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4 21: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出版
上海大学出版社推出由葛红兵教授主编的三卷本《20世纪中国文艺学思想史论》。全书分为历史思潮卷、论争文体卷和原理范畴卷,系统汇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学研究成果的精华,探讨了自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界关于文艺学的历史、思潮、原理、范畴、论争、文类等六方面的基本问题。该套书的作者队伍整容庞大,70多位作者均是当前活跃在我国文艺界的学者,他们大多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门的研究员、教授、博导,很多人还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各自的治学领域都做出了相当贡献。这次入选的论文多是他们的力作,篇篇文章立论严谨、观点新鲜,具有宏观概括力和思想冲击力,既能以开阔的视野让人了解全局,又能以理论的新颖深邃给读者思想及方法的启迪。该书注重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的有机融合,注重问题意识与理论范式的稳健推进,注重理论建构与文学事实的互逆渗透,注重作者阵容与典范力作的双重遴选,是对我国文艺学整体成就的一次集体展阅,全面展示了我国文艺学的最高成就和整体水准。

全面展示我国文艺学的高端成就和整体水准

              ——简评《20世纪中国文艺学思想史论》



近日,上海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由 葛红兵教授主编的三卷本《20世纪中国文艺学思想史论》(分为历史思潮卷、论争文体卷和原理范畴卷),可以说是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整体成就的一次集体展览,这是文艺界值得庆祝的事情。在笔者看来,这套书至少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的有机融合。这套书的总名为《20世纪文艺思想史论》,而所遴选的文章均出自1980年代,这就明确显示了编选者的史家眼光和当代视野的融合。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思想处在非常复杂的历史语境下,一方面它要对古典的文艺理论思想进行艰难的转化,用思维和形式的“现代性”来作别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借重国外形形色色的文艺思想资源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警惕,用“中国特色”来防止西化和照搬的诟病。历史卷不仅提供了这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文学理论的鸟瞰图,还对五四、新时期和当下等重大历史时段的情况做了细致入微的解剖,很见知识谱系学功底。当代意识则表现论者在21世纪的学术语境中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的建设成就,摆脱了过去单一、陈旧和狭隘的思想成规,着眼于学科的奠基和范式形成,开放性、生成性地提炼相关命题、思潮、原理和范畴,做到了历史和当下双重视界融合,无疑有力推进了学科的成熟,这既体现了当代学人的学术视野,也体现了编选者的眼光。

二是注重问题意识与理论范式的稳健推进。和以往的理论专著或者教材片面追求所谓的体系性不同,该书似乎更突出的是过去一百年文艺理论诉求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困扰着不同时段的研究者们的重大问题,如文学的主体性、纯文学、文学的起源和本原、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等。在问题的求索中沉淀下来的思想,再经过艺术形式和学术规范的转化,就形成了新的理论范式。由问题而命题再到理论范式,这种稳健推进的学问方式无疑是现代学术的应有路径,具有很强的历史阐释力和学术生命力。比如葛红兵的文学史学,就是对文学史问题的思考,反省了现阶段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弊端,挖掘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反映论的文学史观和人本主义的文学史观念对写作的桎梏,从而提出解释学的文学史观,对文学史的时间和空间、文学史家、文学史模式和形态来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建构,令人耳目一新。

三是注重理论建构与文学事实的互逆渗透。当前西方文艺界形形色色的理论掩盖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学者们多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之逻辑自洽和纯粹思辨中,无视文学事实,至多不过是拿一类文体,或者是一个作家,甚至一部作品来佐证而已,这就事实上造成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脱节。中国的现代文艺理论从一开始就和文学创作保持了应有的血肉联系。这体现在书中论文的理论多以文学事实作为坚实的基础,从文学的事实走向理论的抽象。二者的可逆性渗透,保证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不步入西方后尘和窠臼。比如杨义的中国叙事学就是提炼中国小说实践经验的理论形态,而不是挪用西方叙事学理论,对于创作和批评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再比如曹順庆和陈思和的比较文学研究十分注重本土文学创作经验的独特性提炼和理论材料的发掘,走出了西方所谓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泛化思路。正是着力从我们自己的文学事实和理论材料中作内向性开掘和挺进,保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不至于被西方的理论强势所淹没和一体化,从而也有力驳斥了质疑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合法性的虚无主义思潮。

四是注重作者阵容与典范力作的双重遴选。如果说选本的水平隐在的体现了编选者的眼光的话,那么,作者及其作品则是该水准的显在保证。这三卷本的作者队伍整容庞大,大多数作者都是当前活跃在我国文艺界的学者,他们大多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门的研究员、教授、博导,很多人还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各自的治学领域都做出了相当贡献。编选者还注意到作者队伍的梯队组成,老中青结合。钱中文、郑敏、童庆炳、王先霈、王元骧、李衍柱、董学文、杨义等老一代专家的严谨与踏实保证了学科的厚重,赵宪章、周宪、南帆、朱立元、王晓明、许明、陈思和、王岳川、余虹、曹順庆、徐岱、李春青等中年学者睿智和成熟体现了学科的深度,王一川、陶东风、吴炫、葛红兵、季广茂、赵勇、代迅、王晖等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体现了学科的活力。三代学人不同的知识渊源、精神背景和人格结构相得益彰,互为充实。当然,选本基本上力求精选其代表性成果,比如钱中文的“新理性”说和“审美意识形态”说,王宪霈的圆形批评论、赵宪章的形式研究、王岳川的本体论研究、孙文宪和王一川的语言研究、吴炫的否定论理论、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研究、陈泳超的民间文学研究和杨慧林的神学文论研究等基本是该方向和课题的风向标。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作者队伍和其典范力作的双重保证,该选本的权威性不证自明。

当然,这套书还有很多优点不能一一展开,只有深入一篇篇研读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据编选者交代,本书初稿以文献研读课形式在研究生中做了尝试,效果不错。我想,凡是关心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都不妨来重温或者学习这些沉甸甸的论文,一定不会令你失望的。至少,在目前尚不具备写一部令人满意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之类的大型著作的情况下,笔者以为,《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的做法是客观的,也是谨慎的,其资料价值和向导作用不可小觑。

胡忠青/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02:42 , Processed in 0.0783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