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斯年的藏书题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5 16:4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傅斯年的藏书题跋                                      原创作者:张宪光    来源:文汇报   
  傅斯年所藏线装书,多达万余册,虽无宋元本,却也有不少是明代或清初刊本。这些书在傅氏逝世十周年纪念日(1960年12月20日)那天,由傅夫人俞大彩女士捐赠给了台湾史语所,史语所于是将新建的图书馆命名为“傅斯年图书馆”。近五十年后,《傅斯年图书馆善本古籍题跋辑录》(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汤蔓媛编纂,2008)作为庆祝史语所成立八十周年的礼物之一出版了,其中收录了傅斯年的不少题跋,可以让我们从藏书家的侧面来走近这位史学巨子。
  傅斯年幼时受教的情形,我们知道的不多,有些传记仅笼统言之,缺少历史的细节,题跋中却保留了一些。1931年4月,他为夏完淳的《夏节愍全集》撰写题记:
  忆余八九岁时,见祖父处有《夏内史集》一薄册,海源阁物。此书中缺字多有之,如《大哀赋》“北部单于”,无不缺“部单”二字,其他不记忆矣。祖父谓予夏公如何忠烈,为之慷慨,今买此本,怃然久之。
  1942年1月,傅斯年在灯下为《程氏家塾读书日程》撰写题记:
  余年七八岁,先大人晓庐先生以此书新刊本示余,曰:“俟汝稍长,当依此法读书,亦须有甚多变通处,做算学其一,到时余再示汝。”余受而藏之,其书后为小学同学取去不还,念之不置者累年。在小学时,不知“正其谊不谋其利”二句之解,请于祖父笠泉先生为我释之,深入心灵,念兹在兹,是则先严书简之教,非无应于九龄而孤之童子也。今日展卷,我劳如何?入世廿年,幸无谋利、计功之事耳!
  傅斯年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因此他受祖父傅淦的影响颇深。据说傅淦既是一位文士,又是一位武术高手,曾和大刀王五比武,并打败了王五。傅斯年回忆幼时旧事,说祖父教导他们兄弟的,“净是忠孝节义”。后来傅斯年曾在《新潮》杂志上发表过一首《老头子和小孩子》,其中写道:
  这一幅水接天连、晴霭映照的画图里,
  只见得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
  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立在河崖堤上。
  写的是和祖父一起春日漫游的情景,确是一幅很美的图画。有一回,傅斯年和夏鼐一起聊天,聊到他15岁时投考清华的往事:当时的清华监督周自齐为其父执,曾来观看其考试,傅斯年受祖父的熏染,不肯作弊,竟因此连最后一天的考试也未参加;后来周自齐又让山东省保送他上清华,傅斯年也拒绝前往。即此数端,可见他祖父的道德观念对他的影响有多深。书中还有些题跋,亦与他少时治学的经历相关。譬如他对汪中的《述学》下过很多功夫,“少所诵习,能默诵者及半”。他的《性命古训辨证》离不开金文研究,而他治金文之学的发端之书是《攈古录》,1931年他为该书撰写题记:“余习金文,发端此书,随记随改,误谬狼藉。记之于此,以志少不力学,中年多事也。”这对了解傅斯年的学术发展,也是有益的材料。
  题跋中还有几则与学术史有关的趣评。傅斯年非常推崇王国维,对罗振玉剽窃王氏著作的做法非常不满。他的《殷墟书契考释》题跋有四则,这里录三则:
  民国十六年(1927)夏,余晤陈寅恪于上海,为余言王死故甚详。此书本王氏自作,因受罗赀,遂以畀之,托词自比于张力臣,盖饰言也。后陈君为王作挽词,再以此等事叩之,不发一言矣。此书再版,尽删附注叶数,不特不便,且实昧于此书著作之体,举证孤悬,不詧全语,立论多难覈核。意者此亦罗氏露马脚处乎!十八年九月十四日。
