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说与故实(下) ? 鸣 弓 |
|
| | 下篇 故实 一、寄望与纪念 为孩子取什么名、字,自然寄托着长辈的期望。 东汉马援子幼而岐嶷,外若讷而内沈敏,援甚奇之,以为将相器,故以客卿名之。 东汉虞诩,祖父经为郡县狱吏,尝曰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故字诩曰升卿。 魏文德皇后,气如兰桂,素有谋略。其父郭永尝曰:“吾女乃女中之王也。”故小字为“女王”。 同上述望子女做官显贵不同,三国魏王昶为子侄取名字,突出谦逊: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并教诲子侄: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王猛,前秦将相。其孙生于五月五日,为俗忌“恶日”,王猛谓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 宋武帝生之夜,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生有奇异,父为其取名奇奴。母殁,寄养于舅家,改名寄奴。 隋开皇十八年李渊次子生。有善相者谓“此儿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貌,必能济世安民”云云,李渊取“济世安民”意,以“世民”名之。 宋代周起生而丰下(下颔丰满,面呈方形),父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 宋刘温叟,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父刘岳退居洛中,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期盼儿子逢乱世而长寿,故名温叟。 宋耆儒林仲平,二子希旦、卲颜已成家立业。仲平没,有二幼子尚未名,既长,两兄乃析其名,示不忘父训,曰希、曰旦、曰卲、曰颜,堪称取名佳话。 自己改名取字,则寄托着个人的抱负志趣。 司马相如乳名犬子,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东汉张霸字伯饶。年幼而知孝让,乡人号为“张曾子”。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对曰:“我饶为之!”故字伯饶。 傅燮,东汉名士,本字幼起,因仰慕古人南容“三复白圭”,遂改字南容。 邓艾,出身寒微,取“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意,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名艾,字士载。 晋朝韩延之,为表示不臣于刘裕,以裕父名翘,字显宗,于是己字显宗,名子为翘。 励志成语“铁砚磨穿”和后晋名臣桑维翰的姓氏遭遇有关。桑维翰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有人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它途求仕。维翰慨然,乃著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 宋代柳开,字仲涂。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元;既而改名字,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 明末直隶雄县人马之驯,字君习。有志行,“慕鲁仲连之义改名鲁”。入清为遗民,节操最坚确。 清王锡振,进士及第,因敬佩包拯,故改名王拯。 寄望之外,取名多寓纪念,或兆梦,或寓瑞,或生地,或记事…… 晋成公生时,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故名黑臀。 汉武帝未生,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下入宫,占者以为吉祥,因名彘。以读书圣彻过人,景帝令改名彻。 宋范祖禹生时,母梦见汉将军邓禹,遂以为名。 元张孔孙,字梦符。父之纯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及子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孔孙。 石崇生于青州,故小字齐奴。 司马光父守光州而子生,遂名光。 王旦,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 孔丘子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名曰鲤,字伯鱼。 汉济阳令刘钦小儿子出生,赤光照室。