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徜徉在言语的海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7 18:4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徜徉在言语的海洋
                               ——《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断及点评
                             执教:重庆开县汉丰街道第三小学   杨  琳
                             点评:重庆开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   廖纪元
  【片断一】
    师:想想课题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从课题的关键词,你能推想这篇课文主要会写什么吗?
    生:我想关键词应该是“与”。从课题的关键词看,这篇课文应该写和海鸥之间发生的事。
    生:我觉得关键词也应该是“与”,课文应该写重点写老人为海鸥做的事和海鸥为老人做的事。
    师:是的,课题中的关键词不是老人,也不是海鸥,而是“与”。所以文章既要写“老人对海鸥”,也要写“海鸥对老人”,这样才合题意。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按这两部分来写的。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
   【点评】题为文之眼。教者在寻常的题目上着力,抓住一个“与”字,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结构,暗含谋篇布局之写作指导于常态中,于无痕处。
   【片断二】
    师:请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一边巡视,一边提示学习方法:默读时,不做声,速度快,读后又思考,这是默读的最佳状态。)
    生: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二自然段。“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我从“每天”、“ 二十余里”、“赶到”、“只是”这些词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想想啊!“ 二十余里”是一个不小的距离,而且是从城郊每天都要赶到翠湖,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所以从这段话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就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
    师: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接着说。
    生: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我从“很小心”、“退开”感受到老人生怕让海鸥受到惊吓,动作很轻,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
    师:我明白了,你是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来体会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板书:动作)
    师:除了喂海鸥的动作,还从老人的哪些方面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呢?
    生: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这些有趣的名字我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和爱。海鸥毕竟是鸟儿,而老人赋予了它人的名字,老人已经把它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了,所以我认为从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里我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感受真独特,抓住老人呼唤海鸥的语言来体会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板书:语言)
    师:像刚才这位同学读这段文字一样,声音有高有低,有轻有重,这就叫抑扬顿挫。大家想不想学着老人一样,来抑扬顿挫的叫叫海鸥。
    生:想。(生抑扬顿挫再读这段话)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读得多动情啊!孩子们,咱们也一起来亲昵的呼唤这些可爱的海鸥们吧!
    生:(齐读)在海鸥的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这哪里是叫唤啊!这分明是一首动听的歌呢!同学们,除了从老人的动作、语言你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还从老人的哪些方面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呢?
    生: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师:好,读这句话的时候,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是“褪色”。
    师: “褪色”,在这句话中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非常感动,因为老人的衣服这么朴素。
    生:我深受感动,老人宁可自己穿得朴素一些,也要喂海鸥好吃的。
    师:好,你这个“宁可……也……”用得非常好,说得多好!谁还想说?
    生:老人对海鸥是无私的。我从网上了解到这样一份资料:吴庆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资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来了给海鸥买吃的。他平时几乎舍不得花1分钱坐公交车,4元5角一斤的饼干,他却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吃。10多年来,他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这充分说明,老人对海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它是人类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最和谐、最美丽的一副画面。
    师:能结合网上的资料,来理解文中的句子,多深刻,多独特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中,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作文时,同一个词语用多了,就会觉得重复、累赘。而在写老人衣着的这一句话中却出现了三个“褪色”,你觉得是重复吗?
    生:不重复。
    师:为什么?
    生:这里的三个褪色,更加突出老人喂海鸥时间的长久,更突出老人生活的节俭。
    师:看来,这就是作者用词之妙啊!
    师:刚才,我们是从老人的哪个方面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的?
    生:老人的衣着。
    师:对,从老人的朴素的衣着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板书:衣着)老人宁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也要把钱节约出来给海鸥。
    师:除了从老人的动作、语言、衣着,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你还从老人的哪些方面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呢?
    生:请大家看第十自然段:“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生动”一词写出了老人的神态。我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很深,一谈起海鸥就有说不完的话,数不尽的欢乐。
    师: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折射出了老人对海鸥深深地爱。写老人神态的句子还有吗?
    生:“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这也是一处神态描写。从“企盼”一词我读懂了他多么想和海鸥一起到滇池去过夜啊!因为他一个人太孤单了,老人多么想每时每刻和海鸥相伴。
    师:这都是老人对海鸥的眷恋,对海鸥的寄托,对海鸥无怨无悔的爱!从描写老人的神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那片深情。(板书:神态)
    师:是啊,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喂海鸥的细微动作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对海鸥亲昵的语言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褪色的衣着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生动的眼神里。
    师:同学们,老人仅仅是在我看到的这个冬日来这样对待海鸥吗?
    生:不是。
    师:(投影出示,生齐读:“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多少个日子呀!在这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老人会遇到些什么情况呢?(投影出示: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即使风雨交加 ),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就算大雪纷飞 ),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 哪怕重病缠身  ),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
   【点评】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也就是说,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杨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语语悟其神”:引领学生通过“每天”、“只是”、“亲昵”、“抑扬顿挫”、“很小心”、“褪色”、“企盼”、“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等词句,一步步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从老人的衣着、动作、语言、神态中,一层层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浓浓亲情。教学也从“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
   【片断三】
    师:请你静静的阅读14~19段,划出让你感到意外的句子。用心读读这些话,海鸥的哪些举动最让你感动,作上记号,反复朗读,看谁最能用朗读打动我们。
    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海鸥在鸣叫什么?
