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的四大悖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4 13:0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的四大悖论

    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类灵魂工程师”据说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后来人们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于是,至少在中国,“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神圣的称号产生了怀疑。但我清楚地记得小学时一次与班主任在校外的偶然相遇。那天,我帮母亲去村里的小店打酱油。店面很小,当时已经围了几个老太太,我的班主任也挤在里面。我叫了她一声就站在了一边,想等人少些再买。偏偏后来又挤上来几个人,那情景就象是刮了一阵小小的抢购风。班主任买好东西挤出来,见我还站在一旁,表情非常惊讶地问了一句:“你怎么还没买啊!”然后充满同情地对身边的熟人讲了一句话:“老实人吃亏啊!”当时我真愣住了,我难道还能与老太太和我的班主任争购吗?酱油又算不得什么紧俏物资,等一会儿又有什么了不起呢?班主任那怜悯的表情让我觉得我什么地方做错了,但我的道德观告诉我我并没有错。我奇怪为什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与他们在外面讲的就不一样呢?这件事后我虽然没有变得不老实,但它对我的影响完全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如果现在我对生活还有点思考的话,那这种思考就是由这件事情开始的。
  后来接触的教师更多了,但还是没有遇上对我的灵魂塑造有什么巨大影响的老师,倒是因为读了一些课外书,了解了历史上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让老师颇为受用的训戒,也有“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儿王”这样让老师颇为尴尬的说法;也知道了老师曾位居“天地君亲”之后,但又位列“九儒”,排在“十丐”之前。知道了文革中教师的“老九”地位不仅仅被继承了,还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字:“臭”,成为被学生批判教育的对象,斯文扫地。顿时觉得原来教师也不过如此,自己的灵魂尚得接受强制改造,何谈塑造人类的灵魂?从此对什么是口号,什么是宣传有了点新的认识。
  再后来自己读了师范当了教师,处在这个圈子里,对教师才算是有了真切的感受,也终于明白了,教师自己的灵魂虽不至于再被强迫改造,但总是那么不得安宁。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有的教师义无反顾地下了海,有的教师小心谨慎炒着股,有的教师开辟第二战场搞有偿家教,有的教师近水楼台先得月开发家长资源,没胆没钱没能的教师人在校园心在外,有怨气有牢骚无心教学,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教师则是不声不响没有什么影响力感召力。
  这几年体罚学生的报道屡见不鲜,新的体罚手段层出不穷越来越残酷。好象有的教师下定决心不想再当这个“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是要去做“学生身体修理工”了。当然这是教师中的极少数人所为,不足道也!那么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狂潮就不是极少数教师能够掀得起来的吧。2012年3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目前3亿学生中,被各类学校定为是“差生”的有5000万。这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百个卢森堡的人口的差生,无论如何不可能是极少数教师“培养”出来的吧。前些时候《北京晚报》的一则报道说,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超常付出,还有孩子们的创造力的丧失。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14.9%。看着这类报道,我们教师还有脸面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自居?
  太多的事实表明教师根本不是圣人。从整体上看,教师的灵魂本不比其他群体高贵和纯洁,教师有何资格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再者,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唯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塑造”的前提是要有模式,而根据模式(不管这种模式以什么“崇高”而“神圣”的名义)“塑造”“灵魂”的教育是赤裸裸的专制的教育!——按“模式”塑造出来的“灵魂”是否还属于学生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否还有真正的生命?那段并不遥远的“八亿人民只有一个脑袋”的历史,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李镇西语)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如果在学校全体教师中对这句话的认可情况进行一番民意调查,我敢肯定,学校领导中持赞同意见的比例一定高于普通教师。前些时候看了《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深为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事迹所感动,差一点就认同了这一教育观念。
  现年53岁,从教近三十年的李圣珍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但让李圣珍老师名扬四方的是她近年来领养了50多名被他们的亲身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这些或是学习或是健康或是品德或是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们,经李老师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李圣珍老师有20条“教育胜经”,第十六条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里她指的还不是教师而是家长,但在一次谈话中,李老师也说过:“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所以可以认为李圣珍老师也是同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观点的。
  李老师的人性化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但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教育学生只是教师的责任吗?学生只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吗?回答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效果是很差的。李老师领养的五十多个孩子都是家长承认失败后送到李老师家中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对孩子进行着错误教育却死不认错的家长呢,这些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育,不是值得思考吗?学生除了受到家长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这些年流传一时的“7-1=0”或“7-2=0”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认为上面说的还主要是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说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就是教师不会教,就是教师没尽到责任吗?我想也不能这么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确有可能是因为教师教学水平差造成的。但现在我们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教的是几十个学生,如果其中有几个学生某科成绩特别差,怎么能够就说是这个教师“不会教”呢?或许有人可以说这几个学生情况特殊,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一个眼科医生不会割阑尾,没有会怪他(她),那么一个数学教师不能帮助陷入单恋的学生解决痛苦为什么就要被指责为“不会教”呢?既然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有专门的医疗方法,为什么班主任一定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否则这要被认为“不会教”呢?
