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十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6 19:4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十个关键词读书报记者康慨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14日   04 版)
摄影:克努特·科伊维斯托
10月8日下午,阿列克谢耶维奇(中间围花头巾的女人)在明斯克

    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六十七岁的白俄罗斯记者和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芙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0月8日因为“给我们时代的苦难与勇气立碑并承载多种声音的作品”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下文主要辑录或翻译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谈话,通过她自己的语言来看她作品的主题、调查的对象和写作的方法,以及她对历史、战争、道德和国内政治局势所持的观点。
    【诺贝尔奖】
    “一种复杂的感受。这立刻让我想到那些伟大的名字,布宁,帕斯捷尔纳克。另一方面,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但也有一点儿不安。”
    ——获奖当天告诉瑞典电视台(SVT)
    “这个奖并非给我,而是给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小国家,它在历史上一直受着磨难。
    “在我们这个时代做正派人是很困难的。不需要委身于独裁政权历来依靠的那种妥协。”
    ——获奖后在明斯克举行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我认为我的声音现在可以承载更多的分量……那些掌权的人想挥挥手就把我打发掉已经没那么容易了。他们将不得不听我说些什么。”
    ——获奖当天告诉《瑞典日报》
    【身份】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来自白俄罗斯世界、来自俄国文化的人,也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明斯克发布会
    “我母亲是乌克兰人,父亲是白俄罗斯人,他们是第三代农村教师。他们住在农村里,过的是知识分子生活。比方说,他们没有奶牛。母亲患病时,我长期住在乌克兰农村姥姥家。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是通过人们的讲话听见了世界。农村里大家都聚在一起,男女老少都在一起。不过,我很长时间只是个有书本知识的人,现实——让我害怕又令我向往。由于对生活无知,又产生了无畏。”
    ——1995年与塔季扬娜·别克的谈话(乌兰汗译)
    “我会称自己是白俄罗斯作家,但又有着苏联背景下的情感。我是个白俄罗斯作家,因为我是在这种精神、地理和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它在我心里。
    “是的,我用俄语写作,但很多国家都有人用另一种语言写作,例如用德语,或是生活在爱尔兰用英语写的作家。”
    ——2015年5月13日在华沙《二手时代:红色男女的死亡》波兰首发式上的谈话
    【写什么】
    “如果回望我们的整个历史,无论是苏联时代还是后苏联时代,那都是一座巨大的坟墓和屠杀。一场行刑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永恒对话。那两个可憎的俄国式的问题:干了什么,谁的责任。革命,劳改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向人民隐瞒的苏联-阿富汗战争,大帝国的解体,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乌托邦国度的解体,以及现在这个宇宙尺度上的挑战——切尔诺贝利。这是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我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我的道路,我一环又一环的地狱,从人类到人类。”
    ——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官方网站(alexievich.info)
    【怎么写】
