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凌宗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6 21:0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课堂实录

  执教:凌宗伟

  班级:乌鲁木齐第八中学九年级混合班

  时间:2015.09.19

  凌宗伟: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课的课文,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标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它说的什么意思?

  学生:我觉得应该是事物有很多我多面性,要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事物的答案还有很多是相似性。

  凌宗伟:还有很多的相似性,那么这个相似性的答案是一个还是几个?

  学生:是多个,不可能是一个,因为相似性必定是在两个以上。

  凌宗伟:尽管相似,但它的答案还是有差异的,至少是两个以上。好,其实我这里就是教给大家一种阅读的方法。拿到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我们可以揣度一下,进而获知整篇文本的内容。

  凌宗伟: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这一个题目,也就是我们所学的文本中一开始要我们做的题目。可以讨论,不允许翻书。

  学生:我选择是A,我觉得是A这个图形,是由一条直线构成,且一个角都没有。

  凌宗伟:有没有道理?好,你选哪个?为什么?讲理由。

  学生:B,B是由直线构成的,有三个角。

  凌宗伟:他选B,原因是B是由直线构成的三个角,其他的几个图形都不完全是直线,对不对。你呢?

  学生:我选C。

  凌宗伟:你选C,为什么?

  学生:因为C的阴影部分和其他都不一样。

  凌宗伟:怎么不一样?

  学生:因为它有空心洞。

  凌宗伟:它有空心洞,他认为它有一个空心洞。好,有没有选D的?有。

  学生:因为D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和直线构成的图形。

  凌宗伟:直线和曲线,是不是这样。好,翻开课文,看课文怎么写的?我们把课文这一半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文章两段文字。

  凌宗伟:把这两段文字读完了,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样回答的呢?

  学生: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很荣幸告诉各位了,因为图形B是唯一一个由直线构成的图形。不过答A也是可以的,因为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是怎样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它也

  是正确答案,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凌宗伟:那各位同学,刚才我们四位同学在回答他们的选择讲理由的时候,跟课本上讲的也没有多大的出入,这告诉我们什么?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要有自信,但是为什么我还要叫你们读课文呢?读了以后,你光有自信你还不行,你没有依据,对不对,还得验证。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先猜想后验证,这也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阅读的方法。

  凌宗伟:好,那么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有几种答案的,有没有?

  学生: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凌宗伟:世界上先有鸡还是现有蛋,那这个答案怎么是不一致的呢?

  学生:因为如果先有蛋的话,那这个蛋是从鸡那里下来的呢?还是凭空生出的?如果先有鸡呢,那这个鸡是哪儿来的?因为鸡是由蛋孵化而出的,所以鸡和蛋不能同时存在,如果先有鸡,不能先有蛋,如果先有蛋,不能先有鸡。

  凌宗伟:那你觉得是先有鸡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还是先有蛋的答案是正确的呢?

  学生:应该是先有鸡。

  凌宗伟:为什么?

  学生:因为有鸡才能下蛋,这样才能继续繁衍后代。

  凌宗伟:那鸡怎么来的呢?

  学生:可能是物种因为环境的原因,然后进化成为鸡。

  凌宗伟:可能是因为进化的,所以你也只是猜想。

  学生:对。

  凌宗伟:我刚才讲的猜想以后干吗?

  学生:验证。

  凌宗伟:这就是你未来的一个目标。明白吗?还有没有?我还有一句话,没有答案是不正确的。

  学生:就像选择题的多选题一样。

  凌宗伟:选择题的多选题,他说选择题的多选题,正确的答案也不一样,是不是这样,这也是的。好,其实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第二种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跟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古语讲的要把书读厚,什么才叫读厚啊,书上没有的,但是我们知道的我们要把它放进去。

  凌宗伟:好,我们来看这一道题,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个杯子,除了杯子还有什么?

