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写城市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2 14: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转:如何写城市笔记作者:郭福全约稿博客
(一)城市笔记的四种常见写法
1、初级写手:正写:
所谓正写:即按故事(事件)发展的一般性常规叙述。写法顺乎常理。
比如《警察抓小偷》:发现被盗——报警——抓小偷——
2、中级写手:侧写:
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种写法是从一个事物的侧面联系到另一个事物。比如元宵节的小品《钓鱼》(被春晚刷下来的),就是把水暖和水产两个不同的东东联系在一起,一侧为A,一侧为B,形成包袱。
3、高级写手:歪写:
歪既不正。比如小品《策划》,大意情节就是赵本山以歪门邪道之理搞定牛群。本山的做法显然不“正义”,够邪门。但包袱不断,笑料百出。
4、超级写手:倒写:
即反其道而行之。本山、范伟的小品《心病》。按常理正写,本应是写医生(本山)给患者(范伟)看心病,小品却成了患者(范伟)给医生(本山)看病。当然,此小品复杂,先有正写枝蔓。
(二)郑州晚报编辑陈泽来谈城市笔记
    城市笔记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南方都市报是这种文体的发现者或者说创造者。本报(郑州晚报)的笔记版和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以及每日新报、武汉晨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法制晚报等报纸的笔记版非常接近,换句话说,能够在这些报纸上稿子,就很可能能够在我们的报纸上稿子。

  小品文更多的思想,没有思想,就够不成小品文,而笔记有时候就不要太多的思想。只要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了,而且叙述得有意思,有嚼头,就是了。
  拿郑州晚报的笔记来说,我要求文字一定要干净,要有质感,富有张力和弹性。
  笔记读起来一定要有一种快感,而且能发映出某类人或某种现象,段子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的乐趣,看后会心一笑。
  短小精悍的笔记、段子是现代快餐文化催生出来的。一个平时不爱看书的朋友向我要了一套《城市笔记》丛书,他的意思是,这书在厕所里看比较好。一次两篇。
  笔记的叙事最好能另辟蹊径,套路不能太老,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把故事装进去,而应该根据故事制造合适的模式才是。
  由于笔记实在太短了,所以要学会抖包袱,而且,有时候抖一个包袱还显得瘦弱,还必须得抖两个包袱。
  最好不要去碰别人写滥了的东西,别人写过都N多年了,您再写,即使文笔好,也难以突出重围。比如:有人写到领导,就要写送礼,好象所有的领导都是腐败的、好色的、势力的、低级趣味的,这和现实生活相符吗?
  要学会化腐朽为神奇,事实上,大家的生活是大同小异的,没有人拥有别样的生活,就看您能不能点石成金了。
  我当初学笔记时总结笔记要点是,或者有悬念,或者幽默,最好既有悬念又幽默,就不愁发了
  说到“真实”,很可能有的文友把这个词条误读了。真实不是拿相机翻拍生活本身,不是照猫画虎,更不是记流水帐。真实的意思不是说不允许虚构,事实上虚构的东西很多时候比生活本身更加真实——因为虚构的过程就是对生活提纯的一个过程。生活,很多时候比文学作品更荒诞更不可思议更漫不经心。
不错。包袱要埋伏得好,别让(编辑)一眼就看出来,抖的也不可过早。有些稿子,看了前边就知道后面的结果。现在一些拙劣的小品和相声也是这样,不会抖。
(三)修补历史:“城市笔记”的颠覆、原创和继承
    余少镭

    本来,对于热爱“城市笔记”的广大读者来说,“城市笔记”版面和每一次结集出版的丛书,是无须我再作介绍的;而且,身兼版面编辑和丛书编选者之一双重身份,这就注定我这篇文章既是多“余”的,也肯定逃不脱自吹自“镭”之嫌。
    所以,以下文字,大家可看可不看,只须知道“城市笔记”已第三次结集出版,从速购买则可:)
    回顾历史,由宋季华编辑(现任职于《南方日报》)创办的“城市笔记”版,是跟日报版《南方都市报》同一天(1997年元旦)面世的。迄今为止,《南方都市报》在成为主流媒体的历程中,不断求新求变,而“城市笔记”却是惟一没改过名称、版式的副刊版面。用稿风格上,不管是前四年“多编辑轮流执政”时定位的“新闻体散文”,还是后四年“一编独裁”时定位的“文字DV”,也都是一脉相承的。
