业务强的老教师引领青年完成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推门听课,从校长书记到教务主任,从教研组长到同组老师,是一种常态;听课交流,直指问题症结,甚至 [size=+0]“[size=+0]体无完肤[size=+0]”[size=+0],是那时的风气。正因这样严格的重塑,才有我今天的成长。
    我的师父王名贵老师,清瘦,皮肤有些黑,是教学 [size=+0]“[size=+0]严谨派[size=+0]”[size=+0]:课堂教学环节前后勾连,层次感极强。那时他反复强调的[size=+0]“[size=+0]一课一得[size=+0]”[size=+0],是我多年以后才真正领悟到的。记得他评课时严谨的态度,缜密的思路,每句话语都切中肯綮;更记得他拿出自己连续六届的备课笔记,扶助我完成市级青年教师比赛课程。师父几乎没有在公开场合表扬过我,但我知道,能拿到他六届的备课笔记做参考的青年教师只有我一个。
    如果把王名贵老师的表达比作涓涓细流,那么王崇仁老师的表达就是高山流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昆明三中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崇仁以[size=+0]“[size=+0]激情派[size=+0]”[size=+0]名满全市乃至全省:他的课激情洋溢,豪气纵横。王名贵老师听我的课最多,而我听王崇仁老师的课最多。王崇仁老师退休前的三届教学,我有幸和王老师在一个年级,办公桌相邻:[size=+0]“[size=+0]今天我讲评作文,有一个新想法,走,听课![size=+0]”“[size=+0]我对《祝福》的教法有了点不同以往的想法,走,听课![size=+0]”
    “[size=+0]走,听课![size=+0]”[size=+0]这样的真诚、这样的坦荡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是我的教学生活的幸福细节。
    虚怀若谷,坦荡为人,勤于思考,不断自我提高,追求更高的教育状态,这是我从老一代的语文人身上所感受到的境界。教育这场轮回的花事,从那时起显现出一种深刻、青涩但本真的内涵。
    1996[size=+0]年[size=+0]4[size=+0]月,我这样一个在语文教学路上刚起步的年轻人,有幸成为昆明市语文学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和昆明市老一辈特级教师们坐在一间会议室,听他们说教育、话语文,默默地听,虔诚地学,细心地琢磨,是我成长中极为重要的经历,这种经历是职业的幸福。始终对语文教育怀有一腔热情的陈志聪会长,质朴和蔼的魏顺国老师,微笑可亲的赵宗琨老师,为学会各项工作辛苦忙碌的王希成老师[size=+0]……[size=+0]他们,是我教育生命的引路人。
                                  荷绽放,香远益清得良伴
    带着对语文的一份虔诚,一种单纯的热爱,为向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曾经给予我生命成长、人格熏陶和教学扶助的昆明市语文教学前辈们致敬,为向对我如父亲般的师父王名贵老师、王崇仁老师和付来书老师的汇报,借教育局的平台,[size=+0]2010[size=+0]年,我有了一个和[size=+0]20[size=+0]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一起学习研讨的[size=+0]“[size=+0]家[size=+0]”——[size=+0]名师工作室。在这里,我们远离功利,相知、相惜,相互砥砺。三年的相伴相随,我们心怀对语文教学的赤诚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努力过着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成为快乐从容的语文人,那一个个花开的细节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
    当我由语文教师做了学校的德育主任,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门育人的学问深究,避免陷入琐碎事务的盲目状态中时,经过十年的悉心工作,我渐渐发现[size=+0]“[size=+0]基础教育[size=+0]”[size=+0]中[size=+0]“[size=+0]基础[size=+0]”[size=+0]二字的重要价值,懂得学校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目的。于是,在思考和研究德育工作的同时,我更努力地揣摩和探寻语文学科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size=+0]“[size=+0]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为学生们的生命打上一层亮丽的底色[size=+0]”[size=+0],努力使自己走上一条语文教学的正道。
    在这条正道上,还有一群努力践行着语文教学真谛的同行们:亲爱的钱梦龙老师、刘永康教授、郑桂华老师、肖培东老师、李华平老师[size=+0]……[size=+0]念起这些熟悉的名字,我感到无比亲切。
    还有那一群群用青春陪伴我前行的孩子们。大家在时光的轨道上相遇、相知,在一场场的花事中结出相爱相惜的[size=+0]“[size=+0]果[size=+0]”[size=+0]。三年一转的轮回里,我教他们学语文、练思维、悟生活;而他们则用年轻的生命告诉我如何去教学、如何去生活。
    师长的帮扶、同行的鞭策、学生的鼓舞贯穿了我的生命;而我自三十年前就对[size=+0]“[size=+0]语文教师[size=+0]”[size=+0]这份职业情有独钟的眷恋,也在日益丰厚。
    这些年,花事连连沁心脾
    这些年,我在语文课上教什么?
