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2 01:0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我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作者:李镇西


我同意李希贵先生的说法,在任何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着一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我多次说过,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而在这过程中,与一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的相遇,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相遇,也许是偶然的,但相遇后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却是必然的。
我想到了我的成长历程。三十三年来,我的教育之旅也伴随着许多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和这些事件、人物和书籍相遇,多数时候并不是我刻意为之,但一旦相遇,便嵌入了我的灵魂,滋养着我的成长。
       一,关键事件:
第一篇论文在《班主任》杂志发表
1985年春节期间,回顾我三年的教育,许多故事和感悟涌上心头,我情不自禁拿起笔一气呵成地写了9000多字夹叙夹议的文字。开学不久,我从《光明日报》一则消息中得知,北京教科院的《班主任》杂志即将创刊。我想到我那篇文字,便不知天高地厚地 给《班主任》杂志投去了。很快我便收到该杂志王宝祥老师的回复,说“大作拜读,甚好。拟分两期刊载”云云。这对我这个刚刚工作三年的小伙子来说,是一个多大的鼓励啊!这件事更为重大的意义,是让我信心倍增:原来论文居然可以这样写啊!于是,从那以后三十年来,我且做且思且写,其乐无穷。如今,我已经出版了60多部著作,发表上千篇文章。这一切的源头,都在1985年的《班主任》杂志。
    《爱心与教育》的出版
19978月,我在搬家过程中无意看到了许多老照片,也读到我写的教育日记。这些照片和日记已经发黄,勾起我美好而温馨的回忆。回忆中,一些故事浮现脑海,恍惚中,已经毕业的孩子们笑着向我跑来……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就在那一刻,我做出一个庄严的决定,我要把这些故事和人物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教育的幸福。两个月后,《爱心与教育》脱稿了。那时还没有“炒作”一说,但仅仅是凭着读者的口碑,这本书出版后至今畅销不衰,产生了出人意料的社会影响,我收到无数封泪迹斑斑的读者来信。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至少有三,一是让我在更大范围内结识了更多的教育志同道合者;二是让我开始有意识地以教育故事或者说教育案例的方式,记录并传播我的教育收获;三是——我得坦率地承认——这本书为我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让我成了所谓的“名师”。
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八十诞辰国际研讨会
199811月,我去北京出席苏霍姆林斯基八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初我很自卑,因为与会者大都是中外著名的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家。因此当主持人王义高教授请我发言时,我根本不敢接招:“我是来学习的,讲不出什么理论。”王教授说:“谁叫你讲理论了?你讲你的故事就行!”这给了我信心,因为我的故事太多了。第二天,当我讲完故事时,坐我身旁的苏霍姆林斯卡娅递给我一张纸,赵炜教授当即给我口译,原来这是一段表达感动并鼓励我的文字,其中有“你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评价。坦率地说,这个评价很高,但我能接受。因为所谓“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就是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我觉得自己有爱心也有一定智慧。当然,“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不止我一个人而是很多,但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无比光荣。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和研究更加积极主动。这为我的教育实践注入了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2007722日,我通过邮局投寄了一封平信,收信人是“北京国务院温家宝”。八天以后,我得知温家宝总理给了这封信一段长长的批语,然后转给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我写这封信的背景,这里略去不说。我想说,信的内容绝无任何个人要求,谈的全是平民教育。我呼吁总理支持平民教育。按中国眼下的国情,总理批语的信自然会让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于是不只是我所在的学校,包括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农村教育一时间都得到高度的重视。总之,这封信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也有人误解我,认为我给总理写信有点“那个”。但我认为,一个公民给另一个公民写信很正常。只有骨子里缺乏平等意识的人才觉得给总理写信怎么怎么。当然,这事我后来很少提起,因为我并不认为值得炫耀。在我们校园,看不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我在外讲学也极少提起。这次我写这篇文章也想过不提,但这件事的确是我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我得诚实。
         二,关键人物:
谷建芬
当写下这个名字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其实,到现在我和谷建芬老师也没任何私交。刚大学毕业不久,为了让我的教育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我决定把我的班取名为未来班,并和孩子们一起设计班训、班徽、班旗和班歌。班歌歌词是全班每一个同学起草,经过我修改后交给音乐老师谱曲。可孩子们从他们的音乐课唱的谷建芬的歌中,喜欢上了这位谷阿姨,便提出:“能不能让谷建芬阿姨为我们谱班歌?”这个想法大胆而奇特,但当我们给谷建芬老师写信提出这个请求时,谷老师居然答应了。从此,她专门为我班孩子谱写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就一直伴随着我的班主任工作。我之所以把谷建芬老师视为我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人物,是因为三十多年来,我一直觉得她的目光注视着我,我因此而感到一种激励。她答应为我谱班歌,对我来说是一种“运气”,是偶然;但谱了歌之后,我却有意识地把她视为一种标杆,这是必然。每当我的工作有所懈怠时,我就问自己,连和教育没有直接关系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师都那么关心我的学生,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爱我的每一个学生并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呢?
