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维审:为什么要写教育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3 10:3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要写教育随笔

很多年轻的老师问我,教育随笔算是论文吗?晋职称的时候加分吗?我说,不是论文,可能也不加分。那为什么要去写呀?一脸的茫然,透着现实味十足的无辜。
是呀!为什么要写?——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很多人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但是如果细想,这个理由恐怕空洞的连说出来的人也有些心虚。专业发展是一个经常挂在嘴边,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仅虚,而且远。因为相距遥远,对老师们的吸引力也就小了很多,若以此作为写作的目的,委实是有些过于宽泛了。所以,我想以最朴素的理由说一说,为什么要写教育随笔。
让自己所有的麻烦事变的有意思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的教育仍然处在一个“学生很苦,教师很累,教育很危险”的尴尬境地。
教师的累多是心累,是一种与体力活动截然不同的疲惫,而这种疲惫大多源自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以及社会强压给教育的种种焦虑:安全,指责,不合实际的要求,过度的期望……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所有的温暖和矜持,一点点地被挤压成冷冰冰的呵斥、狂躁和相互的倾轧。
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抛开成绩以后,我们无论看哪个孩子都是无比的天真可爱,都是可以带给我们欣喜和愉悦的天使。但若套上分数的马夹,那些微笑的脸就会被分成三六九等,好的,较好的,差的,极差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试的成绩,试卷的得分。如若不是你班级里的孩子,如若你不必对他担负考取高分的责任,那么他的顽劣就成了活泼,他的倔强就成了个性,他画得乱七八糟的校服就成了可以欣赏的艺术品,至少也是青春年少里一种可以理解的涂鸦。但若他是你的学生,那么一切是不是就都变得不再那么轻松和惬意?
这样想来,其实教师的压力主要还是源自自己的心态,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教育,其实就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可以走多久,走的是不是惬意,是不是舒心?
正是因为教育里掺杂了太多的评比、考核和竞争,一路走来,必定少不了大大小小的麻烦事儿。如果对每一件麻烦事儿,你都绷紧了弦去对抗,那么你的一生或许就充满了战斗的硝烟。不如放下身子,放慢速度,放平心态,拿出一些研究问题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对待那些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麻烦事儿,或许真的可以把麻烦事儿变得有意思起来。学生违反了纪律,耐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天天强调却不起作用?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相同的问题?再反思一下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想过了,反思了,尝试了,解决了,然后记下来,写成文字。麻烦事就成了我们写作的素材,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为自己搭一个比讲台大的平台
我始终认为,教育写作是一个大的平台,很开放,很包容,谁都可以进入,谁都可以拥有。
当老师的,都习惯了守护三尺讲台,总以为它足以演绎全部的风风风雨雨。其实我们错了,一个迈不出讲台的老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
每一次讲课比赛,都是耗人心血的事儿。耗费了精力和金钱,演练了千万遍越讲越虚的套路,除了获取一个证书和满身的疲惫以外,成长,恐怕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并且,每次比赛的获奖名额总是一个定值,无论参赛的那个群体有多么优秀,一等奖就是那么几个,据说竞争是无比的惨烈,甚至是血淋淋的恐怖。最关键的,即使有幸挤上领奖台的那些人,如果没有写作的支撑,他又能够走多远?
