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姓名中的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14:0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姓名中的传统文化

文章作者:朱晔 来源:齐鲁晚报 2011-4-13


    几千年来,我们汉族人的姓名大体经历了:没姓没名——有姓没名——称名不称姓——姓名加别字——姓名加籍贯、郡望、爵位官、职、谥号——只称姓名,这样几个阶段。
  远古时期,人们没姓没名。“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都是氏族部落的幡号。传说到了黄帝时代人们有了姓名。《史记》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不过,我总觉得有后人伪造之嫌,可信度不大。那时可能有姓,但仍是部落的幡号,所以有头脸的大人物开始有了名,如“尧、舜、禹”等等。平头百姓连名也没有,舜的父亲叫“瞽叟”,其实就叫“瞎老头”。都是同一个部落,同一个姓,只称名也就够了。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壮大,开始分家寻求发展,于是出现了以居住地为“氏”的新部落,所以司马迁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到了殷商时代以至周初,还是称名不称姓。商王有的叫“报丁、报乙、主壬、天乙”,名字中都有天干符号,大概与出生时辰有关吧。
  “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姓名对于婚姻、家庭、社会的重要性。于是,周朝便由政府对人的姓名做出明确规定。《礼》曰:“子生三月,父亲名之。二十则使宾友冠而字之。”意思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父亲就要给他取个名字。到了二十岁,便请亲朋好友来,为成人的孩子举行加冠礼,并为他取字。字,也就是别名。春秋时期人的姓名开始制度化,但仅属于上层社会。孔子,名丘,字仲尼;颜回,字渊,就是明证。从此人的姓名逐步规范,一直延续到现在。
  姓名蕴涵着大量的文史典故和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又一展现。姓名中包涵的文史知识,足以使姓名成为一门专科学问。已故相声艺术家马三立先生曾说:“我,马三立。马,三根腿立着。马三立。”您可千万别当真,其实这是老爷子在“逗你玩”。《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才是“三立”的本义呢。不少人取名“立德”、“立功”、“立言”都是出于此意。“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姓郑,名燮,字克柔,《尚书·洪范》:“燮友克柔。”意思是说,和蔼可亲就能以柔取胜。民国将军孙立人,还有某些人叫“达人”,都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字德邻。也是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这种例子多多,举不胜举。
  古人有名有字,大多是名与字意思相同,如,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关羽,字云长。也有的是相辅相成,南宋著名词人刘过,字改之。人生一世哪能没有过错,有错改了不是很好吗?他的名与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很耐人寻味。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取义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绍兴话豫山读音类“雨伞”,很不雅,所以他后来改为“豫才”。古代人与朋友同事相处,为尊重他人总是称对方的字、绝不能当面指名道姓,那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只有长辈对晚辈才可以直呼其名。自称也称名。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会闹出笑话。古人特别是文人骚客名字之外还有雅号。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郑燮号板桥道人,等等。总之,人们对取名问题是相当重视的。名字,体现了长辈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和理想寄托,反映出成长的人文环境与家庭素养。为孩子取名时,父亲往往反复斟酌,引经据典,还请德高望重的族长或博学鸿儒再三商量。大家讲究,名字要有高远的寓意,字面要典雅,音韵要响亮,还要不产生不好的歧义,确实很费一番心思。不少人成年后自己重新命名,也是求名字更和己意。取名的确要谨慎,像“焦厚根”、“牛边”、“毕云月”之类的,很容易引起误解曲解,弄得很尴尬。
  早年间,人们生活贫穷,文化素质较低,受旧风俗旧习惯的影响,说给孩子起个孬名好养活。所以什么“孬蛋”、“孬小”、“狗蛋”、“狗剩”、“王八”等小名遍布城乡,大人们叫得很自然,孩子们也不嫌臊得慌,还说这是以毒攻毒。还有,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婴幼儿成活率较低,人们为了孩子长命百岁,就给孩子取名“立柱”、“留柱”,怕他跑了就取谐音“栓柱”。还有的怕孩子生病,就叫他“铁蛋”、“钢弹”、“结实”。女孩的小名,无非是“兰、英、菊、妮、娣”的叫,不像男孩子那样难听。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儿的取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贴近时代,追求时尚,渐成风气。“和平”、“建国”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援朝”均与抗美援朝、五年计划有关。女孩子叫“玛丽”、“妮娜”显然是受中苏友好的影响,男孩子叫“跃进”、“国庆”也是大跃进、国庆节时出生。至于“红卫”、“文革”、“卫东”、“红兵”,一看就知道是十年浩劫的遗风。如果翻阅户籍簿,简直像阅读一部现代史。改革开放以来,孩子的名字越发绚烂多彩,越来越讲求个性化、情趣化。
  姓名里的学问大了,可以写一部大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25 , Processed in 0.15853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