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彷徨于教授与校长的跨界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2 14:0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彷徨于教授与校长的跨界生活

周彬

一提到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那怕是在教育专家面前,每个人都非常坚守自己的观点;一提到治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可真到了医学专家面前,每个人都极易放弃自己的体验。作为研究教育的人,看到自己的研究所得,被一线校长和教师置之不理的时,要么为了自我满足而指责他们的“无知”,要么在接受事实时痛感研究的“无能”。可是,作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真的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才不接受;作为教育研究所得,难道对教育实践又真的那么“无能”吗?我不相信校长和教师们的无知,我更相信步入和接受教育研究,可以让校长和教师们变得更加有知;我也不相信教育研究的无能,但我相信走近和了解教育实践,可以让我们的教育研究变得更加有能。

一、理论与实践都只为自己活着

尽管我自己是从事教育研究的,但这所学校接受我作为校长,教育研究只是一个背景,最直接的理由,是我曾经在好几所中学,尤其是几所高中兼任过职务,或者在这些中学推动过一些改革。由此可见,虽然我们总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可以相互了解的,也是可以相互交融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一定有一套实践的标准,正如在教育研究中也有一套学术标准。在来到这所学校之前,没有人去查阅我究竟写过多少篇论文,出版过几本专著,有多少篇论文曾经引用过我的观点,他们最关心的是这个人是否有过相同或者相近的经历,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激情去点燃这所学校的激情,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带动这个团队。同样的道理,当我在大学里参评教授职称时,也没有人问过我,在中学当校长有什么感受,自己是如何管理这所学校的,究竟把这所学校管出个什么样子出来了。

同样的一个人,在同样的教育领域中,用来评价他的标准却是迥异的。在大学里,如果你说你是多么的辛苦,你为了工作是多么的早出晚归,除了大家当面说你是一个勤奋的人以外,没有几个人会在内心深处佩服你。大学里追求的是智慧,追求的是思想,当然如果是个性化的智慧和独特性的思想,那就更容易被他人所敬仰。至于这些智慧和思想是不是真的有用,并不是判断智慧和思想是不是正确的标准,毕竟有些智慧和思想是滞后于实践的,更多的智慧和思想是引领实践的。如果你非得固执地用今天的实践,来判断今天的智慧和思想是否正确,那你就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这是要受到大家鄙视的。但当我来到中学以后,明显感觉到大家更关心的是你对这份工作是否有足够的投入,大家都相信,只有在足够投入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推动教育实践的智慧和思想;而且判断智慧和思想正确与否的标准,肯定是在实践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够改变教育现状。

之所以说,从大学到中学里工作,是我在自找苦吃,并不是说在大学里的生活都是甜,到了中学里就都变成苦的了。真的苦,并不是中学生活的苦,也不是大学生活的苦,而是指在大学和中学双重标准的要求下,在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纠结与彷徨。但正因为有了这份彷徨,才让我明白了,教育研究并不是用来达成教育实践目标的,而是拿来为教育实践者纸上谈兵提供术语和思维操练,如果真的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还是需要教育实践者自己去排兵布将;与之相应,教育实践者也并不是对教育研究感到无知,而是教育实践者必须在众多教育研究成果之中,选择出能对自己办学思路起到引领作用的研究成果,否则教育实践者会因步入教育研究成果的丛林中而迷失自我。

二、“越理想”你就得“越现实”

理想中的重点中学校长,对自己而言应该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对学生而言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校长,对教师而言应该是一个关怀备至的领导。对我来讲,来到中学做校长,本身就是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来,似乎更应该少了那些现实的世故,少了那些功利的急躁,似乎更有条件让自己做成理想中的校长。然而,当你真做了这所学校的掌门人时,你就发现理想只是个人的,而现实则是学校的,对校长而言个人的东西你得暂时保留起来,而学校的东西你得大踏步地追求起来。只有当学校已经稳步发展起来后,你的个人理想才有可能转变成你的办学理念,让学校沿着理想的路径发展下去。我是一位为理想而来的校长,可一旦把脚踩到中学的地盘上,你就发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只有战胜了现实的校长,才可能让自己的教育理想生根发芽。到了这个时候,你才知道温文尔雅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而是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那份淡定心态的外在表现;当一所学校还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时,这份雅致就变成了奢侈品,毕竟仓禀实才知礼节!

来到中学,我的一直主张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有了全面的办学,才会有可持续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对于实践来讲,很多的人都很是质疑,你不要先讲全面发展,你得先把教学质量搞出来。我说没有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那他们就说,这就表明你所谓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只是一个美丽的理论而已,我们需要的是教学质量,你先把教学质量搞上去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再说要全面发展,我们都认了。这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理想主义者认为,只有满足了我的条件,我才能够产出什么结果;而现实主义者认为,你先产出了什么结果,我才可能满足你需要的条件。于是,理想主义者指责现实主义者过于功利,甚至于过于霸道,哪有没有条件就有结果的道理;现实主义者指责理想主义者过于理想,甚至过于幻想,哪有一点成绩都没有的情况下就提条件的!

