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对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10:5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对话(转)

贾志敏
1、黄新地(南安市乐峰中心小学)、黄国才(光泽县教师进修学校)、吴甲寅(福建省闽侯县祥谦辅翼小学)陈柳发(赣州市石城县大由中心小学)、王育香(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魏春玲(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赖昌健(三明市大田县文江中心小学)包丽星(闽侯鸿尾奎石小学)“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一、  课内训练作文。
二、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而言的。“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1、看爸爸刮胡子(一年级)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二年级)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要种豆芽。
我把绿豆泡在水里,第二天,绿豆长出了一点点白色的小尾巴。我小心地为它换水,第三天,绿豆已经长成可爱的小豆芽了,细细白白的小豆芽头顶着两瓣绿的小叶子。小豆芽长得非常快。一星期后,它长高了许多,我用尺量了一下,它已经有24厘米了。
如果我能像小豆芽一样长得那么快就好了,那我就变成大高个姚明了。
3、给鸭子添一条腿
今天我们一家去饭店吃饭。妈妈点了一道老鸭汤。我高兴极了,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尤其是鸭腿。菜来了,我看着香喷喷的老鸭汤直流口水。爸爸和妈妈一人一只鸭腿,我想再找一个,可是没有了,因为鸭只有两条腿啊!这下美梦泡汤了。所以我只好噘着嘴去夹别的东西吃了。
第二天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画鸭子。不一会我就画好了,当我想起昨天吃饭时的情景,便不由得给鸭子再画了一条腿。交作业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姚华同学画的鸭子很特别,有三条腿。”接着老师把我的画贴到想象力榜上,还夸奖了我,我兴奋得跳了起来。
“妈妈嫁给老外就好了”
一年级
舅妈生小宝宝了。一天,妈妈带着我去探望舅妈。
路上,我问妈妈:“舅舅是北京人,舅妈是云南人,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说什么话呀?”
妈妈随口说:“当然会说北京话,也会说云南话了。”
“如果妈妈嫁给老外就好了。”我说。
“为什么?”妈妈不解地问。
“那我就用不着学外语了。”我回答道。
妈妈听了,笑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了,说,“你这傻孩子!”
奶奶上当了
(二年级)
一天早上,妈妈提着篮子准备上超市去买菜。奶奶见了,说让她去买吧。两个人各不相让。
我见了,往地上一躺,呜呜地哭叫起来。奶奶连忙松开手走到我跟前问:“怎么了?怎么了?”我使劲地朝着妈妈眨眼睛,意思是你赶快走啊!
妈妈会意了我的意思,撒腿就往外跑。奶奶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奶奶把我拉起来以后,用手指点着我的脑门说:“你这个孩子真坏!”
这样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之间并无冲突,也不矛盾。可以同时进行。
还是那句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  张东兴(沧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国君(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小学)课堂训练作文和课外生活作文包括哪些训练方式?课堂作文如何才能简单、省时而有实效? “范文”(“下水文”)该如何运用才能为学生更好地习作服务呢?如何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如何看待和把握“模仿”这一训练方式?
一般来说,课堂训练作文是根据教材的训练要求进行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不外乎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以及如何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还有一种训练方式:抄写、听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听音响作文、静物素描、人物素描、场景素描,叙事素描等。
课外生活作文,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对学生作文的评讲。应该着重表扬褒奖那些题材新、构思巧、语言鲜活、感情真实的习作。以此鼓励学生去熟悉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平凡寻常事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作文训练要在“有效”上做文章下功夫.
要做到“有效”,我提出下面四句话,16个字:
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总之,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愉悦。“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说:“什么叫工作?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工作。对我来说,工作与休息已经分不清了,我工作着就是在休息,我休息时就在工作。”
只有激发起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达到简单、省事而有实效的境界。
提到范文,必须先为“范文”正名。
范文,是指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即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两者兼而有之的典范的文章。一般而言,能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才可以称为“范文”。
如一年级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鸟的天堂》《挑山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
学生的佳作不能称“范文”,确切地说,是作文或习作。
教师的“下水文”也不能称“范文”,确切地说,该是“例文”。
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是如何去表达的。
“模仿”是一种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
一个人从“不会”到“会”;从“不掌握”到“掌握”,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都是“模仿”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特级教师丁有宽倡导的“读写结合”训练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模仿”是起始阶段,就像一个孩儿起先,“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最终“滔滔不绝”,“健步如飞”。
简单的“模仿”只是“作文的起步”,唯有“创新”才是最终的目的。
要“创新”,则要放手让学生去认识生活,去发现真理,凡是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作文,才是我们需要的美文佳作。
拿晚报
原来每天都是外公拿报纸的,因为外公得了白内障要开刀,所以爸爸、妈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想这正是锻炼我的好机会,也就答应了。
每天晚上6:30要拿晚报,可是,电视里正在播放我最喜爱的动画片《封神榜传奇》,我舍不得离开,直到7:00才去拿。可这时天已经暗了,过道上一片漆黑,虽然有感应灯,可我心里仍旧很害怕,一定要外婆陪我去,等我拿好报纸才让外婆和我一起上来。
一天,我想这样根本锻炼不了我,于是我对外婆说:“今天送我到一楼,明天送我到两楼,到了第六天就别送我了。”外婆听了说:“好的。”到了第六天我该自己去拿了,我怀着紧张的心情飞快地往下跑,总觉得有人跟着我,当我回头看时没有人嘛,于是我壮着胆继续往下走。终于到了一楼,我从信箱里拿出报纸就拼命往上跑,到了家我才吁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我渐渐适应了不再害怕了,虽然外公回来了,可我还是要自己拿,因为这是我的任务。
打针
上树、下水、逮知了、捉螃蟹我都敢。踢足球时即使摔破了头我也不哭。然而,只要一提到打针,我就浑身上下哆嗦个不停。
记得,过去护士阿姨要给我打针时,我打过医生,骂过护士。因此,我在医院是一直不受医护人员的欢迎。他们见到了我,第一句话便是:“怎么,哭宝又来了?”
这些天,老天异常,气温骤变,立马降了好几度,令人猝不及防,我终于病倒了。患的是病毒性感冒,体温升到了39℃,我执拗不过妈妈,便随着她到医院去就诊。
医生看过以后,冷冷地说:“打针!”天啊,又要受皮肉之苦了。还没坐上打针台,泪水顺着脸颊刷刷地流了下来。看着几个比我小的孩子打过针以后,哭得不成样子的情景,我不禁两腿发软,不敢向前挪动半步。
正当我发呆之际,一位年轻的护士阿姨喊着:“下一个,李少博!”“啊,我要‘上刑’了!”也不知怎么挨上打针台的,护士阿姨正用针筒在抽到药剂呢!此时的我正胆颤心惊的。
“啊,你就是李少博?”
“嗯”我吓得转过脸,看都不敢看她一眼。
“别怕,打针就像蚊子咬一口,一会儿就好。”然而,护士的这番话,对我未起丝毫的作用。
不等我回过神来,针尖已经插入我臀部边的肌肉里。我“啊”的叫了一声。此时,一条腿,似乎又麻又软,过了一会儿,感觉不怎么疼了。边上陪伴打针孩子的母亲纷纷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大哥哥多勇敢,不哭!”
针,被拔出来了,我忙提着裤子下地。妈妈说:“今天表现很勇敢!走,吃‘肯德基’去!”
在肯德基餐厅里,我吃着鸡腿,此时的我,早已把打针的事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错把“国美”当“美国”
“五一”节前后广告真多啊!打开收音机都能听见广告词。打开电视机就能看见广告片,信箱里几乎每天都塞满了广告纸。这不,妈妈拿来了今天的报纸,画面又夹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广告纸。
我顺手取了一张广告纸,看了起来,上面写着“空调节”三个大大的字,下面还有许多空调的式样,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五月一日是‘劳动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那‘空调节’是几月几日呀?”
妈妈“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小傻瓜,这是商家做的广告,不是什么节日。”
接着我看了下去,只见上面写着:“买空调,即可获得礼品一份,价值50元。”我自言自语道:“这家商店也太小气了,到美国去买一台空调,只给50元礼品,算什么?来回车费还远不止这些呢,如果是我,我才不会去呢!”
妈妈说:“美国?不会吧?你再仔细看看!”
“不信你自己来看——”我自信地举着广告纸递到妈妈跟前:“上面明明写着‘美国电器’噢,不对,是‘国美电器——全国性家电连锁超市’ 。”
“我没说错吧!”妈妈用手指点点我的脑袋:“你做作业粗心的毛病犯到这来了。”
我伸出舌头做了个鬼脸,心想:我这个粗心的毛病一定要改正,不然真不知以后又会闹出怎么样的笑话来呢……
这里提供的三篇小学生习作,文通句顺,语气连贯,表述清楚,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特有的天真与稚气。更可贵的是他们竟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发现了伟大的真理:
一、  我要做一个勇敢的男子汉;
二、  粗心的毛病一定得改正呀!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能“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了。
3. 李冰霖(安溪县第二实验小学)(何捷、林传)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对“进行训练、净化语言、规范表达”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些师生互动的过程无疑也使得全体接受训练的孩子出现表达的“一致性”,那些因人而异的“差异性”、“个性化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该如何协调呢?如何有效处理作文细致指导和自由表达的矛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语,是众多语言中最具魅力的一种。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繁荣,我国的国际地位亦不断提高。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象征。我们要从“强国的语言”走向“语言的强国”。
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横渡重洋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国为他们看好中国的未来。
咱们国人不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掌握自己国家的语言,无论从情,还是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语言的训练确切地说,规范的语言训练要“从娃娃抓起”。
“进行训练,净化语言,规范表达”显得尤为迫切而又重要。
现时,那些“流行语”、“网络语言”、“港台腔的表达方式”等不时地冲击着我们“规范的语言”,这种现象,我们小学语言工作者不能等闲视之,置若罔闻。
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必然“严而又严”。具体地说,学生的作文必须:
书写清楚,字迹工整,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气连贯,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格式规范,不写错字,不用别字,标点符号运用基本正确等。
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必须“严格一点”,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孩子将“受用终身”。
由于要求的同一性(包括内容与题材),因此,学生的习作可能出现雷同的现象。这不必大惊小怪,是正常的。正如千百个孩子握笔习字,都是一个姿势,一种字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认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孩子们的发展必然会从“同一性”变为“差异性”。
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上.在课外,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迥异,兴趣爱好也不尽一样,最终必然会导致“个性化表达”越来越明显,这是不容置疑的。
4. 林清(闽侯县实验小学)、李伟(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王国勇(惠安县大厅小学)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论,足见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可现在却有不少孩子阅读量增加了,语言表达却还很困难,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使阅读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呢?您对作文的指导提出“转换”一说,对于课外生活作文您又是如何进行“转换”指导的呢?能举例说明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乃至今天读书人的切肤体会。书读多了,见识也广,感悟亦必然深刻。“读书人”与“不读书人”是有点不一样的。
但是,也是不少孩子“阅读量增加了,语言表达还很困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说清个中缘由,不妨看看前辈叶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导他的大公子叶至善先生作文的。

