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幸福的好教师——名家名师教育访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20:4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幸福的好教师——名家名师教育访谈
978-7-5675-2976-2/G·7877
定价:35.00元
读者对象:中小学教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书生教师的轻随笔”丛书之一,收录了“书生教师”周益民从教以来的教育随笔近60篇。既有对课堂细致入微的省察,也有对日常工作中人性细节深情的叙写,还有诸多教学之余的生活游历以及人生感悟。教育、人生、读书、课堂等话题,作者一任天真,信手拈来,篇篇是“走心”的佳作。本书既可作为教师休闲读物,也可帮助教师提升写作水平和教育素养。

编辑推荐
李泽厚、钱理群、李吉林、贾志敏、杨斌、朱煜、赖建华、任勇、兰祖军……21个响亮的名字,在教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以“好教师”为主题,以访谈的形式去探寻这群教育名家、名师光环背后的教育理念和践行付出。何谓好教师?
贾志敏说把学生教好了,就是好教师;兰祖军说教师一定是“爱自己‘栽培自己’的”;……透过名师、名家的演绎与诠释,于一问一答中,您定能寻得好教师的真谛,觅得成为好教师的路径与方法。做幸福的好教师,原来不难。


作者简介
朱永通  福建东山岛人,现居厦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教师月刊》首席记者、编辑。独立教育研究者,教师阅读推广人。专著《教育的细节》即出。

目录
贾志敏:把学生教好了,就是好老师 >>1
李吉林:学会欣赏自己,栽培自己 >>17
杨斌:发出自己的声音 >>25
朱煜:讲台上下的启蒙 >>39
武凤霞:我的修炼之道 >>51
戴曙光:我的“三部曲” >>61
罗晓晖:有思想的老师是很寂寞的,但我很向往这种寂寞 >> 73
张康桥:建构与妥协 >>91
任勇:好教师的四个境界 >>109
陈文:愿每位教师都是读书人 >>119
陈荣艺:新教师成长,于细节处下大功夫 >>129
杨勇:教师成长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 >> 143
刘静波:让教师把能量释放到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上 >> 153
余文森:从教学改革的视角看教与学的关系 >>165
林心明:当老师,正直善良是最重要的 >>173
郑文伟:教育问题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看的 >> 185
韩珍德:我是一个“教育郎中” >>195
赖建华:确立与教师这个职业相匹配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 >> 205
兰祖军:好教师一定是“爱自己,栽培自己”的 >> 215
李泽厚:教育是个大问题 >>227
钱理群:清醒而踏实地推行教育改革 >>239


精彩文摘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与密歇根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出版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杂著集》《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伦理学纲要》等。
李泽厚  教育是个大问题
那种填鸭式教学是最残忍的教学
朱永通:李老师你好,这次来拜访,我可是准备了一大堆问题啊。
李泽厚:呵呵,一个个来。
朱永通: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很多学校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积极介入,比如开设国学班,等等。你怎么看这些问题呢?
李泽厚:“国学”这个概念太含混了,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国学若真的热起来,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关键是我不知道国学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某些学者——我讲的是某些,不是所有——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能在理论上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实践上能做出一些范本,那就非常好。但现在实际上是让孩子记这个记那个,理论上绕来绕去还是讲原来那些东西,而且还自认为我这些东西才是最好的。其中一些人,以国学来反对普世价值。你说未来的孩子如何跟世界接轨?头脑里记些四书五经就可以接轨?不可能吧。
朱永通: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一些突出问题。你觉得呢?
