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子东:百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未像今天软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10 11:4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子东:百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未像今天软弱《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1月21日   13 版)

    今天的文坛不仅寂寞,而且和谐,今天作家名家名作的产生靠什么呢?一靠评奖,二靠传媒,三靠打官司,我对这个现状很不满意,说重一点,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学批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软弱,像今天这么没用,没人看,非常弱。我说这个话是基于两个基本的事实。第一我研究的对象是五四文学,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学有很多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社团,他们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杂志,互相争论,当初骂得一塌糊涂,今天回头看,我觉得鲁迅也有道理,梁实秋也有道理,郁达夫也有道理,总之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局面,非常留恋那个时期。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文学流派越来越倾向左中右,也就失去了文学评论繁荣的局面。
    文学评论第二次的有力量是在50年代以后,在新的国有文学生产体制的之下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现象。所有的文学评论变成了意识形态主管部门管理作家,甚至管理读者的途径。那个时候的评论非常厉害,作家非常在乎自己的作品在文艺报或者什么报纸上被评论。
    我很幸运,我研究的是五四繁荣阶段,我的第二个幸运,当我开始做这个研究了,我经历了文学评论的又一个繁荣阶段,就是这套书的阶段,也就是三十年前的八十年代。那一个时期,这套书的作者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北京上海的研究生。我后来数了一下,在我们这批作者的身后,站着王瑶先生和钱理群先生,华师大五个,北大四个。这套丛书记录了我们华师大文学评论的一个黄金时期。今天回头看,当初我们的当代文学批评受到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影响,当初做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些人有很多都是现代文学转过来的。当初做现代文学的那些人,开始的时候都是用一些今天看来是比较笨的方法,写作家论。我第一次看赵园的文章,就是看她写的郁达夫的评论,她后来写老舍的评论,赵园的文章真的是有才气。我当初认识老钱、赵园都是看文章,以至于我建立了一个世界观,就是人跟人的认识通过文章比平常打交道要可靠的多。有很多人生活当中认识了几十年,我到今天还看不透他们的心思,我永远无法琢磨他们的行为,但是看一篇文章,你就知道这个人跟你是同志。我不知道赵园是男是女,我自己也在读研究生,当时我们是非常崇拜王瑶先生的这些研究生,他们真的非常强。我们有王瑶先生等等对我们的支持,又赶上那个时代,这个时代好在现代文学评论有很多空白,我们可以去闯,有很多的文章我们可以去写。我们写作家论,当初有一点笨,我觉得我们做的也还可以。
    除了北大的这些朋友以外,我有几个上海的哥们,就是吴亮等等。他们从一开始非常快的转到了当代文学评论,我是比较慢一点,现在回头来看非常有意思,尤其按照我刚才讲的那条线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八十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文学评论的黄金时期,这个黄金时期一方面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研究打破了很多的禁区,另外一方面,那个时候很多作家作品跟评论家的关系非常密切,我记得我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去讲一次课,下面坐的学生,包括莫言、余华、徐新等等。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我,是因为吴亮,这些人都是业余作者,吴亮大学都没有读过,他就跟当时一批作家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作协的创作研究室,印出来的清样,他们就在看,就有评论,所以你们看这套丛书除了现代文学大师的学术突破以后,还可以看到80年代中国的批评家跟作家的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今天是非常让人值得留恋的。今天这些作家你问莫言等等,他们不看这些评论。因为政治评论已经失效了,也没有批判了,同行的评论,他们觉得没有关系,他们反正获奖了,总有人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10 , Processed in 0.0753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