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刘钦乃为子取名秀。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 《后汉书》著者范晔,母如厕所生,额被砖伤,故以砖为小字。 王安石生时,有獾入其室,故小字獾郎。 李釜,字元量,宋元符三年状元。母晨起厨房釜鸣可畏,声绝而后生子,其父遂以釜命名。 明代林瀚,年七十三初受参赞机务之命,生子,取名庭机,以纪念此次升迁。 三国吴顾雍字元叹,曾求学于蔡邕,伯喈非常器重这个学生,赞叹其学必有成,愿“以吾名与卿”,故雍与伯喈同名;字元叹,则是纪念恩师之叹。 后汉贾彪,为新息县令。小民因困贫,多不养子,彪严加制止,以为“母子相残,逆天违道”。之后,民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以纪念贾彪活命之恩。 明代袁葵知洪洞县,饥年收养数百弃儿。灾荒后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袁葵离任时,百姓抱着曾被县令养育的孩子,恳求袁葵答应这些孩子姓袁,请他一一为之赐名。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记述他到农村向穷苦百姓送药治病,村民为纪念陆游的活命之恩,多用“陆”字给孩子命名。 茶圣”的陆羽,为弃儿,幸被僧收养。其姓名来源,据《新唐书》载:以《易》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由智积禅师定姓“陆”,取名“羽”,字“鸿渐”。 二、改名换姓故事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任何情况下都不隐瞒自己真实姓名,表示为人光明磊落,勇于担当。先说三则拒改姓、名故事: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世路尽嫌良马瘦,惟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唐京兆尹想把女儿嫁给诗人戎昱,嫌其姓氏不好,让改姓,戎乃写此诗作答。宁可不去夤缘合亲,也不改姓。 靖康间伪楚僣号,名同皇帝张邦昌的纷纷改名。或劝欧阳昌邦改名,曰:“吾惟知避国讳而已,他何暇计!”遂辞去。 倪嵩,嘉靖八年进士,任监察官,以直言开罪权奸严嵩,有人建议倪嵩改名,倪嵩曰:命名自父,何可易?后廷推吏部尚书,严嵩厉声曰:庙堂可使有两嵩耶?倪嵩即日请求退职。 改名姓的比拒改的要多。其中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改姓名: 汉代梁鸿过京师,作抨击时弊的《五噫之歌》。官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梁鸿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避难异乡。 杨庆是隋皇族,袭王爵。隋末大乱,杨庆投降瓦岗军,并改姓郭,以示与隋王朝恩断义绝。及李密败,杨庆又归顺洛阳杨侗,复姓杨氏。王世充称帝,杨庆带头劝进,“复为郭氏”。王世充败,杨庆降唐,“复姓杨氏”。杨庆为了活命,四改姓氏,真是拿了姓氏赌明天! 唐德宗派团出使吐蕃,御史苟曾为随员。后知悉吐蕃讳狗,以苟(谐音‘狗’)姓出使,不利求好,德宗即下令“苟”字“口”中加一笔成“荀”。于是苟曾就姓荀了。 朱友谦,初名简,附梁,梁太祖录以为子,更名友谦,为节度使。后附晋,唐庄宗赐友谦姓名曰李继麟。 耶律倍,辽皇太子,弃国投奔后唐。后唐皇帝李嗣源为其赐皇姓李,名赞华。 范用吉,本姓孛朮鲁(女真族),名久住。初归宋,谒制置使赵范,为讨其欢心,故更姓名范用吉。赵始怒其触讳斥之,良久方悟其名用心,遂擢置左右,易其姓曰花,予以重用。 元朝有“廉孟子”之称的廉希宪,本畏兀儿族,出生之日,适其父布鲁海牙廉访使命下,父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以此皆姓廉氏。 复姓: 南朝刘宋后废帝刘昱是李道儿所生,所以民间都称呼刘昱为李氏子。刘昱后来也自称李将军或李统,看似荒诞,实为复姓。 南唐烈祖李昪,初冒姓徐,名知诰,即位称帝后,复姓李,更名昪。 范仲淹少孤,母带他改嫁朱氏,乃更名朱说。中进士后,他要求重归范氏家族,竟遭拒绝。范仲淹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改名: 程昱少时梦登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后荀彧把昱梦报告给曹操,昱本名立,曹操为其添一“日”,更名昱。 魏令狐浚,以处置校尉田豫违规案,惹得文帝曹丕大怒,反将令狐浚治罪。诏书有“令狐浚何其愚蠢”句,遂改名为愚。 谢石字石奴,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破苻坚。先是童谣云:谁谓尔坚石打碎。故桓豁匆匆给儿子名皆改添“石”字——石虔、石秀、石民、石生、石绥、石康,以应此谣。桓豁忘记了一个常识:立功在战场,不在改名。 