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读少说:提升阅读教学的品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01:5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读少说:提升阅读教学的品位
——兼谈学生课堂发言的有效性

]钱 正

笔者经常听课,听普通老师的家常课,也听全国大型名师观摩课。听课得到的印象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有所关注了,但未有根本性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的问题。有人打趣“语文课语文照了一照面不见了”,印证了于漪老师最近说的“语文教学处在尴尬的境地”。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课堂像喧闹的浅水河
阅读教学当前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几个“多”与“少”:
一是理解内容浅层问答多,积累运用语言领悟表达形式少。一段话学生只初读了一遍,还不知道读得怎么样,往往就爱问“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这有什么好问的呢?你看他(她)怎么读就知道了。懂不懂、有无感受全都表现在这个“读”上。如果读得文通字顺,读得情意浓浓十分投入,或是兴高采烈或是热泪盈眶,与作者表达的情意吻合共鸣,不就是读懂有感受的明证吗?
二是抓个别词句断章取义多,读整篇课文关注内在联系少。有的老师教中高年级,在学生初读(有时要求快速读)一遍课文以后,就急于要学生把有关重点词和句画出来找出来。然后就去孤零零地“品读”那些找出来的词句。学生说很多话,整篇课文就晾在一边了。这样肢解课文、割裂整体,几近瞎子摸象。
三是学生已知已会的重复教学多,未知未会的教学内容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基础怎样,课文从内容到形式,哪些是学生未知未会的,除了课文中标出的若干个生字新词以外,有的教师就心中无数了。于是就课文教课文,找不到选不准学生真正需要学的内容,更不能发现学生貌似已知的,引导去发现未知,在教学中转化为已知。
四是凭教师主观意图强势牵引多,学生自主自由学习少。上课按课前预设,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师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师生对话连续不断。平时说的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实际做的却是唯师是从。“计划经济”式的教学捆绑了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禁锢了自由思想。
五是学生热热闹闹发言交流多,朗读默读自读自悟少。课堂安排自读自悟的时间十分短暂,少有学生静悄悄地读书思考和练写。多数时间花在热热闹闹的发言交流上,以表面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幻象,掩盖个体生涩艰困的真实学情。经常以集体讨论代替独立学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以上问题的具体例子笔者省去了笔墨,因为不胜枚举,几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归结病根:“读少说多读少说多,课堂自然变成一条喧闹的浅水河;课文不熟读深思张嘴就说,叽叽喳喳地说得浮泛、肤浅和杂乱在所难免。教学时间宝贵,童年无价,孩子成长的光阴哪经得起这般无端的耗?
问题为什么有较大的普遍性呢?
课改以来这些年,语文课的特点“变脸”多,教师“闪亮登场”自我表演多,靓“时装秀”多。这种背景下,许多人早已忘记了,或是压根儿就不认识那个“老土”的真语文。人们的目光习惯于追逐新刺激、寻觅那个打扮时髦抓人眼球、似是而非的“语文”!
“语文教学要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这也是于漪老师的话。朴素的自然的语文才是真的美的,美在本质美在遵循规律。曾记得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么,“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理应围绕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这个根本展开教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四项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以读写为重点,核心是一个字——“读”。
二、综合治理的策略:多读是最根本的举措
“多读谁不知道呀?这是个老掉牙的观念。这太陈旧了吧?”也许有人不屑。
1、要认识这个“读”字不容易
古的老的,不一定是落伍的。语文是一家“千年老店”,许多人只关注现时门面的不断翻新,而忽视了它的真传。语文教学的智慧很多是古老的智慧。教学要改革,但宗旨不能变,学语文的规律不可变。学语文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一个字,读书要读——“熟”。不熟,书是书,你是你,书没有进入你的心里;熟了,语言储备丰富了,张口提笔,词句就会从你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道理很简单:书面语言是精致的智慧的,发展语言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的内化。如果学生把书面语言读得“皆若出于吾之口”,“皆若出于吾之心”,那就内化了。所以鲁迅先生鄙视“作文秘诀”,说写作就是“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
“读”的内涵丰富着呢。读里有内容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读里有词句的积累;读里有语感的养成;读里有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读里有音韵节奏的审美愉悦;读里还能潜移默化地感悟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等等。总之,学生精神成长和语言发展都要靠多读。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文程度就“如起春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因此,教师须在指导学生“读”上花心血。
2、要讲究“读”的层层深入
课文好比是个深深的庭院或者说是个广阔的田园,里面曲径通幽,阡陌交错。要一层一层地读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风光。读的层次大略有哪些呢?