    八年来,“城市笔记”坚持“市民写、写市民、市民读、读市民”的四项基本原则,在抗拒粉饰、还原生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媒体副刊的前头。“市民写”,即“城市笔记”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普罗大众,他们跟转型期纷繁芜杂的社会百态零距离的接触,保证了文章内容的原汁原味;“写市民”,即写手们笔下所“摄录”的,都是芸芸众生的原生态,不抹黑,更不拔高;“市民读”是我们对版面主流读者群的定位,即“城市笔记”是一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编的版面,不去刻意迎合文化精英、时尚人士和达官显贵的口味;“读市民”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在作者和编者的共同努力下,读者在这个版上所看到的,是最贴近他们生活的都市百态人情冷暖,看完之后感同身受,或会心一笑,或同病相怜,或拍手称快,或仰天一叹……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经常跟作者——特别是写惯文学作品的作者强调,给“城市笔记”写稿,可煽情,不抒情;宜叙事,忌论事——一切由事实说话,对事件的感慨或议论,交由读者自己去完成。为此,“城市笔记”还对来稿字数作出“不近人情”的硬性规定:不得超过850字。这个字数,与其说是新锐媒体副刊对快餐文化的认同,不如说是我们对快餐文化的引导。在这样的字数规定和写作要求面前,不少惯于下笔洋洋激情渲染的作家折戟沉沙,无所适从。这并非我们愿意看到的,却是我们可以料到的。
    在新锐媒体中,“城市笔记”对风花雪月或假大空式的传统副刊的颠覆有着不可争议的原创性,所以,随着报媒的发展,今天它的克隆版面在全国大小副刊上遍地开花,有的甚至就直接袭用“城市笔记”这个名称。但是,以历史文化的眼光来看,“城市笔记”同时又是一种继承的产物——这种短小精悍的笔记小品,可追溯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部忠实记录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间的社会风貌的著作,开创了简约、口语化的文风,一两百字以内的短文比比皆是,而最短的甚至只有十几个字,如《德行第一》篇中的一篇: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也多不了几个字。要知道,哪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快餐文化”一说。只不过自明代的科举八股文开始,至现代的“党八股”的泛滥,“臭婆娘裹脚布”(见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式的文风肆虐几百年,导致作家们不屑或不能写出千字以内的叙事笔记,反而把向简约回归的文风,一概斥之为工业文明的垃圾副产物——快餐文化。
    这话说起来就扯远了,但“城市笔记”在文化意义上的“继承VS创新”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它的文化功能——就像《世说新语》是对正史的重要补充一样,“城市笔记”这种“文字DV”,也是对新闻版块的必要修补。众所周知,中国历史是历代统治者“修”出来的,“假作真时真亦假”自是不可避免。若没有民间野史及《世说新语》等笔记文章来“补”,我们对史实的廓清,会更加艰难。当今,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所有媒体的要闻版自会兢兢业业负责报道。如果说这是“面”的话,“城市笔记”的任务,则是对“点”——即大形势下民生百态每一“个案”的忠实摄录,以期以点充(实)面,既让今人看清社会上正在发生着什么,也让后人研究历史时,有更生动的细节佐证,少有“往事如烟”的喟叹。
    基于这样的原因,“城市笔记丛书”的陆续结集出版,足可以让作者、编者、读者自豪地对历史说一句:我们一直在努力。

(四)城市笔记的写法
    青青李子
    城市笔记是由《南方都市报》首倡的一种文体,其口号是“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他的读者群,主要是小市民、小知识份子读的。这类人基数大,但银子不多,审美趣味相对简单直白,需要趣味和幽默,有一点小感动。
1、人称。以第一人称写稍好一点。编辑会喜欢。如果主人公不是自己,最好写成自己的朋友、同事之类。“我”在城市笔记里比较受欢迎。

2、字数。原则上以850字以下为宜,少数报刊可以要到1000字。我个人感觉,600到700字的好发。也有报纸只要500以下(如京华时报胡同、郑州晚报城市笔记,金陵晚报凡子的地盘)甚至300以下的(如法制晚报说吧)。
3、叙述。最好有细节,有故事,结尾最好能突转一下。而且,我个人觉得,有些游离主题的“闲笔”会更好玩。不过限于篇幅,不太好写了。