南齐有人叫皇太子,这姓名让齐武帝萧赜大不快:“皇太子非可命名!”草民怎么能叫“皇太子”呢?于是移点于外,名曰“皇犬子”。 韩蛮子,出身微贱,容貌艳丽如美女。陈蒨以为娈童,嫌其名太俗,让改名子高。并对韩说:我若为帝,便册封你为皇后。及登大位,除右军将军,封文招县子。 唐朝员余庆,拜王义方为师,义方常道:“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名半千。 李恪为唐太宗三子,因参与谋反被诛,子仁等并流放。李仁投武后所好,频献祥瑞,以求保身。武后赞为“吾家千里驹”,乃更名千里。时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得免。 宋太宗问樊若水名出何书?对曰:“唐尚书右丞倪若水亮直,臣窃慕之。”上笑曰:“可改名‘知古’。”若水顿首奉诏,改名知古。倪若水实名“若冰”,樊若水学浅,妄引以对,人皆笑之。 刘几为国学第一人,好为怪诞之语,欧阳修深恶之。会修主考,有一文论怪异,公断定为刘几所作,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谓之“红勒帛”,经查验,果为刘几卷。刘几落第,更名煇,又试。有文卷大得欧阳修称赏,及唱名,乃知这位殿试第一刘煇,正是当年的刘几。欧阳修吃惊之余,大度地赞许了刘煇文章,尴尬中仍不失人文情怀。 宋赵大亨,曾为赵伯驹、赵伯骕家仆,侍候赵氏兄弟作画,常年濡染,遂亦能画,以画得名,人称“赵大汉”。他自耻其俗便易名“大亨”。 南宋梁成大,附史弥远,诬陷忠良。被太学生称为“梁成犬”。 元末韩娥,四川阆中人,幼丧父亡母,由叔父韩立抚养。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从军十二年。 中书舍人蹇瑢,奏对称旨,明太祖龙颜大悦,书“义”字颁赐,蹇瑢遂改名为义。 永乐皇帝挥师北征。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来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 李马,殿试第一,明成祖改其名曰骐。唱名凡三无敢应者,上曰即李马也。骐乃受诏,赐状元及第。 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金氏为人狂放不羁,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改称金人瑞,科考中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 改字: 晋许迈,字叔玄,不慕仕进,志在遍游名山,乃改名玄,字远游。 南唐汪台符贻书讥诮宰相宋齐丘之名字:“闻足下齐大圣以为名,超亚圣以称字。”齐丘大惭,改字子嵩。但这一名字纠纷却给汪台符惹来杀身之祸! 赵翼《廿二史札记》论列了恶其人而改其姓名为恶姓恶名之源流:王莽以单于囊知牙斯不顺,命改为降奴单于,开其端。汉桓帝诛梁冀,恶梁姓,时邓后犹冒梁姓,乃改后姓为薄,是改其姓。孙皓杀何定,以其恶似张布,乃改定名为布,是改其名。梁武帝弟子正德奔魏,寻又亡归,帝改其姓为背氏;武陵王纪起兵被诛,元帝改其姓为饕餮氏。隋杨玄感反,伏诛,炀帝改其姓为枭氏。唐琅琊王冲、越王贞谋反被杀,皆改姓虺氏。契丹首领李尽忠及孙万荣反,武后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清世宗雍正罪其八弟允禩、九弟允禟,易名为阿其那、塞斯黑,满语为猪、狗之意。 改名换姓成了皇帝对臣民实施奖惩的重要手段。 三、“避讳”百态 避讳之烦人,上篇有所论列。此目专举例证。 为讳改名字: 毛穆之字宪祖,小字虎生,名犯晋哀帝皇后王穆之讳,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小字虎生在《晋书》里因讳“虎”亦改作“武生”。 理学家周惇颐本名惇实,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其名犯宋光宗赵惇讳,又将他改名敦颐,时距其死已百余年。 方岳,因上司父名方,乃改姓为万;既而又遇新上司姓丘名岳,于是复改名为方山。 出言怕犯讳: 萧衍,小名“练儿”,梁武帝的子孙把“练”叫做“绢”。 北齐熊安生,将通名见徐之才、和士开。以之才讳雄,士开讳安,乃自称“触生”,群公哂之。 宰相晏殊父名固,固始籍某官谒晏殊,问其乡里,其人想着讳“固”,一紧张却答“本贯固县”。惹得宰相怒叱曰:岂有人而讳始字乎? 门下侍郎薛昂媚蔡京,戒家人避其名。与宾客会饮,有犯京字者必罚,平日家人误犯,必加叱詈,自犯则自批其颊。 直碍仕途运: 五代石昂为临淄令,以避上司监军杨彦朗家讳,被更其姓曰“右”。石昂抗争无效,乃愤然辞官。 刘攽、王介同为开封府试官,举人有用畜字者,介谓音犯主上(神宗)嫌名,攽谓礼部先未尝定此名为讳,不可用以黜落。因纷争不已,刘攽竟被劾免职。 读书致搞笑: “临文不讳”的古训,可解读书犯讳之难。然钱良臣自讳其名,其幼子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改云“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避讳之可笑,于此可见一斑。 