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山:当“世界读书日”遭遇“中国式扯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5 20: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山:当“世界读书日”遭遇“中国式扯淡”
2015-04-29
来源:豆瓣网作者:唐山


他们要的是热闹,不是思考,他们要的是抒情,不是沉潜,他们要的是口号,不是理性。他们之所以“热爱”阅读,仅仅是因为在别处还没找到舞台,而这世界又再没有什么,能比装读书人更容易、更轻松。


  
屠格涅夫与列宾曾就宣传的作用产生过一次争论。
  列宾说,他亲眼见过一件事:一些工人在抬木头,可怎么也抬不起来,就在大家准备放弃时,一人跳到木头上,喊起劳动号子,在他的鼓动下,木头还真被抬走了。列宾说:“你看,宣传还是有作用的啊。”
  屠格涅夫回答道:您说的很对,但今天俄罗斯的问题是,想坐在木头上的人太多,肯去抬木头的人却太少。
  这个段子未必靠谱,但用它反观“世界读书日”,却绝对靠谱。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热闹得有点离奇,什么24小时阅读,什么十本百本推荐,什么110场活动,什么现场朗读秀,什么该怎样读书的指导……依然是办活动、请名人、折腾孩子之类的老一套,几乎没人去想:真正的读者都在上班,搞这么热闹,打算给谁看?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问上很多:阅读本应安静,有必要搞得如此喧嚣吗?平时不下功夫,光折腾这一天,有何意义?动辄推荐百本,谁看得过来?推荐者自己真的看过这些书吗?
  但,我们已习惯了轰轰烈烈走过场,心里都知道:这就是花大家的钱,给领导们演出戏,获利多的多卖力,获利少的穷应付,台上口沫横飞,台下昏昏欲睡。早就懒得再问为什么,更不关心实际效果如何。
  这,不妨名之为“中国式扯淡”。
  为什么“中国式扯淡”包打天下,顽强地地渗入一切领域?原因很简单:有利益,有舞台,就永远不缺投机者与演员。即使没有“世界读书日”,也会有其他的幺蛾子,可就算是装,也该装得专业点吧?
  参加过许多次新书发布会,嘉宾们最常用的开场白是“这本书我还没读……”“我只是翻了翻……”既然读都还没怎么读,您能说什么呢?神奇的是,每次嘉宾都没少说,从写作背景,到作者人品,再到人生感悟,顺手还能添入几个无伤大雅、含义色情的小段子,居然活色生香。嘉宾们当然知道,自己是来站台的,推销为大。
  常被这样的场面惊呆:一本烂得不能再烂的书,被台上的大名人、大专家们赞为不朽名著,有时真不知道是自己太没水平,没看出来,还是他们在信口开河。最匪夷所思的是:他们明明昨天还在指点江山、怒发冲冠,对世道人心多有指摘,以最后的精神贵族自居,为何真到利益相关处,便立刻显出说谎无需草稿的原形来?
  确实,同在一个圈子混,真话不能全说,只能牺牲圈外人的利益。花花轿子人抬人,宁可读者多浪费点时间、多花些冤枉钱。
  在中国,人人都是明白人,则事情往往越办越糊涂。甚至连阅读,亦不能免俗。
  比如书评,如今一星期写二三十篇的“书评人”并不罕见,奇崛的是,他们还能在评论中引用几处原文,言外之意,我可不是闭眼瞎写,确实看书了。真不知是从何时起,“此地无银三百两”已升格为智慧,而不再代表愚蠢。
  再以微信公号为例,不少达人一周至少推荐十本八本书,每本介绍甚详,且有不少狠角色自称月读20多本书、本本都能写出几百字评论,让人颇为自己读书慢而感到自卑。可奇怪的是,这些介绍、评论与书中观点常常相反,想来是那些书的责任编辑也没细读,匆匆拼凑出商业文案,大家一“Ctrl+C”加“Ctrl+V”了事。达人们太忙,自然也无时间读书,更遑论把关校正,彼此紧密配合,结果共摆乌龙。
  可以随手举几个特别惊艳的例子。比如林语堂的《武则天传》,略微翻翻,即知作者别有寄托,对武氏大加挞伐,可竟有书评人称作者充分肯定了武氏的历史功绩,俨然是要把林语堂气活过来的节奏。而这样的妙文,居然被反复传播。
  再比如,某位老板将博文拼凑一番,找了一名写手串联成“书”,其中舛误极多,动辄跑题,通篇看下来,简直不知所云,而这样的“精神盛宴”竟被多家媒体列入推荐榜单,甚至连茅于轼等几位大学者亦对它称赞有加。
  再比如,去年有一本经济学的书,叫《零成本社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人活着都不是零成本的,社会怎么能零成本呢?原来竟然是把“零边际成本”误成了“零成本”,如属翻译失误,常凯申真该庆幸后继有人,可至今相关介绍仍高悬在百度百科中……
  这是一个都在琢磨着如何把偷懒偷得更精致的社会,遇到读书这样的苦活,自然会生出种种怪招来,而最常见的办法,就是将阅读娱乐化、节日化、狂欢化。其结果是:一群不太读书,或读书远没入门的人,在拼命地振臂高呼“读书吧”“阅读多好啊”“阅读改变中国”,他们没有积累,只好用粉丝膜拜偶像式的激情来偷梁换柱,而他们追捧的,无非是阅读中有戏剧性、表演性、有噱头的部分,至于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反而他们摘除。
  他们要的是热闹,不是思考,他们要的是抒情,不是沉潜,他们要的是口号,不是理性。他们之所以“热爱”阅读,仅仅是因为在别处还没找到舞台,而这世界又再没有什么,能比装读书人更容易、更轻松。
  这就可以理解,我们的阅读为何会变得如此怪异,因为在“领读者”们的眼中,读书不是事业,而是能兑换利益的生意。阅读只是借口,无非是让瞒和骗的看家本领看上去不那么赤裸裸而已。如果能找到其他狼少肉多的去处,他们会立刻放下书本。
  回顾这些年,我们创造了太多议题,炒红了太多奇葩,可我们的阅读真的进步了吗?这恰好说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阅读,与真正的阅读没什么关系。
  真正的阅读从来是指严肃阅读,不硬着头皮啃50到100本经典著作,难入其门,阅读不会自动成为习惯,它需要习得与训练。确实,阅读也有娱乐功能,但与电游、电视等相比,它提供的吸引力远远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好玩,干什么都比读书强。读书注定无法娱乐化,也绝非谁倡导一下、喊喊口号即可。
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个苦差事,只有在今天“领读者”们的嘴中,才突然变得轻松写意起来。其实,这些“领读者”真是读书人吗?他们有多少人在读书?毋宁说,“领读者”本身就是个滑稽的概念,在一个多元化时代,谁领谁读?如果你领了而别人不跟,该怎么办?难道还要“大道未平,圣人攘臂”?仔细推敲,所谓“领读者”,不过是“烧书人”的花名而已。  但,有了“中国式扯淡”,世上便多了一间半衙门,就能因此多申领一笔经费,多养几个吃饭的闲人,甚至还能多封几个大师,多卖几本私货,最不济,也能冒充前辈硕学,遮住腹中无货的真相,有这等诱惑,再古怪的概念,再拧巴的逻辑,也不愁会被创造出来。
  多读书不如多历事,一番“世界读书日”,书未必能多读几本,倒是知道了:原来还能这么扯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1:00 , Processed in 0.19496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