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和方法之光照亮阅读课堂 ——与朱自强教授对谈儿童文学阅读教学 儿童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曾在一次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中说:“语文课堂中的确要有光,这光是由许多光束组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光应该是儿童文学。”
朱自强教授一直致力于将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日前他在青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围绕其新书《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9月版),畅谈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读书周刊:这些年,儿童文学正在被一批有改革意识的小学语文教师有规模地引入语文阅读课。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文学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缺位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据您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朱自强:自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以后的四十年间,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有“儿童文学”字样,可见那些年是将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资源的。但是,自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始,“儿童文学”这一表述消失了。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则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倒退——连“文学”字样都不见了。从这时起,至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止,数种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读什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资源,一直语焉不详,也可以说是讳莫如深,既没有出现“文学”“儿童文学”这一表述,更没有出现具体的文学体裁。
读书周刊:上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上展开了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和质疑,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这对小学语文阅读产生了哪些影响?
朱自强: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开始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具体表现在对“文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对第一学段(1、2年级)关于“阅读”的论述里,可以看出较为清晰的儿童文学意识,而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文字量所作的明确规定,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说,十几年来小学语文引入儿童文学,逐渐重视儿童文学,除了儿童阅读推广运动所起的重要作用,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也功不可没。
读书周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受制于理论和观念的局限,有时候这二者又是隔膜的。将儿童文学用于语文教育,是如何进入您的学术视野的?
朱自强:1987年,我受教育部派遣,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研究儿童文学。与导师根本正义教授一见面,他就将学术著作《国语教育的理论和课题》《国语教育的遗产与儿童文学》送给我,这是我第一次获得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密切关联这一学术信息,因为那时国内的儿童文学学者,似乎都没有在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建立联系。
1990年、1997年我又两度赴日本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其间依然不断地获得儿童文学用于语文教育的学术信息。可以说,我后来的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意识乃至某些学术理念,都直接受到了鸟越信、古田足日、根本正义等日本学者的影响。
1999年,我当时供职的东北师范大学拟申报教育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材研发项目,我参与了项目申报,所申报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文学教育”。2000年我完成了《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一书,这本书集中呈现了我所倡导的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并强调其资源就是儿童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