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30 23:4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京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构想: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资源是这次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学的成果。“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市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增强课程资源的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南京地区蕴藏十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南京是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又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大批著名诗人以建康为中心创作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如陶弘景、陶渊明、谢灵运、颜延之、谢眺、鲍照等。南朝时期的几部著名的著作如《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等,都完成于建康。这些著作在我国文化宝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宋时期,更是有众多文人雅士在南京留连,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明清时期著名人物的活动就更加频繁。这些古典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不记其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南京是一座鲜活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所以这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我市广大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做相对系统的整理推介工作,广大学生对南京的本土文化了解得不多。这不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热爱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和课题定位
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课程的要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既能经过课程设计成为课程的某种要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态”等,又能作为外在的、独立的影响反作用于课程。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课程与课程资源紧密相关。课程的存在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但课程资源又不等于课程,要进入课程还必须经过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加工和处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地方性、区域性的历史、自然、文化等课程资源,为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南京本土课程资源: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还有历代文人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定位:南京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包括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本课题作为个人课题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完成的课题,只能在前人和当代专家研究的基础上为语文教学所适合和需要的部分进行加工和处理,使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因此本课题定位在一个角度比较单一,内容相对集中,容量相对较小的一个范围内,只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和利用,包括在课堂上作为课程学习的内容和课外综合考察所需要的知识两个部分。所以本课题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以平时的教学实践为依托,进行田间式的研究,即边教学边总结边积累。
三、研究目标和理论支持
目标:积累本土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培养学生学习借鉴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让老师和学生了解南京,学习南京。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脚下的土地上产生的历史和文化。积极探究、合作,作到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和考察调研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理论依据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理论依据之二:后现代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这两种理论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求教学要注重实践和活动体验,创造语文学习“真实的环境”,引导学生以“真实的身份”参与体验。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积极探究的良好品格,在活动体验和对本土文化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全面语文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1. 内容:
①收集整理并推介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主要是诗词文章。
②引导学生寻访、体验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和独特优越的乡土地理。
③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学会观察、感悟、体验、记录和写作。
2.目的、意义
①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市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②逐步积累本土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拓宽分享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开设一些特色选修课程。
③建立和谐南京、文化南京,加强南京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研究阶段和方法:
1.收集资料阶段:
2006年2—5月。参考资料很多:《名人笔下的南京》、《秦淮河史话》、《南京词典》、《南京诗词赋》《一个导游眼中的南京》以及各个时期的诗词鉴赏辞典等各种资料。本人已经收集、筛选、整理得初具规模。
2.整理筛选和分析阶段
6—8月。组织部分教师对作品进行评注鉴赏,结集出书。
3.制定学习方案阶段
8月份。结合高一选修课程的开设,制定学习方案,研究学习的方式,如:①集中选修方式②专题讲座方式③穿插学习学习④引导自学方式等。
4.具体实施阶段。9——11月。对以上四种方式进行实验。对不同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开展一些课外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主要是考察名胜古迹,一学期集中一次到两次即可,其余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时间、地点和方案,自主进行。
5.12月进行总结。收集资料,撰写报告。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六、课题研究将要形成的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研究论文2篇。
3.选编一本与南京有关的古诗文鉴赏的书籍。
4.汇编学生学习成果,编辑一本学生习作集《我爱南京》(包括摄影和绘画作品)。
七、研究保证:
1.本人有基础:本人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占有资料比较丰富。
2.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全面的意义。
3.可以带动其他教师的参与。形式灵活,实践性强,学生也会有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42 , Processed in 0.0642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