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需要在场,更需要在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7 09:4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散文需要在场,更需要在心作者:王克楠博客
                                散文需要在场,更需要在心
                                        王克楠
    写作散文讲究在场,这是毫无疑问的。笔者最近看了一些在场性很强的,甚至可以称为原生态的文字,突然觉得仅仅在场还是很不够的,还需要在心,在场而不在心,写出的东西也会是“说明词”,僵死一块,毫无生气。
    说到“场”,一般的人会认为是现实的场面,这个是不完善的。说成现实的场面,还不如说“置身过彼时彼地”。我说不完善,散文对人心的介入,还有一个“精神场”,这个场和现实场面沟通以后才会形成合力。现实的场面让读者相信是真的发生过,精神的介入就打进了读者精神的深处。我想,散文对于读者的影响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笔者十分遗憾地看到,在许多的散文里,作者是到现场了,但是作者自己的“感官”却没有全部打开,不仅没有打开,而且有点麻木不仁,看到的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景物,听到的是大家都能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是大家都能闻到的气味,甚至只张大眼睛看,其它的器官并没有同时用上。一个散文作者感官活跃不活跃,也是其综合才气的组成部分。读小说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感到他的感官全部打开了。
    一个感官全部打开的人,在大自然里,听到的植物、动物、空气、云彩的立体的对话,是他们的性格和他们的温情,而不是呆滞的事物。我读过草根散文作家颜全飚的散文,里面静物的高贵,令人类惭愧,散文进入了这个境地,才是真正的散文境界,才会避免牙牙学语、拾人牙慧的尴尬,中国的现代散文才会真的活起来。也许这是需要锻炼的,正因为需要锻炼,才使得“散文家”和“会写散文”的人区别了开来。
    “找到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是许多作家一辈子寻求的事情。找了好久,就是找不到,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官全部打开。读汪曾祺先生的,读沈从文先生的,读鲁迅的,读周作人的,看几行文字就读出了每个人的微妙的味道,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前几日读曹禺先生的剧本,读到了1949年以后,仅仅有两部半,为什么?除了政治和生活的原因外,是不是和先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关呢?二十几岁就写出令整个中国戏剧界刮目相看的文字,处在表达的本能阶段,过了这一段,“理性”的东西多了,是不是独特的表达方式反而被拥堵上了呢?
    文学家在政客和有钱人看来,像是一条虫,其作用也是一条虫子。但是,文学家的内心应该像是一条龙。这条龙的本质即是:对人的尊重。在文学家中,瞿秋白是特殊的,他既是文学家,是鲁迅先生的朋友,也是政治家,主持过决定中国命运的多次重要会议。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是视死如归的;作为一个文学家,一个洞察人性秋毫的自然人,就义前写出了《多余的话》并不能掩盖他的烈士光辉。瞿秋白先生就义之前面对的是刑场,面对这个“场”,一边唱着《国际歌》就义,并写出了《多余的话》,这样的话语更是感天动地的。
    再说到“现场”,一百个人到了同样的现场,会产生一百种心灵感受。除了人的气质、审美的因素外,就是人的操守不一样。是善良,还是伪善良;是天真,还是伪天真;人性是大写明亮的,还是委琐的;是宽恕的,还是固执的;是自在,还是伪自在......这些看不见的元素都会在散文里呈现,所以说,散文这种问题最难作假。一个人的“心灵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周遭世界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心灵场”遇到了现实场,就产生了微妙的裂变,迸发出了“混沌而浑圆”的作品,我想,这是,这应该是真正的文学之源。
    真正有人格的军人,即使战死了,他的敌人也会折服。有灵魂的作品,因为回答和阐释了人类生存某一个片段的难题,即使是围攻自己的“敌人”,也会在内心里尊敬的。作家这个职业,造不出原子弹,也制作不出计算机,但可以直接参与对拯救人类的灵魂伟大工作。散文是文学体裁里的一种,余秋雨、贾平凹、刘亮成等作家显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表述方式,期望更多的具有成熟的个人表达方式的作家涌现。

   
                                   文脉和文气
                                              ——边塞读书札记之一

    又回内蒙探亲,带了许多自己的书,其实也不是自己写的书,而是2000年以后各种散文年选本,因为这些选本选了自己的散文,就珍藏了起来。