作文添麻烦: 王羲之父讳正,书正月为初月或一月;李翱祖父名楚今,为文以今为兹;杜甫父名闲,杜诗无“闲”字;苏子瞻祖名序,以序为叙或引;欧阳修父名观,逢观则代之以“宫”。 官衔遭乱改: 唐末杨行密称王,父名怤,与夫同音,乃改文散诸大夫为大卿,御史大夫为御史大卿;还有诸如“金紫光禄大”、“兼御史大”及“银青光禄大”的头衔,径直去“夫”字尤为可怪! 秀讳无义理: 桓玄闻家讳而哭;刘温叟父名乐,终身不听丝竹,不游岱嵩;宋徐积,以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有石辄跃以过,偶误践必呜咽流涕。如此避讳不近情理,类若作秀。而徐申自讳其名招致受辱,读之殊觉解颐。徐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怒责之曰:“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即大声曰:“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申监司,否则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身死即休!”语罢长揖而退。徐虽怒然无以罪之。 也有对讳持开明态度的。北宋名臣杜衍认为:父母之名,所讳在我而已,他人何预焉。下属询问“家讳”,杜说:下官无所讳,惟讳取枉法赃!廉洁宣言,掷地有声。韩世忠连自己的名也不让家人避讳: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四、姓名:问答与戏谑 东晋孙潜、孙放,小哥俩拜访名士庾亮。庾亮问孙潜:“何字?”答:“字齐由。”“欲何齐邪?”“齐许由。”(问)孙放何字?曰:“字齐庄。”“欲何齐?”“齐庄周。”“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圣人生而知之,所以我很难企及。庾公对齐庄的回答非常喜欢。 梁武帝贵嫔丁令光又生一子,帝为岳丈丁道迁报喜:“贤女复育一男。”答曰:“莫道猪狗子。”这位国丈回答粗俗,让人嗤笑,但却无意间道出一个严酷的事实:皇帝所生,未必是龙种,兴许还是“猪狗”呢! 《太平广记》:“后魏高祖名子曰恂、愉、悦、怿。崔光名子励、勖、勉。高祖谓光曰:‘我儿名傍皆有心,卿儿名傍皆有力。’答曰:‘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上大嗟悦。”崔光回答可谓最佳,马屁拍得雅,孝文帝大为叹服喜悦。 景祐中审案件,案卷有何次公名,仁宗问此人名次公何意,主判官不能对。随行的审刑院详议官庞籍答道:“臣曾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寓意霸道在王道之后。此人一定是仰慕黄霸为人,故以其字为名。所答得到皇上首肯,从而改变了庞籍的仕途:由外放改调京官,继而入相。 《世说新语》记载诸葛令、王丞相争姓氏先后趣闻,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或见欧阳修家有孩童小名僧哥,戏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闻者莫不服其捷对。 宋孝宗问王过:“李融字若川谓何?”答曰:“天地之气融而为川,结而为山,李融之字若川,如元结之字次山也。”上大喜,遂诏改官密院编修。 黄石斋被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巧妙嵌入史可法、洪承畴(成仇)名,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以姓名相互调侃,相戏成对,也算雅谑。北周卢思道谓封孝骞曰:“卿既姓封,是封豕之后。”骞曰:“卿既姓卢,是卢令之裔。”卢、封互拿对方姓氏取笑——封豕是大猪;卢是黑犬。 后周国子主簿郭忠恕戏咏国子博士聂崇义之姓云:“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似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立即回敬:“勿笑有三耳,全胜蓄二心。” 北宋甄彻,大观新科进士,蒙徽宗召见,时同知枢密院的林掳“唱名”,读“甄”为“坚”,徽宗当即指出应读“真”。林摅则因“不识字”而被降职。 王龙泽,宋朝最后一个状元。同榜榜眼路万里,探花胡幼黄。时国势日危,京城民谣曰:“龙在泽,飞不得;万里路,行不得;幼而黄,医不得。”宋版段子巧用科考前三姓名道出时局艰危。 康熙间,进士出身的县令王綡,居然闹出了读错自家名讳的笑话(应读梁音,他一直以偏旁读如京),且是当着吏部官员出丑,的确把人丢大了。 读错人姓属学浅少知,而写错,则算失礼。然古人亦可由此谐谑一把,反成佳话。清代诗人黄霁青,因同榜某官投书误“黄”为“王”而答诗云: 江夏琅琊未结盟,廿头三画最分明。
他家自接周吴郑,敝姓曾连顾孟平。
须向九秋寻菊有,莫从五月问瓜生。