先要读整篇课文。依据是教学目标、文章章法和阅读规律。读整篇课文做的事大致有:读正确读通顺是第一要义。做到朱熹说的“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自然上口”,十分重要。这就是在理解内容、培养语感。能做到这一点的语文课不多。学生读了一会儿就叫停,结果快要下课了,《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你这懦弱的东西”,有学生读成“你这需弱的东西”。多寒心!第二要能用比较准确简洁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锻炼概括能力、语言综合能力。第三要理出课文思路的“藤”,发现这条思路藤上结出的“瓜”——课文的重点句段或特色语言。这为后面精读课文找到入口处。入口处找得准,就能登堂入室直抵文心,与作者晤面。第四要思考哪些地方能自读自悟,哪些地方百思不得其解,有了疑问,提出来向老师与同学质疑。
再是精读重点段落。眼下重视了精读课文,但存在零碎、孤立等问题。有几点是值得改进的:一点是精读内容须有语境,不可孤立地去读个别句子。哪怕重点欣赏或品读一个句子,也得置身于相关语段中,注意它的前后联系。品读时要品出它在语段中乃至全文中起的作用。第二点是确定了精读内容后不忙说感悟,而是指导朗读,引导体验。朗读会使文字“活”起来,呈现出生活的画面,入境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读得充分,有了情感体验,就会“情动于中溢于言表”,产生说的冲动,说出真情实感。很多课把顺序颠倒了,先急着说感悟,再把感悟用声音朗读出来。这是概念领先,不是由感性到理性,而是由理性到感性,违反认知和阅读规律。有读的感悟才说,说的感悟是个性化的。第三点要重视精读内容的语言形式,有重点地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语言精致就是思想深邃。从品味语言中体会表达的智慧。最后又回到读上来,读熟,把精美的语言珍藏在记忆的深处。
3、要发挥不同形式“读”的功能
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朗读与默读。笔者曾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发过一篇专论《朗读与默读要双管齐下》。这里做点补充。
朗读与默读都是需要培养的阅读能力,互有优势。朗读是一种“出声阅读法”,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课文的语言文字。它以声传情,将静态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将其形象化、动态化。默读不出声,文字直映大脑,引起思维活动。默读还因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哪种读的形式,决定于教学目的和阅读内容。一般说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内容,要多采用朗读;须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推敲等理性思维的教学内容,要多采用默读。阅读教学旨在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理解内容、获取信息、分析和概括、评价和批评、鉴赏和审美等众多能力。因此多数情况下,朗读与默读要交替使用。
教学过程中,初读全文自读自悟,既要朗读又要默读。默读可以停下来,可以倒回去,便于思考,还可以动动笔墨。检验全文是否读正确读通畅了,必须当众朗读。没有这种朗读检验,教学就不踏实,会有滥竽充数等许多纰漏。精读课文时可以先朗读入境生情;再默读思考,根据阅读要求或问题指向;接着师生对话交流。也可以先默读思考,然后交流,再感情朗读。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重视默读,要像朱熹说的那样“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4、提倡“慢读书”少一些“快速读”
常听老师这样说“快速读一遍,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或是把什么找出来画出来。”读是急匆匆的,师生对话是漫长的。人走在路上,对“效率”的崇拜、对速度的迷恋,许多美好的风景一闪而过,因而呼唤“慢慢走,欣赏啊”。精神活动是来不得快速的,哲人提醒大家“停一停前进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教育是慢的事业,文章是案头精致的“山水”。只能慢慢地嚼、细细地品,才能汲取精神的琼浆;一快就糟了,浅读、泛读、偏读、误读都可能发生。当然,阅读有时要求有速度,那是选择部分课文(如略读课文)训练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味快读,有更大的负面效应,把浮躁的社会风气带进课堂,侵袭幼小的心灵,以致将来不能宁静致远。
三、提高言说的有效性:正确处理读与说的关系
多读少说,说还是要说的,只是不要说得太多。教学时间是个常数,说得多必然挤压读。怎样提高说的有效性呢?