李泽厚: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体制问题太大,从幼儿园到大学,问题太严重了,现在不是培养儿童,是摧残儿童,是摧残人才。从中小学开始,搞那么多课程,把学生逼得那么紧,一些人才都被搞傻了,真有得神经病的。毛泽东当年主张废除考试,现在看来,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
现在的学校,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用分数来评比,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是错误的,应该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科本身有兴趣——内在的兴趣。自己有兴趣,例如他对数学有兴趣,对物理有兴趣,对历史有兴趣,他本身觉得有意思,就愿意去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正是要引导学生这样。评比是外在的,他几分,我几分,这是副产品。你学得好的话,你当然就考得好嘛,有时也不一定每次都考得好,有偶然性嘛。但总之,分数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副产品,现在把副产品当成正产品,用这个激励学生,那是伤害学生!学习兴趣怎么能靠评比评出来呢?有些很好的学生,成绩不一定好,那有什么关系?就像爱因斯坦,他16岁以前,学习成绩都很差。
要好好研究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的关键是怎样让儿童心理正常发展。心理发展、人格健全最重要。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是最残忍的教学,它只能摧残儿童的心理。
我记得1986年还是哪一年,电视台居然考“《红楼梦》有多少个梦”,这太荒唐了!我当时说专家也不需要知道《红楼梦》里有多少个梦,完全可以回答说《红楼梦》就是一个梦,整个都是梦,或者根本没有梦。让学生把《红楼梦》里有多少个梦作为知识来竞赛,这不是坑学生,故意要把学生弄傻吗?
朱永通:体制一有问题,什么都跟着荒唐,包括考试。
李泽厚:我不是说考试一概不要。问题是考试不能作为根本方式,包括刚才说的评比,你多少分,我多少分,这些都会造成大问题。这当然不是老师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有问题,老师也是苦不堪言。大学教师也一样,人人都要有什么项目,什么课题,一大堆。没有课题、项目,只想潜心读书、研究,怕也不行。真是岂有此理。结果制造的都是废品,都是垃圾,因为大家到时都乱抄一通,你抄一些,我抄一些,比数量,比出书。以前要是也这样,王国维、陈寅恪早就下课了,教授也当不成了。你看汤用彤、金岳霖有几本书?没有几本书嘛,就两三本书,这就够了。他们一本几万字的小书,抵得人家几十万字。文章和书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教育心理学很重要,它将来会超过经济学、物理学
朱永通:李老师,你一再强调教育学的重要性,你觉得教育学有没有可能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核心学科?
李泽厚:当然可以。在我看来,在未来,大概是比较遥远的未来,教育学会成为核心学科。以前封建社会是培养士大夫,学好了就去做官,“学而优则仕”。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经营管理人才,各行各业,也的确需要这些人才。但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让每一个人都全面发展。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人的潜在的能力都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大的幸福。每个人的潜力不一样,这好比每个人的脸都不一样。个人的潜在能力的发现是不容易的,有的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所以教育要发现、引导、培养,让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地实现自我,这对社会来讲,也是贡献。
朱永通:基于人的教育当需要回归到人的本位来研究。
李泽厚:教育是需要建立在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那个时候的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一定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把人的基因搞清楚了,知道你身体哪方面有特点、有优点或有些问题,这就是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将来是一个核心课程,因为一切目的不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吗?生态环境跟人必须有个和谐关系,不能破坏,“人”本身也有一个内在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不能破坏。人本身就是动物,也是一个自然生态,这个“内在”,包括人的情感、人的意愿、人的能力、人的欲望等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内在自然的一个学科,研究它的自然性和它的“人化”,亦即如何培育人。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教育心理学必定超过经济学、物理学。当然这是未来的事情。
体制不变,谈什么独特校风
朱永通: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当下教育的热门话题。你是怎么看学校文化建设的?
李泽厚:首先学校要把教育搞好。教育就是学校的文化。你是怎么培养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文化建设不是表层的事,而是一个非常深入的工作。育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文化的其他方面。
朱永通:很多学校领导,包括一些教育官员,都非常强调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一种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好像陷入了一种文化绝对论,好像一谈文化,什么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
李泽厚:那你该问什么叫文化。文化有一百多个定义。吃饭也是文化,吃饭时用刀还是用筷子也是文化,到教堂里拜耶稣也是文化。那文化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比如说你的学校有什么样的一个文化气氛?气氛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是人的一个感受。你学校的环境,教师的专业特点、授课方式和他的品德、修养,他跟学生的交往,这些都和这个氛围有关系。以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学如此,一些著名的中小学也是如此。现在都一塌糊涂了,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
朱永通:学校文化都“社会化”了。
李泽厚:社会对文化的钳制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复杂问题。现在要树立一个学校的独特校风,根本做不到。首先统一的体制搞得学生变得很蠢,学校也变得千篇一律的僵化,所以我说是在摧残人才。但是我也讲了,你摧残的100个人里面,总有一两个是不听这一套的。中国学校多,学生也多,10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不听,整个中国加起来还是不少,所以也不用特别悲观。中国人多,13亿嘛,包括农村,再穷的人家也希望孩子上学。
但是怎么样把学校搞得像一个学校,这是个大问题。现在不少学校坏透了,一些大学根本不像学校,而像衙门,像商店,出了很多笑话。但大家都挤着拼命去考那些大学。所以,体制不变,谈什么独特校风,那是奢谈。
都是培养人的理念,会有什么不同?