右军若把涪翁换,辜负笼鹅道士情。 首联说郡望不同,字形有别;颔联用《百家姓》句;颈联引“黄花”(九秋之菊)、“王瓜”(四月之瓜)典;尾联说黄庭坚(涪翁)不能代王羲之(右军)。句句用典,幽默风趣。 清代董诰,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位极人臣,画像两绘于紫光阁,勋名之盛,一时罕有伦比。董诰归乡,族人多呼其名,引得仆从不满。董诰曰:“吾在族,齿最卑,其呼名宜也。”高官乐听百姓直呼其名,堪称美谈。 五、姓名与吉凶 隋李敏一名洪儿,隋炀帝疑“洪”字应了图谶(方士说“李氏当为天子”,杨坚曾梦洪水淹没都城),就当面告诉李敏,希望他能自杀。敏由是大惧,竟被诛。 唐初,民间传言“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触动唐太宗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便拿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人李君羡小名五娘的(官衔封爵籍贯都有一个“武”字小名亦谐音,正应了谶言)开刀,贬谪处斩,籍没全家,进而拟将“疑似者尽杀之”,虽未实施,其发狠维稳之态可见。 宋太宗征北汉,驻澶渊,有人自言献封事,官家一看是临河主簿宋捷,以为佳兆,大喜,当即擢升为将作监。 宋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殿试列第七名,理宗亲临阅卷,提为第一,并高兴地说:“天祥,天祥,天降吉祥,这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宋瑞”遂为天祥字。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据说原取花纶,但在唱名前夜,太祖梦见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丁显因其姓名正与太祖之梦相符(丁,谐音钉;显,繁体为顯,正是日下双丝),遂擢为状元。 明孝宗御览,见朱希周,谓此人既同国姓,又名希周,预兆我朝也像周朝一样有八百年天下。于是就点为状元。 乾隆皇帝审阅殿试前列考生试卷,发现一举子叫胡长龄,胡卷本在进呈十本之末,时高宗春秋高,睹胡名,以为吉兆,遂置第一。 江苏王国均,同治戊辰进士,殿试已列入前十本卷,进呈乙览。及胪唱,慈禧太后以王国均与“亡国君”谐音,不怿,乃抑置三甲。 光绪间,其科云贵试差,所简四人,慈禧特圈出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于齐庆,合成“明年吉庆”四字。 无赖于庆,穷极无聊,求教耆儒。老儒叫他改姓丁,名宜禄,建议他投靠副宰相丁谓门下。丁谓听说来人叫“丁宜禄”,果然大喜,安排当差。丁谓旋升宰相,于庆也捞得盆满钵满。老儒不过是掌握了丁谓“尚禨祥”的嗜好,而“宰相苍头字宜禄”正好迎合了丁谓急谋相位的心理需要。 | 上篇 概论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可见姓的本义是“生”。它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姓,用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 姓有多少?《白虎通》: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正声有五: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四时各异,殊音悉备,故姓有百也。“百姓”之说,似乎牵强,泛指多也;实则不止于“百”。北宋编《百家姓》,共五百零二个姓氏;郑樵《通志·姓氏略》统计古代姓氏凡一千七百四十五个;明代编《皇明千家姓》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个;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五千七百三十个,其中单姓三千四百七十个,双字姓二千零八十五个,三字姓一百六十三个,四字、五字姓十二个。 姓,实际包括姓和氏两部分。姓是家族的标志,而氏则是家族内分支的标志。“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如此解释姓、氏区别,姓是祖上所传,与“生”俱来;而氏,旨在贵功德,贱伎力。同姓因身份职业不同而氏异,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姓是不变的,氏则可变。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有严格规定,汉以后,姓、氏不再区分,合而为一,统称为姓。 姓氏源起,主要有: 一、因生以赐姓。夏吞薏苡而生,则姓苡;商吞燕子而生,则姓子。 二、凸显母系社会女性崇拜,姓氏带“女”,如娰、姬、姜、妫、嬴等。 