4、风格。城市笔记整体风格是生活、明快、流畅,很压抑的东东大概不会受好评。即使写郁闷的事,也要写到好玩幽默。当然不同报纸版面需要不同,有些要极幽默的,如凡子的版面;有些要平实的,像真实的生活一样的,如西安晚报的;有些要讽世的,如天府早报;有些则十分忌讳讽刺之类,如京华时报胡同。还有一些要故事性强的,近于胡编的。家城的郑州晚报相对杂一些,各类都要。要区别对待。
5、题材。以现实的,都市的,时尚的,生活的为好。城市笔记读者一般为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所以不要太阳春白雪。农村题材,绝对不受欢迎。
6、手法。少抒情少议论少写景少文学描写,最好直说。最好主谓宾定状补,不要造成阅读障碍。最好是让人一分钟可以看完,但看完可以有余味的。
7、有人与人间的温情,会很受欢迎。
(五)“城市笔记”:平民生活的生动写作
    《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结集出版已经是第三次了。在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未必要将“城市笔记”的出现及风靡一时上升到多高的理论高度,但毫无疑问的是,“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的“城市笔记”甫一出世便大受百姓欢迎,引得国内媒体纷纷间接效仿甚至直接克隆,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对传统报纸副刊的一种颠覆,是对百姓文体写作观念上的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与变革。
  在《南方都市报》创办日报八周年的纪念特刊《八年》中,用了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城市笔记”的历史:“如果把《南方都市报》每天厚厚的近百版内容比喻为一桌丰盛的山珍海味,那么,‘城市笔记’版仅仅是一盘‘蒜蓉青菜’而已。但是八年来,这盘‘青菜’却是‘食客’们一致公认的南(方)都(市报)招牌菜之一——8年中,不管《南方都市报》怎么扩版改版,‘城市笔记’的版名、风格甚至版式,几乎都保持不变,是名副其实的‘长青菜’。”此言不虚,在过去的八年当中,“城市笔记”已多次结集出版,而且不久便销售一空,创造了报纸副刊结集出版的奇迹。一个栏目能坚持八年,且连续多次结集出版,仍大受欢迎,对任何一家主流媒体而言,这样的栏目恐怕都可以归入极力打造的精品行列,都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城市笔记”的成功,事实上正是一种平民精神与平民视角的体现。在芸芸众生当中,每个人的每一天,无论是精彩或平淡,他们的故事都在这个世界上不间断地上演着,而恰恰是这一社会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因为卑微、因为琐碎、因为太过平常而被精英文化所忽略了。如果说曾经的公共媒介也多少存在一些供他们发言的渠道,那么“城市笔记”体的出现,是一次为他们提供的最集中的展示平台。在这一个躁动不安的年代里,非以文字为职业的社会平常百姓,终于也有机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他们的真情实感,以极简短(顶多800字)的文字写下来,而他们的写作行为,又轻而易举地点燃了更多人的写作欲望,从而真正预示了一个更广大写作群体的产生。
  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笔记”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其短小精悍、有感而发的整体风格定位,完全口语化的写作文风,既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又暗合了现代人的阅读心理。也有人因此认为,“城市笔记”其实开创了一个大众写作的卡拉OK时代,让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若有实无的作家梦,其真正的文学价值就非常有限。这种观点自然不无道理,但不妨也反问一句:今天谁会去说《世说新语》没有价值呢?退一步讲,大众写作的普及,是否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进步?
  无可否认,走过八年的“城市笔记”也并非尽善尽美,甚至也出现了一些与初衷有所背离的发展趋势。比如,我们读到了越来越多熟悉的作者名字。可以理解的是,当一位作者的热情迸发出来之后,他的持续写作简直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么,由此而来的惯性就极有可能走入一个程式化的套路,写作如此轻松,所要做的便是不断更新甚至虚构题材,写作变得油滑,弊端逐渐显露。我们显然应该对作者的热情抱以十足的肯定,但这样一个问题的确已经摆在编辑面前了:如何让“城市笔记”避免陷入职业化写作的窠臼而还它以平民本色?