  

  学生:两张脸。

  凌宗伟:还有两张脸,我们需要猜想,猜想以后要验证,我们还要联系生活,这是我们阅读的又一个习惯。

  

  凌宗伟:那这个呢,我们又看到什么?一个老板,还有一个什么?还有一个美女。

  凌宗伟:好,这一张图呢?一个女孩,还有吗?还有一个老巫婆,从哪里可以看出是个老巫婆。少女的那个头是老巫婆的鼻子,大家有没有看出来,看出来了,好。

  

  凌宗伟:我们再看一看,倒过来的话猜一猜会是怎样一张图?

  

  凌宗伟:倒过来,现在是个美女对不对,倒过来,大家都说老巫婆,不是个老巫婆,是不是,是个老奶奶。

  

  那这里还有一张图,大家都看得到,一个说是三根,一个说是四根,到底几根,四根,左边看四根,右边看几根啊?三根。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几个句子是一个意思吗?先读第一句,一起读。这个苹果不大好吃。

  

  学生(齐读):这个苹果不好吃。

  凌宗伟:这个苹果不大好吃,有几个意思说说看。

  学生:我觉得应该是两个意思,一个是这个苹果不大好吃,把逗号加在这个苹果和不大好吃之间是一个意思,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把逗号加在不大和好吃之间。

  凌宗伟:这个苹果不大,好吃。还有呢?

  学生:这个苹果不大好吃。

  凌宗伟:对,那么第二个句子你看看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认为有两层意思。

  凌宗伟:你认为有两层意思。

  学生:把逗号加在他欺骗小明之间,意思就是他和小亮把书藏起来。

  凌宗伟:然后,先是欺骗了一个人,对不对,两个人合伙欺骗一个人,还有一种是什么?一个人欺骗两个人。

  学生:第一题还有一个答案,就是把逗号加在这个后面。

  凌宗伟:这个。

  学生:这个,苹果不大好吃,就是他认为苹果这个种类他都认为不大好吃。

  凌宗伟:可以不可以这么理解?

  学生:可以。

  凌宗伟:也可以的,还有呢?

  学生:第二题那个,把逗号加在小亮后面。

  凌宗伟:这个就是两个人合伙欺骗一个人,第三个是什么?

  学生:第一个方法就是说在学校来了一只后面加逗号,然后第二个就是说学校来了一只这个地方加逗号。

  凌宗伟:也是两个意思,对不对。

  学生:对。

  凌宗伟:好,第四句呢,第四句,来。

  学生:第四句,问唐老鸭米老鼠来了吗,或者是全部唐老鸭米老鼠来了。

  凌宗伟:一个是问唐老鸭米老鼠来了吗,还有一个是唐老鸭跟米老鼠来了吗。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就是一个句子有两种以上的意思就叫歧义句,它是一个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的表达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语句,对不对。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平时在跟人交往的时候,这个停顿很重要,我们朗读的时候,停顿也很重要。停顿的地方不一样,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学语文有一个目的,就是使我们把语言表达的更精准,不能够有歧义。我们的中考是要考修改病句。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它又不病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图,故意的通过某种歧义的表达来产生说话人想要的效果,这也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所以你说它是病句,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你说它不是病句,是不是也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作为考试来考的时候,它是作为病句来处理的,大家要明白。

  接下来请大家读课文,这是我读课文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教给大家第三种阅读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一种方法。要学会指引,拿到一个文本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尽可能的从文章中去寻找问题,那现在你们可以把课文读一读,尝试着每个人给这个文本提两个问题。

  凌宗伟:花几分钟,大家商量一下?你们不说,我给你们十分钟,够吧,给你们十分钟,好,但每个人都要提两个问题。

  我提示一下,不要提类似于这篇文章分几段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一种所谓的教育理念叫“学会提问”。那如何学会提问呢?首先要给你们提问的机会。其次你们要有提问的意识。第三步,从哪里去提问。我发现你们阅读的习惯不是太好,没有一边读一边动笔墨的习惯,比如说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书的每一页天地之间写下你的思考,这是阅读的一个基本的习惯,叫“不动笔墨不读书”。凡阅读都要带只笔,而且要在书上勾勾画画做一些批注。

  好,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让这个组来跟各位分享一下好不好,你们谁先来?