王绍华
说起“王绍华“,绝大多数读者会感到陌生,但对我来说,这也是刻入我生命的名字。王绍华是我在成都市石室中学工作期间的校长。他当年诙谐而真诚地用“谈恋爱追对象”来比喻他希望我到千年名校石室中学工作的迫切心情,至今让我感动不已。但他对我的影响绝不只是“感动”。记得我刚到石室中学,他便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我就希望能安安静静地当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王校长马上说:“好!我就让你当一名教师,并尽量创造条件让你朝名师和专家的方向发展。”我顿时有一种被理解的感动。以后王校长果然没有“打扰”我,我得以从容不迫地上课带班。但关键时候他也给我有力的支持。199811月我想去北师大参加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八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但不够某种“资格”,是王校长努力争取让我得以成行。我因此而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卡娅,我的教育视野也上了一个境界。两年后,当我提出要考博士时,王校长不但很爽快地签字同意我报考,而且还特意勉励我向著名特级教师顾泠元学习,说顾老师也是以一名中学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应该说,王校长在这两件事上对我的支持,都加速了我的成长。另外,王校长的仁慈、大度和智慧,都影响了我后来做校长。现在每当遇到困难,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是王校长,他会怎么做呢?
朱永新
许多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朱永新老师的博士生。但朱老师对我的影响,首先却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他的为人。第一,他毫无功利地爱才。我当然算不上有多大的才,但他却把我当做“才”来爱惜与提携。我俩原本素不相识,偶然相见后,他便提出要调我到苏州工作,我婉言谢绝后,他又提出让我考他的博士生。博士毕业后,他希望我留在苏州工作,但我回到了成都。从那以后到现在,他多次对我表示出期待,可我每一次都坚守成都没让他如愿。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帮助我。不光对我,他还帮助了许许多多普通的老师,但从没要求“回报”。在我看来,他对人的帮助,就是他善良的自然流露。他总是希望所有有理想有才能的人都能做出一番成就。第二,他胸襟博大。他曾亲口对我说过:“只有大胸襟,才能做大事业!”他的大气大度,感动了很多人,也包容了很多人。有时候我们都觉得他的宽厚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但他总说:“谁没缺点?看人只看他的优点就是了,大家一起做事,需要彼此多包容。”这点对我影响很大。第三,他对教育全身心地热爱与投入。作为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他有多忙可想而知。但他依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投身“新教育实验”,常常马不停蹄,甚至通宵达旦地奔波。他说:“我愿意为新教育打工!”我曾把他称作“中国教育第一义工”。现在,我无论多么忙,只要想到朱老师,我就觉得自己的所谓“忙”实在不算什么。
雷福民
雷福民是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局长,以前他在位时,我不便公开向他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现在他退下来了,我写文章夸他,不至于被人视为“拍马屁”吧?我之所以把雷局长视为我成长路上的关键人物之一,固然是因为他给了我一个做校长的平台——当初我打算离开成都时,他给我一个短信:“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这条短信决定了我继续留在成都,也决定了我出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但这还不是他对我“最关键”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雷局长对我的理解与包容。所谓“理解”,就是他明白我的追求是什么,也知道我的长处和短处,进而给我以实实在在的支持。我说我当校长不是目的,搞平民教育才是我的追求,于是他把我派往郊外的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城市化进程,现在这所学校叫“涉农学校”);为了不让繁琐的管理杂务缠住我,他给我配备常务副校长,把我解脱出来,让我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思考与研究。他不但理解我,更包容我。他了解我的个性,并宽容我的个性,尽可能给我以思想的自由,也给我行动的宽松,他甚至允许我不参加教育局的校长会。所以我在他面前说话从来坦诚直率,有时候甚至肆无忌惮。正是这种自由,让我这几年的心灵相对舒展,我的行动也相对潇洒。顺便说说,雷局长退了之后,两位继任者都延续了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这是我的幸运。
三,关键书籍:
《青春万岁》
这不是一本教育理论书,而是一本反映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今天读来,这部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书,很是幼稚与粗糙。但当我在大三时读这本书时,我却被书中纯净清新的校园气息所陶醉了,被主人公的纯真健朗打动了,被作品所洋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所感染了。原来教育是这样的美丽而美好!《青春万岁》激起了我对中学校园的向往,它也成为我踏上中学讲台后给学生全文朗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无论怎么评价《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我的影响都不过分。这本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读一遍我都心潮起伏。书中包含哲理的语句,以及浓浓的人情味,让我痴迷,甚至让我感到我在亲耳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我常常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到我自己,我的故事和我的思考。进而坚定我的教育信念。这本书还影响了我的文风,寓思考于故事,在叙事中抒情,让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给我的写作风格。
《帕夫雷什中学》
在我看来,这一部学校管理的百科全书。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和作者的其它著作一样,该书同样以案例呈现其教育理念。“教育如童话般美丽”是这本书的精髓。可以说,我教育中的浪漫,正是源于《帕夫雷什中学》。
《陶行知教育文选》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爱、思想和智慧。打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中国气派、生活气息会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朴素亲切而有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细细清理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教育遗产,我们会强烈感受到他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民主精神。正是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直到现在。
          2014年1119日晚北京至成都的航班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8:10 , Processed in 0.2070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