    “我始终在寻找一种体裁,能与我所见的世界契合,能传达我听到和看到生命的过程。我试过这个,也试过那个,最后选了一种让人类自行发声的体裁。我书里是由真实的人来讲述时代大事,如战争、切尔诺贝利灾难和一个大帝国的解体。他们集体通过口述,记录国家的历史,他们共同的历史,同时,每一个人也把他/她自己的人生故事诉诸语言。在人类与世界已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今天,艺术文献的重要性不断加大,艺术却往往无能为力。文献让我们更贴近现实,因为它抓住并保存了原貌。在搜集了二十年的文献素材并以此为基础写出五本书后,我可以断言,在对人的许多事情的理解方面,艺术已经失败了。
    “但我记录的不只是干巴巴的历史,一个个事件,一个个事实,而是在写一部人类情感的历史。人在事件发生期间想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又记住了什么。他们曾经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幻觉、希望和恐惧。就凭这么多真实的细节,这些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通过想象或发明得来。我们很快就忘了十年前、二十年前,或五十年前我们是怎样的。有时我们耻于自己的过去,拒绝相信自己实实在在的经历。艺术也许会说谎,但文献永远不会。尽管文献也是某个人意志和热情的产物。我的书是在数以千计关乎生命和存在的讲述、命运和片断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每本书的写作都要花上三四年。每本书我都要采访五百到七百人。我的编年史包括几代人。它始于1917年革命见证者的回忆,经过历次战争和斯大林的劳改营而止于今日。这是一个苏联灵、俄国魂的故事。”
——官方网站
    “我把资料集中起来,形成时代的形象。但我从来不强制资料。——我先是寻找它,摘录它。应该说——是资料形成我和我对世界的态度。否则的话,我就会重复自己,到处撞到自己身上。问题不在于浓缩而在于筛选。我进行筛选。有的东西——放弃。我的概念仿佛就隐藏在这种筛选和剪辑过程中。有趣儿的是:纪实作品如果注释太多便会减色。我觉得,注释应当尽量精练,类似警句,绝对准确。可以将自己的主题的思想范围和氛围标出来,但无论如何不能注释人们所讲的话。二十年后会有另外的注释,三十年后又是一种注释。必须从四面八方观察好了,然后直截了当地提出时间、人下意识的昏暗:恐惧、预感、对声音的反应……通过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灵来表现时代的精神……”
——与塔·别克的谈话(乌译)
    【战争】
    “当我们以我们的军事文学感到自豪时——话题总是关于胜利的代价。至于人在战争中、在丧失理智时会变成什么样——战争文学讲得很少。我认为人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低于人。而且低得很多!低到了何等的边缘!
    “前不久,我在柏林遇到一位南斯拉夫女人。我向她了解那边战争的情况。她回答说;‘你知道吗,我觉得那是一场同性恋战争。’我问她:‘什么意思?’她说:‘一批男孩子向另外一批男孩子要证明自己是男子汉。’这就是对事物的新的观点。这是对战争的看法。什么是战争,回答是:杀戮类似自己的人的疯狂的激情。”
——与塔·别克的谈话(乌译)
    “人与人之间开始射击而不是谈话,这太可怕了。但我不会说这只是俄国人的特点。二十世纪我们在南斯拉夫、德涅斯特河沿岸、阿富汗都见过。人性深处的兽性随时会苏醒。
    “我参加过阿富汗战争。不准我参加战斗,但我在战斗打完后见过人的眼睛。这些小伙子需要时间恢复。我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脸也是不正常的。
    “二十一世纪又是以血开场,文学必须要写的是,观念才应该被‘杀’,我们需要争论而不是杀人。
    “我们必须保持战后建立起来的这种脆弱的和平。我们与俄国人打交道的两百年里有一百五十年在打仗。他们从来不过好的生活。人的生命对他们无关紧要,他们理解的伟大不是人们过得好,而是国家必须非常大,必须有大量的导弹。”
    ——华沙谈话
    【苏联人种】
    “驱逐所有共产党员并清除他们的画像是一回事,但把它从我们灵魂里切除则是另一回事。我父亲不久前去世了,他的遗愿是,一定要把他的共产党员的党证跟他埋葬在一起。他信仰共产主义。我正在努力理解,并研究这种情况在一个广阔的地区,在十五个前苏联共和国里发生的过程。”
    ——华沙谈话
    新一代渴望着复仇,渴望用一个新的帝国来重现旧日的荣光。印有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意为“熊”)肖像的服装大为流行,象征着冬眠之后的俄国熊正在苏醒。苏联标志的扣子也成了时尚,只是穷人用铁扣,富人用金扣。民意调查显示,七成俄国人将斯大林视为伟人而不是暴君。放眼俄国社会,看上去是新思想,新感受,新人,但在很多层面上,他们仍然是苏联人。
    ——读书报2014年12月3日报道中的综述
    【政治】
