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逻辑性,一个阅读教学设计不容忽视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6 08:4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逻辑性,一个阅读教学设计不容忽视的问题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过程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积累有效的思维方法。阅读教学课也只有注重逻辑性的设计,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课堂的整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往往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其环节设计大体体现一个不变的程序:1、激趣导入;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5、美点赏析;6、拓展延伸;7、创新训练。
这样六七个程序的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诚然是不错的。然而很多的课听下来以后,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板块式、环节式太明显,课堂教学缺乏整体性。“激趣导入”和“作者简介”很精彩,“拓展延伸”的内容很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语言及内涵却知之甚少,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杂乱,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很清晰的序列性。所以,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考虑问题设计及教学推进的逻辑性。
一、问题设计呈明显的逻辑思维推进模式,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使他们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教师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
正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注重逻辑的提问,它就象一根索链,每个问题都是索链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抓住他的注意力,促使他思考,这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或许就会少很多“神游象外”的学生了。
如教《岳阳楼》时,可首先让学生找出明含“异”字或暗藏“异”字的句子。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经过启发,最后找出了描写景色的句子:“朝辉夕阴,气象万千”。也暗藏着“异”字。接着可向学生提问:这千变万化的洞庭湖景色中,作者重点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图画?迁客骚人看到这两幅图画,“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又有何异?为什么?
在搞清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提问:这篇文章是怎样围绕“异”字,抽茧剥笋,步步深入,篇末见底的?
根据提问的启示,学生会很快地领悟到文章的脉络是由“景异”到“情异”,到“心异”,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进入状态的,他的兴趣被老师的链式问题激发着,想走神也难。
二、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有一个思考程序。
思考程序就是教师在面对教学例子——文本及教学对象时的思考过程。如学习课文《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当我们一看到这一文本时通过阅读就会想,诗中所写的是什么内容,题目和内容有什么联系,这一内容用什么方式传达出来的,作者写这些内容其用意是什么,诗中的“山”和“海”又怎样把作者的情愫串起来的。根据单元目标,这一课的内容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的等等。另一方面又想,诗中的内容哪些是学生企及的,凭着现有的知识就能解决的,哪些是学生可以企及但还需“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哪些是学生生活中体验过的,哪些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去体验的。假若我教学生学习这首诗其突破点又在哪里等。有了这样的思考过程,就为我们后面的教学流程设计提供了依据。然后根据这样的思考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多次朗读深刻领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情感)。2.借助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探究领会诗中表达的信念与哲理(内容)。3.联系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心中的海(拓展)。4.写自己心中关于海的故事(应用)。
三、逻辑性问题设计,必须选择好教学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与教学导入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学手段,在导引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阅读的原动力,触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对文本兴趣的作用上,两者是相同的,即教学切入点有时也具有教学导入点的功能。但从实现教学的目标,解决阅读训练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陶冶的角度来看,教学切入点是不同于教学导入点。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我通过解题导入,先注明:泊者,湖也;湖者,水汇聚之处也。那么,罗布泊,名副其实吗?但这只是一个激趣导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本文教学的切入点我定位为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的归结与分析,从而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
当然,阅读教学中并不是随意地设置一、二个问题就可以当作切入点。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构建起一个对话的平台,可以容纳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空间。切入点的设置不能脱离具体的文体和语体,更不能脱离阅读的主体——学生。
因此,我们选择教学切入点,要让学生能感受形象;设计教学切入点,要考虑到品味语言的目的;拟定教学切入点,要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四、逻辑性课堂设计,教师要真正重视“导”的作用。
阅读教学需要问题的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有序列性,不能散,不能处于同一平面,要根据内容具有一定的垂直深度。同时,也要利用课文的矛盾性设计问题,无疑处生疑,浅疑处深疑。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师在引领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苏轼做了什么了?
2、那晚苏轼为什么要去寻张怀民?
3、张怀民何许人也?(简介张怀民)
4、苏轼和张怀民两人看到什么?
5、描写月色的是哪几句?(细细分析)
6、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是哪一词反映了苏轼此刻的心境?
7、有了这样的心境,那我们如何理解苏轼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中抓住“但”、“闲人”品味内涵)
8、你认为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又如教学《老王》一文,教师设疑:
1、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他引起了杨绛的注意?
2、课文中有没有一句话表明了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呢?
3、“愧怍”是什么意思?
4、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对另一个人感到惭愧、内疚呢?
5、作品中哪些细节写出了老王的不幸?
6、你认为老王最难承受的是什么?
7、老王除了不幸以外,他同时还是怎样一个人?(幸运,并请同学说幸运在哪)
8、请同学用一句话点评杨绛。(善良)
9、杨绛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对老王产生愧怍,有必要吗?
10、杨绛是一个幸运的人吗?(介绍作者)
11、这么一个不幸的人,还真有必要对老王愧怍吗?
12、思考:面对这些善良而不幸的人,真正应该感到愧怍的是谁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在引导中,暗藏玄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不仅做到了细读字句,而且也体现出教师对整篇短文的深入理解。师生双方就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共同完成了一次学习。整堂课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对文章进行朗读、字词积累、语言赏析、中心理解等支离破碎的解读,这样的课堂教学,呈逻辑式的上升推进形式,是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的。
(陈岳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1:02 , Processed in 0.1112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