  今日又询寅恪,此书王君所得代价,寅恪云:“王说,罗以四百元为赠。”亟记之。十九年七月廿七日晚。【王国维序末】
  此文所论至允,不自尝甘苦者不能如此明瞭也。罗振玉以四百元易此书,竟受真作者如此推崇而不惭,其品可知矣。彦堂近自旅顺晤罗返,云:“与之谈殷契文,彼颇有不瞭瞭处。”此可记之事也。孟真,十九年八月九日。【王国维后序末】
  在乌程蒋氏密韵楼聚珍仿宋本《观堂集林》批语中,傅斯年又记录了和陈寅恪的谈话,说明《观堂集林》的罗序其实也是王国维自作。王汎森先生曾据傅斯年《观堂集林》的眉批撰写了《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一文,指出王国维是傅斯年最为倾心的学者,他的《夷夏东西说》与王氏《殷周制度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渊源关系。这或许影响到傅斯年对罗、王著作权一事的判断,但这几则跋文都是以陈寅恪的说法为据,且陈氏亲得之于王国维本人,对了解这段聚讼纷纷的学术公案的真相,或许也不无裨益。
  书中关于碑帖的题跋比较丰富。傅斯年有极为深厚的金石学养,对碑帖真伪、拓本先后、书法演变等,常有心细如发的辨析。可是一旦涉及清王朝的“死忠”,如董康、罗振玉、端方等人,他就把笔矢对准了他们,径以“贼”、“奴”称之,尽显“毒舌”本色。在《汉曹全碑》批语中,对端方肆口痛诋,称之为“满奴”、“禽兽”。对书法家的评价,也与对其他人事的评价一样,不免掺杂了个人的政治情感。在《魏石门铭》题记中,他认为康氏书法“用笔如秋凉将死之蚯蚓,结体如大水冲过之茅屋”,对其书法非常不屑。相反,对忠义之士则仰慕有加。一次旧历年前夕,出于对“洪氏一门忠义好学”的仰慕,他举债购买了乾隆汪氏刊本《隶释》、《续隶释》八册。有本碑帖载有傅青主的一篇小传,称之为“征君”,傅斯年为此专门写了篇题跋,认为这是对傅山的侮辱,“鬼且泣矣”。题跋如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傅斯年的激烈,而这实源于他的大爱大恨、是非分明,源于他一向的景慕忠义、贬斥势利。
  藏书题跋是散文之一种,每能于只言片语中见出题跋者的性情。除了上文提到的激烈,傅斯年的书生本色、忧国情怀也时见于笔端。1937年春天,他曾将古逸丛书本《荀子》与纂图互注本对校,两年后为该书作题记云:“甫校数页,而胡尘大起,播迁两载余。自京邑而庐山,又自庐山而汉皋、而湘州、而巴渝,今则暂息于滇池之畔矣。旧书犹有存者,而公家书宛然毕陈于古寺之架,乃发愤毕校。豆光倦眼,未知何日卒事?日固无暇,夕则更困,然一思率土血流,此亦罪过之清福耳。”这篇题跋,好比一首小诗,留下了他颠沛流离中犹校书不懈的一幅剪影。
  傅斯年出生的时候,傅家虽已败落,门上镂刻的“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的金字楹联还在。这副楹联,是由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清王朝的第一个状元——挣来的,可是傅斯年却将这位先祖视为汉人的叛徒,每次提到,都要脸红。又据夏鼐的日记,傅斯年曾怀疑他身上有蒙古人的血统,因为他祖母家姓何,住的村子叫“何家海”,而“海”字为蒙古牧地之意,而山东聊城在元代灭亡后恰有许多蒙古遗民。夏鼐也认为,傅氏长得面圆鼻低,与故宫所藏元朝帝王像相似,蒙古血统有可能是事实。傅斯年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也是一位激烈的民族主义者,后一种思想的形成,固然与他的个性、教育等后天因素有关,与他潜意识里对家族背景的排斥恐怕也不无关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1:29 , Processed in 0.15513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