叶圣陶先生教子作文的启示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果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颇受启发。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5、林清、黄新地、黄国才、陈曾琴(安徽省怀宁县月山镇大桥小学)、陈季良(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现在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可作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仍同空中取物,内容空洞、平乏,您是怎么开发写话资源的呢?“生活”与“作文”有什么关系(有“丰富的生活”就有“丰富的作文”吗)?尝试过你的素描作文的做法,效果不错,但学生作文依然写不长、干巴巴,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活”与“作文”好比“鱼”与“水”的关系。
“鱼儿离不开水”。没有了水,鱼儿就不能存活。
“有水的地方,则不一定有鱼”。
因此,我认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绝不是作文。
小学生怕写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大凡是两个问题困扰着他们:
1、  没有东西可写;
2、  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去写。
前者是指,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后者是指,缺乏运用语言表达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的能力。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这就是说,作文的材料源自丰富多彩的生活。至于有的学生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那是由于他的眼睛没有留神去看,他的耳朵没有留意去听,他的脑子没有认真去思考。
那么,能不能说,“生活即作文”呢?不能这么说,生活绝对不是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文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认识。作文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一种缩影。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生活中众多的现象、过程,认真地组织,严格地筛选,然后再运用恰当的文字加以表达,最后才形成作文。
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干巴巴”,是一个孩子初涉作文的必然现象。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一、观察不仔细,或语言积累少。
如果教师多加引导,多些鼓励,学生一定会跨过这个坎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等待”,慢点来,莫着急。
6、李吉银、黄国才、叶刚(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江市小学)您的作文课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特色,而这些未必就是学生生活中体验过的。是否意味着可以“虚构”呢?如何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合理”的标准是什么?
我不认为“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就是我的作文教学特色。
我始终把握着这么一条宗旨: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我们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
我的确上过一些“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作文训练课。
“救救青蛙”“我给爷爷吃个‘酸’橘子”“我帮爷爷找手机”“盲人夸我是个好孩子”等,这是“课堂训练作文”,是老师提供给学生作文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组织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努力用文字形式加以表达。这仅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形式。不是我进行作文教学的全部,也不是说,“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就是我的作文教学特色。这样训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把事物写具体”,“把事情写清楚”,便于集中指导,集中评点。
“作文可以虚构吗?”回答是肯定的。“虚构”不等同于胡编乱造,在进行课堂作文训练的时候,着重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合理想象,去表现“生活的真实”。一旦他们掌握了作文的本领,具有驾驭文字的能力之后,在课外生活作文中,尽力去反映“真实的生活”。
“生活的真实”与“真实的生活”是有区别的,学生的习作与作家的创作,不是一码事。
大凡来说,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生活也是简单质朴的。因此,孩子不太可能去“虚构”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来蒙骗别人,因此,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即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也用不着大惊失色。只要好好引导即可,毕竟是个别的个案,就权当他撒了一个谎言而已。
7、朱国君(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小学)魏春玲(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黄新地、刘晨霞(闽清县第二实验小学)王丽(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路第一小学)课外作文在教学、批改、讲评上与课堂作文有什么区别?批改作文怎样才能既有效,又能减轻老师负担呢?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说到批改学生作文,我不由想起一个颇为生动的例子。一个老外娶了个中国太太。一天,孩子用英文写了一篇作文,让母亲修改。母亲把这事交给了她丈夫。谁知,孩子的父亲仅纠正了几个语法错误,几乎只字不改。为此,妻子责怪丈夫“不负责任”。孩子的父亲一脸茫然与无奈:“我怎么能改动孩子写的东西?这不是侵犯了孩子的著作权?再说,孩子是怎么想的我怎么能知道?”
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因此,彼此间的想法也会迥异。它不能说明事情的全部,但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警示,或者说可以参考与借鉴。
课内训练作文是列入教学计划的,作为学校行政部门是需要控制与检查的。因此,教师要备课,要作批改记载、讲评记录等。
课外生活作文是作为教学上的一种补充,可以宽松一点。阅读学生作文可以视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生活与思想,知道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状况。凡属典型的案例可以在课堂上分析一番,仅此而已。
我里,我还想对批改作文说几句话。
“批”和“改”是两个概念。
批,分眉批和总评而言。眉批,指对习作中的文句作出评点;总评,是指对文章取材、立意、谋篇、布局做出应有的评价。
下面是我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情况:
飞来的小鸟
二年级
在一个初冬的星期六傍晚,①我正在阳台上开遥控汽车。②忽然,从耳边传来一阵细细的声音。③我抬起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鸟。④我不知到它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飞来。⑤我赶忙放下遥控器,悄悄走过去,一把抓住它。⑥“啊!抓住啦!抓住啦!”我高兴地叫着,把它放进我家的鸟笼里。⑦
小鸟在笼子里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⑧我想:它可能肚子太饿了,⑨于是,我就给它一点食,和一小盆水,⑩小鸟饥渴地吃着喝着。⑾
以后,我每天喂养它,渐渐地,小鸟好像认识我了,它一见到我就喳喳喳地叫着,同时,它也长大了,有一身鲜艳的羽毛,⑿头、身体是绿色的,脖颈是土黄色的,还有一双又黑又明亮的小眼睛……⒀
爸爸妈妈还准备给小鸟配一只它的伙伴呢!⒁我想,它们以后一定能玩得更快活呢!
[评改]
(1)把“在”字删去,并不影响原意;“星期六”,可删去,因为它与叙述没有关系。
(2)“遥控汽车”属于玩具,故将“开”改成“玩着”。
(3)声音点是由耳朵传入的。故“从耳边”删去也无妨,“传”后面加个“来”读起来更顺。
(4)“抬起头”中的“起”字可删去,“一看”后面应加一个“啊”,表示惊讶,“一只小鸟”后面应加上“正站在阳台的栏杆上叫着”,顺应前面的意思。
(5)“不知到”的“到”系别字,换用“道”。
(6)国为小鸟是一种十分机敏的小生灵,所以在“遥控器”后加上“弓着腰”,将“走过去”改成“走近它”,“一把抓住它”改成“猛地一把将它逮住”。
(7)“高兴地叫着”后面的逗号改成句号,句号之后应添加“我”。“我家的”删去。
修改后的第一节:
傍晚,我正在阳台上玩着遥控汽车。忽然,传来一阵细细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啊,原来是一只小鸟正站在阳台的栏杆上叫着。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飞来。我赶忙放下遥控器,弓着腰,悄悄地走近它,猛地一把将它逮住。啊,抓住啦!抓住啦!我高兴地叫着。我把它放进鸟笼里。
第二节
(8)不仅要写出其声音,还要写出其动态。在“笼子里”后面加上“上上下下跳个不停”,后面的“停”字改成“休”。
(9)将“肚子太”删去,“了”字后面加个“吧”。
(10)去掉“食”字后的逗号,删去“一小盆”。
(11)若按原文所说,这只小鸟似乎早已熟悉这一环境了,其实不然,故,应该加上几句话,变成“起先,小鸟不吃也不喝。我想,也许它怕陌生吧,于是我躲在门后偷偷地看着它,过了一会儿,小鸟果然快活地吃着喝着”。
修改后的第二节:
小鸟在笼子里叽叽喳喳地叫个不休,我想:它可能肚子饿了吧。于是,我就给了它一点儿食和水。起先,小鸟不吃也不喝。我想,也许它怕陌生吧,于是我躲在门后偷偷地看着它,过了一会儿,小鸟果然快活地吃着喝着。
第三节
(12)删去“同时,它也长大了”。圈去“有”添加“不久,它长出”,“鲜艳地”改成“鲜艳的”。
(13)“脖颈”,没有这种说法。该改成“颈脖子”;“还有一双又黑又明亮的小眼睛”改成“一双小眼睛又黑又明亮”。
修改后的第三节
以后,我每天喂养它,渐渐地,小鸟好像认识我了,它一见到我就喳喳地叫着。不久它长出一身鲜艳的羽毛,头、身体是绿色的,颈脖子是土黄色的,一双小眼睛又黑又明亮。
第四节
(14)将这一句话运用对话的形式加以展开,更能表现出对这只“飞来的小鸟”的关爱:
妈妈说:“小鸟和人一样,也需要一个伴的,不然,它会死去的。”
听了妈妈的话,我央求爸爸:“爸爸,快给它找一个伴吧,它死了,多可惜呀!”
“好吧,明天我就到花鸟市场去为它找一个伴!”爸爸终于满足了我的要求。
(15)将“它们”改成“小鸟有了伴”再加上一个逗号,“呢”改成“的”。叹号改成句号。
修改后的第四节
妈妈说:“小鸟和人一样,也需要一个伴的,不然,它会死去的。”
听了妈妈的话,我央求爸爸:“爸爸,快给它找一个伴吧,它死了,多可惜呀!”
“好吧,明天我就到花鸟市场去为它找一个伴!”爸爸终于满足了我的要求。
我想:小鸟有了伴以后,一定会玩得更快活的。
《车上》总评:
让人“吃惊”,叫人“深思”的事儿,必然是作文的题材,把它写出来,别人一定会喜欢看的。
当然,好的题材,还需要好的表达,本文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
文章中用一个长句描绘了一位打扮入时的女乘客,接着写她行窃的过程,又写了被害人发觉钱包遭窃以后车厢里一阵躁动的情景,然后写了她见事情即将败露时的尴尬样儿,最后描述了这个女青年“贼喊捉贼”的丑恶行为。
写得真是线索清晰,步步深入,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读了之后,给人留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印象。一个仅读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写到这个份上,实属不易。而小作者能达到这个境界,可以说是一种积淀的结果。
《打针》总评:
孩子怕打针,这似乎是很普通的现象,把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写进作文,倒要有点勇气,把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写得生动活泼,甚至妙趣横生,这是需要一点本事的。
李少博同学是个“有点本事”的人。
习作的开头几句话,写得颇引人入胜,第二节把一个孩子怕打针的情况描绘得惟妙惟肖。
第三节,引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线索清晰,叙述通顺,难为可贵的是描绘十分生动、形象,因此,文章显得好看,耐读。
写好文章的关键,似乎不在材料,而在写文章的人,对此,我更是深信无疑了。
8、李吉银(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林丽容(福清高山中心小学)张军(龙沙区大民中心校新光小学)“作文训练两条线”,重在对学生进行“训练”——多写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但对学生的这些练笔,教师怎么处理?讲?评?改?换言之,怎样提高学生这些练的实效性,而不是停留在形式和数量上呢?如何引导学生在喜欢的情况下常练笔呢?
一言以蔽之:教师心中要有数,教师胸中要有全局。
不搞规模效应,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可而止,要花小力气,做大事情,要“四两拨千斤”,要巧干。教师本已很清苦了,要学会保护自己,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就别带到办公室去干,能在学校干完的,就不用带回家去。“挑灯夜战”了。
多表扬学生,多看到学生的长处与进步。好的习作,请小作者读一读,介绍一下是如何写成的。也可以请其家长一起来观赏。也可以把孩子的习作张贴出来展示。或把较好习作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互评共赏。还可以把优秀习作投寄杂志报社,若能让孩子的习作见诸于报端,不啻是对孩子的莫大鼓励。
切记:表扬是驱动学生进步的巨轮的润滑剂。
9、 黄国才、李伟(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赖昌健(三明市大田县文江中心小学) 您是如何理解“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的呢?“真情实感”是不是就指在作文结尾“发发议论”“抒抒情”?
要重复前面说的话了。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项练习,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份记录。教作文,即教做人。
既然是一种训练,无所谓真实或不真实,只要是“生活的真实”即可;
既然是“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那就要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本领去反映“真实的生活”。
在作文结尾处“发发议论”,“抒抒情感”当然是袒露本人真情实感的一种形式,但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成为一种不变的模式。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习作中的词语和句子之中。
10、 何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应试作文能力如何训练,或者说,有必要单列为一种能力进行训练吗?
应试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部份。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从学校走向社会,需经过不知多少次的考试。因此,应试作文的能力也要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健全的品格,让孩子长大了,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从根本上说,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张开口能说,拿起笔能写。”语文就是“学话习文”,因此必须具备审题、选材、组材、表达的能力。
学生还要面临考试这一关。这也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我的做法是:
一、  “只要是好的、有用的,都收集起来。”
让学生备一本“美文佳作”。把别人的好文章摘抄下来,经常赏析阅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变他人的为自己的,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二、  “把自己成功的、满意的习作都收藏起来。”
让学生常备一本“自我欣赏”。把自己写的作文整理出来,编成自录,并在每篇习作后面多列几个题目,即“一文多题。”
再告诉学生:临到考试前,先想一想自己的两本集子里有否内容可以参照甚至移用的,如果有的话,就“移花接木”,“照抄照搬”。这样做,可以避免“临阵磨枪”“仓促上阵”,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毕竟这是考试,事关重大,性命交关的大事!
实践下来,这样做的效果是不错的。