  正如生活无法预知一样,我们也无法预期“城市笔记”还会带给我们多少有趣鲜活的故事,会不会终于也有一天出现在未来的文学史当中,它的结集还将要出现多少次,我们只知道,社会当中有很多人,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记载他们喜怒哀乐的“城市笔记”。
(六)城市笔记该怎么写
    城市笔记或叫百姓故事或叫市井或叫生活广记或叫尘世百态或叫市民故事等等,在2000年左右最为红火,现在虽然有点衰落的迹象,但仍然是报纸副刊的一个重要栏目,而且这种文体是最容易写但也是最难写得好的。很多初进行的朋友问:怎么那些人有那么多事可写的?他们的生活这么丰富吗?非也,其实在报纸上常发表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有固定职业的,也就是他们的生活是上班——市场——回家,生活应该是无味的,也是贫乏的,绝对没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或着幽默的故事来写,他们真实生活中没那么多题材!!那就是编,编故事需要生活有这么回事,才编得合理和有意思,那题材从那里来:
    先看一则新闻:
    揭开京城商业间谍真面目
    超市“打人风波”
  大洋网讯 7月17日,家住方庄小区的张先生在家乐福方庄分店抄商品价格时抄出纠纷,并因此引发“打人风波”。
  据张先生介绍:17日晚上5点左右,他帮妹妹去附近的家乐福方庄分店看婴儿食品的价格,怕自己记不住,就带了纸笔准备抄回来。在地下超市,他刚刚抄下几样产品的价格,就有两名工作人员过来询问和干涉。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最后他被家乐福的保安打伤。
  而家乐福方庄分店的说法则是:当时两名工作人员只是礼貌地询问张先生在干什么,张则二话不说就扇了其中一人一个耳光,并将之推倒在货架上,他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叫来保安的。而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动手打张先生。家乐福方面还说,不许顾客抄价签,是针对竞争对手的内部规定。当然如果顾客真的抄了价签,商场也不会对客人怎样。
  那么商业间谍应该是个不错的题材,那你就要脑中灵光一闪,就在这里做文章,特别是这么一段:“据张先生介绍:17日晚上5点左右,他帮妹妹去附近的家乐福方庄分店看婴儿食品的价格,怕自己记不住,就带了纸笔准备抄回来。在地下超市,他刚刚抄下几样产品的价格,就有两名工作人员过来询问和干涉。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最后他被家乐福的保安打伤。 ”
    这就是有一个包袱了,也就是这个小误会,一个小插曲,能给读者一个阅读的陷阱,那就是你读的时候以为会是这样,但结果却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常说的:出人意料!那如何运用这段材料做文章,写一个笔记出来呢?这就要看个人的能力了,特别是编故事和语言能力,请看例文:题目是《商业间谍》
    我在城里开了家小超市。因为自己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所以特意请了老胡等几位有经验的朋友帮着照看生意。这天,我在超市里察看,发现一个三十岁左右戴眼镜的男子在超市里走来走去,时不时还掏出笔记录着什么。“难道是市工商物价部门的人过来微服私访的?”我一边暗想,一边冲他微微一笑。他也看见我了,赶紧收起笔离开了。
  那男子走后,我把这事告诉了正在超市算账的老胡。老胡听了,气得一拍大腿:“张经理你肯定不知道吧!那个兔崽子是别人店里派过来的商业间谍!他把咱们店里的价格抄下来,回去再告诉他老板,对咱们不利啊。”我这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真不该轻易把这个“间谍”放走。
  周末,我正在超市里跟一位老客户谈生意。员工小林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把我往旁边一拉,神神秘秘地说:“张经理,刚才咱们店里来了个老太婆,东张西望的,却什么也没买。我怀疑她是别的店派来的商业间谍!”“稳住,别打草惊蛇让她走了。小林,你从后面上去。小李,你从左边包围她。小王……”有了第一次的教训,我赶紧“排兵布阵”一定要把这个“间谍”堵住。
  包围圈渐渐地缩小,等我走近一看,顿时傻了:哪里是什么“商业间谍”?她分明就是丈母娘大人啊!“妈,你怎么来了?”我连忙问。丈母娘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两旁围过来的人,乐了:“阿荣,我进城办点事,顺便来看看你。瞧你,自家人怎么还这么客气,让这么多人来欢迎我……”
    这篇笔记中的关键地方:就是与新闻中那个有人进商场里用纸笔抄写东西,然后引起误会什么的,这个是伏笔,一定要的,其余的就是个人的发挥了。
    为什么笔记多人题材撞车,就是他们看了同一则新闻,然后以此为题材,设计一个笔记,哪有不题材相撞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22:21 , Processed in 0.1698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