朱永通: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办学理念”,比如,“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等等。你怎么看?
李泽厚: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办学理念?这到底什么意思啊?我不懂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那个所谓理念。当然了,不同的学校特性不同,特别是职业学校。学校各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是办学校的目的的问题了——办这个学校干什么,很简单。
朱永通:实际上就是说相当于这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李泽厚:每个学校会有很大的不同吗?
朱永通:是没有什么不同。
李泽厚:都是初中、高中,都是小学,有什么不同啊!当然,因材施教那是就个体而言,总体还是培养人嘛,都是培养人的理念,会有什么不同?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些人喜欢滥用一些大名词,理念啊,指导思想啊,文化建设啊,说一些空空洞洞的东西,实际上是害人。我不喜欢空谈,不喜欢“假大空”。
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
朱永通:李老师,根据你的个人体会和经验来看,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泽厚:中小学授课教师最重要。还有就是,图书馆很重要。任何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一定要有很多图书,很多好书。于文科是图书馆,于理科是实验室。我一直提倡学生自学,看大量的课外书,我大概从中学时代就看了很多课外书。因此就要给学生很多自由的时间,要让他们对读书本身有兴趣,让他们去自己选择、比较、判断,当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和鼓励。这很重要。他对读书本身有兴趣,或者对做实验本身有兴趣,这个兴趣大于他去玩游戏。所以要有图书馆、实验室,要有好的读书氛围、环境。大学里面更应如此。大学时代主要应靠自学,中学时代还是要靠老师,特别是理科。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这是老师应尽的责任。老师给他一定的指引,他的兴趣就不一样,他的能力也不一样。不是上了课就了事的。
朱永通:所以整个中小学阶段,教师的魅力特别重要。
李泽厚:就是!教师的魅力在于把学科的魅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有兴趣。
朱永通:感受到学科魅力,他自然而然就自己去学了。
李泽厚:对,启发他真正的兴趣。就是要启发学生,不能填鸭,从小学就开始。我一再讲,关键在培养能力,而不是教授知识,知识是死的。记那么多死的知识有什么意义?要学会发现问题才有意义。
朱永通:在你看来,怎样才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
李泽厚:我只当过小学教师,没当过中学教师。除在美国,也没有当过大学教师,说不来,不敢乱说。但有一点特别重要,首先要安心,抱愧的是我自己并没做到,因为我不喜欢当教师,包括当大学教师。但我觉得做一个大学教师,也许不如做中学教师有意思。
朱永通:各有各的价值吧。
李泽厚:那大不一样。在大学里面,教师跟同学的关系不同于中学,因为都是成人,更为疏远了。中学对学生是很重要的,是人一生中非常珍贵的打基础的时光,教师的影响力更大,师生的关系也更密切。
朱永通:中学时候学生的可塑性强,老师给他的影响可能要大一些。
李泽厚:不是大一些,是大得多,大学主要甚至完全是靠自己。
朱永通:你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师,应该经历过一些比较好玩的事情吧。
李泽厚:就记得我讲课学生特别爱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我没有什么教材,我自己编的,我教历史,那时候刚刚新旧社会交替,就是1949年。1949年秋天到1950年的上半年,那时候旧教材不能用了,新教材还没有,解放区的东西也不是最好的,我就自己编了一套教材,从人类起源一直讲到当代。
朱永通:你能不能给我们老师推荐一些必读书?
李泽厚:我没有资格说这个,因为我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情况,以及他们有什么特殊的需要,这并不是谦虚,我不了解,怎么能说呢?