贾志敏和他的作文教学!!
联系地址:上海市金苹果小学校长

男,汉族,上海人,1939年出生。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金苹果小学校长,民进上海市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委员。贾志敏同志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届42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小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有更深入的研究、独特的见解。他的教学态度亲切,教学语言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深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好评,更受小朋友的欢迎。贾志敏同志治学严谨,著作颇丰。1992年电视系列教学片《贾老师教作文》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因此多次受政府嘉奖,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光荣称号。

日异其能    岁增其智
在心灵里播种——我的教育教学札记(八)
记者在上海浦明师范附小采访贾志敏校长,他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几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马路上捡到一枚嵌宝石“金”戒指,其中一个女孩把它交到贾老师的手上,认真地说:“是我们捡到的,是金的。”后来一位女教师看了看,掂量了一下,说戒指是假的。孩子们听后泄气了。“我当时想,又何必在意是真是假呢?我们的孩子,心比金子还纯。”   贾老师心平气和地说,有着42年教龄的他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微笑。  类似的故事在贾老师心里不计其数。每天早晨,贾老师在升旗仪式后都有一个“一分钟演讲”,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讲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短短一分钟,坚持8年。《孩子的心比金子还纯》只是这几千篇演讲中的一个。  如果说,是一颗未泯的童心,让贾志敏把大半生都献给了孩子们的教育事业,那么,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则让他的小学作文课成为一绝。事实上,在上海街头,随便跟一位市民提起贾志敏这个名字,他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贾老师教作文”。几年前,当《贾老师教作文》作为一个电视系列节目在上海播出时,社会上竟然掀起了一股“贾老师热”:每当晚餐用罢,不知多少人家碗都来不及洗,大人小孩就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视机前;在清早的公交车上,几位中年妇女谈得兴致勃勃,原来是在讨论贾老师昨晚精彩的教学设计;当电视讲座的录象带面世时,上海街头再现久违的排队抢购风潮……   贾老师上公开课从来不事先安排,不论是在本校还是在外面,他都是随便挑一个班级,拿起他们正在学的那一篇课文就娓娓讲起。尽管如此,他的课总是如同行云流水,循循善诱,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没有什么‘秘诀’,只要‘目中有人’。”贾老师说。  安徽六安市的一位听课老师细心记下了贾老师在一堂课上的用语:“真努力!真会说!真会思考!读得好!  读得真好!你妈妈知道了一定很高兴!你一定能克服困难!  不要紧,想一想就知道了……”这位教师感慨道:“从来没想过,教一群小娃娃认生字、读课文,说话也要这么讲究!”而在贾老师的作文课上,一枚国徽、一种神态、一场课堂游戏,都进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笔下。有一次,一只小壁虎爬进教室,在学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被贾老师鼓励着写进了作文。给孩子们最少的限制,最多的鼓励;既严格要求他们的基本功,又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贾老师教书的一贯准则。  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对学生鼓励而宽容的贾老师对自己却十分“苛刻”,一些让自己很“难为情”的事情他却始终铭刻在心。有一次,在贾老师的语文课上,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小柳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课文里多了一个字。”说完,他指着课本认真地读起来:“‘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名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一个‘铁’字吗?”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笑得前俯后仰,贾老师也批评了他一句,让小柳羞愧得无地自容。隔了一些日子,贾老师忽然意识到小柳一连几个星期再也没有举手发言,他坐不住了,找来学生促膝谈心,做了自我批评。第二天,小柳又和大家一起举起了手。贾老师把这个教训叫做“嫩枝易扶也易折”。  “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语言学家、半个导演、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剧作家……”听过贾老师讲座的年轻教师们都铭记着他的这一段谆谆教导。每一次,贾老师都会平静而肯定地告诉他们:“当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不难,但是要想当一个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是很不容易的。”

语言大师贾志敏作文教学魅力(上)
_研究"四大名师"教学专题(2)
贾志敏,作文教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界的骄傲。他的课堂无不透露出“立人”的形象。他的思想无不闪烁着美丽的光芒。“一本两主”——以人为本,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那是他集课堂教学精华之宝典。
他的教学理论源自于实践,许许多多的经典课例凝集着他的智慧与功力。尤其是作文教学气势磅礴,厚如黄土高原,细如春风化雨。从具体的角度把作文教得真实、扎实、详实。从他的作文教学课例《校园一角》、《找手机》、《橘子》、《买青蛙》等都可见其教学艺术炉火纯青。
1、采用拉扯式教学,使作文言之有物
先缩后扩。即让学生听一听几段话,然后归纳段意,说中心句,提供一句话进行扩充,或者选择有趣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填充式扩写。即培养了听力,又训练了概括能力。
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处处洋溢着作文指导具体化的路子,其原理在于巧妙把“兰州拉面”转化为“拉面式”教学方法,创设具体情境,运用创设的情景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他常常训练听话能力,以段式训练为主,让学生说一说总述句,体会一段话是分几个方面写具体的,然后再选择学生的典型习作进行具体指导,把一段简单的话扩充具体。
2、借助表演手段把作文指导得更加细腻
更为绝版的是贾老师擅长表演,一个人能同时演几个角色。所以他常借助于表演,教师与学生合作表演某个情节,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然后把这些细节写进作文之中。
3、提供习作的具体内容,让学生顺水摸鱼
贾老师说:“作文就是用嘴说话。作文也是游戏。如果你能把长的变短,短的变长,那你就取得了作文的自由。”学生总是在快乐中进入作文天地,欣赏作文的情趣,不知不觉进入作文情境。
他让学生当堂练习扩充方法,以填充式扩写,先写后说,一句话变两句话,再变一段话,如在《找手机》教学时围绕“爷爷真糊涂”这个句子,在句子后面画一条线,让学生写一写糊涂到什么程度,接着指名说,然后再扩展:“小朋友,现在我把这句中的‘。’号改为‘,’(共两个分号)后面写一段,行吗?你把刚才小朋友讲的集中起来,用三个事例说明爷爷真糊涂。”这种先分开后组合的方法很适宜面向全体,因为只要把同学讲的事例集中起来就可以降低作文的坡度,使学生注意听别人发言,自己认真归纳。这也是教师顺水推舟,学生顺水摸鱼的好办法。
4、大题化小,指导确定习作标题
贾老师有几节课都以《记一件   事》为题,但都把题目化小,有些小题是等到作文指导过程告一段落时,学生已经动手训练后,有了具体内容,才让学生起题目,以《找手机》为例,他要求以什么为题,学生就相应地命题:用手机为题:《手机找到了》、《手机大搜索》、《过冬的手机》、《我侦破了手机案》;用“爷爷”为题:《糊涂的爷爷》、《爷爷真糊涂》;用“我”为题:《我是一个大侦探》、《我找手机》;用“一件怎样的事”为题:《一件可笑的事》、《一件有趣的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用地点为题:《一件发生在家里的事》。
5、巧妙渗透写作方法
贾老师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写作方法介绍,而是渗透于指导的全过程,如《记一件……的事》,关于“买青蛙”的一个情节,他说:“我把青蛙是    。中的句号改为逗号,变成'青蛙是   ,是   ,也是    。'”请学生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学生说:“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害虫的克星,也是人类的好朋友。”贾老师说,句子是通的,意思也明确,可是说得不太好。于是请一高一矮的两位同学分别站在老师的左右两侧,然后问学生,我们这样排队好不好?终于让学生明白语句顺序不对,必须先说青蛙是害虫的克星,才成为庄稼的保护神,因而成为人类的好朋友 。