三、以部落图腾标志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龙、虎,柳、梅、李、桑、粟,火、水、木、金、石等。 四、以封国、采邑或职爵为姓。如齐、鲁、楚、燕、赵、郑、吴;司徒、司马、司空、太史、王、侯等。 五、以生地或职业为姓,如姚、东方、西门、东郭、百里、陶、巫、卜等。 六、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文、武、成、康等。 七、少数民族姓,如拓跋、宇文、贺若、呼延、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 八、即兴取姓。光绪朝,李鸿章有部将姓者名贵,本系滇人,祖上以事发配合肥,幼失怙恃,不知其姓。应募为兵,询其姓,不能对,主募者笑曰:之乎者也,皆可为姓,尔可姓者名贵。遂以此注册籍。 九、更改姓氏的情形有:皇帝赐姓;为避难;为避皇帝或圣人讳;嫌原姓复杂字多从简,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欧阳简姓欧;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鲜卑皇族由拓跋改姓元,金亡后,完颜改姓王。 姓氏为族群共有,作为个体必须有名,才能和群体其他成员区别开来。名“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其作用在于表达感情信息,道己称人。名是应社会交际需要而生。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白天,看容貌识别对方;夜晚看不清,须各自报名方知是谁。 名作为代号要伴人一生,古人取名是很庄重的。《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一说名之于燕寝。为孩子取名,是父亲责任,用以示教其终身,又要虑其百年之后,其讳之难易。像国名、日月、山川等,常语易及而避讳为难的字词,取名时应避之。宋徽宗政和初,官家明令:凡人名或字中不许有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 取名自有雅、俗之别。苏洵特撰《名二子说》,阐述为两个儿子取名依据及用心: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 博学的苏老泉为子取名可以雅论为典,示教为范,而像唐人张裼,其名裼,意即小儿襁衣,却很俗。原来张裼少孤,没有学问的亲表胡乱用典取此名。 《礼内则》描述的取名仪式颇繁复。取名后,还要“以名告于山川、社稷、四境”。 取名法则,《白虎通德论》总括为信、义、像、假、类五条:据出生的特征取名叫“信”,如鲁公子友,生而手纹见“友”字,取名友;根据德行取名叫“义”,像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根据类似物取名叫“像”,孔子首类尼丘山,故名为丘;借用器物名取名叫“假”,像宋昭公取名为杵臼;根据类似父亲之处来取名叫“类”。 名之外,还要依名取字。《颜氏家训》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幼年取名,成人取字(女子十五及笄可称字),五十用称号伯、仲、叔、季。伯者,长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古人命字法则: 一、同义互训。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北周李远,字万岁;文天祥,字宋瑞。 二、反义相对。曾点(小黑也),字子皙(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赵孟頫(俯),字子昂。 三、因义联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苏轼,字子瞻(《左传》语“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字多为名的补充或解释,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是谓“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表字”。以世称“于阁老”的明代于慎行兄弟名、字为例:慎动,字无咎;慎思,字无妄;慎言,字无择;慎行,字无垢;慎由,字无欺。 名与字不能相互解释,甚至会惹来官司。宋高官胡宿即因此遭人抨击,官司打至御前。谮者曰:宿当读去声,他却以入声称,名尚不识,岂堪作词臣。上以问宿,宿曰:臣名归宿之宿,非星宿之宿。谮者又曰:果以归宿取义,何为字拱辰也?胡官人不能自圆其说,只好改字武平。 当然也有例外。李德林的字,是据魏收“识度天才,必至公辅”的说辞,以“公辅”为字。从官以后,果典机密,历仕三朝。而杨忠则是在非常时刻独斗猛兽,挟其腰拔其舌,保护了周太祖宇文泰,为自己换得字:或谓猛兽为“揜于”,帝壮忠之勇,因以为字。 名可单字,也可双字,而字,习见的都用两个字。前凉张天锡,小名独活,字公纯嘏,入朝人笑其三字,因自改纯嘏。 