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打点自己的专业修为 ——《衮雪楼诗稿》自序 ? 苏 炜
隔海叩桐寻旧韵,过山问曲祈清音。
惟求借得水天色,一湛碧澄润此心。
——题记
2007年初夏在台北,与张大春兄久别重逢,相叙甚欢。先上“鼎泰丰”吃小笼包,又到一个熟人开的茶酒吧赏茶品酒。酒酣茶酽之间,两人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慨叹今天被称为“旧体诗词”的传统中国诗道的中落。 我闻说张大春现在以“传统诗道托命人”自命,在网上专门开辟了自己的诗词博客(台称“部落格”),几乎以“每日一诗”的书写实践,顽强表达着自己的坚守与坚持。大春笑道:“托命人”或不敢当,但身为中国文人,忝担“作家”的虚名,却生生站在老祖宗传承的诗词歌赋的门外,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提起这样的现实与史实,我和张大春都唏嘘不已——现代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大师们,从鲁迅、郁达夫到老舍、聂绀弩,从李叔同、陈寅恪到郭沫若、钱钟书,一个个写起古体诗词来都出手不凡,有模有样,全都是“本家行当”、“本色表现”;你看看今天人文圈子里那些虽或不敢自称“大师”却早已名满天下的衮衮诸公们,哪怕得过这个奖那个奖的大名人,偶尔诌几句五言七言,那个寒碜丢人,那个惨不忍睹——真真是“斯文扫地”这一成语的最新注脚呀!作为具有“两岸作家”身份的我俩,都共同体认到这一点:作为“千年诗国”之本——传统中国诗道的血脉,不应该在这一代华语作家身上中断。是到了重新为“旧体诗”正名,让传统汉诗与新体白话汉诗一样,重归“正统”、“主流”文学殿堂的时候了!也是到了两岸作家、诗人正视自己的“家门”——重新打点自己的专业修为,重返传统诗道的“家门”的时候了! 席间,聊得兴起,我们不时就用手边的餐巾纸,凭记忆写下自己近时的诗词习作,互为评点,互请“指教”。片来纸往,我们似乎较上了劲儿。手头顺手可引的,是大春的“阵风五首”之一、二:“紫芝客懒无多饮,澄月潮生一半凉。谁送好风消嫩醉,笛声知路到诗囊。”“载酒题襟事不多,故人春兴问如何。黄公垆冷灰吹散,壁画蛛丝雨乍歌。” 记得,是读完我写给余英时先生的那首绝句:“衰草病霞画素秋,沉钟独语对深流。满川风雨无人渡,五百年修一叶舟。”还有《秋心》:“醉紫沉红话重山,天风海雨入斑斓。几分浓淡几分墨,一点秋心万树丹。”满脸驼红的大春忽然把小桌一拍,几乎以京戏铜锤花脸的嗓门沉声喊道:苏炜!咱们来打擂台!说正经的,咱们到网上去,开一个诗词擂台对打,应招各方英豪参战,怎么样? 我一听马上“腿软”,连连摆手说:要不得,要不得!你老兄这“每日一诗”、每天开博的,早已经练出了一身武功,老弟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些随意潦草的诗行,大多还没过平仄、对仗、协律的门槛。要打擂台,你也得先让我练练“摊儿”再说! 那天酒酣耳热,我们虽没有“击掌为誓”,彼此神情却都非常“较真儿”。我不知道,大春酒劲过后,有没有再把这“酒言酒语”的当真? 我么,回到耶鲁教书,可真的就把这“练摊儿”惦记上了。特意公告了郑义、北明、一平、谭琳、刘荒田等几位就近相熟的文友诗友,说我哪怕不敢“每日一诗”、也至少要“每周二、三诗”的,开始做自己的诗词功课。“公然”把话放出去,是为着给自己一点“舆论监督”,以防脖子上顶的这个榆木脑袋偷懒。 既谈传统诗道的传承,我自己的“学诗与为诗之道”,是“今人写古诗”而不是“古人写今诗”——既想承接古风古意,又不想简单的摹古拟古;既要严格遵循传统格式(否则就谈不上接续传统),又想在“旧体诗”里写出新风新意新气象(由此才有真正的诗道传承)。