语言大师贾志敏作文教学魅力(下)
——研究四大名师教学专题(3
语言是一个人的灵魂,语言可见一个人的学识、涵养、品格、爱好。它也是一个人的内外素质的综合载体与表现,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贾志敏老师之所以被称为“语言大师”,是因为他的语言规范,课堂上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教学语言严密,具有极强的磁性,更让人拍案惊奇的是他现场即兴评改学生作文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贾老师告诉我们:“学生不会写作文,就给他一根绳子,拉着他走。为了语言的规范,可以让孩子抄、听写。作文是用笔说话,是运用语言的一种练习;作文同时还是我们学会做人的一份记录,所以学习语言,口头上的学称之为语言,而书面语言就叫文字、文章。”下面,就以贾老师的经典作文课《校园一角》谈谈他的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严密
关于校园的概括语,贾老师说:“我们的校园很美,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我们一块儿去校园走走看看,去寻找校园里的美。”这段话紧紧抓住了一个字“美”。
关于《校园一角》写什么,贾老师告诉学生:“至于写什么,由你自己决定。你应该选择你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因为你熟悉它,因为你喜爱它,你就比较了解它,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可见,贾老师鼓励学生自由作文,而且指导学生选材,校园里可写的事物多着呢,应选择自己熟悉的喜爱的内容写。
关于怎么写的问题,贾老师举了具体的例子说明:“比如,怎样写校园里的那颗大雪松呢?可以先交代一下它的位置,它的形状,再写它的颜色;这是写它的静态。也可以写它的动态,即当风轻轻吹过,松树是怎么摇动的,发出什么声响,你如果想象丰富一点的话,可以把他比做一个人,他怎么跟你说话的?说了些什么?……”由此可知,贾老师指导学生习作,有模有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学生听得明白,同时就掌握了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才有顺序,怎么写才具体?怎么写才生动形象的方法。
2、指导性语言准确
贾老师指导学生习作时,善于字斟句琢。常常是学生边说,他边点评,及时指导纠正学生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有一位学生说:“假山长满了绿的青苔,并且放了几盆美丽的花……”贾老师马上评改:“两个句子没有递进关系,因此不必用‘并且’,‘放了’改成‘凸出的地方放着’。”表面上看起来通顺的句子,其实都有问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贾老师都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给予修正。还有一位学生在描述喷水池时说:“……同学们都喜欢在喷水池前欣赏美景,交谈玩乐……“这一句听起来并没有明显的语病,可是贾老师却听出了毛病,并立即进行点评:“‘同学们’改成‘我们’,这样一改,把‘我’也放进去了。前面交待过喷水池呈梅花形,因此,没有前后左右之分了,得将‘前’改成‘边’;‘欣赏美景,交谈玩乐’改成‘逗留、交谈、玩耍’。”这样的习作即使在作文本上批改也很容易走眼,更别说即兴评改,贾老师的语言准确到如此地步。
3、激励性语言丰富
贾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千变万化,应对不同情况,不同学生,都会做出不同的评价,激励性语言几乎没有重复,有的只是一字之差确大相径庭。《校园一角》激励性语言同样精彩:①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②比原来好一些,但是还不贴切;③“点缀”在这里用得十分恰当;④三个比喻句,用上三个不同的比喻词“像”、“似”、“如”词语有变化,很好;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小朋友的文章真是一篇比一篇好。听了你们念的文章,我很感动,看到你们的进步,我十分高兴。
贾老师的语言可以说是“千机变”,他的语言不是泛泛而谈,都具有针对性,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习作内容而评,其深度、广度、细腻度恰到好处,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
贾志敏老师的无痕教育

25年前,我读小学五年级。因为我喜欢读书,作文写得也不错,所以班主任送我去上海少儿图书馆学写作文。
教我们的老师,三十多岁,瘦高个儿,普通话讲得极好。他态度和蔼,语言幽默,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两个小时的课,一眨眼就过去了。回到了家,我兴奋地把上课的情景告诉了同样是当语文老师的父亲。父亲笑着对我说:“给你们上课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贾志敏老师。”
无独有偶。以后,我也当了老师,而且也教孩子学习语文。
再见到贾老师,那是在20年之后了。我作为骨干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有一次,我去听贾老师上课。他上的是《程门立雪》。此时的贾老师已经是个近60的老人了。他,穿着白衬衫,系着领带,似乎比我小时候看到的更年轻、更精神些。孩子们都亲热地叫他贾校长。
上课的时候,他十分投入,总是笑容可掬,目光始终注视着孩子。我很激动地听完了这堂课,感觉竟然和二十年之前的一样:一眨眼,两节课上完了。下课以后,贾老师和我们一起座谈。他让我第一个发言:“卢老师,你先说说。”我不清楚贾老师是怎么会知道我名字的。心里有点紧张,不过,我还是鼓足勇气谈了三点想法:
贾老师的课,突出了三点: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二、以语言训练为主;三、以鼓励学生为主。
在场的教育学院吴天锡院长高兴地说:“这就是贾老师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应该好好地学习和揣摩的。”当时,我很纳闷,我怎么就一下子把贾老师的教学风格给领悟了呢?现在想想,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正是贾老师通过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把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在传授给我们年轻的教师呀!也许是缘分,我就这样真正认识了贾老师。
不久,我有幸成了“贾老师高级研修班”的一名学员。于是,我得以零距离的和贾老师接触,聆听贾老师的教诲。在培训班里,贾老师给每一位学员展示的机会。看得出,他似乎特别照顾我。
在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得到了和贾老师同台上课的机会。在试教结束后,他严肃地问我:“小卢,上课时,你为什么总是看着预先准备的纸片呢?”我一时语塞。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看纸片,就说明你的心只想着教案,忽略了学生。上课时,应该关注着每个孩子。”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过,我真的下了一番苦功夫了。上观摩课的时候,我没有看一眼教案,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课上得非常成功,我很兴奋。午饭时,我期待着贾老师的表扬,可是,贾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直到几个月以后,贾老师再次听了我的课以后才高兴起来:“小卢上课进步了,心中有学生了!”从那以后,不管上“家常课”还是对外展示课,我手上再也没有拿过一张小纸片了。因为,我一直记着贾老师的话:“心中要有学生!”我想,这正是贾老师教学艺术的魂之所在吧!
我和贾老师第二次同台上课是在杭州。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在台上上课,贾老师坐在学生的后面听课。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使出了“浑身解数,”我几乎没有了招架之功。我上得汗流浃背,不时地看看贾老师,似乎想从他那儿讨到点救兵。只见他静静地坐着,有时又在记录本上写些什么。
轮到贾老师上课,已经快三点半了。他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看了一眼孩子以后,他请两位同学站起身,说:“这一位同学坐得特别端正。”“这一位同学注意力最集中。”奇怪,就这么两句话,让同学们都齐刷刷地坐端正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贾老师身上。课,犹如行云流水,丝丝入扣。贾老师不断地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亮点和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整堂课高潮迭起,台下掌声不断。
已经五点半了,贾老师站在台上已有五个小时了,可我一丁点儿也没有发现他的疲惫。作了简单的点评以后,他又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上台请教的老师。我被贾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而感到内疚。
再次见到贾老师,是在一周后的研修班活动时。我把自己上的课和贾老师上的课作比对,我感到贾老师的那堂课就是为我而上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而结果完全不一样,症结在哪里?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贾老师处理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和这班孩子的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案,上课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呀。
第二天清晨,我还没有起床,突然接到了贾老师的电话。话不多,却耐人寻味:“要多上各种类型的课”,“要上好平时的每一堂课。”剩下的除了鼓励还是鼓励。老师可谓用心良苦!能报答老师的就只有学习老师的精神,“上好平时的每一堂课。”
2005年九月,我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在市教研室组织的“民族精神和语文教学”的研讨会上执教《开国大典》这一篇课文。
我来到贾老师家,向他请教。老师告诉我,他教这一篇课文的心得之后,便大段、大段地背诵《开国大典》中的重要段落。我听了真是目瞪口呆了,没有想到老师对课文竟是如此的熟悉,据我所知,至少近十年来,他没有教过这篇课文了,更何况老师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我感叹老师在语文教学上下的功夫。他对我说:“你也应该把文章背出来,然后去找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认真地备好课,我也好好地钻研一下教材,我们一起努力,上好这堂课。”为了消除我的紧张情绪,老师补充说:“你如果把握不住,我可以上一次课给你看,总之,一定要把这堂课上好!”
国庆长假以后的一天,贾老师特地赶到了我的学校了解我的准备情况。没有客套的话,开门见山,立马备课。我把教学思路告诉了老师,老师指出了我备课中的不足之后,拿出一张纸,“会场在……”我赶忙接着答:“在天安门广场”。老师刷刷几笔在白纸上出现了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条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开国大典会场的布置跃然纸上,我真没想到老师这么一画,竟然解决了我思考许久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更绝的是,他换了一张纸,随着钢笔的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形图呈现在我面前,“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呼起来!”教学中的难点在老师的一支钢笔描绘下,无需繁冗的语言解释,就好像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这么读着读着,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把难点解决了。整个过程不留一点痕迹,真可以说是别具匠心了。我和在场的老师都由衷地惊叹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老师却显得很平静,他知道,此时,我已经能领悟其中的奥妙了,这才欣慰地点了点头。
临走前,贾老师再三嘱咐我一定要上好这堂课。突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手提包里拿出了一本书:《一个校长的演讲》。这本书凝聚着老师从教四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深刻的领悟。“希望这本书对你上好课有所帮助。”说着他打开书,在扉页上写下了:“卢雷爱徒惠存。”老师称我“爱徒”这是第一次,我捧着赠书百感交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上好课,做好人,不辜负老师的希望!
上的课,终于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课后,我发现贾老师很高兴,和周围的老师说着、笑着。事后,市教研室的领导对我说:“不能辜负老专家对你的希望啊,贾老师多次向我们推荐你,夸你能专心在讲台上耕耘。老专家能这样看重你,你更要努力呀!”中午,用餐的时候,我和校长一起向老师敬酒,老师微笑着站起身对我说:“要感谢学校。还要继续努力!” 声音不大,份量却很重。
春节里,我去拜望老师。他很高兴,把我领进了书房。大书架把两面的墙都占了,书架上摆放着古今中外各种门类的书。老师要让我看一些东西。只见他熟练地打开了电脑,
给我看了贾老师等四位享誉全国的大师的语文教学展示活动计划书和邀请函。主办单位还请他们带各自徒弟一起上课,老师推荐了我。
每当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两本书我是经常要翻阅的。一本是《贾老师教语文》,另一本是《一个校长的演讲》。当我细细阅读的时候,我就会产生灵感,就会拥有力量。我特别记住贾老师写的这么一段话:
“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述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自己懂得该怎样活着。这样的作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用滴水穿石、潜移默化来描摹成功的教育,其意义大概就是如此。
“我崇尚无痕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上,贾老师言传身教,老而弥坚,引导我登堂入室;在人生道路上,他教我如何做人,教我如何爱孩子。
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
贾老师对我的教育也是无痕的。

