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马正平先生的《写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6 09:5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马正平先生的《写的智慧》(一)



以前,我不知道写作学也是一门学问,也没有听说开写作学这门课的,一直以来,我以为,写作是靠作家的灵感。自己写不出满意的文章,总是感叹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灵感,读完《写的智慧》,我对写作学才有了初步的认识。我知道了,写作学是以写作行为为中心,研究写作规律与技艺的学科,也知道了写作学的发展历程。意识到了写作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了,写作行为就是一个层层套嵌的动力与操作,知与行,目的与手段的递变过程。
马先生嘱咐我仔细地多读几遍,当时我并不以为意。当我粗略读了一遍之后,我发现了《写的智慧》之博大精深,我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认识到了以前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了解了现象后的本质。但是书中有很多的内、概念等在我心中还是模糊的,不能真正读懂、理解。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再从头读起。这更使我叹服它的博大精深。
《写的智慧》之博,首先表现在其涉及学科之多,从心理学、文艺学、语言学、哲学、音乐、绘画等人文学科到数学、物理学、系统学等自然科学。内容广博,资料丰富,涉猎面宽,且研究深入。在以前,人文与自然科学的界限较为明显,《写的智慧》第三卷《写作生长论》,在写作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打通一个隧道,架起了一座桥梁。把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学,混沌学等思想方法引入写作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写作分形论”、“写作混沌学”等概念,并作了深入研究,发了大量论著,引起了写作学界不小的轰动。为了与日俱增充分地论证分形论,马先生还对音乐、绘画艺术进行了分形研究,论证精辟透彻。
其次,《写的智慧》还对写作行为的思维模式,写作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写作文化,文章分类,写作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写作教学的原理与设计等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从静态到动态作了详细阐述,并构建了写作学的学科体系,使写作学走向立体综合的学科体系(见《写的智慧》第1686页,写作学科发展过程及其结构形态)。
《写的智慧》之大,首先指出写作学是一门大学问。第五卷《现代写作学:批判与构建》,就如一部现代写作学的发展史,见证了写作学研究不断前进不断超越,渐入辉煌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写作学由文章“八大块”为中心转向以文体技法训练为中心,进入80年代,写作学界发生了强烈的震荡和深刻的变化,写作理论研究由文本主义转向写作行为过程研究,之后又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从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再到写作文化论,再到写作生成论。从这一系列的研究转向中,我们可以看到,写作学正在崛起。写作学将告别“没有学问”的历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
其次,写作文化论标志着一种新的写作主体论-----大写作主体论,所以把“写作文化论”称为大技巧。“写作文化”是关于写作的技巧,即写作行为的大技巧。“大技巧”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个“大”字表达的是一种宏观背景控制的意思,表现的是一仲秋思维视野和思维方法论。正如唐代兴说:“人们用‘大’来概括‘写作文化’虽不那么确切和科学,但也很真实地揭示了‘写作文化’这一思维方式的气魄宏大,一个‘大’字既是对空间的描绘,又是对时间的把握-----‘大’是广义、深度、高度的概括”。(写的智慧》第663页)
最后,写作学的前景远大,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革命将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却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写作将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的重要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的手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时常生活都要十分重视写作。要写作就离不开写作学,离不开对写作理论的研究。于是我们看到,写作学作为一门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它将不断超越,正稳步走向辉煌。
《写的智慧》之精,在于其对问题的阐述之严谨。打开目录,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小标题:“知行递变论的思想源泉”、“主题的本质:从词源学上分析”、“流行的主题观念的思想渊源”、“写作行为概念的来源”等,可以看出马先生在阐述某一理论时,总是能追根溯源,找同大量论据来进行论证。如第三卷《写作文化论》第九章《“文”之内涵演变与发展》,先是对“文”之本义观念的质疑,提出的自己的思考,然后从《尚书》、《诗经》、《周易》、《论语》典籍中寻找“文”之含义的演变,并列出表格进行讨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经典-----《尚书》、《诗经》中,“文”主要指道德而言,可峁这个含义出现在较早的年代,通过这样一个线索来展开论证,最终证明自己的结论。本来这样已经够了,但马先生本着科学的严谨性,双从甲骨文、金文字形史入手寻找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前面的结论。像这样精密的阐释在书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