    教语文能力的基本达成:
    听  会听、善听[size=+0]——[size=+0]捕捉有效信息
    说  会说、能说[size=+0]——[size=+0]准确传达信息
    读  能读、美读[size=+0]——[size=+0]传达思想感情
      表现方块字的文化韵味
      准确生动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在学生高一进校时的《开学第一课》就开宗明义的,是我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从学科专业的角度看,这是对学科的定位:一个有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的人,一定是以[size=+0]“[size=+0]听说读写[size=+0]”[size=+0]为基础的。这四根支柱,构建起孩子们在未来生活中立身处世的人生框架。
在这个基础上,我向孩子们表达了对他们的语文学习的期许:
    语文学习的目标:
    为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
    思想:认识水平、看问题的深度
    思维:品质、多角度、全方位
    思路:流畅、生动、全面
    “[size=+0]为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size=+0]”[size=+0]。钱理群先生这句精辟的话,成为我对语文教学的执著追求。我决定把语文课堂当作伴随年轻生命成长的空间,让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陪伴他们一起走近书中一个个的鲜活生命;一起品读文字,去触摸那些有温度的生命;在人生路途上,一起感受生命之趣、自然之美、道义之壮,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以一种自信诗意的生命状态行走在人生路上。
    记得有一次听讲座时,来自北京的胡新懿老师说:学生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进入课堂的,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因为鲜活的生命而灵动,而深刻,而尽显张力。
    所以,我努力奉献给我的学生们的,是我对他们鲜活生命的关爱,是他们在成长中应该获得的、在未来生活中应该具备的一些语文素养。
    首先,我希望学生们成为自信并且快乐的人。
    在这里,快乐的意义不是狭隘的,它由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构成。不要做学生心灵的屠宰者,不要让学生陷入被思考、被研讨、被参与、被交流、被阅读的尴尬无趣的境地是我努力的方向。因为我知道,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平淡的生活中,会有许多问题让学生们[size=+0]“[size=+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以相之[size=+0]”[size=+0]。只要积极参与和用心学习,学生们一定可以看到生活背后的风景。让课堂上主动学习并用心思考的状态逐渐成为学生们生命中的习惯。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一定能拥有一份生活的智慧,一份为人的洒脱。
    我每节课一定会拿出至少五分钟的时间,由一个学生介绍他所关注的世界:或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或一段音乐,或一段生活故事,两个学生点评他的讲述。短短五分钟,让我们邂逅了无法预约的美景,成就了无数课堂的精彩。而它的意义更在于,三年的交流,锻炼的不仅仅是[size=+0]“[size=+0]说与听[size=+0]”[size=+0],更重要的是[size=+0]“[size=+0]如何说[size=+0]”“[size=+0]听什么[size=+0]”[size=+0]。当学生们能够大方、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时,他们的未来也许就能因此而得到一个机会,收获一片天地。
    其次,我希望学生们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广泛地汲取语文的精华。
    文学的世界,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洞开。从《诗经[size=+0]·[size=+0]关雎》中[size=+0]“[size=+0]求之不得,辗转反侧[size=+0]”[size=+0]的发源,直至数千年以后依然[size=+0]“[size=+0]为伊消得人憔悴[size=+0]”[size=+0],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对[size=+0]“[size=+0]成为自己的父母[size=+0]”[size=+0]的深刻论述到《信条》中对幸福生活的诠释[size=+0]……[size=+0]全世界的优秀作家,高擎着他们的思想大旗走向我们,传递着[size=+0]“[size=+0]与千古圣哲神交[size=+0]”[size=+0]的精神,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对于我,又是多大一份责任!