和贾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2002年,在区教委、教研室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得以向仰慕已久的贾志敏老师拜师学艺。虽然我与贾老师居住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我在北京,贾老师在上海,一年中只能有五、六次向他当面请教和学习的机会,但是,贾老师对我事业的帮助和人生的影响却是巨大和深远的。每当回忆起和贾老师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都令我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贾老师教我上课
有一次,贾老师到北京讲学,得知讲学之余,尚有半日空闲,我请求贾老师到学校听我上一节阅读课。那天,闻讯而来听课的老师很多,做教研员以后,我还是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上公开课,不免有些紧张。为了缓解紧张情绪,又因是借班上课,我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闲聊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摇头,有一个小朋友忽然举起手来。)
    生:您是吴老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学生指着大屏幕上的课件)那里有上课老师的名字。
  师:你真会观察。你们看看吴老师今天有什么与众不同?
  生:您的发型很漂亮。(众笑)
  生:您今天很有精神,很自信。(众笑)
  师:你说错了,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吴老师很紧张。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生:吴老师,希望你不要紧张,我们会好好配合你上好这节课。(众笑)
  生:我也想说,您不要紧张,我们一定积极举手发言。
……
  满以为这样的沟通还算得体,且为接下去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作了一段愉快的序曲。谁知,贾老师在评课时,对所有听课的老师说:“我给吴琳老师提个建议,以后上课之前废话少说。”在老师们的笑声中,他又中肯地说:“什么‘我的与众不同’、‘我很紧张’……这些内容都与上课没什么关系。我们写文章时要切合主题,直奔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话,一句都不说,甚至一个字都不写,上课也是一样。我主张上课要严谨,不主张跟学生开玩笑,更不主张糊弄学生,要尊重学生,出自内心地、想方设法地尊重学生。”
  一席话,说得我的脸上热辣辣的。那以后,我多次观察贾老师上课,发现他在课前从来没有和学生随意聊天的现象。于是,我向他请教:
  “您常常借班上课,课前又不与学生沟通,但从课堂效果看,似乎您又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贾老师笑了笑,耐心地对我说:
  “你注意到我在揭示课题时都做了些什么?”
  我想起贾老师上的《惊弓之鸟》一课,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成”字,又在“成”字前面画了一条横线,让学生组词,学生组了“赞成、完成、达成、收成、坐享其成”等等,接着,贾老师又把横线画到“成”字后面,再让学生组词,学生又说出“成功、成绩、成才、成果、成语”等词,于是,贾老师由“成语”引出“成语故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成语,再由孩子们说的成语,引出《惊弓之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环环相套,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差不多每个孩子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难道贾老师设计这些环节,除了训练语言,也是在有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见我若有所思,贾老师说:“我让学生组词、说成语、读课题、了解背景的同时,就是在了解学生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重要,课堂上不能用宝贵的时间去讲很多无关紧要的话,要讲实效。”
  听了贾老师的话,我开始认真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承载教育的意义,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更是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再也不在课前与学生聊天取笑了。

贾老师教我作文

  贾老师被人们称作语言大师。他常常一边听小学生读作文,一边即兴评点,所改之处,常常令人拍案叫绝。我在贾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不少绝招,平时写文章,总是反复推敲,尤其是交给贾老师看的稿子,更是格外慎重。
  有一次,《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要刊登我写的一篇文章,在编辑的帮助下,稿子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可以用了。因为文章写的是贾老师,所以在发稿前,我把小样拿给贾老师看。贾老师年纪大了,视力不好,说:“你念给我听吧。”于是,我便一句句读起来。
  贾老师坐在沙发上,似乎在闭目举神,当我读到最后一句“贾老师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出色的创造才能和高尚无私的品德,谱写了他美丽的教育人生。”时,他忽然睁开眼睛,说:“我还没死呢!”我被搞得一头雾水,见我无所适从,贾老师说:“把‘了’改成‘着’。”我恍然大悟,羞愧难当。真是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啊!我像小学生一样,把改过的句子又重新读了一遍,然后双手把稿子递给贾老师。
  贾老师不但亲自为我改文章,还鼓励我要每天写些东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我的听课笔记。我有个习惯,喜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分别记下教学实录和听课随感。那一次,贾老师随手翻阅我的听课笔记,激动不已。他说:“没有一个人有你这样的机会,能听这么多课,也没有一个人在听课后有你这么多的‘想法’,你为什么不把它们整理出来,一课一篇,一天一篇,写成千字文,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故事啊!”
  那以后,我便开始给贾老师“讲”这些故事,每天一篇,多则千余字,少则数百字,通过Email发给他。贾老师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一审视这些故事,帮我把关,帮我修改,并不断激励我写下去。有时,他还把自己听到的某个生动的教学片断打电话讲给我听,让我写进这些“随笔”中。
  如今,每当我有一篇稿子要发表,我都会先拿给贾老师看,只要有时间,他都会认真地审阅,给我提出修改意见。

贾老师教我做人

  在与贾老师交往的日子里,很多事情令我感动,我向他学做学问,也学习着做人。
  一年冬天,北京教育学院想邀请贾老师到北京上课,这是专为培训郊区骨干教师而启动的“绿色耕耘”工程,由于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酬金,学院领导一时犯了难。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贾老师以后,贾老师当即托我转告学院,只要能够解决他的交通费用,其他不用考虑,而且强调说:“我吃得很简单,一碗面条就行。”
  就这样,贾老师从上海赶到北京郊区,为远郊区县很少进城听课的百余名教师上了示范课,还做了教学报告。风尘仆仆地忙了一天的贾老师,为了节省开支,谢绝了学院为他安排的旅游,当晚就赶往机场,返回上海。
  如今,贾老师已年近七旬,儿孙满堂,桃李满天下,却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每次我到上海,他都要带我去看看敬爱的袁瑢老师。袁老已82岁高龄,虽然我从未听过她的课,但从贾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却能想象出她当年驰骋教坛的风采。贾老师总是对我说:“我是听着袁老师的课,读着袁老师的著作成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的。”仁者爱人,从贾老师的言行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师爱,也知道了应如何待人。
  有一次,教研室让每位教研员选择一所“校本教研实验校”作为指导对象,每星期下校指导一次。其中一所学校远在郊区,驾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大家都不愿意去。我无意中在电话里对贾老师提起,贾老师马上说:“那你去呀!越是艰苦的地方,越需要你这样的教研员。多吃点苦,收获还大呢!”
  贾老师就是这样,他总是教育我,苦难于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他写给我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道:“坎坷的经历,是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愚蠢的人怨天尤人,在‘生不逢时’的慨叹中混沌度日,了此一生。而智者总会把它看作人生乐章中一个悲怆的乐段,并充满激情地奏出人生的华彩篇章。”我一直牢记着这句话,并以此鞭策自己在困难面前勇敢地走过去。
    有人说,教师可以分为四种,一种以谋生为目的,一种以自傲为动力,一种以教育为己任,一种以爱为根本。贾老师便是一个“以爱为本,以育人为已任”的教师。他像一个武艺高强的老师傅传授武功给徒弟,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他掌握的东西是极具价值的,他别无所求,只是想让这些东西流传下去,为更多的人所拥有,他以此为乐。在与贾老师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里,我向他学习上课,学习作文,也学习着做人。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很多老师,而可以成为自己人生导师的却不多。每当想到这些,我便告诫自己不能辜负这份幸运。

(作者:吴琳)

