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比,评比,评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9 12:5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比,评比,评比…
王晓春
       我到某区去给教师讲课。我说:“我要办学校,绝不搞班级评比。”结果惹了祸,有老师拿我的话做理由,反对学校的评比,学校领导于是打电话向教育局诉苦说:“王老师这么讲,我们工作没法做了!”
评比就这么重要吗?离了评比就没法活了?
孔夫子不搞评比,陶行知不搞评比(他提倡学生自治),西方国家学校没听说搞多少评比,他们的教育怎么不崩溃呢?记得我五六十年代上小学中学,那时没有多少评比,教育也没有跨掉呀!
教育界,一个孩子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评比是反常的、病态的,评比很少才是正常的,健康的。
评比就是要分出个先进落后,就是要分出个好学生坏学生,就是要把班级分成三六九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它是和我们老祖宗的封建等级观念接轨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评比就是制造紧张空气,就是主要靠外部压力来推动工作。评比的潜台词是:“人没压力轻飘飘。”评比给所有人带来心理负担,给多数人带来失败。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师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成问题。
    评比就是大量挤占师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就是引导师生眼睛盯着上级的指标,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就是按照上级的具体要求塑造自己,而不是注重自我的发展。所以,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的师生必然缺乏主体性,哪里的领导准爱埋怨师生“自觉性差”。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评比培养的不是“自主性”,而是“他主性”,评比是主体性的杀手。一边大搞评比,一边高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幽默小品。
    评比不是“发展”师生的积极性,而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评比所需要的积极性不是师生自主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性,而是“响应号召”,是“领导挥手我前进”,“执行命令不走样”。这是一种“伪积极性”,和当年的“群众运动”相似。不信你去观察,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就会有阵发性的突击场面,像发高烧一样,虽不是“大跃进”,也可以算是“小跃进”。
    评比的结果是排序,一定要排出个一二三四来。排在前面有实惠,排在后面要吃亏。有了利益导向,难免出现虚伪。有些评比实际是搞得下级不得不作弊。哪里热衷于评比,哪里就会盛行形式主义。评比和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
     可见,现在中小学盛行的评比,弊大于利。学生负担过重,主要来源于评比和排队。要减轻负担,必须减少评比,改变评比理念。   
如果有人声称不让他搞评比他就没法工作了,我们可以断定,此人基本上不懂教育。
教育本质上不是管理,它的产品不是机器,而是活人,它不注重具体的指标,而注重人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用评比的方法是无法实现心灵碰撞的,恰恰相反,评比造成的是人与人的疏离,甚至是矛盾和仇恨。现行评比方法的致命弱点是情感含量太低,它事实上是把人看成了执行某种任务、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它想让孩子奉命长大。用评比的方法鉴定无生命的产品,是好办法,确实行之有效,然而用来鉴定万物之灵,却实在是不自量力。
师生的人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减少了评比,才会有真正的教育。
减少评比不但对下级是解放,对主持评比者也是一种解放。给别人制造压力的人,自己也得不到放松;天天琢磨怎样“管”别人,绝对成不了学者。
减少了评比,领导者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和被领导者交流,才能想出办法去创造更多的情境,以利于被领导者的发展,才能给被领导者以许多具体的指导。注意,我说的是指导而不是指挥,一般说来,指导的科技含量和人文精神含量要比指挥高得多。很多领导之所以热衷于布置任务检查评比,和他们自己懒得动脑筋,不善于给教师出主意有关,检查评比虽然也累,但毕竟比较省脑筋,不要求多少创造性。经常搞评比确实降低了领导和教师的智商,现在许多校长和教师连遇到一个普通的教育教学问题如何深入研究下去都没有思路,真的是让评比给评傻了。大家都只会从上级那儿领任务,布置任务,然后检查评比,奖勤罚懒,然后接受上一级的检查评比,其他工作似乎都不会了。这样我们每个人不都变成一颗自上而下传递压力的齿轮了吗?需要什么主体性?需要什么研究?需要什么创造?都不需要。
师生的创造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上级和下级,谁更热爱评比?上级。因为评比可以有效地把自己承受的压力分解,转嫁到下面去,还可以评出政绩,评出乌纱帽。评比压力的最终承受者是孩子,他们无法把压力转嫁给别人,只好消极怠工,这就是所谓“厌学”。
厌学与评比呈正相关。评比不减,厌学必增。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取消一切评比,我只是说,要尽量减少它,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评”多于“比”。“评”是为了了解和帮助,“比”则往往是为了施加压力,二者路子不一样。
    现在我们的教育行政工作几乎是靠评比支撑着,许多人已经太习惯干这件事了,人们见怪不怪,反常成了正常。减少评比对许多领导者来说,竟跟下岗差不多,所以减少评比和减少官僚主义难度相仿,不容乐观。但是减少评比、增加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毕竟是大趋势,不可阻挡,所以我们还是乐观的。

                  (本文作于2000.10.17 摘自拙著《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57 , Processed in 0.0897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