  一瓶酒放得久了,就成了老酒;一瓶醋放得久了,就成了陈醋。一篇散文放得久了,乍看,陌生化,再看,就从文行字间挑出了不少毛病。这些毛病,在当时是看不来的,大凡作者都有这样的习惯,一篇文字写出来,即以为是天下无双的好文章,觉得可以永垂不朽,其实不是这样的,三五年,甚至三两个月就朽了,我的散文大概也属于速朽之类。
  决定一篇文文章朽和不朽的,是和写作者的初衷是无关的。有关的是作者的学养和修为,是哺育文章的这些东西;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文字的基础。自2000年以后,本人暂时冷落了小说,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散文,写了三十几篇以后,渐渐误以为自己成了散文的行家里手,写散文,说散文,比较恣肆,很有一些“无知者无畏”的意思,只是近几年,方觉得越来越心虚,散文也越来越难写了。再读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散文百人百篇》,虽然自己的名字忝列在季羡林、张中行、汪曾祺、余秋雨、张承志这些闪光的名字之间,并不意味着自己和他们一起闪光了。自己是偶然地和他们相遇了。
  今天下午,内蒙古呼市大范围下雨。整个夏天无雨,骤然下雨,草原上的草笑了;窗外即是大青山——古代的阴山山脉,一片派地青葱。我的心情很好,雨中读书,别有一番风味。我开始读带来的这批书,在这批书里,最爱读的还是《百人百篇》,可以从中读到出版者的认真和公平。出版者选稿子是完全是没有私心的,如果有私心的话,那就是如何使当代最好的散文被选的上。我读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是全身心地读的,这倒不是因为先生开头的那句“出家门......”而是因为一位有责任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他写的是幽径的古藤萝,批判的是十年浩劫里的败类,“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绝不会这样的。”“我愿意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通过一篇散文,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人品,“我”时时事事在散文里呈现,季羡林先生是忧国忧民的,是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读金克木的散文《三笑记》则在中国知识分子苦中偷乐的尴尬中呈现十年浩劫的窒息。李敖的文字,精短而尖锐,他的散文与其说是描写的,不如说是议论的(也就是说是杂文)。李敖议论当代的朋友是“奢侈品”,“一个人需要朋友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耐不住寂寞”,总是给人启示的。这样的议论文字说不上太大的文采,但独立发言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有的。
  石英先生是我熟悉的一位老师,过去听他谈写作的时候多,读他的散文,一是读他刚发表在《散文百家》的历史散文,在就是读发表于2007年的《袁崇焕和菜市口》,从中读到了他的骨气和良知。写散文的,自然不全是学者和读书人,也不见得全是“专业作家”,也有普通人,在一个地方生活的时间长了,有了感情,就写出了散文,如100年前买鲁迅《彷徨》的邮局职员在得知先生仙逝后而写的纪念文字,范曾先生是书法家、画家,但是写了散文《风从哪里来》,有自然的风,也有宗教的风,最可贵的是对历史的思索。他在这篇散文里一下子追溯到西周的共和元年,说《诗经》“在教化中让人得到美感的享受”。文脉和文气来自于自然,是自然之气,只是透彻地了解自然的人,需要一点文化悟性,需要一点对自然的敬畏,需要一点简单而真纯的品质。如阿拉旦。淖尔的《八个家》写的是一块草原和草原传承给一个人的温暖。如裘山山写的《艳遇》写的不是作者自己,写得是一个人热爱西藏、热爱西藏军人的女子。
  散文里有了人格,就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了这一面,那一面也是可以隐约感觉到的,是立体的,有些散文则不然,看到这一面,那一面就看不到了,甚至有人故意炫耀某一个方面而将自己的其他方面隐藏起来了。因为散文中需要人格的高度,需要继承自古至今的文脉和文气,就使得散文成了一件难为之事。比如读这批散文年选的时候,也读到了一些勉强为文的文字,还有一些记录生活琐碎的文字,当然,并不是说这样文字不能写,不能选,而是说,这样的文字“文脉和文气”差了一些,尽管一篇散文写出来,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印象和评价,但是,有没有“文脉和文气”,总是一眼可以读出来的。
  什么是有“文脉和文气”散文的标准?我想至少是见知见识,有人格见性情的文字,是感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后者是第二位的,见知见识,有人格,见性情是最重要的。笔者这样叙述恐怕是得罪人的,任何人写东西都不会承认自己的“人格弱”,也不会承认自己的“见识浅”,人格和见识不是一日之功,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做人后作文,又扯远了,还是就此打住。


                                  《散文写作和地域限制》
                                         王克楠
    写散文的人都是在一定的时空里写作。时,即时间;空,即空间,而家乡是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一旦涉笔家乡,就有抒发不完的感情,写不完的东西。由于热爱家乡,刘亮程写了《一个人的村庄》,离开了村庄,就很难找到感觉了。