贾老师的“背功”
  2002年11月10日,无锡,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贾志敏老师给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上完课后,作了一个简短而精彩的讲座。
  讲座的主题是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在说到“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写作文要多积累优美语言”时,贾老师一口气背了三篇学生习作,又背了五篇课文的片段。整个过程,可以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一字不差、有声有色。
  “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贾老师最后如是说。
  台下没有一点声音,老师们也许沉浸在贾老师的吟诵里,也许为贾老师的“背功”所震撼。
  我想到了自己,去年要到学校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第三段要求背诵,多年未背的我花了好多时间,出差到苏州也带着教材,好不容易才背出来。
  我又想起多年前,自己在一所小学做语文教师时,虽然有为学生示范的意识,备课时也经常朗读甚至试着背诵,但真的很难做到把课文丝毫不差地背出来。更不要说如此声情并茂地背给人听了。
  青年教师往往眼高手低,明明知道背诵重要,但“严以律人,宽以待已”――学生能背就行,老师就不一定要背了。最尴尬的是,喊学生来背,老师在一边听,感觉背得不对,于是就打开课本来确认。不知此时学生感觉怎样,我总觉得,老师这样给学生说话就没有底气。无论指出学生背错了也好,还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好,语文老师还是“腹有诗书”才好。
  贾老师是有底蕴的。你跟他接触多了,就知道他肚子里装着许许多多的课文,装着许许多多的学生习作。只要上课,只要发言,贾老师就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背诵文章,让人感觉到他的神采,他的魅力,觉得语文就是他,他就是语文。
  记得有一次,于永正老师偶然发现贾老师连很长的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能倒背如流,他不禁夸奖道:“贾老师,您是天才!”贾老师笑回答说:“您也相信天才,我却不信,我之所以记得,那是因为我的执着感动了书上的文字。您想,我教了40年的小学语文,天天认真地读它们,能不感动它们?”
  好一个“天天认真地读!”,好一个“感动!”
  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话:“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它更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一段话:“背书不是表面的用处,我们自然而然会得到熏陶,性格就美丽了,做人的乐趣也来了。
(作者:上海松江区中山小学 谈永康)

贾老师二三事

    2006年4月我有幸结识了全国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的贾志敏老师。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站在贾老师家门口时,心里忐忑不安:“贾志敏”是我一踏师范学校的门就知其大名的人,多少年来,在我的记忆中那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一个远不可及、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教育家。今天真的要到见到他,他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轻轻摁下贾老师家的门铃,里面传出男主人温和的应答声,来开门的正是贾老师。我眼前的就是语文界的泰斗-----大名鼎鼎的贾志敏老师啊!我简直不感相信这一切是真的。自报家门后坐下来,我开始打量贾老师:他身板儿硬朗,身材挺拔,(比我想象中的上海人要高大的多)目光中充满智慧与慈祥,声音温婉深沉,笑容亲切真挚。让我这位远道而来小字辈倍感温暖,丝毫没有想象中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在与贾老师的交谈时,我发觉他和我见过的商人、政客截然不同:他没有权威霸气,脸上时常挂着亲切的笑容,当我的和目光他的眼神对视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关怀,让我丝毫觉察不出他是一位语文界的泰斗!
然而后来与贾老师交往发生的一些事,又增添了我对他的几分敬爱。
    那天我离开贾老师家时,贾老师一个细微的动作让我感动很久。出了贾老师家门,贾老师陪我在楼道里等电梯,电梯来了,贾老师冲到我前面,抢先一步摁下电梯开关,然后他闪在电梯门旁边,等电梯门徐徐打开,他送我进去,还亲切地对我说:“以后常来家里坐坐。”他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这个来至他乡在上海举目无亲的小卒子如沐浴在阳光里,全身暖融融的。
    后来,又是贾老师几句充满温情的话语改写了我的人生。         
    由于工作原因,我和我先生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2006年7月我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来上海和先生团聚。来到上海我发觉一切都出乎我的想象:居住条件差,没有朋友,工作没有着落……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是困难的。回去,我们将永远过着天各一方的日子,相聚遥遥无期,留下来,前途渺茫,困难重重。怀着苦闷、彷徨的心情我又扣响了贾老师家的门。贾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马上安慰我说:“你这里没有亲戚,有困难来找我。”他的这句话像一缕阳光把我苦闷、彷徨的心带进了春天,也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
    贾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让我感动。
    如今,贾老师年过花甲,可他依然那么勤奋,天天笔耕不辍。而且他的那股认真劲儿,让我们后生汗颜。当墙上的时钟响过九下时,贾老师特约维修站(十五)的稿子出炉了。这时候一直坐旁边的我长出了口气,想:贾老师已经在电脑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了,这下总可以喘口气歇歇了。谁知贾老师并没有停下休息,而是从头开始一字一句的校对起稿子来,一点瑕疵都不放过。看到这些,我感慨万千:自己能遇到这样的导师是幸运的,决不能辜负这份幸运,我要用成绩来回报他。
    与贾老师相识是我来上海最大的收获。

快乐并幸福着的语言——贾志敏老师谈作文
                                                    《新作文小学教学》记者:聂闻