    生:老人,你今天怎么没给我带饼干丁儿呢?我饿极了。
    生:老人,你怎么没来啊?难道是你不喜欢我们了吗?我们是不是惹你生气了啊?
    师:海鸥现在真正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
    生:没有。海鸥只是感到惊讶,从“像”字可以看出来。
    师:把惊讶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生:(齐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后来,海鸥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又是怎么做的?
    生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你曾在哪见过类似的情景?
    生:去年,我奶奶去世了,所有的晚辈都站在奶奶的灵前肃立,哀悼。
    师:你当时心情怎样?
    生:很悲伤。
    师:是呀,海鸥们像儿女一样为老人送葬,海鸥失去了亲人,心情十分沉重,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
    生: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你的朗读使我的心情更加沉重。我想大家的心情也是很沉重的,让我们带着你这种心情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叫做品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能继续使用它。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从这段话体会到什么?
    生:从这段话我体会到海鸥是多么的留念和舍不得老人。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是从两个“扑”字体会到的。它们是“扑”过去,不是飞过去,也不是跑过去,可以看出,海鸥们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呀!
    师:这时海鸥又在鸣叫什么?
    生:老人啊!你不要走啊!哪怕我多看你一分钟,我心里也踏实。
    生:老人啊!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以后我们就再也吃不到饼干丁了,你不要走啊!你不要丢下我们不管啊!
    师:海鸥是多么的舍不得老人啊!让我们把这舍不得放进句子中,用心的读读这句话。
    生: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的举动真让我们感动,我想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更感动了你,你也来读读。
    生: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点评】杨老师让学生品读课文,怎么品?品海鸥在“鸣叫什么”、品为什么用“扑”不用“飞”。品读的过程就是品味语言文字意蕴的过程,就是透过语言触摸情感的过程,就是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杨老师让学生边品边读,读中品,品中读,以读代讲,所感所悟,尽在读中,其实是引导学生在美读:激越处还它个激越,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片断四】
    师:当我们不得不把遗像带走,海鸥们还会做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可海鸥的眷念震撼了作者的心,让作者不忍再写下去了,此时得一切都化在了泪珠似的省略号中。同学们,请你拿出笔,将作者无法言说的情感倾诉出来。(屏幕出示):
    1、海鸥们还会做出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2、假如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此时你会诉说些什么?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呢?
    3、假如你是旁观者中的一员,此时你会诉说些什么?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1:这时天空碧蓝,周围没有一丝嘈杂声,唯一能听到得见的就是从大海周围传来的一声声哀叫,海鸥们疯狂地拍打着翅膀。“独脚”知道已经无法挽留老人了,他一头扎进了深海中。(生哭了)
    师:独脚选择了以死抗争。可你知道吗?老人的举动已经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一定还会有人来照顾你们的,你要好好活下去,善待生命。好吗?
生:好!(慢慢擦干了眼泪,把写在“海鸥”形纸上的话贴在“老人”的四周)
    生2:老人,你知道吗?我就是那可爱的“公主”。我知道,你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我。可是你怎么这么急就离我们远去呢?你为何不带着我一起走呢?老人,如果可以,请你转告上帝,让上帝把你我都带走吧!
    师:老人已经走了,让我们在这里对九泉下的老人说一声:“您安息吧!”(生把写在“海鸥”上的话贴在“老人“身旁)
    生3:爷爷,你别走,别丢下我们不管啊!这么多年来,你每天都会给我们带饼干丁,我们已经成了最亲的亲人。我知道,你在我们背后默默地付出了很多,宁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也不让我们受饿。然而,你就这么狠心丢下我们独自去了。爷爷,你别走,让我们再好好看你一眼吧。爷——爷,你——别——走。(全班都感动哭了)
    师: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地活着,让爷爷放心的去吧!(生把写在“海鸥”上的话贴在“老人”身旁。学生写在“海鸥”上的话连缀成一幅飞翔的鸥群。)
   【点评】课文用三个自然段写了海鸥看到老人遗像时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一罗列。同时,行文至此,情感达到沸点,已无法言说,也无需多说。但我们在教学时,恰恰要捕捉住这些“空白”,将“欲辩”已忘之“言”呈现。杨老师就巧妙地抓住了含有无限意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将无法言说的事、无法倾诉的情写出来,既让学生已动之情得以倾泻,更是拓宽了文本的场,使文本从多角度得到拓展。而这个拓展性的“写”与文本本身、与阅读教学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相互完善,相互促进。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把写挤进课堂”的呼声转化为了行动,但这好不容易“挤”进课堂的“写”,很多时候却是为写而写,与教学内容、情境油水分离,写也逐渐变成了课堂中的鸡肋。真正要使这“挤”进课堂的“写”有实效性,必须紧扣文本,为丰满文本而写、为拓展文本而写、为深化文本而写、为迁移文本而写,使文本更有厚度、宽度、深度、高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9:29 , Processed in 0.1229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