做了校长,教师们对校长最大的企盼,并不是你有多么完美的办学理念,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能够提高大家“待遇”。校长的办学理念越完美,教师们要把理念转变为现实就越艰难,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就得更大。既然要让教师们对工作的投入更大,那么他们对自己待遇的预期也会更高。与之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也希望学生有更好的成绩或者有更好的成长,但不管是更好的成绩,还是更好的成长,都会对学生的当下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你凭什么来要求或者吸引学生对当下的学习有更多投入呢?你用更遥远的目标,来要求或者吸引最当下的他们,这样的效果是很难显现的。面对这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那怕你有着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你对学生学习过程有着更科学的指导思想,可你用什么把他们变成现实呢?其实,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从教育中要直接换来经济回报,或者立马就要换来享受或者享乐,都不是一件现实的事情;但如果你要教师或者学生为了过于遥远的目标,而牺牲当下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这个要求也是过于苛刻的。于是,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建设与教师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荣誉体系,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的学生荣誉体系,用这两个荣誉体系把师生的未来和当下联系起来。只有为师生提供一个在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你才不会去指责他们对前程过于不负责任,你才不会去指责他们对当下过于享受主义。所以,这儿的“待遇”即不可能是纯粹的当下利益,也不可能是抽象的遥远理想,而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荣誉”,这个“荣誉”即可以兑现当下利益,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实践遥远的理想。

三、通往成功的路上布满试误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县中,是一所年年都要直面高考成绩的学校,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最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学校。曾经在一次高三教学的校长表态会上,我说这可能是一件很值得纪念的事情,让一位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来向大家表态我们会如何让学生考出更优异的成绩出来。其实之所以敢到高中来,就是因为在我的骨子里,认为教育学是可以和优异成绩调和起来的;当然,我也知道这个调和的过程注定是艰辛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把两者对立起来,而且一直对立到现在。今天,很多人都会站在教育的道德高地上,批判今天的教育为了成绩,甚至说是为了政绩,在干着如何“反教育”的事情,是如何让孩子们因为教师的“毁人不倦”,而滋生出各种“非教育结果”。可是,我们人虽然站在了道德高地上,可是我们自己的脚踩在哪儿呢?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观点变得高高在上的时候,我们的行动究竟为教育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做了些什么呢?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高标,但我们不能天天幻想高高在上的教育高标;可能我们只能真真切切地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教育试误,才可能靠近这个高高在上的教育高标。我不相信整天摇旗呐喊的人,我更欣赏脚踏实地的人。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包括在我以前的心目中,我也认为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教学业绩挂钩,应该是一种极其机械而又落后的教育理念。可一旦面对教育现实,特别是面对学校管理的现实,你就发现,校长与教师之间是很难在先进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的,于是只好在落后的教育理念上相互博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的成长,但学生的成长又表现为什么呢?我们不能用学生眼前的成绩,来替代学生长远的成长;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学生眼前的成绩,去一味的追求长远的成长吧?换句话说,我们只能踩着学生当前的成绩,去追求学生长远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学生成绩时,要有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可这并不是一种号召,而是一种理念,一种需要足够多的智慧和足够多的投入,才可能予以落实的理念。现在大家都在指责中学,尤其是高中只看重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成长;我到是想问这些指责别人的人,你说的学生成长究竟是什么;学生成绩离学生成长究竟有多远,从学生成绩到学生成长需要怎么走,是不是获得了学生成绩就会必然丧失学生成长?我无意于为应试教育辩护,但我提倡要脚踏实地地搞教育,真正找到一条从应试教育通往素质教育之路,而不是通过高调的批评别人来证明自己教育理念是多么的先进。

理想的管理或者教育境界,并不是你自己想想就出来了的,当然你得有这个理想。你必须经历诸多并不理想的管理过程或者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完善和理想化,才可能进入这种理想化的管理或者教育境界。否则,越是理想的管理或者教育境界,就越只是一种想象的境界,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境界。管人和管心,最理想的管理境界,肯定是管心,因为管了心,人自然会跟着心走。这是多么简单而又多么理想的管理理念,可事实上,每个人的心是跟随着自己的利益而走的,只不过这儿的利益不仅仅是钱或者物质,当他的心跟着利益走久了,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我们把它称之为文化,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以文化人了。当你要形成管人的文化时,你就得从具体的利益开始,而不是整天唱着以文化人的高调。刚来到这所学校,最先启用的就是最原始的管理模式,那就是要求教师几点上班,几点考勤;当大家养成上班的习惯后,逐步放松了考勤,但加强了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从而把“把上班当成任务”转变成“把好的教学质量当成任务”。目前还期待着,逐步放松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核,从而把“把好的教学质量当成任务”转变成“把做一名好教师当成任务”,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教师才会把自己的利益、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融为一体。

在大学里,一直追求的是更科学的方法,更前沿的思想。可到了中学里,你才发现,要在学校里实现科学的方法,既要付出探索科学方法的成本,承担实施科学方法的成本,还要承受抛弃旧有方法的成本。一旦写在纸上,你会觉得这些都只是成本而已;可一旦到了实践,方法就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成本也不是钱多与钱少的问题,而是方法与成本都是与人融为一体的,要改变的不是久有的方法,而是拥有久有方法的人;要承担的成本远不只是钱,而是要让敢于改革自己或者迎接改革的人,敢于抛弃昨天的自己,追求明天的自己,从而享受今天的自己。学校管理与工厂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工厂升级换代需要淘汰和更新的是工具,而学校需要淘汰和更新的是人;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升级换代可以通过人才流动来实现,而学校往往是优秀人才流出去了,而更多的人却巍然不动!所以,学校是“人育人”的场所,当我们不能象工厂淘汰工具那样淘汰教师,当我们不能象企业流动员工那样流动教师时,“人育人”最重要的工作,就变成了我们怎么去理解、信任、培育和激活“育人”的那个人了。[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校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5:22 , Processed in 0.1236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