  聂:您能谈一谈您对语文的理解以及它和作文的关系吗?
  贾:什么叫语文?在教学界有这么几种说法:有人认为:“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字,这种认识有他的道理;还有人认为:“语文”指的语言和文字,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已认为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的见识是最准确,也最客观的。他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语文语文指的就是包括学生说话和学生作文的一门学科,而作文则是学生学习、运用、训练语言的一种集中体现。
  聂:现在一些所谓的文学少年以韩寒为楷模,认为不经过学校的作文训练反而能快速掌握语言这门艺术,并且在文学创作上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对此您怎么看待?
  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孩子要掌握语言,就必须到学校里来受系统的、规范的训练,而在学校里必须要到课堂上去学习语言。
  聂:贾老师,可是有一些人认为到学校、到课堂学习语言、学习写文章,就会形成一种程式化、套路化的语言,您就此谈谈看法,好吗?
  贾:语言是一个人思维的集中反应,语言是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反应,它是一种能力的具体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效更是少不了它。语文课应教给学生三种能力:阅读、作文、写字。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写字是工具。
    至于作文,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作文,又叫训练作文;一种叫生活作文也叫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即训练作文,是学生在不会写作文的时候,老师提供材料也好(包括看图、看单幅图、看多幅图),提供素描的内容也好,总之,是给学生提供点作文的内容。对于素描我想多说几句:一种是静态的素描;一种叫动态的素描;还有一种叫叙事的素描,那就是给他看一个小品,让他把自己看到的,理解的写下来。这就是训练作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套路作文,这种作文学生写出的内容往往是大同小异但这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作文,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套数,然后进行组合运用。因此,在学生进行学写作文之前,进行这种训练是必要的,不要排斥它。但这不是小学作文训练的目的,这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种训练的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话,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他们的天地就大了。我们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这就是一种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对它思维的发展很有用处,有一句话叫做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拥有了幸福;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自己的未来。作文的训练应当有两练,一是课堂作文训练,一是课外作文训练,这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两者不可偏废任一方。因些,当我们看到学生的套路作文,不必害怕,更不要大惊小怪,这是学生在作文中必然要经过的途径;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他应该做一个明白人,可以让学生仿写,可以让学生按照别人的写法进行再一次的语言的练习,同时也更要鼓励学生写创新作文,这种创新作文,材料是新的,视角是新的,观点是新的,也就是说要写出一些别人不写的东西和没有反映过的东西,这是我们老师所期待的。只是这种训练应该提前,从识字开始,写字开始就可以训练,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从写几句话到写一段话,从写一段话到几段话,最后到一篇作文。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材料,组织材料去表现生活,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聂:您的意思是说,对孩子们进行一些作文技巧、套路的训练是必要,只不过这种训练要提前,从识字或学前就开始让孩子们练习写作,那他们能写出好的作文吗?
  贾:能!一定能!好的作文往往是有闪光点的,小孩子们往往能够捕捉到我们成人忽略掉的一些生活细节。下面我们来看几篇一年级小学生写的作文。第一篇只有三句话,但写得很生动,也很有趣。
  第一句话: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
  第二句话: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
  第三句话:每当他在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教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就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想,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得到、想得到,成人是无法去包办的、代替的,哪一个成人会看到有人在刮胡子或自己在刮胡子了想到这样的诗句!只有小孩子他们很天真,很幼稚,才想得到写得出。第一篇是写地震的:半夜里我睡得迷迷糊糊,突然爸爸把被子一掀,一把把我拉起来,说:“快起来,快起来!地震了,地震了!”我急忙穿好鞋,跟着爸爸来到大街上,大街上人山人海,很热闹,大人们说着什么,小孩子们满街跑,像过年一样。我希望天天过年,我也希望天天地震.小孩根本不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他没有看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这种惨状他是无法想像的。在他的作文中写出这样的语句“我希望天天地震”,为什么呢?他感到地震很热闹,过年也很热闹,二者的表现是统一的,所以顺理成章地联想到要热闹就要地震,这就是小孩子的思想,这是小孩子认识上的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动会纠正,我们绝不可因为小孩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便扼杀了孩子观察、认识世界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假牙睡觉了”:我们一看题目就有卖点,就能找到兴奋点,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想要知道假牙怎么会睡觉的念头——这到底是怎样一件稀奇古怪的事?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阅读欲望。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奶奶已六十开外,虽说看上去有点年轻,但她有一颗门牙掉了,便装了一颗假牙。一天早上,奶奶记不清把假牙放哪儿了,便翻箱倒柜地找。她找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这下她可没词了。我让奶奶带我上街买东西,奶奶说没了假牙怎么出去?直到晚上,奶奶始终没找到假牙。晚上九点多了,我掀开被子要睡觉了,突然发现脚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我低头一看,啊,是奶奶的假牙。我大声地喊着:“奶奶假牙找到了!”奶奶急切地问:“在哪儿呀?”我大声地说:“假牙在被窝里‘睡觉’呢。”
    这都是一年级学生写的,这种作文没有程式,没有套路,没有成人思维捕捉的痕迹,完全是孩子的生活视角,孩子对生活的理解,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表达,这种作文就是我们需要的。
  聂:贾老师,听了您以上的一席话,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作文需要教又不需要教,是吗?
  贾:是的。应当如此。
  聂:贾老师,您刚才说“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拥有了幸福,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未来,”对此您可以做一个比较具体的阐述吗?
  贾:现在是个信息时代,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大家要交往,要互通信息,增进了解,靠什么?就靠语言。当一个人掌握了语言,就会拥有事业,拥有朋友,他的生活内容是很丰富的,同时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他会拥有幸福;你掌握了语言就拥有了幸福的未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掌握了语言,在许多地方可以谋求发展。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招聘教师,除了看他“硬”的材料——包括学历、职称、阅历、取得成绩等等之外,还有20分钟的时间跟他交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面试”。这20分钟就会决定他的命运——我们用还是不用他。20分钟很短暂,可我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人,通过什么途径呢?通过他的肢体语言、他的感情、变化,更重要的是听其言,观其形,看他怎么说。如果这个老师用词很准确,说话很得体,态度落落大方,表达得很准确的话,那么我就用了。如果这个人辞不达意,说话结结巴巴,事情讲不清楚,他怎能去教书?怎么能上讲台去给学生上课?这种人我当然不会要。因此,我说言能助人成功,言能助人事业的发展。你看政治家也好,事业家也好,他们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也是语言的成功者。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前任总理朱鎔基先生,他是上海市的原市长。我没见过他,他当然不认识我,可他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市长。后来,他上调到中央国务院当总理,我更没有机会去接触他。但我们看他的电视讲话,看他答世界各国的记者提问,我们就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听他的发言,就好像在欣赏一个文艺作品一样,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当中就丰满起来,会得到我们充分的信任。他是一个好总理,他是我们信得过的,他靠什么来征服我们?靠语言!同样,如果一个人掌握了语言,就会拥有幸福,就会得到他最幸福的未来。
  聂:贾老师,小学生初学写作时需要一些必要的训练,会形成一定的套路作文。可是在当前孩子们的作文中,不仅仅是小学生作文中有模式化、套路化的倾向,就是中学生当中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套路倾向。这种几乎可以称作是病态的作文局面是不是和我们在小学生阶段训练的套路作文有一点联系呢?
贾:我们的作文训练基本上是一种套路作文的训练。小学生学记事作文,怎样开头,怎样结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都是固定化了的。这种作文是苍白的,无力的。可是我们现在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升学都是拿考卷上的得分来决定对其取舍。因此,学生即使是到了高中,他也必须在这个框框里去运动,去组织,这样的分数就比较保险,八九不离开十,不能得高分至少分数扣得不多。我感到当前作文教学应该防这两种迹象,一种就是奴化,禁锢学生的奴化作文;还有一种学生写出的作文看上去挺前位的,可我们这种年龄的人都不爱看,也看不懂。不要说他的文章看不懂,有些词汇、句子都看不懂,包括现在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广告语也不懂,这种倾向我感到也应该防。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是我们的教育或是语文教学当中出现的一种悲哀,等到……那么他的中学生活就结束了。因为他的文路已经被固定化,也就是说明我们语文教学进入了死胡同。另外一方面,我感到语文它还有一个民族性,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应有一个继承,一个发扬,一个发展。而一些年轻人很前卫,或者说很欧化的文章,我感到这种倾向也应该防。年轻人的思想很活跃,但不能离谱。前些时候我看到高中生写的一篇文章,是写学雷锋的。他在文章中完全是用一种调侃、嘲弄的语气来说雷锋的。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对于这种倾向我们必须要旗帜鲜明地说一声:不允许,坚决不允许!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还要发展她,创新需要有谱,有度。
  聂:贾老师,我们编辑部经常收到一些农村老师问如何解决农村孩子们作文的问题,城市孩子接触的信息比较丰富,而农村孩子相对来说单调一些,学生写作文一直在重复着几代人的话题,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好的思路呢?
  贾:大家都这么认为,好像农村的题材狭窄,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材料很丰富。但我感到不是这么回事,作文毕竟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作文就是把它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文字记下来。作文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样写,写什么就是材料,怎样写就是语言的组织、写作的技巧。那么写什么就是学生学写作文当中的一个拦路虎,他感到最困难,他感到没有东西,其实作文的材料就在生活当中。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作文的材料就在学生的四周,要靠你去发现。如果你能发现,那么你就作文敏感度高;不能发现,那就说明你的思维不敏捷。那么农村是不是没有材料,应该说材料不比城市里的少,有许多好的作品就是来自农村的。
    大作家贾平凹,他写的东西大多都是农村,表达农村的人和事,再看一代文豪鲁迅,他写的不少作品反映的也是农村题材的。《故乡》、《祥林嫂》、《阿Q正传》、《社戏》等,都是农村里来的材料。我现在正在编写一些小学生的作文,我感到农村里的东西反而更有生活气息.
    我举一篇作文的例子给你看。一位黑龙江大庆五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粮仓历险记》的作文。他在文中写到姑妈家度暑假,姑妈家盖了一幢楼,可就有姑妈和姑父两口子。于是,楼下面就租给一个粮仓堆粮食,他们一家就住在楼上。他去做客,可由于天热,他就常常跑到粮仓里去躺在大米的父子上面纳凉。有一次他不知怎么把一袋米给弄倒了,倒在他的身上,动弹不得,叫爹爹不应,叫娘娘不来。就在他感到快要喘不过气来的进修,他灵机一动,用拳头把玻璃击碎了,用碎的玻璃把压在他身上的米袋划了一道,米哗哗地流出来……然后他得到自救了。他蓬头垢面地跑到楼上,姑妈看他这个样子,并且知道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后,姑妈不但没有批语他,反而说他很聪明。像这种文章就很好,城市里的小孩碰不到,很生动的粮仓历险记。像这种很有生活气息的作文在城市小孩子中反而倒是不多。要记住这句话,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
    一个小朋友写了一篇作文,什么材料也没有,就写了一篇好作文,怎么回事呢?星期天,爸爸妈妈在加班,出门前告诉他,你必须在家里写好一篇作文,写不好作文晚上不能看电视,不能出去玩。于是,爸妈出门的时候把门锁起来就走了。写什么呢?他想了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没东西写,干脆不写,就在窗口看着外面,盾到外面有孩子在踢球,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滑冰……直看得他心里直痒痒,如果能跟他们一起玩,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把这些不满的情绪写下来,他说爸爸妈妈不好,把他关起来,让他写作文,可他什么都写不出来,我看人家在玩,我真想闷出去玩,就写这,都是发牢骚的话。晚上爸爸回来,问他要作文,他不敢拿出来,因为全是批评爸爸妈妈的。后来爸爸一定要拿出来,他没办法,要打他,他拿出来。爸爸一看,就笑了,说你写得不错呀,就允许他玩了。你看他根本没有材料,没有材料他写下了一篇好文章,实际上这就是材料,因为生活就是材料。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的作文材料?这里边有一个选择,我感到兴奋点就有这么一个,只要你兴奋了,你就会有好的材料。比如说惊讶了,悲伤了,高兴了,大喜过望了,悲痛欲绝了,这就是作文的材料,别以为农村的孩子没有材料写,实际上他的材料多的是,只等有心的作者去捕捉它。
  聂:最后,谈谈您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好吗?
  贾: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理解是两句话:第一句是作文需要教,第二句是作文不需要教。这两句话看起来好像是对立的矛盾的,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作文需要教,说的是要教给他一些套路,教给他作文的方法。作文不需要教,指的是文无定法,它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让学生自由发挥,作文中出现辞不达意、前后颠倒,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在学习语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差错,一切都是正常的。不要说小孩子的语言当中会出现差错,就是我们成人讲话、写文章当中的差错也比比皆是。学生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同时,他的语言也应该正常、健康地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少不了老师正确的培养与辅导.