名与字固为代号,但其用却有讲究。“幼名,冠字”,说明取字本来就是对成人的尊重,年二十,“同等不可复呼其名”。《礼》疏云:仲尼于弟子外不敢称人名。其注特意规范君于臣而不名的五种情形。不名,意在贵贤。 据《玉藻》言,名与字,字为贵。杜预亦言“以称字为贵”。陆务观《笔记》:“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故儒者谓夫子曰仲尼,非嫚也。”《论语》中,门人之于孔子,进而称子不敢字,退而称仲尼不言子。孔子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字而不名者仅十有二人。汉初惟子房(张良)一人得称字。 后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宋人李肃之,字公仪,论事切直,仁宗嘉纳,欧公简贺称赏之。最让李肃之高兴的是,欧阳修此书简破例以字称呼自己,由此更坚定了他作好事的信念。此两则故事最能说明“字为贵”。 但不该称字而称字,也会惹来麻烦。马超投奔刘备,因见刘备待己厚,与备言辄呼备字,惹得关羽、张飞大怒,险为所杀。马超头脑简单,误把主公当哥们,保皇的关、张当然要武力替刘备“正名”。 颜之推指出名与字的不同是:古者名终则讳之,字乃以为子孙。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却可做孙辈姓氏用。 名与字连称,孰先孰后,则代有不同。先秦时是先字后名。如:孟明视,视是名,孟明是字,姓百里。孔父嘉,孔子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公孙。 汉朝以后先名后字。如: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东平刘桢公干,曹丕《典论·论文》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皆先名后字。 总括名与字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间,关系特铁方可互称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相互称字,乃文明礼貌行为。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至若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其名更是“特别禁区”,“避讳”而成为制度。 避讳,不直说或者换一种说法,譬如讳云,呼“纷纭”为“纷烟”;讳桐,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不过语言笑料耳。而像《颜氏家训》所载,梁朝谢举闻讳必哭,就作秀太过为世所讥;有个叫臧逢世的地方官,郡县民庶呈送文书,几案盈积,不予办理,因为其父名严,见书有“严寒”字者必对之流涕,以此多废公事,那就更是旷职罪了! 与避讳相联系的还有入门问讳的习俗:进人家门,先询问主人“家讳”(尊长名讳),以免误犯,引起不快。 为尊亲名避讳,确乎是一种陋习。倒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子呼父名颇见另类和超前。时士子放纵,胡母辅之狂饮烂醉,其子谦之直呼老爹:“彦国(辅之字),不准再喝。”父辅之非但不怪罪,反而笑着叫儿子去共饮。 字之外,还有号,这是读书人在称呼上玩的新游戏。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古谓“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号是名、字以外的一个尊称或美称。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为自取,称自号;后亦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自号,循例大致是: 一、以住所居地自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生活在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二、以旨趣抱负自号。汉任安字定祖(与字少卿、和司马迁同时并有交往的那位任安同名),少好学,隐山,不营名利,连辟不就,终身不仕,号曰“任征君”。唐田游岩,有文才,游山水,入箕山,筑室许由庙东,自号“许由东邻”。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杜甫,自号“少陵野老”;陈陶以诗名世,兼通释老之学,终身不仕,故自号“三教布衣”。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自号;陆游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元代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李之绍自知遇事优柔寡断,故自号“果斋”以自励;明代党湛尝言“人生须作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故自号“两一”。 