  学生:有一个段说,有个人是这样回答的……

  凌宗伟:你不要有一段,我提示一下,以后回答问题或者发言要告诉全班同学和老师,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我们表达要让人听明白。

  学生:第110页第5段,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然后我的问题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吗?有的时候或许可以靠自己非正常的思想,然后去想象一些创意的东西。

  凌宗伟:什么叫非正常的思想?

  学生:比如说爱迪生创造灯泡的时候,他就是不一定非要靠自己汲取的知识,如果汲取的知识都用去做灯泡炉丝,如果他早就会知道炉丝可以做灯泡就不用一遍一遍去尝试了。

  凌宗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他说过,我们就猜一下,像爱迪生想一辈子没有想明白,忽然间想明白了炉丝可以怎么造,你们专门的术语叫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

  凌宗伟:恍然大悟,还有没有?用在科学发明上的,你说。

  学生:在第111页的第7段。

  凌宗伟:我现在要你回答他那个问题。

  学生:在那个,就是说古登贝尔开玩笑说在硬币打击之下加上葡萄压下去的问题。

  凌宗伟:回答刘宇飞的问题。

  学生:发明了印刷机。

  凌宗伟:你回答刘宇飞讲的奇异的思维,就是刚刚。

  学生:把葡萄压上耳机。

  刘宇飞:老师说的是让你回答我的问题,富有创造性的人是不是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

  学生:不是,也有通过自己一遍又一遍尝试而。

  凌宗伟:一遍一遍尝试是不是叫孜孜不倦?

  学生:但是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是通过这个。

  刘宇飞:这个问题我来说,因为他一遍一遍不停的尝试,就是在新的尝试中发现不同的新的尝试和知识,所以他是在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

  凌宗伟:什么叫孜孜不倦?

  学生:就是无止境尝试下,直到自己找到自己想要的。

  凌宗伟:不懈的努力对不对。但是你说的那个灯泡,忽然间讲明白了,大家刚刚讲的是恍然大悟,在科学发明上它也有说,想不到不要纠结,课后去研究。我们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在那个词语下,那个情景下明白的,可以理解为豁然开朗,但是不精准。

  今天我跟大家还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在哪里?就是使我们的表达精准,什么叫精准?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听明白,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用人听得懂的话讲人不明白的道理,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的错误是什么?用人听不懂的话讲人本来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我们要学语文?我们就是尽可能的把我们的话让别人听明白,好,这是你提的一个问题,有没有第二个问题?我说两个问题。

  学生:在第6段的第2句,知识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然后知识有的时候不一定能形成新的创意。

  凌宗伟:知识有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形成新的创意,大家认同不认同,他这个质疑啊?认同不认同,有许多人有丰富的知识,但是他就没有创意,对不对,这个表达你认为是有问题的,很好。其他同学,你贡献了两个。对,我们读书就是要这么读,并不是书上讲的都是对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就包括写书的人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有这种怀疑精神。他们说了,你把你刚才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是你理解的问题。好好好。

  学生:在112页的第10段的最后一句,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富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我的问题就是,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创造力,有人不一定具有,也是很缺乏创造力的。

  凌宗伟:她认为有些自认为自己是有创造力的人,也不一定是真的有创造力的,这是你觉得她这个表达也是有问题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很好,其他同学呢?好,我们今天是提问。我提示一下,从整个状况看我们没有提问的习惯,为什么没有提问的习惯呢?一方面可能是老师没有给时间我们提问,对不对,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怎么提问,好,我教你们几个诀窍。一个从文章的标题当中发现问题,你比如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这个标题那我就可以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说都不只一个答案,比如说这个文本上,下面讲了数学它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说到数学是唯一的,2+2等于4,你好说等于5吗,不好这样说对不对。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是跟文章的标题有矛盾吗?第二个就从文章的前后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来寻找问题。

