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01:2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语文教师要善于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   程翔作者:我们的语文
    文学家有文学作品,艺术家有艺术作品,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有什么呢?应该有自己的课堂作品。一个教师,三尺讲台几十年,备课本写满几大摞,教案数以千计,这就是教师的财富。这些教案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其中必有精心之作。把这些精心之作集中起来,就是一本课堂作品集。

   遗憾的是,很多教师不重视积累课堂作品,随教随扔,退休时盘点教学人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这是职业意识不觉醒的表现。我建议,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进行职业意识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课堂作品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的觉醒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教育教学的幸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课堂作品?它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优秀教案。一个好的教案,必然是反复实践的产物,必然是反复打磨的结晶,必然是包含了教师的心血之作。第二,优秀论文。一篇好的论文,必然是教师提炼升华的产物,必然是体现理论探索的产物,必然对其他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第三,优秀报告。一个好的报告,必然是教育叙事的典范,,必然具有感染力和教育价值。

    课堂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应当具备以下标准:第一,体现了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第二,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第三,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参与。第四,体现了学生课堂生成的效果。真正达到这四条标准,是很不容易的。

    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没有十年八年的钻研,没有三轮五轮的磨炼,是不行的。因为语文教师要想实现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单凭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生体验的支撑。这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对于那些刚参加工作,既没结婚也没孩子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理解课文时就会“隔”;而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阅历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他们理解课文时就比较容易。古人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青年教师在理解和把握课文时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当然,理解到位了,把握准确了,并不见得教学效果一定好,还需要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之所以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距,没有设计,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材,也就谈不到学习效果。所谓设计,就是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通过这道桥梁去掌握学习内容,进而变成自己的东西。好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为教学艺术。能够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那自然是课堂作品了。一名语文教师,一旦实现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区分教学高下的关键就是教学艺术了。当然,设计和教学之间还不能画等号,有了好的设计,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一定能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但是,没有好的设计,肯定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能达到教学艺术的境界。课堂作品中的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实践,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情感的参与,指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因素产生了共鸣,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了共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两种情感参与。前者是师生针对课本的,后者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两种情感参与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并交融在一起,有时难分彼此。我们以《雷雨》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雷雨》中的情感因素是很丰富的,但是在学习它之前,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任务在于使这种外在的课本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得到,并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由于学生原本内在的情感因素中有悲悯之情,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熏陶感染,外在情感和内在情感就会发生碰撞交融,进而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这里,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与课本的情感因素进行对接,即实现情感参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期待之情,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回报之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过去不受教师重视,甚至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教师只要对课文的感情理解到位了,学生自然就跟上了。事实证明,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与教师的鼓励、期待之情是成正比的。

    情感的东西不是靠自学就能实现的。当下有的地方推行教师少讲、学生自学的模式,是有道理的,尤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少讲,多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但是,对于情感的熏陶,对于培养美好的人性、人情来说,单靠学生自学就很受限制了。所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必要的讲解,是不可回避的。教师情感的参与,也包括教师必要的讲解。所谓声情并茂,往往就是指教师的讲解。

    学生课堂生成效果,指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任何课堂都要讲究效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效率的认识有偏差。比如,简单地把目标达成度作为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尺。笔者以为,衡量课堂效率,主要不是看目标达成度,而是看课堂生成效果,至少是二者并重。目标达成往往是表面的、短暂的、假象的,而课堂生成才是内在的、长远的、真实的。有人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不在学习内容上,而在学习方式上。此论有理。应试教育采用简单机械的方式让学生强化训练,重视结果,为的是应对考试。素质教育重视的是学习内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发展。毕业年级的教学,应试不可绕行;常态下的教学,则应以素质提升为重。

    我们评价一堂课,关键是看学生变化的方式。学生上课前的起点是怎样的?结束时学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发生变化?这是评价课堂作品的标准。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体现这种阶梯式的发展变化。它包括三种变化:兴趣的变化,学生开始没有兴趣或兴趣较低,经过教学之后,学生产生了兴趣或兴趣浓厚。理解的变化,学生开始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经过教学之后,学生理解了或加深了理解。能力的变化,学生开始没有能力或能力弱,经过教学之后,学生有了能力或能力提高了。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其次,学生的这种变化,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靠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这就是生成,是最重要的。

    有人会说,语文教师的课堂作品大多是些垃圾,无甚高论。这话不对。语文教师的课堂作品固然要对教材作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但其主要价值不在于此。理解是基础,是前提,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上的教学设计和情感参与,以及实现课堂生成效果才是最有价值的。打个比方说,教师本人能爬上泰山固然值得肯定,而教师能够引导鼓励学生爬上泰山更值得肯定。登山运动员比学生快得多,但不能引导鼓励学生爬上去,他就只是好的运动员,不是好的教练员。评价课堂作品,关键是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发生了怎样积极的变化。

    积累课堂作品,其数量当然多多益善,但关键是保证质量。课堂作品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选择。课堂作品是建立在过往教学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反复教学的基础上,选定有特殊感觉的课文或课题。所谓特殊感觉,指的是熟悉、有突破,教学效果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08:08 , Processed in 0.1105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