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疾病中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7 08: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疾病中的教育

文/李政涛

我曾经指出,“受教育就是受苦”,“学习是一种劳动”。此言一出,即刻遭遇各种言之凿凿的“反驳”或“驳斥”,似乎有要我为那些在“应试教育”中受摧残受煎熬的孩子承担责任的意思,使我在惴惴然中有了负罪感。我很能理解他们的“义愤填膺”,但显然,批评者误解了我的意思,他们把“实然判断”(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各种辛苦和劳苦),当成了“应然判断”(受教育就应该受苦),并且低估了“受苦”之于教育中生命成长的价值。至于这样的反驳“学习并非劳动,若是劳动的话,学校就该给学生付报酬工资了,学校在违法使用童工了,天下的中小学校长老师都该坐牢”,就更让我心生不安,恍惚间自己也离监牢不远了。我眼中的“劳动”,无非是辛劳和劳苦的活动而已。我对此的感知,并非来自批评者所依据的《新华词典》,而是首先源于自身的学习体验和成长历程。

随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到江西老家后,水土不服致疾病丛生,尤其是在初三这一面临升学考的关键时期,突患耳疾,彻夜痛苦难眠,连续打针吃药,依然迟迟未愈,绵延数月之久。校长建议母亲让我休学一年。这不是我期待的结果,便断然拒绝,随后开始了与疾病的抗争:一边捂着耳朵,含着眼泪,一边看书学习……在我多病的少年时期,类似的艰辛痛苦并非偶然的插曲,也绝非只属于我个人的体验,当我亲眼目睹来自农村贫寒之家的同学,冬天买不起手套,长了满手的冻疮,流脓流血不说,一旦天气稍热,即痛痒交加,但他们同样咬着牙,用颤抖的手翻阅着书本,一笔一划地写着作业,我无法用“欢乐”或者“快乐”这样的词汇,去描绘他们彼时彼刻的学习历程。对于这样的学习者,我只能发自内心的表达感佩之情,正是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吃苦耐劳”,理解了为何“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我不相信,有人从小到大的受教育和学习之路,始终洒满阳光,快乐满溢,既轻松又闲适,从不曾体会到学习之苦。如果这样的人存在,那一定说明爱因斯坦错了,他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都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何况我这样的“庸才”?

从更多对他人受苦受难的“旁观”,到其后自我生命历程中的诸多艰难的“亲历”,使我对佛学所谓“人生八苦”等涉及“苦难与人生”的关系之语,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也由此悟出:“快乐”更多是一种人生追求,“快乐教育”则是教育理想的一部分。

正因为这样,我才会对史铁生所言“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有惺惺相惜之感。在《病隙碎笔》中,这位在困难中炼成的杰出作家,描述了疾病的苦难体验之于他的生命意义:“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八扭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相信,醒悟之后的史铁生,即使不是脱胎换骨,也必定是与以往之他不一样的生命了。如此一来,他的患病,就有了成长价值,因而具有了教育价值:任何有助于生命成长的体验,都具有教育价值。这一价值既是史铁生“我向教育”的体现,也可能表现为“他向教育”。至少他的疾病体悟给予我以特殊的“教育”,我不仅将更加珍惜健康时的生命,也会因此学会在患病中学会安详和从容,把疾病中的呻吟,变成疾病前的箫声,尽管,这并不容易。

如果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教育。我们同样可以说,有故事的地方就有教育,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故事,包括有关疾病的故事。

美丽、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了心理学奇才威尔伯,一见钟情后喜结良缘。然而,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罹患乳癌,于是这段浪漫美好的姻缘,转化为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西方古语有言:“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万事也包括疾病和死亡。这两者带给他们二人的益处,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以及在相互超越中消融。他们共同把疾病变为人生的大修行,在修行中放下“旧我”,走向“新我”。这不但让他们的爱情被灌溉得更加灿烂如花,也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得以放大彰显。拥有修行意义的疾病,因此变成让人得以学习及超越的媒介。在我看来,疾病对他们而言,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媒介:自我教育和彼此教育对方的媒介。

这样的教育,让崔雅感悟道: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他们之于我的教育,是让我顿悟:有疾病的地方,也有教育。

这绝非对疾病的赞美,它只是表明:只要有教育的眼光,就能发现教育的伟力。教育的力量,无所不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23:39 , Processed in 0.0736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