我知道,下面这些文字篇什,虽还都算是自己花了心思、有感而发之作,也有以“旧瓶装新酒”——以“旧体”格式述说新鲜事当下事的诸般努力;但为诗境界、协律、对仗等等,问题尚多——有些则是明知“平仄”有失,却不想以音害义,便将错就错的;说明自己的功力、修为还不到家就是了。 因为种种原因,我和张大春的诗词擂台,最终并没有真正“开台”对打。这里以这篇小序作为本诗集的代自序,则有着向大春兄由衷致谢的意思。正因为他的擂台之约,我自2007年夏秋始,才真正对学诗、习诗事(所谓“练摊儿”)认真起来,从平仄、声韵开始,学习以诗言事、言情、言志,逐渐也变成了自己一种日常思考和写作的习惯,于是才可能有了下面这些近些年的诗词习作的收获,可以恭请各位读者、方家指教。 可是,怎样开篇,从哪里开始节选(截取)自己的诗词文稿、履痕足迹?倒是颇费了周章。按时序成文集的惯例,按说,自己三十余年前就开始了做古典诗词的功课,应该从“少作”选起才是。早先学诗,完全不谙音律,却存一份虚胖的豪气:超越旧律,乃新时代汉诗之本色!今天看来,此实乃门外人语矣。当年虽经谙熟诗道的老父亲一再规劝,自己也一意孤行,故“少作”大多均“不靠谱”(诗词格律,那是真正的“谱”)。为了不要误导读者和后学者,这里,还是以文内提到的,与张大春兄以手边餐巾纸互录互唱的那两首绝句——《答谢余英时先生》和《秋心》开篇,然后再按时序,节选音律格式上基本上过关的篇什;大部所选的,则都是2007年“用心”之后的习作。为求存真,早年的些数不及格的“少作”,则在篇后作附录收入,也是想留下自己学诗路上的筚路蓝缕之迹吧。 本书定名为《衮雪庐诗稿》。其“衮雪”二字,熟悉文史的学长一定知道:此乃汉魏人曹操存世的唯一手迹。我珍藏的是多年前一位长辈赠与我的一幅古旧摩崖拓片(可能是清拓)。厚重舒展的汉隶“衮雪”二字,据说是曹操当年饮马大江,看见雪浪惊涛滚滚滔滔而来,于是豪兴大发,随手以长戟蘸水写在临江岩石上,被后人依水迹刻凿成文而得以留存的。署名“魏王”的雄霸之气,则一显曹操当年横槊赋诗的风采。我向许多行家求解过“衮雪”二字的释义,有曰:“衮雪”,就是“滚雪”的通假吧。或曰:“衮雪”,即“好大的雪”之叹。两解我都喜欢,更喜欢汉隶的气象浑穆和“衮雪”二字背后流传的故事。所以,这幅拓片以镜框装裱后,已在我家厅堂高悬多年,自然也就成为笔者颠连漂泊多年后的客旅居舍的命名——从前依山而建的小居曾曰“衮雪山房”,如今这座小丘上的红砖小楼,则就成“衮雪庐”了。至于我把自己在耶鲁校园的办公室命名为“澄斋”,那有另一段因缘,这里则不打算细叙。 ——是为序。 附录: 秋兴八绝
其二
醉携书剑客江湖,流水秋光渐入无。
行到山穷路曲处,敢将白发笑伶奴。
其七
秋来天色醉花荫,潮卷红绫入暮深。
山色几重无客赏,一行孤辙立萧森。 无题再感
——夜听《黄河悼》与《孤风吟箫》
何事微吟化浩歌,一声尕调赋黄河。
孤风箫唳心事断,寒谷水干烂石磨。
赤地春霖知日少,贫家母乳剩几多?
故乡三户岂无在,终古楚声未蹉跎! 夜听黄河
——步黄河大堤有感
掷石荒涛听渺茫,深宵齐鲁凛苍苍。
千秋烟景消平野,一局陈棋烂朔岗。
冠盖京华轻契阔,薪珠斯土患麻桑。
忽思陈亮危楼望,犹见六朝王谢汤! 读越胜《辅成先生》
倚仗苍茫立,衣单照绿苔。
诗书襟底见,风雨任尔来。
秦劫几经眼,唐音犹在怀。
林泉迹履在,儒冠未堪哀。 金缕曲·雪夜听琴
边声动翠微。上层楼,抒怀纵目,歌行千里。珠跳清溪玉碎地,孤磬遏云走雷;那管他、冰雪成垒。浩瀚江潮腾海去,住弦鼓,听涛激浪飞,牵人思,惹人醉。
罡风似在问归期。潇潇雨,夜打飘蓬,更添憔悴。远人近山得澄露,何况碧天如水;更兼有,松梅伴侣?雨洗青衫鬓脚白,别韶光,有泪有沉醉。虽知憾,但无愧。 读 史
落日孤城照海流,新霜故垒又经秋。
读碑今古轻王寇,论史忠奸笑项刘。
月照空陵祈麦饭,书临终卷梦桴舟。
太仓我亦飘零粟,心有乾坤自在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