  这么说决非要否定教师应当承担的教育教学责任,作为一个已不算是新手的老师,我也知道学生学不好,首先应该从教师身上找找原因,但是,真理向前多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决不应该认同和宣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学校领导并欣赏这句话,那么不妨请你思考一下自己手下有没有不称职的老师,如果有,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是你领导无能?如果你是普通老师也欣赏这句话,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学生学不好就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我想对你说你太缺少教学常识了;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你为何还认为这是真理呢?
  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现在教育界有句非常流行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李圣珍老师可以说是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但除了“为了一切学生”天经地义外,另二个“一切”都是可以商榷的。
  我们先来看看李圣珍老师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当记者问:“您教育孩子这么辛苦,您是不是也从教育本身获得一点乐趣?”李老师回答说:“我现在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年来,我家里经常有十几个孩子长住,我只有两居室,这样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凭我个人的精力,照顾好这么多孩子也已经达到了精力的极限。我每天忙于奔波,真的没有工夫好好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现在前来咨询的家长和教育界人士不计其数,我确实在很吃力地应付。然而,我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所以,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样繁重的任务。”
  当记者问李老师,如此办学家人是否支持时,李老师一笑,似乎很无奈,说:“我现在是半人半仙的状态,没有人会愿意过我这样的生活。”当记者追问因家里办学而住到自己母亲家的丈夫是否支持她时,李老师只说了一句:“他也是教师。”
  李圣珍老师是伟大的,但她的“一切为了学生(孩子)”所付出的这一切代价无疑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这就决定了李老师能成为教师学习的榜样,但她的行为却无法成为教师的指南,这一点李教师老师本人是非常清楚的。可见李老师虽然出了名,但她还是低调的清醒的。而所谓的“一切为了学生”也就注定了只能成为一句口号,它甚至不可能成为那些倡导者们的行为准则。
  至于“为了学生的一切”,老实说看到这话,我总是马上想到我们形容有些家长宠着孩子的那些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怀里怕捂了。”我们的学生是如此无能吗?他们是植物人,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如此关爱?我们教师是上帝吗,能照顾到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诸如此类的口号实质上是教师角色意识的体现。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具有教师的角色意识,也就是要有一种教师对学生的威信、尊严、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角色思考。角色意识渗透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模式。它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文明习惯养成、健全心理人格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身为教师,没有起码的角色意识是不行的,那会使班级失去凝聚力,使学校失去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烈也有碍于教育的效果。
  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会使我们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误以为学生的一切都系于我们教师身上。只要我们是为了学生,只要我们呕心沥血了,那么一切就会如愿以偿。这种信念与其说是慷慨,不如说是悲壮。因为它必然会导致对教育规律的肆意践踏,这已有大大小小无数个案例可作证明。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职业视为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千万不要把自己当作全知全能的上帝。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必要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无须承担这样的责任,也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
  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不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人看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人格,使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体会不到师生之间的关怀、亲近和温暖。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压抑、郁闷、畏缩、怯懦、虚伪和仇视的心理。
  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会使我们忽视学生日益增强的能力,以至于对学生的学习、交友、运动、业余爱好等方方面面都作出过多、过细的规定和限制,“防患于未燃”的结果是使许多学生产生不满、逆反、憎恶和对抗情绪,与此同时,却又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选择能力,丧失了承担责任的意识。“有时老师的关心成了同学们心里的规矩,神圣不可侵犯的规矩(学生语)”,以致于有的学生出了任何差错,都把责任往教师身上推。
  古人说得好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学生关怀备至一定是好事?我怀疑!
  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平心而论,这句话本人是赞同的,之所以也把它作为教育神话来批判,主要是因为这句话在教育实践中已经被歪曲、异化了。
  曾看到过一位优秀班主任撰文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有一次,他看到几个学生在偷偷地吸烟就批评了他们。学生认了错,但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您不让我们吸烟,可为什么您自己还吸烟呢?”这位优秀班主任当即将身上的烟掏出来扔进了垃圾箱,并向这几位学生宣布自己从此戒烟,希望他们能监督自己。几位学生非常感动,对班主任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班主任回顾了这件事后总结道:“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吸烟,自己就得戒了烟,这就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对这位优秀班主任的理论概括,我感到啼笑皆非。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要求中学生不谈恋爱,那我们教师首先得不谈恋爱更奢谈结婚了?我们要求女学生不化妆不烫发不戴首饰,那我们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就得素面朝天了?
