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味书屋:书是为了被束缚的思想而存在的
18 年书店卖出去几百万册书,不敢保证每一本书都好,但绝对没有一本乌七八糟的书。有什么权力放弃呢?至少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读书的人永远都在。
李世强、刘元生希望的是,自己有那么一个书店,能够给那些认真的人们凳子坐,给他们从南方带回草药,给他们看更多的书。他们前半生的一大部分都在个人命运的漩涡中没了顶,后半生总得做一些值得的事情。你没有办法去了解别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不管怎样,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总是唯一还能保留的本性。其他的一切也许都可以量化,唯独它难以衡量。
教英语的老刘就从学校辞了职,在木材公司小工厂工作的老李停止领取每月四十块钱的工资。
他们相信,生命是一个过程,是包括书、作家、书店和无数其他的集成体。
书是为了被束缚的思想而存在的。如果书是自由的,它又怎能在束缚的思想中生存?
一
无论是看得见的东西,还是看不见的东西,都无法阻止他们开一家书店。
有一些微小的事件在他们心里促成了这样的决定。小个子范用成为三联总编前常到各个书店里去蹭书看,最后总能得到店主人给的凳子;在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里,如果不是那么腼腆而不好意思开口的话,你可以得到店员的帮助从南方寻找药材;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在唯一的书店——新华书店里,鼓起勇气打断柜台后售货员的闲聊,在遭受到尖利的呵斥和冷漠的白眼之后,战战兢兢地获得了一本书,那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伟人的著作中的一本;小孩子在地摊上常常偷偷摸摸地买到印着女人大腿的垃圾书……
老刘和老李就自卑地想,自己有那么一个书店,能够给那些认真的人们凳子坐,给他们从南方带回草药,给他们看更多的书,该是怎样一件神圣的事情。前半生的一大部分都在个人命运的漩涡中没了顶,后半生总得做一些值得的事情。你没有办法去了解别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不管怎样,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总是唯一还能保留的本性。其他的一切也许都可以量化,唯独它难以衡量。
教英语的老刘就从学校辞了职,在木材公司小工厂工作的老李停止领取每月四十块钱的工资,放弃了国营单位职工这个用来保护自己的“资本”,还是有一点恍惚。
所以书店根本不是一个下海经商的权宜之计。变卖了那一点可怜的家产,再加上少少的积蓄,离一家书店开张需要的资金还有巨大的距离。
为了十几万块钱,他们几乎快把周边朋友的积蓄都掏了个空。作家陈明、丁玲夫妇瞒着子女给了三千多,知名作家肖军给了几千元也就囊中羞涩了,提供帮助的人还有许多学者朋友,朋友有限,再通过朋友掏朋友的兜。对一辈子没有借过上百块钱的老李来说,十几万元是个天文数。
谁都知道开书店几乎是不赚钱的生意。他们总认为自己是自信的人。那是一种生存下去本能的自信。家产没有了,修车代课总可以活下去,如果养不活自己那就是社会的废人,没有生存的权利。至于你怎么看待十多万的托付呢?有一批人肩上总有责任感,不管历史经受多大的挫折,文化的根始终由精英在传递,由知识分子在传承。
二
尽管在1986年很难找到一处合适的可供卖书的私房,私人开店已经得到了允许。
老刘和老李满城跑看房子,为十几万元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后的结果是长安街边,临近西单的一处房产。它原来属于一个大家庭,后来充公,东西两处厢房分给了私人居住,坐南朝北的正房变成街道缝纫厂。落实政策后缝纫厂还给原来的主人,两处厢房则在16年后变成了公共绿地。
老李决定购买的正房,实际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个创痕密布的砖木结构的废墟。它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升腾,轻轻地呼吸,把自己的生命力隐藏在厚重的灰尘之下。
“你确定已经考虑好要买下这堆破砖乱瓦吗?”
“要开一家书店,为什么呢?”
“可是,为什么呢?”
装修是一段愉快而激动人心的回忆。房款花去了所有的借款,只能自己动手。做过一些木匠活的老李,也没把砌砖看得有多难。改造需要尽量简单地进行,墙壁的砖都酥了,懂得的人说,如果不想房子倒掉的话,不能在墙上开门,没人敢接这个活儿。除了在雍和宫里工作的一个朋友,五十多岁的热心山东大汉偶然来到这里,抡起大锤说:“别听他们的,瞧我的。”三锤两锤在墙打出一个洞。众人蜂拥而上拆出两个门洞。
花窗被特意保留下来,木头支柱被精细地漆成了鲜红色,墙则是优雅的铅灰,东墙上的牌匾则用毛笔写了四个大字“三味书屋”。
书陆陆续续从各处运来。
先是《第三次浪潮》、《大趋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社科类的书占了大部分。再有一套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和《西游记》,接下来又来了一套汉译名著,以及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根》、《飘》、《汤姆叔叔的小屋》、《百年孤独》等,也有新版《鲁迅全集》。即使没有经过历史的甄选,总还有一些时下流行作家的作品可以登堂,于是就有了王蒙的《组织部里的年轻人》,刘心武的《班主任》,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喜欢诗歌的还可以找到北岛的《回答》、顾城的《黑眼睛》、舒婷的《致橡树》……
那时离“读图时代”还相距甚遥,文字仍然是高贵而纯粹的,书也大多简单而朴拙。
但老屋的确变成了一家书店。
三
1988年5月的一天书店开业,店里来了吴祖光、楼适宜..30个书架围着屋子摆满一圈,架子上的书如同老刘身上的浅灰色的套衫,随意而恰如其分。
老刘和老李没有太多的店训,就那样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开架阅览将成为书店的传统,”店员被告知,“你一定要鼓励他们在那里翻翻书。”
“而且,无论他们坐在那里看多长的时间,都是受到欢迎的。”为此,他们特意在店的正中央放置了长方形的大木书桌和几张木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