    很多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写作,在初始阶段村庄是重要的,但是最后还是要离开村庄,离开家[size=+0]乡,写作他乡发生的事情。最近我读了王聚敏先生的《朱自清的游记:是导游笔记还是文章楷模》,他对朱自清的旅游散文提出了看法,我觉得朱先生的学养和人文素质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写作的立场和态度。我想,朱先生去了那么多地方,大都是从旁观者来看外乡、外国的,因此出来的文字就不痛不痒了。一个人的肚量如果足够大的话,实在应该把地球上的所有地方当作故乡的。如果对一个外乡暂时还没有牵心潜肺的感情的话,就先培养感情,有了感情和足够的认知以后再写,千万不要写不痛不痒的东西,写作可以让人成名,也可以让人败名啊。
    我个人认为,地域不会对写作造成障碍,造成障碍的是写散文人的气质和性格。写作人有的人豪放一些,就能到西部戈壁荒滩找到荒凉的美;一个人如果细腻柔弱,就能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中找到纤细的美。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人性,人性是不分国内、国外的,凡是独裁和暴力,国内国外是一样的;凡是嫉妒和报复,国内国外也是一样的。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各国家都存在,谁也别打肿脸充胖子。
    一个人在一个地域呆惯了,会产生热爱,也会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只能写好自己所处环境里的东西,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环境把人戕害了。一个写作人的可塑性很强,能写这样的东西,也能写那样的东西;在这个环境可以写,在那个环境也可以写,只不过对经常相处的环境熟悉一些罢了。对不熟悉的环境,可以想办法进行熟悉。老年代老作协有个办法——体验生活,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错误地以为太笨,其实笨办法很解决问题,可以试验一下。一个写作人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开花结果。
    越来越体会到,一个散文写作者应该将心量放大些,放大到什么程度呢?也不是无限大,大到和自己的才华、学养相适合就行了。问题在于对自己的才华和学养判断和把握上,许多人缺乏自知之明,不是估计得大了,就是估计得小了。大了,就会弄出许多的笑话;小了,就浪费了才华,很可惜。有了比较大的心量,就会重视心理体验,而不太拘泥外在形式。比如体验佛的境界,未必非要到深山老林的一个寺院剃度(尤其是名寺院),只要有心,即使不出家,也能体量到了佛祖的崇高和博大。
    我在古城邯郸生长的城中村——河坡老街,曾经在很长时间是我写作的资源,凡是看到一个村庄,我就会想到这个河坡老街。从去年起,我渐渐学着改变自己的这个势态,因为这个城中村将要在“城市化运动”中被消失了,而我还是要写作的,就必须寻找新的村庄和新的故乡。一个人在一生中籍贯的故乡只有一个,但他心灵的故乡可以有很多。从广义上说,人是自由的,散文也是自由的,散文是人写出来的,必须先解决人的自由问题,才能解决散文的自由。散文的自由度不够,是人的自由度够不够,其中包括人对“故乡”的理解。政治家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对写散文来说,也是需要解放思想的,不解放就走不快,就会浪费许多很好的写作素材。
    我本人是写诗歌和写散文兼之的,写诗歌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文质量,这对写散文很有好处,可以躲开那些琐碎的事情。写诗歌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打开时空的限制,这对写散文也是有好处的。人困在一定的空间,肯定是走不快的。我2008年写了一部诗剧《屈原》,2010年写了集束诗歌《欧洲,我的欧洲》,在诗歌里,我把欧洲作为一个可以寄托文化深思的地方......从内心里感谢诗歌把我从一个中国的小城市引到了异域他乡,由于文化的引路,我可以达到人类的任何地方,在身体不在场的情况下理解那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写散文则受约束,散文讲究“在场性”,没有到过现场,断然不敢随便动笔的。
    此文结尾的时候,想说一下大和小,篇幅长和篇幅短的问题。大和小是相对的,文字短未必容量小,这是常识,可是真正做起来难,写散文的人,怕伸展不来手脚,总是拼命的拉长散文(我自己也写了一些长散文),最近发现长散文可以遮丑,但是也降低了散文的难度,一个人写作,也是自己和自己斗争的过程,自己和自己较劲的过程,总是写长的,写篇短的,就写不来了。不管长也好,短也好,关键是打动人心,影响人的心灵。老子的《道德经》才5000余字,足可以影响中华民族的性格,谁说短文章容量小了?
     本来是想谈谈散文和地域限制的,结果扯远了,就此打住。
                                                                   2011年9月于赵都秋雨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17 , Processed in 0.0586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