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尚文:后唐宋体诗话·绪 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0 13:1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后唐宋体诗话·绪   言
这本小小的诗话,所谈论的主要是新诗兴起以来的所谓旧诗,管窥筐举,难免浅薄,甚至还有谬误。所以写者,全为兴趣;所以付梓者,只为求教于读者。否定了浅薄,深刻就出来了;横扫了谬误,真理就出来了,我愿意当这个靶子。
鲁迅曾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1] ,说得似乎并不确,因为宋人走出了新路,取得了几可与唐比肩的巨大成就。闻一多的见解就和鲁迅略有区别,把下限定在北宋。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我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 [2] 这段话关于南宋词的评价我们姑置勿论,关于明清两代诗的论断,我以为是基本正确的。
如果说诗到“唐宋”已被做完,则大体近于事实。于此,清初叶燮在其《原诗》中就曾指出:“譬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则其根,苏李诗则其萌芽由蘖,建安诗则生长至於拱把,六朝诗则有枝叶,唐诗则枝叶垂荫,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復开。” [3] 启功也说:“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4] 仿者,我想就是模仿的意思吧。初学写诗,难免模仿,也可以模仿,甚至应该模仿;但诗人写诗,模仿就没出息了。所谓嚷、想、仿,只是就其大端而言,自然不能总括唐、宋、元明清诗风的全部,他自己也说“不可理解得太绝对”。比如就唐诗而言,称得上“嚷”的主要是盛唐李白和边塞诗派。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作诗是深思熟虑的,他是唐人,但已开宋诗之先河。就宋人而言,两宋之交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江西诗派提倡点铁成金,使事用典,“想”着作诗,但也有不遑“想”、不屑“想”的,如杨万里的性灵诗、陆游的时事诗等。启功想必不会以为宋以后的诗全是出自模仿,只是就其基本倾向而言;宋以后诗肯定也有长出来、嚷出来、想出来的,只是少数而已;即使是长、嚷、想出来的,其中也难免有仿的成分。好比生物的基因没变,其生长的形态就也基本不变。宋以后诗,唐音宋调已经为它提供了基因,“不过花开而谢,花谢而复开”罢了。
“唐”“宋”两词,既是朝代名称,从诗看,也是风格的标志。唐人有宋调,宋人有唐音,但唐音宋调作为旧诗又有更多共同的特质,形成了完备、丰富、精致且有极强自我繁衍能力的题材系统、意象系统、语言系统、格律系统、技法系统、风格系统等。宋后之元、明、清不是没有拓展,不是没有创新,更不是没有优秀的诗人诗作;但其创新、拓展基本上是局部的、个人的;也就是说,唐宋所形成的整体特质,并没有在整体上、群体中被突破、被超越,大体上走的还是唐宋的路子,即没能翻出如来的掌心。元诗、明诗甚至成就更高的清诗,元、明、清只有朝代的意义,而没有风格的标志含义。从整体看,元、明、清和民国及以后的诗人只是丰富了唐宋,未能真正走出唐宋的樊篱,突破唐宋的窠臼。我称之为“唐宋体”。这里我特别要强调“唐宋诗”与“唐宋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唐宋体”并不覆盖“唐宋诗”,而专指唐宋之后模仿唐宋的一种诗体。
新诗兴起之后,一直在活跃着的唐宋体似乎出现了难以逆转的颓势,尽管仍有不少可读甚至堪称优秀的作品,但终究没能形成气候。叶圣陶曾经慨叹说:“旧诗精神上的坏处在于模仿,在于酸腐,在于虚假,少数的真诗人固然能跳出这个范围,但是屈指算来,真是少了。” [5] 可喜的是,以聂绀弩为代表,包括胡风、启功、李锐、杨宪益、邵燕祥、何满子、黄苗子等诗人,在胡适、周作人、陈独秀、鲁迅、陈寅恪等前辈长期探索的基础上,于唐宋体之外另辟新境,另创新风,形成了一个气质、风格几乎全新的流派,“唐宋体”的基因才发生了变异。我称之为“后唐宋体”。唐音宋调庶几已经覆盖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境不到,创新为难,无怪唐宋之后的唐宋体诗往往只有量的增加,而少有质的突破。如前所说,元明尤其是清,诗人还在挣扎,不时写出一些好诗来,两三百年之间毕竟有那么多的诗作者。但更多的是偷境、偷格、偷句的克隆之作,充其量是改头换面得比较巧妙而已。在清之后,由于唐宋体经过了元明清的加固、修补、完善工程,诗作者往往只要一张口、一下笔,几乎就是唐宋体。纵有许许多多新的内容,也只能装进唐宋体的旧瓶。这不是说清以后的旧体诗作者没有才华,不想冲出围城,实乃历史的宿命。聂绀弩等诗人之所以重要,就是他们敢于抓住历史的机遇,挑战历史的宿命,创造了崭新的后唐宋体。由诗经而楚辞而汉乐府诗而魏晋南北朝诗而唐诗、宋诗而唐宋体诗,再到后唐宋体诗,我以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果说在后唐宋体出现之前,现代文学史尚有理由将旧体诗拒之门外,那么在后唐宋体出现之后的现代文学史再采取鸵鸟政策,无视其作为“现代文学”的存在,就只能目之为无知或蛮横了。 做人要宽容,读诗亦复如此。在白话文运动中,胡适和章士钊立场对立,最后却握手言欢,胡送了一首旧体诗给章,而章也送了一首新诗给胡。他们的态度值得学习。新诗和旧体诗之间,旧体诗宗唐者和宗宋者之间,唐宋体和后唐宋体之间,不要相互否定、相互攻击,而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进而相互切磋、相互吸取。只要是真诗人、真读者,都会在它们中间发现诗,真正的好诗。当然应当提倡、尊重个人爱好的空间,你可以不喜欢旧诗,但不要一概视同垃圾;你也许不喜欢新诗,但不要全都看成儿戏。不过,本诗话的主旨在于为“后唐宋体”鼓与呼。 全书共分总说、唐宋体例谈、后唐宋体源流、后唐宋体举要等四个部分。所谈及的近三十位诗人,有关部分并不是想要对他们的诗歌创作作出全面评价和论述,往往只是取一瓢饮,写的是一得之见,点点滴滴,既无系统,更不全面。这是我特别要郑重加以说明的。


[1] 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信》,《鲁迅全集》12卷P61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闻一多全集》第一卷P203,三联书店用上海开明书店一九四八年纸型重印本

[3]《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P34,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启功讲学录》P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成蓉《叶圣陶散文·甲集》P30,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57 , Processed in 0.0648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