    于是,宽阔的视野如一张网,撒向生命长河最深处,浪漫的情怀是一只桨,撑起课堂这叶小舟,在成长的河流中漫溯;有效的教学是一张帆,扬起生活之趣,扬起触情之景。一路行走、一路收获,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得以初步形成。
    基本的阅读能力,就是感悟文字温度的能力。文字是传情入理并带有温度的表达,非用心体会不能感受其真妙。徜徉于典诗歌的海洋里,我们会感受到诗歌[size=+0]“[size=+0]哀而不伤,乐而不淫[size=+0]”[size=+0]的含蓄以及中国文化独有的韵味。那条名叫包弟的小狗,那个被称为[size=+0]“[size=+0]世纪良心[size=+0]”[size=+0]的老人,那份对一个疯狂时代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震撼?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在《故都的秋》中徘徊,站在马克思的墓前沉思[size=+0]……[size=+0]对生命的探寻,对灵魂的叩问,对爱情、家国、人生的深思,在性格不同、机遇不同、情怀不同的作家笔下或轻轻流淌,或激越奔腾。千古文章成就了一段段历史,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成长,支撑着人类前行的身躯,最终成为一种永恒!
    基本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学习中练就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用一对耳朵去聆听美,用一颗头脑去思考美。美源于语文,源于阅读和写作,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细致入微的体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中的美就是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在生活中,大到为人处世,小至举手投足,都和[size=+0]“[size=+0]美[size=+0]”[size=+0]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习惯是美,善解人意的状态中既关照着自身的心灵,也关怀着他人的世界;心态是美,用慈悲的心去接纳、包容万物;表达是美,嬉笑怒骂、大雅大俗皆成文章;交流是美,我口说我心,人际交往中展示出一个最本真的自己[size=+0]……[size=+0]将语文中的美化为生活中的情趣,我们就可以拥有[size=+0]“[size=+0]看不见的竞争力[size=+0]”[size=+0],就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我们的人生也就能够[size=+0]“[size=+0]自美自持自芳华[size=+0]”[size=+0]。
    当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学生们的心底中埋下一颗静待生发的种子时,生命的底色就变得明媚而不张扬,生命的质感也因此轻灵又不失厚重。
    而这,正是我对学生们生命成长的最终期望!
    我一直怀着这样的心愿,希望学生们在未来的流年里缓慢沉淀,不要轻易让[size=+0]“[size=+0]生命底色[size=+0]”[size=+0]失去它应有的光泽和张力;希望他们在策马前行的人生路上偶尔驻足,回味一下[size=+0]“[size=+0]语文[size=+0]”[size=+0]两个字的内涵,回忆一下[size=+0]“[size=+0]以文而化[size=+0]”[size=+0]的[size=+0]“[size=+0]文化[size=+0]”[size=+0],想一想我们对[size=+0]“[size=+0]人文合一[size=+0]”[size=+0]的解读,想一想[size=+0]“[size=+0]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size=+0]”……[size=+0]让语文素养陪他们诗意前行,活出生命的质感,成就生命的精彩。
    悉数着教育生命中的点滴:一边是流年中交错的回忆,一边是花事中日渐酝酿的成长。[size=+0]29[size=+0]个和语文[size=+0]“[size=+0]热恋[size=+0]”[size=+0]的春秋,平铺直叙的日子,在这[size=+0]“[size=+0]平直[size=+0]”[size=+0]之间中,遇良师,得益友,获得无限的安定和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59 , Processed in 0.0765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