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疑“集体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7 14:4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质疑“集体备课”
王晓春

    “集体备课”的做法通常建筑在以下几个假设(或叫理论预设)上:
1、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2、可以由一位教师做代表,再现教师的集体智慧。
3、可以通过集体智慧,创造“典范课”,以供“复制”。
    这三条假设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一条,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只在非常宏观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比如我们可以说,人类智慧的总合高于爱因斯坦的智慧,德国人智慧的总合高于康德、黑格尔的智慧。然而这只是抽象地谈,一到稍微具体一点的场合,集体智慧就不一定高于个人智慧了。
    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通俗说法是“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其实是一句鼓励人的话,有激励作用,而不可当真。当年刘备就不相信这句话,所以他宁可风尘仆仆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也不到集市上去找“臭皮匠”。刘备不胡涂,他知道即使找来三百个“臭皮匠”,也无法帮助他“兴复汉室”。“臭皮匠”自有“臭皮匠”的贡献和尊严,但是这不等于他们加在一起就能产生诸葛亮的智慧。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都是农耕时代体力劳动者的真理。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数量,不重视质量,不讲科技含量。在工业时代,尤其在信息时代,质量往往比数量重要。一项创新能救活一个企业,增加一千个工人却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而创新是不会在一大堆人的头脑中同时出品的。
    脑力劳动也讲团队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不是“齐心合力”,而是“百花齐放”,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是“头脑风暴”式的互相启发。现代知识分子团队合作的立脚点是主体性的个人,而不是群体。这道理很简单,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若干人共用一个脑袋思考的现象。思维是个体性的,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所以在思维问题上搞伪“集体主义”,无异于和造化作对,其后果如何,只要想想“文化革命”中的小说集体创作就可以了。
    如果某一位老师善于博采众长,他水平就可能高于他人。传统上,我们会把他的成绩归于“集体智慧”,他个人作为一种谦虚的态度这样说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他能把别人的东西都学到手,我们就不行呢?还是因为他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高出我们一筹吧?所以,与其说他的成绩来源于“集体智慧”,不如说主要来源他的个人智慧更实事求是。事事强调集体智慧,有“智慧大锅饭”、“红眼病”和“分我一杯羹”的嫌疑,不利于个人创造性的发挥。我看现在的集体备课往往就有这样的问题,会助长一些教师的思想懒惰。
    第二条,可以由一位教师做代表,再现教师的集体智慧。
    很多校长都认为,教师各有各的长处,如果把大家的闪光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他会更亮。这其实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并没有这种事情。你把曹雪芹、施耐庵和吴承恩加在一起,会更亮吗?只会更乱。如果你觉得红色不够飘逸,黄色不够热烈,蓝色不够庄重,白色不够沉稳,黑色不够轻盈,而把他们混合起来,那出现的将是最无特色的、最不招人喜欢的灰色。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原封不动地再现别人的智慧,正像我们吃牛肉脸上不会长出牛肉疙瘩一样。勉强把几个人的意见让一个人代表说出,这些意见没有经过本人的消化和整合,效果极差。很多公开课就是这种“灰课”,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大杂烩”、“大拼盘”。
    所以,当我们帮助一位老师备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任何意见和看法,但是不能要求他必须接受。怎样讲课,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他有自主权,而别人没有干涉权。现在的示范课备课时,某位领导说一句什么话,某位专家又说一句什么话,某位教研员再说一句什么话,都自以为画龙点睛,都要求教师加进去,最后这堂课还有教师自己的思想吗?他成了一个捉襟见肘、照顾不周的传声筒,而这堂课则成了一条龙不龙、虫不虫的怪物,还长着若干个眼睛……
    第三条,可以通过集体智慧,创造“典范课”,以供“复制”。
    我前两天到北方某大城市的一个有名的重点中学去,还听到有关领导对我说这样的话。他说鉴于教师水平不高,而且参差不齐,必须集体备课,找到最佳讲法,大家都这样讲。重点学校尚且如此,普通学校可想而知。
    没有什么办法比这更能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了,这明明是在制造教学“标准件”。如果你承认教师是专业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如果你承认教师的劳动属于创造性劳动,你就不应该搞这样的“集体备课”。现在大家都赞成讲课要“个性化”了。什么是个性化?个性化就是不承认样板。如果一边口头上提倡教学个性化,一边搞“示范课”,那不是胡涂就是言不由衷。齐头并进的素质提高是不可能的。
    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两者都没有,就没有创新,因为从来的创新都是个性化的,跟别人不一样的。跟别人一样,谈不到“新”。复制,即使是第一次复制,也已经不再是创新了。
    如果我上面的分析有道理,那么我们就得承认,“集体备课”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应该取消。其实这是把政治生活中的“走群众路线”硬搬到业务领域中来了,一开始就是误会。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是绝对的“单干户”。教师之间在备课问题上的互相帮助是不可或缺的,现在这种互相帮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质量尤其差。我们的“集体备课”常常是表面文章,并没激发大家思考。我所说的互相帮助不是大家一起备某个人的课,而是真正的研讨和切磋,可以称为“备课研讨”,“备课沙龙”,本人自愿,参加者也自愿。教研组做起的作用只是创造研讨的环境,校长也不要做“业务法官”。
    备课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不是集体的任务。
    当教师真正取得教学的自主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形式主义的“集体备课”没有了,而教师之间真实的业务交流反而会增加,就像网上的探讨一样,虽然意见不同,但都真诚而热烈。
    教师的素质,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提高;真正的好课,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诞生。
                                         2003,3,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3:24 , Processed in 0.1034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