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室的追问转载▼
教室是什么? 很多教师认为,这实在是一个太简单、不值一提的问题。很多次我提出这个问题,和教友们探讨。有两种很有代表性的回答:其一,教室是一间很大的房间,前面为讲台,靠讲台的墙上有黑板,讲台下面是一排排的课桌椅。这说法当然不能算错,它对教室的物质形态进行描述;其二,教室就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地方,或者说教室就是教学的场所。这是对教室的功能做了一个概括,但这仅仅是教室的功能之一,如果教师对教室的认识如果仅仅止于此,那还太不够、太肤浅了。如是看来,教室是什么还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新课改理念并未真正入脑入心,在很多学校,新理念和教育教学还是两张皮,盲目追逐本只是教育的“副产品”——“学习成绩”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畸形教育现状的挤压,使教室的整体功能被弱化、窄化,而教室的教学功能却被无限地放大。学生绝大部分的学校生活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为此,切切实实弄明白教室所应承担的功能,既是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一个关键,也是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地的一个突破口。 要给教室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得从厘清教室的主人到底是谁入手。只要细细地考察教师的行动,就会发现,许多教师实际上把教室看成了一个“完成教学任务”的地方,这在科任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他们看来,完成“任务”是最重要的,至于在课堂上教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这些都不重要,这样教师就很容易滑入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的沼泽。还有一些教师,把教室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但是“谁”在传道,“谁”在授业,“谁”在解惑呢,是教师,教师仍然是教室的主宰。由此可见,这两类教师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看待教室这个场所的功能。换句话说,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教室的主人,教室里发生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教师这个轴心。 教师把自己当成教室的主人,折射出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室里的一切活动是以“教”和“师”为中心的,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室的主人,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教室规则的制定,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一旦逾越规则,就会被教师“绳之以规则”。有些“聪明”的教师,在教室规则的制定中,会让学生参与其中,而这些学生,大多是教师的“信徒”,很能体察教师的意旨,是教师意志的“传声筒”,学生的声音难以抒发,如此的参与不过是涂上了一层迷幻的光艳,规则还是教师的规则,声音还是教师的声音。 教育要民主,要以生为本,不能仅仅是教育人挂在嘴边的口号,要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体现在教育行为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细节。教室作为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应该成为教室无可争议的唯一主人,发生在教室的一切活动应该以“学”和“生”为中心。为此,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教室是他们的教室,而不是教师的教室。如此,民主、尊重、爱心、责任、快乐就能从教室里出发,温暖滋润每一颗蓬勃的心灵,让生命自由舒展地成长。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受教育者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智慧的增长,德行的完善,在活动中达到自由的境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幸福感受,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学生既然是教室的主人,而教室又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那么,秉承教育的本体价值,教室的功能必须重新还原、开发、建构,使之扩展丰富。朱永新教授说得好:教室就好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我以为,教室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师生生命的成长场,具体来说,至少涵盖三个方面的功能:学习的场所、生活的场所、生命成长的场所。 教室是活力学习场。 教室是学习场,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认可的。但是,在教学中,这个学习场的品质却比较悬殊,很多的课堂弥漫着沉闷之气,鲜有活力的迸发。我们需要牢记的是,教室要成为活力学习场,首先得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比如,当一个问题教师已经解答过,而有学生却还是没有弄懂,又三番五次地来问,怎么办?尽管这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教学成就上的沮丧感,但教师依然要保持一贯的耐心,不能厌烦、喝斥,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求知的火花瞬间浇灭。正如雷夫所说,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要营造自由、开放、平等、尊重的气氛,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才会勃然萌发,生长。 教室是个融错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犯错,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试问,处于生命成长花季的学生,怎么可能不犯错,不失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勇于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面对学生的批评,要坦然接受,不因之恼怒。 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认同的内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努力要及时赞赏。赞赏性的评价应结合学生学习状况,适度适时实在,不能过度夸耀学生的才智,尽量少用“你太聪明了”、“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华美空洞的套话,这样可能会让学生自恃才高,沾沾自喜,易于满足,从而迷失自我,泯灭努力奋发向上的动力。 教室是多彩生活场。 我们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改变桌椅排列方式,由“插秧式”变为“围坐式”。传统的“插秧式”桌椅成行成列,学生端坐其中,面对的是讲台上的老师,这种形式就无形中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氛围,造成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势,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仰视感、畏惧感,使亲切、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阻碍。而“围坐式”营造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氛围,学生感受到的是平等,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方便走近学生,用“弯腰”、“侧耳倾听”等体态语言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升。 另一件是教室的布置要多姿多彩,成为学生天然的展示场。走进校园,你就会看见,很多学校的教室装饰布置都是一个面孔,整齐划一,没有个性,没有灵性。如黑板两侧是同一规格的班务栏、左右墙壁雷同的名言警句、后墙相同版式的学习园地。教室的布置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动手,让他们设计,让教室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展示场。学生的作业、书画作品、生活照、喜欢的图片等等,不分优劣,无需教师挑选,只要学生自己满意,都可以拿来展示。如果教室里有多媒体、电脑等先进教学设施,在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设施,为学生制作播放影音作品,如晒一晒朗诵、旅游、野炊、联欢等活动的精彩场景。此外,教室里要有一个图书角,学生把各自喜爱的图书汇集起来,互通有无,共享阅读之乐,让教室弥漫浓郁的书香。如此,教室就会成为学生一个有吸引力、有意义、有乐趣的去处了。 教室是灵动生命场。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童真的、蓬勃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期盼一方自由舒展的领地。教室是学生生命旅程的重要驿站,是交汇心灵、丰满情感、生长道德、完善人格的精神家园。面对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个性的差异,发展的不同步,教师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拥有无限潜能,尊重每一个生命都与众不同,多给予关爱、尊重、呵护,精心地抚育,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都能绽放光华,噌噌拔节。 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天然是追求精神快乐的职业,苏霍姆林斯基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教师,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既然选择做了教师,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追求高尚的精神、完美的人性,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把爱、责任、意志、人格、信仰等装进学生人生的行囊,在岁月的沉淀中,让学生的灵魂一天天成长壮大,让学生的精神生命慢慢厚重起来、高贵起来、美丽起来。 当教室真正成了活力学习场、多彩生活场、灵动生命场,学生就会像自由的鸟儿一样展翅天空,天性得以释放,潜力得以发展,思想得以飞翔,生命得以舒展。在当今高度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或被异化,或被遮蔽,或被悬置,尽管如此,教师依然要追求理想的教室,因为只要教师多走一小步,学生离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就近一步,教育就能前进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