朱永通:或者我们把问题换个大一点的——对于中国的教师来讲,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
李泽厚:那不一样的嘛,中学教师需要的,大学教师可能不需要,小学教师的需求也有些不一样。所以这个很难说。总归来说,对文科来说,我是强调读历史的。历史书我推荐两部,都是老书:一部是大家不太注意的《国史旧闻》,我觉得挺好的,这本书还挺好看,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还有一本就是《纲鉴易知录》,这是我中学时候读的,觉得很不错。好了,就说这两部。理科我重视数学。
我估计信仰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朱永通:李老师,你在《走自己的路》等书中都提到你很认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个提法。那么,在教育实践当中,美育要具体实施的话,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泽厚: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的朋友赵宋光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美学,他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实践,是很了不起的,但现在没人注意。我想这是因为时代的原因,现在还太早。你们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就非常不错了。
朱永通:还是希望你能具体谈谈美育的一些实施路径。
李泽厚:最简单的一点,是首先注重形式感的建立,美感就是形式的感觉,均衡啊,对称啊,人从这里面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这就是美。具体到教学上,比如教师上课怎么注意上课的节奏、韵律,包括声调的抑扬顿挫,就跟读文章似的。为什么中国的文章老是要朗读、要背诵?因为只有读出来才可体味到抑扬顿挫的形式美感,也就是说,教课过程要有起伏高低,课开始讲什么,怎么把它讲得很好,一堂课本身是有比例的,这些都是形式的问题,美育其实包含其中。同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本身的形式就包含美育的问题。
总之,通过形式感来具体把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做很多具体的研究。这些具体研究如果能够普及到学校,对老师、学生大有好处,这才是真正符合教育心理的教育学。应该注意读教育心理学的书,研究如何具体应用,比如语文怎么教,历史怎么教,数学怎么教,物理怎么教,形式感融入其中,各有特色,搞得非常具体。这就善莫大焉,乃千秋万世之功。
朱永通:你曾提到“美学是第一哲学”,这是“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依据吗?
李泽厚:又是一个大问题。我说美学是第一哲学,你们注意到了,很难得。我刚才讲教学中要注意“形式”,但为什么美育能够代替宗教信仰呢?这是另外一回事。一开始,培养小学生具有一种什么信念,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想应该培养对宇宙的敬畏感。相对于宇宙、自然,人是多么渺小啊。人为什么需要信念?因为人太渺小,而且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偶然性增大,一下子被车撞死都有可能的,偶然性大了,就感觉自己的命运没法儿把握。所以我估计信仰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还有一个是人生意义的问题。比如说赚钱,你赚了钱怎么办?只为赚钱活着吗?所以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大问题。对一般的人来说,他没办法想这么远,他是为生活活着,他要每天吃饭,要交房租,要为儿女赚钱,要供他们上学。当这一切问题都慢慢不成问题的时候,或者这些问题比重变小的话,每个人就会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
一个是不能掌握命运,一个是要活得有意义,这两种原因使得宗教信仰不仅会存在,而且会长期存在,会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再来考虑“以美育代替宗教”的问题,就有意思了。
朱永通:那么,可以这么说吗,美育也是一种信仰的方式?
李泽厚:可以这么说吧。美育讲形式感的问题,却与“天地国亲师”有关系。爱因斯坦就这样,他信仰的那个神实际上就是整个宇宙,研究宇宙合规律的这种运转,探求那最大最高的“形式感”。这个问题讲起来很深,要把那个最高最深的东西贯彻到教育当中,中间有很多环节。
朱永通:这是不是还要回到“什么是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来说?
李泽厚:从1950年代我们就讨论美是什么。我想,从“美是什么”这个根本的问题,具体到每一个审美对象,这个过程等于从爱因斯坦提出“E=MC²”,即制造原子弹的理论,到制造一个原子弹,那是多大的距离啊。不是今天提,明天就能实现,不可能的。我提出的是根本性的问题,要把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落实到一个个具体实践当中,中间有一系列不同的层面。因此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来看,一方面是怎么样培养学生对一般形式感的领会、把握,另一方面是怎么样培养学生对天地、宇宙、自然的信仰,这两方面的关系又是如何,很深奥。如果美育搞得好,达到一个高层次,也就不需要再去找什么菩萨或者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3 04:49 , Processed in 0.11991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