唐伯虎称“六如居士”,六如,佛教以梦、幻、泡、影、露、电喻世事之空幻无常。明杭州赵家女擅名青楼,号“赛涛”,以词翰能赛薛涛也。明代陈沂号石亭,又以嗜好苏诗,自号“小坡”。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以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自号“柏庐”。 吕留良,明末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其字、号皆寓故国情思。 清高宗自号“十全老人”,骄矜自夸,一望可知。“半伦”,乃龚自珍之子晚年自号。半伦者,谓无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而尚爱一妾,五伦有其半。 三、以生辰年龄、形貌特征等自号。东汉任延,十二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明代祝允明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枝山”。 赠号循例大抵是: 一、以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称“谪仙人”;贺铸人称“贺梅子”;以“红杏尚书”称宋祁。宋代赵君贶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百姓称为“赵佛子”。 金代雷渊,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曾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 明代学者阴秉衡,隐居手不释卷,口不辍吟,世称“阴孟子”;医学家张介宾,方剂喜用熟地黄,人因呼为“张熟地”。 二、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贾长沙:贾谊,曾在长沙任职;孔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王右军:王羲之,官右军将军;杜工部: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王临川: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康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三、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号温公;岳飞,谥武穆,称岳武穆。 由于号可自取可赠送,因之可变可增。文人有别号多达几十上百者,“别号太多,反成搅乱”。现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列入号的范畴。 另有一类非正式但也习见的诨号(俗称绰号),则具有明显口碑性质。 宋·钱顗为侍御史,刚正不阿,世以“铁肝御史”称之。 宋谢诇,初为临川令,清正廉明,人谓之“谢冰壶”,后调佥宪,请托不行,豪强畏之,又谓之“谢铜钉”。言其清且刚也。 太学生陈朝老,以劾六贼被罚。绍兴年间,朝廷曾三次下诏书征召,坚辞不赴,世有“陈三诏”之美名。 金张潜,幼有志节,慕荆轲、聂政为人,折节读书,时称“张古人”。 明顾佐,官至右都御史,黜赃举贤,朝纲肃然,每日趋朝,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顾独坐”。意谓特立独行,很有个性。 明王世琮,河南推官,剿贼激战,耳被流矢射穿,他仍继续指挥作战直到取得胜利,乃有“王铁耳”的名号。 清李慎修在刑部十八年,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任地方官,则惩办邪恶,百姓为其建祠塑像,尊称“白脸包公”。 梁室萧宏临阵怯懦,被敌方蔑称“萧娘”。 北魏郭景尚,善事权宠,世号曰“郭尖”。 北魏崔暹为州刺史,狡诈蛮横,贪暴安忍,民庶称为“癞儿刺史”。 唐侍御史严升期,又贪又馋,特爱吃牛肉,时人讥讽其为“金牛御史”。 唐李义府,貌状温恭,面带微笑,而性褊忌阴贼,时人以其柔而害物,谓为“李猫”。 宋王子韶为监察御史,奉迎权势,为世所鄙薄,称之为“衙内钻”,言其交结钻营如刀钻之利。王圭“三旨相公”的诨号则道出其尸位素餐的严重失职。杨存中人号为“髯阉”:以其多髯而善逢迎,谓形则髯;其所为则阉也。 明陈宁征税苛毒,用烙铁烧人,民称其为“陈烙铁”。 明内阁刘吉,以耐弹号为“刘棉花”。 罗汝才,明末义军首领之一,为人狡诈多谋,反复无常,别号“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