  第三个是从一些代词当中来寻找问题,比如说使啊这啊那啊,他究竟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第三个,重要的是一些,一些关键句关键段落。比如说我这里的问题就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对不对。我如果把它拿掉行不行?那行也好,不行也好,为什么我们要把道理给想明白,对不对。好,在我这样的提示下,大家尝试着每个人找一个问题。标题,关键词,代词,关键句,当然还有我们一般的学习语文的套路,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不对。还有篇章结构,还有标点符号,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大家提问题啊,每个人都要提。没有问题我就要问你,为什么这一句话,这段话你们要用蓝笔标一下,说第几页第几段。

  学生:第110页第4段最后一句。

  凌宗伟:你为什么要标这个蓝的,把这一句读一读,让大家听到。

  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

  凌宗伟:那你为什么要把它标成蓝色的?很简单你不要思考,你刚才为什么标这一句的,这个下意识的想法是什么就讲这个。

  学生:因为我觉得。

  凌宗伟:不奇怪,坐下,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学习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心慧于内而口讷于外,凭直觉觉得这里写的好或者有问题,但是究竟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我们不明白,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这可怕不可怕?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这种感觉,那为什么我们想不明白,说不明白,那就是因为我们做的太少,读的太少,尝试提问的太少,好,你把你为什么画的那句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我和他画的一样都是110页的第4段。

  凌宗伟:英雄所见略同。

  学生:我之所以画这段,因为老师说要提出问题,然后这一段就是一个问题。

  凌宗伟:是个什么问题。

  学生:他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然后这就提出问题,可以让我们去思考。

  凌宗伟:对的,其实你的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他讲了创造性应该有一些要素,那么我们在读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要急于看下文,可以猜想一下有哪些要素?然后再去读这也是一种提问的方法,明白吗?我们有的时候读书,往往忽视文章的前后联系,要在这个文章的前后联系当中,寻找我们问题的答案,那么有一个经典的表述,答案就在题目中。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语文阅读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无论是应付考试也好还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的提问也好,答案往往在哪里?答案往往就在课文中,就在具体的的课文中。我们要在课文当中寻找所谓正确的答案。时间关系,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疑问,我把这些疑问告诉你们,你们替老师找一找答案好不好。

  比如我第3段,第3自然段“根深蒂固”,为什么说我们头脑中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你们有没有这种类似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有,说说看,你们有哪些,除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在我们有哪些能根深蒂固的意识。

  学生:我意识中吃米饭要拿勺子吃,拿筷子我不会。

  凌宗伟:是不是,他吃米饭就用勺子,他就不会用筷子,为什么会根深蒂固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根深蒂固的习惯?

  学生:因为小的时候一直都是用勺子,长大以后觉得用筷子吃米饭。

  凌宗伟:那个味道不正,不习惯。

  学生:捞不起来。

  凌宗伟:捞不起来,用筷子是要有技术,中国人不研究。我们汉人习惯用筷子,但是汉人很少研究,有一个德国人研究了中国人使用筷子,这个筷子的动作是能知道有多少种他研究了。30种?他发现有70多种,这个人是德国人,一个很有名的,在我们中国支教的叫(卢安克)听说过吗,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回去可以到网上查查。一个德国人在我们广西支教,现在在湖南支教了,他研究了筷子使用的动作有72多种,我告诉你尝试着用用筷子,其实这种习惯从小养成的,环境以及我们从小的习惯,使我们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我们就想到,还有一个,“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如果这句话去掉行不行?

  学生:如果去掉的话,因为这一课本来题目就是矛盾的,因为如果不讲数学题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可能会误导人的思维,就等于说有些人或许,在去做数学题的过程中也会想这道题的答案是不是还有另一个,这是误导人的思维的。

  凌宗伟:对,表达要严谨。但是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这样的理念来讲,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只有一种?