    “我只在表面上是一个外向的人——其实我相当内向。我对我国所有政治活动家都不抱希望了。最让我绝望的是他们时刻准备让人流血。当我和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人物交谈时,听到的是:‘是啊,我们这儿不流血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今天,谁也不能让我相信,还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和人的生命价值相等。我们仍然生存在军人包围圈里……脑子灌输的是军事意识……”
——与塔·别克的谈话(乌译)
    “令人恐惧的是斯大林主义的机制再次运行着了,就好像历史上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还有,你不知道你会不会遭到同胞的出卖,会不会被当局投入监狱。甚至在那些最小的城市,由普通公民发动的政治迫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
    ——2011年就前一年白俄罗斯大选后的局势发表的谈话
    【恶】
    “我书里有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一个男人说:‘不存在化学上的纯粹的恶。’他小时候就爱上了奥丽娅姑姑,她声音美,头发长。改革期间,人民开始讲出过去保持沉默的事。他得知奥丽娅姑姑在1937年告发了自己的哥哥,他后来死在了集中营。奥丽娅姑姑得了癌症,临死前,他问了那个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你为什么背叛了你哥哥?’奥丽娅姑姑答道:‘去斯大林时代找个正派人看看。那会儿没有正派人。’他走之前又问姑姑:‘你记忆中的1937年是什么样子?’她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年。我爱着,也被爱着,那时我幸福。’”
    “诸位知道,恶是扩散性的,在我们生活中散播,它不是铁打的一块。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有几百个警卫,但有多少德国人支持并践行这平庸的小恶?这是个大问题。今天还在重现。”
    “重要的是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它必定可以大大地说明我们今天怎样在活。我们既没有反省过劳改营,也没有反省过战争。我们对此不曾有过真诚的讨论。我们今天一直面对着罪责。斯大林的版本再次成了主流。”
    “俄国唯一的劳改营博物馆位于彼尔姆。所有工作人员最近都被解雇了,一座劳改营员工博物馆将在原址上开放。那将是一座行刑者的博物馆,不是受害者的。国家的主流观念——即失落于1990年代的大俄国亟需得到复兴——感染了所有人,如同一场瘟疫。”
    “……我的书不是绝望的。它描写了人的精神力量。但有一个问题我找不到答案。为什么我们受的苦,我们祖父母受的苦无法转化为自由?这是个大问题。”
——华沙谈话
    【堕落】
    “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在斯大林的集中营里度过十七年的瓦尔拉姆·沙拉莫夫说过,集中营既让行刑者也让他们的受害者堕落了。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身上;这种堕落现在进入了我们的基因。我们一次又一次起来反抗它;我们无法脱离这陷阱。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想方设法逃脱出去,去某个新的地方——却发现我们仍然待在原地。”
    ——为安德烈·桑尼科夫《我的故事》一书所写的序文
    【自由】
    金钱的乌托邦取代了社会主义乌托邦,旧的价值体系全面瓦解,却没有新的价值体系入替。人人感到受了欺骗,大多数俄国人成了输家。仿佛一夜回到中世纪,宗教又一次成了唯一的希望。过去“光荣属于苏共”的标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复活了!”的海报。领袖们不停地宣布寻找新的民族理念,四下里却仍然空空荡荡。人民感到孤独。从学者到扫街的工人,所有人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如果说昨天曾经一分为二的世界,各自为读过索尔仁尼琴的人和没读过索尔仁尼琴的人所占据,那么今天也可以分成两个世界,一个属于买得起的人,另一个属于买不起的人。
    ——读书报十个月前的综述
    “一个刚从重病里恢复过来的人过起了下流的生活,我不知道该不该指责他。他想尝试不同的食物,去埃及旅行。但他还是活在物质世界。总让我吃惊的是,当你到立陶宛各地旅行,停下来和人谈话,他们马上会转到政治话题上去,谈起自由和智识上的事。如果你去我们的农村,人们会说:‘你指的是什么自由呢?我们一切都有了,我们有各种香肠,各种伏特加。’当你努力把他们引入谈话时,他们就像看外星人那样看着你。”
    ——华沙谈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07:18 , Processed in 0.09799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