1、认清说的性质,明确说的目的
说是一种“对话”,是学生读(与文本对话)后的师生对话。本质是什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性”言说,不能混同于平时说话。说是口头表达练习,应该有目的有要求有练习过程,提升其品质。目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为了促进读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找到读的感觉。读中交流读的体验,为什么这样读而不那样读。比如说读要移情体验,“换我心为你(作者)心,始知相忆深”,读就有感情了。二是为了交流读的成果、发表读的感受和见解。读后的精神成果与同伴共享,会产生裂变,变成共同的拥有;独学而无友,难免孤陋寡闻。三是为了求得老师和同伴的指导帮助。学习之路往往是沿着错误走向正确的,学习是“内部”发生的事情,错误曝了光,就去蔽敞亮了。四是为了养成合作交往的习惯。善于推销发表自己,也要善于倾听接纳别人。五是为了练习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本领,光凭口语交际课来练习是不够的,经常性的练习是在阅读课中。
2、坚守说的基础,可不说的就不说或少说
说的基础是读。书未读熟不说或少说(除非说阅读期待),未经思考酝酿不说或少说。学习需要展开过程,说的前提是新思想的形成和新语汇的吸纳。读与说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就是“思”。这个“思”是对读的理解积累又是对说的酝酿准备,就像蚕食了桑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酝酿吐出丝,结成茧。课堂发言的“精彩纷呈”要作分析,是读后思考的结果呢,还是原有积累的展示和表演。只有前者才是值得称道的学习提升。教学不是电视节目中的知识抢答或精彩演说,纯粹是为了展示已有的才能。
该说与不该说要看阅读内容。读课文中叙述事件和描绘形象的文字可不说或少说。比如《少年闰土》开头那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读出感情,浮现画面,感受审美的愉悦和积累语言,习得表达形式:先描写景物再刻画人物形象。记叙闰土丰富多彩农村生活的三个小故事,没有必要让学生说什么感受,也只要好好读,读出童趣,明了作者叙事的简洁。理解内容的说,重点该落在何处呢?落在课文重点处内涵丰富处:“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段话含义深刻,学生表面已知实际未知。理解它有两个问题:一是闰土心里有哪些“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稀奇事,对此你有哪些认识?二是为什么作者说“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两个问题很值得说了。学生要把三个小故事联系起来谈自己的感受,认识的高低和深浅也就见分晓了。
夹叙夹议往往是记叙文写法上的特点。议,包括议论和抒情,表达作者对所叙的人和事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学生说感悟的重点之处。
3、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不同说的形式
说什么怎么说,眼下教师要求说的大多是课文内容的感悟。说得太泛太滥,多半是大话空话废话。说的形式是多样的,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一种是描述性和复述性的说,有利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像上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那个画面,学生朗读以后在脑海中浮现了画面,可以借助图像(课件),用课文中的词语和表达顺序,创造性地把画面描绘出来。文中的故事可用来复述,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第二种是想象性的说,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文章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有“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疏”“略”之处正是学生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通过想象丰富文本内容。再一种是感悟性议论性的说,有利于提高认识,多元解读文本,发表独特体验。这是一种难度最高的言说,既要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又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进行价值引导。
本文笔者没有提及阅读教学另一重要举措——让学生“多写”。“说”和“写”都是倾吐都是表达。其实,学生课内要说的内容多数可以转化为写,做到读写结合、说写并重。
陶渊明有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教学须反思,语文课怎样才能真正不辱学科应负的历史使命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9:56 , Processed in 0.0724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