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韵,是诗歌的翅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0 12: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音韵,是诗歌的翅膀(谷羽)
来源:天津日报 谷羽
  最近,收到一位朋友来信,他说:诗歌是口传的艺术,读出来,诗就有了翅膀,特别感人。
  朋友的来信,使我意识到:诗歌,诗歌,诗是需要朗诵或吟唱的。古代诗词都能配乐。由此可见,诗歌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听觉艺术。诗在吟诵时才会释放出它的全部艺术魅力。
  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带给你无比奇妙的审美享受。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往往把最重要的词放在韵脚的位置,回环往复,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响亮和谐,便于记忆。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几行诗是北宋词人李之仪(1048—1117)《卜算子》的上半阕,流传千载,质朴清新。分析它的节奏,可用数字表示:221、221、2221、221。偶行押韵,“尾”和“水”都属仄声字,柔和绵长,与抒发主人公忧伤缠绵的情怀非常谐调。
  到了20世纪上半叶,曾担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元帅,借鉴了这首词的形式,写出了《赠缅甸友人》,其中开头是这样四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如果说李之仪的词,抒发的是男女相悦相思之情,那么陈毅元帅的诗,则是赞美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诗句更工整,意境更开阔,堪称推陈出新。
  当代哈尔滨女诗人宋煜姝,笔名凤舞,既写古体诗词,也写格律体新诗,还写自由诗。她有一首诗题为《知足》,音韵节奏与上述诗词有相近之处,因而带给读者阅读的喜悦。
  那天是风和日丽——天,
  那夜是花好月圆——夜。
  人是浅吟低唱的——你,
  还有含羞带笑的——我。
  手啊不松不紧地——握,
  话呀没完没了地——说。
  脚在一寸一寸地——量,
  那条古色古香的——街。
  让脚步踏出莲花——朵,
  让我们变成风中——蝶。
  让快乐如瀑尽情——泻,
  飞花绽开了不停——歇。
  前尘与后事都不——问,
  只要曾拥有那一——刻。
  方红辉先生在《把苦茶的灵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讲——读凤舞诗歌兼及其他》一文中,分析了这首诗,他说:这首诗脉络清晰,语言朴素,虽没有特别的场景,没有幽微的心绪和浓烈的情感表达,但绘声绘色的讲述,简略的几笔勾勒,足以带领我们回到我们曾经有过的那么一刻,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知足。
  这首诗在音步安排上,前两节每句都使用了一个一字步,但并没有生硬的感觉。这固然跟一字步集中使用及用在句尾和对称有关,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情绪的自然流动——自然来得自然流畅。
  方先生赞赏的前两节,节奏和韵脚确实新颖独特,用数字标示,就是3221、3221、2231、2231。诗人把最响亮、最和谐的几个字放在韵脚的位置,读起来十分流畅。
  我跟诗人宋煜姝联系,她把这首诗的后六行又作了修改,使整首诗的节奏音韵更趋完美(本文所引即修改后的诗作)。
  《知足》这首诗,让我联想起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的抒情诗。茨维塔耶娃倍受诺贝尔奖得主布罗茨基推崇,她的作品诗情奔放,节奏鲜明,意象奇特,音韵铿锵,极具特色。请看她写的组诗《失眠》(1916)当中的第三首:
  庞大的都市笼罩着——夜,
  离开惺忪的家走上——街。
  人们心里想着妻和——女,
  可我只记得一个词——夜。
  七月的风替我清扫——路,
  有处窗口飘浮音乐——轻。
  啊,黎明之前刮着——风,
  透过薄薄壁膜吹进——胸。
  杨树昏黑窗内亮着——灯,
  钟声轰鸣花在手中——握,
  信步前行不想跟随——谁,
  那个人影其实不是——我。
  灯光点点金色珍珠——串,
  含片夜晚树叶气味——浓,
  撒手吧,松开白昼——绳,
  我进入朋友们梦境——中。
  庞大的城市,孤独的女人,丈夫离家不归,夜晚难以成眠,离开家门,流浪街头,抒情女主人公挣脱了白天的绳索,想入非非,居然想走进朋友们的梦境,构思反常又巧妙。诗人驾驭韵律的能力更是高超新颖,令人拍手叫绝。
  这首俄语诗原作每行9音节5音步,采用抑扬格变体,最奇特的是每行最后都采用单音节词,形成元音重复,韵式为aaaa、bbbb、cccc、dddd。这种押韵法在俄罗斯诗歌中前所未见,十分新颖,属于诗人独创。
  看俄语原作,感觉并不工整,但若听朗诵,则节奏鲜明。由于中文是象形方块字,看上去很整齐,听起来也很流畅,不过,如果用汉语拼音写出来,形式上也并非那么整齐。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诗歌朗诵的重要性,看和听,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诗歌翻译必须兼顾词语与音韵,因此译者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有时候传达词义与再现音韵有矛盾,有时候考虑音韵,处置词句则很棘手,因而往往顾此失彼。这首诗翻译时若不传达原作的音韵特色,实在有愧诗人的苦心追求,因而反复斟酌,推敲修改,最后勉强做到了这样的地步:节奏保持每行9个字,基本属于四顿或五顿;末尾突出一个词,四个字统统押韵难以再现,退而求其次,三个字押韵,或者偶行尾字押韵,尽力接近原作的音韵特点。
  宋煜姝的《知足》与茨维塔耶娃的《失眠》,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截然相反,一喜悦,一忧伤,一美满,一失落。有意思的是两首诗的音韵却存在相似之处。两位诗人都不愧是驾驭诗歌音韵的高手。
  《知足》和《失眠》都是真挚优美的抒情诗。两位诗人,分属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音韵竟然有暗合之处,而且韵脚都使用了“夜”“握”“街”“我”4个词,你说,这该有多么巧!
  诗歌欣赏,需要朗诵。只有朗诵的时候,诗歌才会生出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爱诗的朋友们,你们不想试试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7:40 , Processed in 0.1394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