  学生:不是。

  凌宗伟:对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是可以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我现还有一个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点非常重要。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能不能举个例子。

  学生:因为如果不探究的话,或许不会有蒸汽机不会有电灯泡,更不会有电话,我们现在可能还生活在原始时代,点着油灯然后通讯基本上都是靠书信的方式,然后如果没有蒸汽机。

  学生:如果没有探究的话,可能现在还用麻布编的纸,然后出门的话估计,如果没有热气的发明,估计我们现在骑的还是马车,坐的是马车,再说深一点不探究的话可能连马车都没有,说不定都可以步行了。

  凌宗伟:我下面还有一个问题,你比如说下面一段,我问了一个创造性思维有什么特征,你有吗?

  再比如说上面在生活当中你会寻找第二种答案吗。比如说到喀纳斯,这个季节到喀纳斯最好,对不对。那么我们是坐飞机去可以去,坐汽车去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跑着去,也可以,坐飞机坐汽车跟跑着去,所看到风景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对不对飞机是便利,但是会丢掉许多美好的美景。

  所以有的课我在提倡慢慢走,欣赏。我前两天到喀纳斯去了一下,坐飞机去的,因为要到你们这边来讲课,我就坐飞机去的,又是坐汽车去的,汽车就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停下来拍照,那么美好的风景,其实我感慨,能在那边住一周,慢慢的走,欣赏,可以留下很多景色跟匆忙的,跟跟着旅行社去走,那个境界是不一样的。

  好,再往后翻过来,你比如说我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我们刘宇飞讲的孜孜不倦,学识渊博,孜孜不倦就一定会有创意吗?学识渊博孜孜不倦的人就一定会有创意吗?不一定,为什么?我又要问为什么?你说。

  学生:我觉得就是因为人学了知识,比如说理科学习的就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把你的大脑局限于一个空间里面,无法让你施展你的其他一些天赋,但是如果你有创造性的话,他就可能会把你从这种模式不摧毁它,但是能把你从这种空间里面解放出来,让你产生新的想法。

  凌宗伟:很不错,你讲的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也是讲的一个脑科学的问题。人的思维模型有两种,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你刚刚讲了数学思维其实就是逻辑思维,其实有创意的人往往还要具备形象思维,用语文上面来讲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使我们慢慢的丧失了想象和联想的机会,是不是。很好。

  下面一段的开头说对此我完全赞同,这个此指什么?小儿科的问题,但我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完全赞同,为什么还要用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表达有没有问题?既然是完全赞同,后来又来一个但并不是说,这样的表达有没有矛盾?有,矛盾在哪里?说说看。大家说不出来没有问题,没有关系,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一堂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我只是给你们提供一个范本,我是怎么提问的。我今天要解决的就是质疑,我今天要教给你们就是怎样提问的。你看这个在转折句这个之间也是可以发现问题的,对不对。

  当然这一段还有类似的小儿科问题,倒数第二行的两个子,子代什么?在下面一段首推约翰布鲁贝尔克,为什么是首推他,而不首推下面的印刷,再比如说这段的最后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我又问了一个小儿科的问题,为什么不是印刷术而讲印刷机?又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吧,对不对。再比如说翻过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我们如何回答。也就是说文章中他出现的这些文句的时候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们如何回答?再比如说往下,往往产生这样的过程,也就是说这页的第四段,倒数第三行,往往主要,如果这样的词语把它去掉行不行?那些副词,那些形容词的地方也是我们可以提问的地方。

  再比如说最后这段这一页的此又是指什么?再比如说翻过来一页第一节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使之变为现实,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小的突破,小的创意跟大的突破之间的关系?这一大一小,究竟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留着你们课后去思考去研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在阅读当中,我们如何学会质疑?为什么我要教给你们这个方法,因为我们总要离开学校,总要离开老师,自己去读的,开个玩笑,老师总是死在你们前面的。对不对,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考试的时候老师会不会在现场指导你?不会,还是要你自己去解决问题。

  好,下课,谢谢大家。向各位老师鞠个躬,感谢他们给你们一个表演的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24 , Processed in 0.0742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