  这样来理解“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果没有做秀的成份,那就是缺乏理性思维。教师与学生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社会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岂能是教师要求学生做(不做)什么,教师首先要做(不做)什么呢?可笑的是,在教育界――特别是在班主任老师中――这样类似儿戏的事情并不少见,。有的班主任为了显示自己也是班级的一员,非要交一份班费不可;有的班主任为了给学生作个表率,非要承包一块卫生“责任田”不可……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我认为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教师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守则,自己先得遵守师德规范。也就是说,这里的所谓“做到”应该是针对行为规范而言的,决不是针对某一具体行为的。比如我们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那么我们当教师的首先得遵守劳动纪律;我们要求学生为人诚实,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得以诚待人;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那我们教师首先不得“文人相轻”。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但是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身份、社会地位等不同,有的行为教师能做,学生就是不能做,即使象吸烟这样的行为。虽然说吸烟有害健康,但我们不能忘了,烟草行业目前是国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在也没有哪条法律法规规定教师不得吸烟了。所以教师根本不必为了教育学生不得吸烟就先自己戒了烟。学生为什么不能吸烟?学生守则规定的!教师为什么能吸烟?没有相应的禁止条款!我个人认为,教师阻止学生吸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该是要帮助学生确立规则意识。而后者恰恰是我们现在普遍缺乏的。往深处想,从那位优秀班主任的言谈中,我们多少可以感觉到有点“人治”的味道:学生不吸烟了,主要是因为教师不吸烟,而不是因为学生意识到了规则不允许。这位优秀班主任把这件事视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范例,说得苛刻一点,是不是多少也反映出他缺少点“法治”意识呢?
  规则看守一切,这样的意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确立呢?
  结束语:让神话退出学校、让教师走下神坛
  这些教育神话,有的可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气候的产物,有的可能是某些学校领导的特殊偏好,有的可能是某些优秀教师总结经验时冒出的“灵思妙想”。不可否论,这些神话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过可谓巨大的作用,它强调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许多优秀教师真是在这样的口号激励下,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努力探索,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就。但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在是该让这些神话退出校园的时候了。教育事业是一项科学事业,她需要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充满感情,她更需要冷静理智的客观分析与谨慎实践。神化教师,不论是出于教师自己的意愿,还是出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现在看来,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了。神化教师,究其实质,也就是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泛滥。
  教师是人不是神,我们还是把教师看得世俗些比较好。
  教师也是有私心的。
  坦率地说,真有几个教师是抱着“培养接班人”这样的崇高使命而投身教育事业的?当年报考师范大学可以加二十分,以后师范生有专业奖学金,再是师范生包分配,现在教师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措施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教师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这是一个让某些人很尴尬的事实,所以我们有意无意地在回避。其实,前些年就有人说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只是我们太天真了,天真得不肯承认这些事实,更不愿去反思。目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绝大多数就应该包括了教师在内的。没有理由要求教师必须是“无私奉献”而不能考虑自己的前途与幸福。
  教师也是喜欢钱的。
  现在还是有不少地方教师收入不尽人意,这些地方的教师也就多少有点人心不稳。或许有人以为教师只要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事业,知道同行中有许多人都在无私地奉献,那么他也就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所以有人不惜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寻找模范宣传模范上。不能说这样做一点效果也没有,可是其效果之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个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认为史记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过于偏激,那么今天我们还在倡导“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也就等于抽掉了市场经济的发动机。我们得承认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是有利己之心的。实际上,无私也就无公了。看“公”字的形状,不就是“八个私”吗?这才是“公”字的本意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总算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总算确认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那么这一条也应该适用于教师的。既然现在的领导干部都需要“高薪养廉”了,那么再要求教师“甘于清贫”,这是不是有点厚颜无耻?
  教师并非都是“人杰”。
  应该承认,教师中的确是有些人才的,于是有人就愿意拿这说事。你不是说教材落后吗?你看钱梦龙怎么教得这样好!你不是说考试制度有问题吗?你看魏书生的学生怎么学得这样轻松!你不是说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吗?于漪老师怎么带出一批批的优秀学生?你不是说班主任不好当吗?李镇西怎么就做得那么好?……这些教师中的杰出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让所有的教师或者让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名师是不现实的。原因多了:一、因为上面说的个人利益或者说觉悟问题;二、不是谁都能有条件进行改革的;三、也不是谁都有能力有魄力进行改革的。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他们之所以成为典范,不正是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少而又少吗?
  所以,现实一点来看,与其把中国教育的希望单方面地或者说主要地寄托在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和人品德行上,不如把精力多放在对现行教材、考试制度、办学制度、教师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上。不要把宣传典范放在第一位,不要希望教师首先是个道德家。如果谁还有不同意见,我建议不妨去找本书看看,书名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14 , Processed in 0.0668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