再如,第四卷第一章《梯级模型:写作能力的内在机制》,由标题我们可以看到,本章旨在论述写作能力的内在机制,马先生分十节来写,第一节指出了不同学者的写作能力观,然后,又分别讨论了在心理学家、人才学家、人格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眼中关于能力的认识,综合思考之后,提出了能力的内在机制,然后才引出写作能力的内在机制,环环相扣,论证严密。
《写的智慧》之深,表现在书中概念及理论论述之深入、深刻,同时也有部分深奥。从全书附录一,可以看到,全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55个之多,从微观、宏观以及综合对写作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起承转合”新论,马先生在深层结构理论的研究中,突然发现传统的“起承转合”章法模式是一个精妙无比的结构模式,它是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完美结合的最佳框架。一方面它是开头、中间(承、转)、结尾(合)的表层模式;另一方面,从主题性质上讲,“承”与“起”是一种“重复”关系,“转”与“起、承”是一种对比关系,“合”与“起、承、转”又是一种“重复”。这样“起承转合”又是一个深层结构的最佳框架。它比现在流行的文章结构理论深刻、有用得多。再如,对“写用文化”的结构的分析,也是从表层、中介层到深层步步深入,指出写作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心灵的层面。

(一)《写的智慧》最大的特色就是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把其原理应用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且是可行的,于是在这个暑假,我找了一个作文辅导学校去教作文,我就是本着学以致用的想法而去的。
第三卷第七章《写作能力的分形特征》中画出了写作能力分形图,(《写的智慧》第1029页)从分形论的观点看“写作兴趣”是写作能力分形的分形元。换言之,所有尺度层次、阶梯上的写作能力的主要信息都浓缩、凝聚于这个写作能力的胚胎、基因之中,而全部“写作能力行为”和写作能力都是这个胚胎的基因的放大、重演、释放、细节化、具体化而已。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暑假一个多月,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是困难的,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可以实现的,记得一个学生告诉我为什么老师大多都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老师大多都太呆板,严格按照教学程序,不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使之成这作文兴趣。比如,学写游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哪儿都没去过,没法写游记,其实他们是想让老师带他们去公园游玩,一般的老师都不会答应,而我则是顺势引导,教他们到公园应该怎样观察,怎样设计游玩路线等,然后带他们去公园,回来之后让他们写作文,这样他们就能得心应手。在学期结束时的家长反馈意见中,有一个学生家长这样写道“我家的孩子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对作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也是很大的进步。”看到这样的反馈信息,我感到欣慰,这得益于《写的智慧》。
(二)根据DDC工程中成功意识,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每次学生写完作文后,我要求学生同桌之间相互换着看,然后让他们自己评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样就会用一半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也激励着另一半同学,当然每次优秀作文不会是固定的一半;然后我再批改全班的作文,找出优秀的,打印出来,贴在教室供学生欣赏学习,并鼓励学生办手抄报,发表自己的作文。同时,学校还办了校报,让学生投稿。我还鼓励学生到其它报纸杂志上投稿,总之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三)要写好不同类型的作文,还需要学生意识中存在一个潜意识的“文章图样”,文章图样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成果,它是写作主体在长期的语言活动、文章阅读中积淀下来的,不可一蹴而就。要真正提高写作能力,非得积累生动、强烈的文章图样不可。所以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把写作和阅读结合起来,学习某一类型作文时,我会找出相应的例文让学生阅读,并通过讲解阅读让他们了解该类型作文的文章图样。
《写的智慧》全书到处闪现着哲学的思维,好多原理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总是在寻求事物的本质与深层内涵。
《写的智慧》是一部操作性极强的书,不但理论丰富深刻,且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写作教学进行指导。
《写的智慧》集多种学科于一体,马先生借助心理学、文化学、美学、思维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成果与方法,和自然学科中的混沌学、分形论、协同学、等相结合,对写作学的人文内涵和操作运行机制作了深入研究。
《写的智慧》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如“知行递变论”、“写作生长论”、“写作分形论”等,在《写作的起源》一文中,马先生对文章的起源提出了新的看法,一般认为文章起源于文字,相反马先生则认为,文字起源于文章,并进行了深入论证,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还有对“文”的本义的考证,马先生的观点也有别于流行的说法。
读完《写的智慧》,我才真正知道了写作学,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这样内容广博,理论丰富的书,我还需要继续读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8:02 , Processed in 0.0708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