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遗产保护,就在你身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1 23:2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遗产保护,就在你身边 来源:人民日报 郑海鸥
  图①:浙江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
  图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国古羌城开城仪式。
  图③:浙江临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在昌化石上雕刻作品。
  人民视觉
  对话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王福州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组长 方 明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 “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据了解,从4月下旬开始,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已经举办了多 场文化遗产日活动,从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到挖掘遗产的历史故事、展现遗产的独特魅力、总结遗产保护的经验成果,再到推介遗产保护的典型事例等等,这些活动 的开展都在努力让社会大众感受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与遗产的紧密联系,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大家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那么,我国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如何进一步推动遗产保护融入生产生活,让全民共享遗产保护的成果?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通过多个层面来解答这些问题。
  ——编 者

  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记者:当前来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如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王福州: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遗保护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内的系 列法律法规,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框架体系,非遗保护已融入新型城镇化、农村面貌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令人鼓 舞。
  但是,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问题也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第一,保护体制存在先天性缺陷,没有释放综合潜能。第二,管理机制亟待改进,没有焕发应有活力。第三,不少非遗传承流于形式,没有显示更深层更广泛的文化价值。
   方明:总的来说,虽然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通过各界的努力,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传统村落的保护而言,从2012年至今,目前国家 级传统村落已认定公布了2555个,将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遗活态传承的村落纳入保护范围,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村落特点。 但是,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及700多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加在一起的数量在我国近60万个行政村中的占比还非常低。在建立完善保 护法律法规、强化保护意识、加快人才培养、相关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也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和问题。
  另外,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一是由单纯的“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还未充分转型,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面对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资金缺口较大。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记者: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福州:在非遗保护方面,我们努力推进了多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美术类院校,按门类分批次在全国范围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 培训,提高传承群体的保护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着眼非遗全链条夯实传承保护体系基础,突出活态传承特点,使名录设置更科学,项目分类更合理,保护方法更有 效,落实名录的动态管理。三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四是积极拓展生产性保护内涵,让非遗融入现实生活,丰富公共文化,带动旅游就业,为经济转型升级 助力,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良性循环。五是着眼遗产自身特性实现整体性保护,特别关注遗产与环境和资源的依存关系,不割裂非遗项目的文化群、环和链。
   方明:自2012年以来,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可圈可点。第一,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作为中国农耕文明根本遗产的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盘点。第二,目前 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村落涵盖了主要的文化类型,如农耕、游牧、渔业、矿业等和民族迁徙、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包括了山地、平原、水网、丘陵、草原、戈壁等 主要地貌;纳入了几乎所有类型的传统民居。第三,目前已从学术、政策、技术、人才、资金、宣传等多方面系统地展开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参与部门包括住 建、国土、农业、文物、旅游、财政、文化;技术人才来自政策、建设、产业、文化、文物、非遗等诸领域。
  做好以人为主体的保护
  记者: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如何理解其中的“共享”理念?
  王福州:我以为,让文化遗产释放更大潜能并实现共享:首先是遵循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生长规律,发挥各自优势,激发潜能活力;重点关照遗产依附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资源等,做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传承保护,这是共享的前提。
  其次,有效融合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享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发挥文化馆(站)和公共文化设施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更加重视非遗背后的技艺和精神,防止非遗保护“碎片化”和功利化,让百姓在共享中收获精神滋养。
  第四,把皮枕做成饰品、大漆设计为手包、陶器制成酒具,非遗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用好物质载体,通过非遗衍生品的开发利用,完成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满足人们对传统与时尚相融生活的新期待。
  第五,以文化生态试验区和传统村落保护为抓手,让非遗在物质载体、艺术生产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方明:为了实现全民共享,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不断寻求着新突破。比如,通过大规模调查、建立传统村落名录、专家驻村等具体行动,逐步将原来局部 性、部门性的保护活动整合提升成为国家行动,实现机制上的突破;原来各自为政的村庄建设、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经济发展等逐步整合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范畴,实现领域上的突破;通过在各地的培训、研讨、实践反馈和大众宣传等,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等科学的观念逐渐为社会大众所熟知,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突 破。
  然而,共享的基础必须要 “以村民为主体”。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村落中村民合理、健康的要求,改变一刀切的做法,与村民一起探讨科 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法,改进村落基础设施、完善村落公共服务,提高生产生活的品质。否则,传统村落保护如果不能让村民分享其带来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 善,大众就难以形成共享的观念,更加难以主动去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0:48 , Processed in 0.1216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