而写作则不同,无数个杂志社,无数张报纸,无数个平台等着你的文字。只要你愿意写,无数个编辑的无数个标准,总会有一个适合与你的文字。发表了,有了动力了,写得多了,思考的就深了。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的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很多想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思想。
一个选择了写作的人,骨子里总会有一点恃才放旷的傲慢,有一点激扬文字的冲动,有一点放荡不羁的洒脱……而这些,恰恰是保证教育鲜活和生命豁达的精神气儿。也许教育写作,最大的底气,还是涌动在对教师成长的滋润和浇灌上。
其实,魏书生、李镇西这样的大家,他们成功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平台是大于讲台的,并且大的多,也开阔的多。
让自己跟得上学生和家长的成长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教师,收到了一封学生家长写的信和一本书。在信中,这位学生家长首先回忆了自己求学时的两位老师,一个是懂得教育艺术的,一个是简单粗暴地伤害过她的,他们都留在了这位家长的内心深处,只不过一个是深深的尊重,一个是强烈的鄙视。然后谈了自己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行动上的改变,从简单的经验传承到真实有效的科学引领。最后,这位家长写道: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爱、尊重和理解。父母和老师每天都要和孩子接触,责任重大。传统上的一些好的做法值得珍惜,但也有一些已经不再可取。我们需要学习新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最近读了一本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案例,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很有效,感觉很好,特意买了一本送给您,希望对您也有所帮助。
这位中年教师读过信后,结合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情况,明显的感觉出来是家长在委婉地暗示老师,你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都已经过时了,需要读书学习了。给我说这些的时候,是带着气愤的,但是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的老师是不是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一年中除了教材、教参和辅导材料,你读过多少书?一年中除了写教案、做题和板书,你又写过多少文字?
这个时代真的是变化很快,教师这个职业绝对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学生变了,家长变了,你所教过的学生一届比一届知识面要广,你所面对的家长,与你的年龄差距一批要比一批大。他们都变了,你还抱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东西牢牢不放,教育又如何能够应对的了这么大的差距。
我们做教师的,真的需要读点书,写点东西了。要不然,说不定还会有很多学生家长给你写信、给你送书呢!如果我们不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学生和家庭教育,那么至少,我们也得跟得上学生和家长的成长。
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念想
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亲见了一位退休老教师的落寂和痛苦。退休前,他是一个很敬业的好老师,教学成绩好,班级管理井井有条。退休后,闲着无事可做,天天都会跑到学校里,有时候帮着别人改改作业,有时候站在教室外呆呆地发愣,更多的时候是祥林嫂般地回忆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活。
“我那时候……”这是开头,而一旦开始就会喋喋不休,弄得整个办公室的人都避之不及。我试着提议,能不能把那些故事写下来?他摇着头回答,都有些年头了,说个大概还行,写是写不出来了。没写过,手生;再说,也想不那么详细了。
那天,办公室的李老师正在处理一个犯错的学生,他一时兴起,也跟着教育了学生几句。没想到,那学生大吼一声:“你都不是老师了,充什么能!”只是这一嗓子,他所有的幸福和勇气都戛然而止。从此,他再也没有到过学校,终是抑郁着病倒,然后去世。
在一个以奉献为职业标准的时代里,教师被无缘无故地强加了许多非人性的行为准则。像春蚕、蜡烛这样的比喻,本身就是缺乏人道底线的表现;而“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流的赞美,则多多少少有些哄人的味道。这只能说明,社会缺乏理性,人们对教师的职业缺乏理性。在我看来,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岗位,更应该是一个能够不断获取的职业。如果一个教师,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作为自己人生的欣喜,而忽略了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生活品味。那么,当你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你将会一无所有。
其实,教育里正在发生的那些或幸福、或心酸的事儿,就像是生命里璀璨的珍珠。如果不刻意收拾,就会散落一地,埋入黄沙,抑或泥土里,直至再也寻不见为止。而如果,你有心地把他们捡起来,珍藏着,穿成一串,你拥有的将是美丽的项链,挂在胸前,温暖的却是心儿。
把那些事儿写出来,放在博客里,夹在书页里。老了的时候,至少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随笔,结个集子,即使不出版,也算是一个念想。或许,有了思想的你,可以在回味的时候,用时间的沧桑,把那些文字浸润的,更温暖,更温馨,更有味儿。原来,习惯于写作,就是留给生活的最大念想,也算是做教育的同时,给自己的一个获取。
说到底,写教育随笔,只不过是让我们不再对教育里的那些不满意习以为常,不再让教育里的那些幸福的事儿随风散走。留下该留的,在某一个时候,为生命擦亮一些日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3:39 , Processed in 0.1246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