--------------------------------------------------------------------------------
贾志敏谈作文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语,是众多语言中最具魅力的一种。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繁荣,我国的国际地位亦不断提高。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象征。我们要从“强国的语言”走向“语言的强国”。
    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横渡重洋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因为他们看好中国的未来。
    咱们国人不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掌握自己国家的语言,无论从情,还是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语言的训练确切地说,规范的语言训练要“从娃娃抓起”。
    “进行训练,净化语言,规范表达”显得尤为迫切而又重要。
    现时,那些“流行语”、“网络语言”、“港台腔的表达方式”等不时地冲击着我们“规范的语言”,这种现象,我们小学语言工作者不能等闲视之,置若罔闻。
    对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必然“严而又严”。具体地说,学生的作文必须:
    书写清楚,字迹工整,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气连贯,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格式规范,不写错字,不用别字,标点符号运用基本正确等。
    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必须“严格一点”,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孩子将“受用终身。”由于要求的同一性(包括内容与题材),因此,学生的习作可能出现雷同的现象。这不必大惊小怪,是正常的。
    正如千百个孩子握笔习字,都是一个姿势,一种字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认识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孩子们的发展必然会从“同一性”变为“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上.在课外,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迥异,兴趣爱好也不尽一样,最终必然会导致“个性化表达”越来越明显,这是不容置疑的。生活中发现了伟大的真理:
    一、我要做一个勇敢的男子汉;
    二、粗心的毛病一定得改正呀!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能“duli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了。
问题四: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论,足见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可现在却有不少孩子阅读量增加了,语言表达却还很困难,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使阅读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呢?您对作文的指导提出“转换”一说,对于课外生活作文您又是如何进行“转换”指导的呢?能举例说明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乃至今天读书人的切肤体会。书读多了,见识也广,感悟亦必然深刻。“读书人”与“不读书人”是有点不一样的。但是,也是不少孩子“阅读量增加了,语言表达还很困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要说清个中缘由,不妨看看前辈叶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导他的大公子叶至善先生作文的。
    叶圣陶先生教子作文的启示: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
    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果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颇受启发。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问题五:现在孩子的生活丰富了,可作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仍同空中取物,内容空洞、平乏,您是怎么开发写话资源的呢?“生活”与“作文”有什么关系(有“丰富的生活”就有“丰富的作文”吗)?尝试过你的素描作文的做法,效果不错,但学生作文依然写不长、干巴巴,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生活”与“作文”好比“鱼”与“水”的关系。
    “鱼儿离不开水”。没有了水,鱼儿就不能存活。
    “有水的地方,则不一定有鱼”。
    因此,我认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绝不是作文。
    小学生怕写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大凡是两个问题困扰着他们:
    1、没有东西可写;
    2、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去写。
    前者是指,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后者是指,缺乏运用语言表达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的能力。“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的材料。”这就是说,作文的材料源自丰富多彩的生活。至于有的学生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那是由于他的眼睛没有留神去看,他的耳朵没有留意去听,他的脑子没有认真去思考。
    那么,能不能说,“生活即作文”呢?不能这么说,生活绝对不是作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文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认识。作文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一种缩影。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对生活中众多的现象、过程,认真地组织,严格地筛选,然后再运用恰当的文字加以表达,最后才形成作文。学生的作文“写不长、干巴巴”,是一个孩子初涉作文的必然现象。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一、观察不仔细,或语言积累少。如果教师多加引导,多些鼓励,学生一定会跨过这个坎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等待”,慢点来,莫着急。
    想到这里,我这才深深觉得这剪报确实是一份“ 特殊”的礼物。
批语:
    有句古话:“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指望孩子健康成长,是做父母的惟一心愿。
    一封很平常的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连妈妈平时再三叮嘱的话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
    小作者没有过多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将故事内容叙述了一下。因为故事本身就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毋庸讳言,小作者已经“ 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了。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便是佐证:
    “ 我这才深深觉得这剪报确实是一份‘特殊’的礼物。”
    “ 学作文,也是学做人。”教作文的我,读了这篇习作以后,对此更深信无疑了。
    读了上面贾老师的作文批语,你一定会觉得很新奇,并会立即冒出这样一个疑问:怎么贾老师的批语里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 选材新颖、叙述清晰、结构严谨、中心明确”等等这些评价字眼?有的尽是师生间似散文语言式的平等谈话和交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以为,贾老师“ 对话”式的作文批语,首先是“ 人”的对话,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而富有的精神生命历程。作文批改中的贾老师,已和学生的作品、学生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学生作品的真心拜读者、欣赏者、分享者,而不是一个严肃无情的指点“ 江山”的作文“ 判官”,贾老师和学生同“ 情”——同喜、同忧、同想、同感,在这个过程中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上述《“ 特殊”的礼物》的作文批语,便是如此。第一节话,就是贾老师和学生谈了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很动情,很真切,且切中要害。学生读了以后肯定会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成为他精神世界里重要的一部分!此时,师生之间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多一份信任。师生在这种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共同得到发展。且听贾老师的肺腑之言:“ 学作文,……对此更深信无疑了。”学生的进步已毋庸置疑,令人惊叹的是贾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中也得到了发展,他的超俗不凡的作文教学智慧是在读了、批了学生一篇又一篇的习作中形成的、发展的、“ 深谙”的!而这,正是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的确,“ 学作文,也是学做人”,这是贾老师站在学生“ 人”的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作文教学的,同样他把这个理念倾注到他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上。他始终密切关注作文背后的主体——“人”,关注学生的“ 人性”,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 人”的发展需要。这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欠缺的,恰是贾老师的独创和高明之处!
    其次,贾老师“ 对话”式作文批语是“ 技巧”的对话。应该说,老师在作文批语中给学生提出一些习作的知识,强调一些写作的技能、技巧,诸如选材、立意、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等等,这也是很需要的。但贾老师往往把它放在第二位,因为他深知:习作的主体是“人”,是人美的心灵、真的情感、善的思想,而这些,正是学生写文的基础,更是学生为人的根本。试想,离开了这一切,让学生作文还有多大意义?
    贾老师的“ 技巧”对话也与众不同,可谓别具一格。他对学生的评点从没有“词句生动、选材新颖、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等这些抽象、枯燥、空洞、乏味的话语,让学生看了似懂非懂、捉摸不定,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叙家常般的口吻同学生一道回顾文章的精要过程、精彩之处,在此过程中给学生以个性化的指导,字斟句酌,绝不雷同,或赞扬,或鼓励,或建议,从没有指责、批评、训斥,语言亲切自然、准确扼要,又恰到好处,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力求让学生身同感受,乐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积淀写作知识,积累写作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述《“ 特殊”的礼物》中二、三、四小节的作文批语,就是贾老师对这篇习作在“技巧”方面与学生的赤诚对话。这是贾老师作文批语的又一大高招,也是贾老师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又一法宝,令人赞叹不已
贾志敏老师谈“作文教学两条线”(转自福建教育杂志社论坛)(2007-08-27 08:30:39)转载标签:教育杂谈
 读贾志敏老师
近日读了几期《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2006年第一期开始,在备课参考小栏目中,连续三期刊发了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和支玉恒等四位名师的经验文章。其中第一期上于永正老师写的《我是怎样备课的》,我看了之后,觉得好文章一人独享,总是一种浪费,于是复印若干份,分发给了每校教导主任,人手一份。好比是老舍先生在《养花》一课中说的,看着别人享爱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面着实是很有乐趣的--尽管这文章并不是我写的--说实话,我现在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的。
激动的心情尚未平息,及至看到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师》上贾志敏老师的文章《用一生的时间备课》时,几乎是惊讶了。用妙语连珠、字字珠玑来形容贾老师的文章,我看也不为过。
妻见我这一段时间,对于永正、贾志敏、靳家彦等名师佩服得如此五体投地,嗔笑曰:几个老头子,怎么就把你弄得神魂颠倒了?其实,不光是嘴上说他们,真正改变是思想--是心在动呀!
我遵古训:不动笔墨不读书,看到一些好的词句,随手画一画,圈一圈。共鸣时,也写上一些感想附在左右,权当积累罢。
 然而,读着贾志敏老师的文章,读着,画着,竟然觉得这也应该画起来,那也应该画起来。
“教书育人。教师首先要爱生,其次要读书。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贾志敏老师还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 “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科学则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 “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
 “备课,是教师走进文本第一步。”
在一次送教下乡的一节语文课上,就有备课不严谨的地方,如师生齐读“目瞪口呆”,就把“瞪”(应为deng第四声)读成了第一声。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把这个容易读错的字,一定读正确。很遗憾,这位教师没有这么做。而且,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硬伤”。因为,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是在上语文课。“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贾志敏老师还说:“我认为,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十分正常的,用不着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教给学生的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谈到教师的朗读问题,贾志敏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第一要读通课文。第二要读懂课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把握,毫不含糊。我个人认为,还要加上一条。标点符号都要问个“为什么这么用”才行。
贾老师在谈到“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时,引用了球王贝利的事: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球最为精彩?”
 贝利说:“下一个。”
引申至课堂,对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贾老师于是说,备课笔记是教师写下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而课堂教学会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这便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修改,适时调整自己的备课。
记得靳家彦老师讲过:他在备《珍珠鸟》一课时,除了查阅有关珍珠鸟的大量参考资料外,还登门拜访作家冯骥才,请他介绍创作意图和经过,进一步领会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义,为理解教材,教好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在备《跳水》一课时,尽管这课靳家彦老师已经上过百多次,但每次上课前,靳老师总是再次广泛搜集资料,对照研究,取人之才,为己所用。甚至连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和作品也研读了不少。这就是名师的备课,名师的课堂!读到这里,怎不令我们肃然起敬呢。
 “教学就是这样,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许多专家学者争论的话题,其实,“再好的教案也需要教师去实践。因此,课堂教学要在‘实效’上做文章,要在‘有效’上下功夫。”
 教学必须创新,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教学又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 课堂教学应做到“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教学的本色,朴实体现教师的教风,扎实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靳老师几乎是大声疾呼了:“我认为,还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从书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公开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教者要‘目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又要‘目中无人’,这里的‘人’是指听课的老师。”
他不赞成在形式上不断翻新花样,因为“风中的物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形态,站着的、摇摆的、倒伏的。但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从来都是迎着压力站着的教学。”
讲到青年教师的学习和进步时,他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要当一个语文教师不算太难,而要成为一个称职的、优秀的,乃至像于漪、袁瑢那样的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实在不易。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
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贾志敏老师如此结尾。

贾志敏老师评课
关于一堂好课,我自己认为有这样三个标准。
第一,要以学生为本。因是学生在学习语言,所以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配角,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服务的,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进行语言的训练。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如果这节课是老师讲得多,老师的作用很突显,那是不行的。我们应该为学生服务。学生错了我们给他纠正,学不会老师还可以示范,但要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种技能,是种技巧。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地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这种语言的训练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讲是讲不出来的。只能练出来。这里的“练”是扎扎实实的练。训练训练,“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第三,要以鼓励为主。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最不易学,最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学习的困难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鼓励学生,要给学生以帮助。实在不行,要给学生一个台阶。
评价一节好课,我觉得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从感觉上来讲,听得“累”还是“不累”。如果听课的人都感觉累了,小孩子能喜欢这样的课吗?如果一节课丝丝入扣、环环相套、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听者始终被情感所牵着,那一定是好课。

贾志敏教育感言(转)
 贾志敏教育感言
 1.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心理学家,半个……总之,是个杂家。
2. 教育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重要的是讲究方法。
3. 如果用潜移默化四个字来概括教育的特点,怕是再合适不过了。教育必须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进行。
4.教学生作文不仅仅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乐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5.学生吐露真情实感,关键在于作文训练要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以情写文”,进行作文指导时,要把力气首先化在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和感受写作的客体上。
6.我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定期给孩子发出请柬,请他们来校长室做客,向他们了解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凡是孩子们的合理要求,我尽量满足。
7.大凡一篇文章总是由一个一个段落组成,而每一个段落又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因此,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得用准每一个词,写好每一句子。
8.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范文,讲清句子的结构、含义,让学生懂得怎样准确地选择词语,写出流畅的句子,扎扎实实打好写作的基础,切忌抛开阅读教学而另搞一套写作的“理论”和练习。
9.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让他们熟读成诵,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运用,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13:16 , Processed in 0.1979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