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的语文,一定有好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7 19:2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的语文,一定有好的故事
                         (此文系在全国“用故事点亮语文”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片段,
                北京超越速录公司整理,谨此致谢!本文将刊发在《语文建设》杂志2011年第八期)
                                             李振村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美国小伙子,名叫埃德蒙,他妻子是中国留美的博士生,是我的朋友,有一年,夫妻两人一起来上海旅游,我在一间酒店接待了他们。
在酒店包房刚刚落座,埃德蒙就十分认真地看着我,嘀嘀咕咕讲了一段话,他妻子和我妻子都哈哈大笑,我不懂英语,妻子就翻译给我听,原来是一个笑话。我也被逗笑了。埃德蒙显然很开心,哇哩哇啦又讲了一段话,她们几个又哈哈大笑,然后翻译给我,又是一个笑话,我捧腹大笑。待我笑完,小伙子又在那儿讲了一通,我心想,举一反三啊,这肯定又是一个笑话,于是我说:“你们不用翻译了,我先笑完再说吧,哈哈哈……”
笑完了以后,我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我说:“埃德蒙,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刚刚坐下不到15分钟,酒菜都还没有上来,我们一点也不熟悉,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讲故事?”埃德蒙瞪大了眼睛,非常认真地说:“正是因为我第一次跟你见面,我们一点也不熟悉,我特别希望你能接纳我、喜欢我,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所以我要先用幽默故事打动你,让你开心,你开心了,不就接纳我了吗……”
我忍不住频频点头,真是太有道理了,这个小伙子真的是蛮可爱的。
   我在设想:假如他一见面,端起酒杯,就庄严地说:“尊敬的李老师,让我们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我大概就不会这么喜欢他了。因为这种官腔官调,谁都讨厌。这个小伙子引我遐想:美国是不是特别盛行故事文化?
一年以后,我有机会到美国小住月余,发现果然如此。
在纽约曼哈顿的大街上,我跟爱人漫步,忽然两个小姑娘迎上来,微笑着问我们:“你们幸福吗?”我吓了一跳,不知对方什么意思。但是见她们一脸真诚,好像并无恶意,于是回答:“很幸福啊。”她们的脸上马上绽放出很灿烂的笑容,“你知道你为什么幸福吗?”我摇头,她们说:“因为上帝在帮助你!有了上帝庇佑,所以说你幸福。”接着她们就开始给我们讲上帝的故事。
虽然我不信上帝,但我依然十分感动,为了她们的真诚,也为了她们这种传递宗教思想的独特方式。后来我发现,这种通过讲故事来传播思想的方式,在美国各个领域比比皆是,从宗教人士到政治人物到专家学者,都很擅长。
为什么美国人的文化渗透力这么强,不仅仅因为美国强大,还因为他们特别善于用故事说话。在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的一条街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亭子,任何人都可以进去讲一个你喜欢的故事,然后自动传播到互联网去,供全美国人民分享。美国每年有好个故事大会,专门比赛讲故事。你再看美国的大片,美国的动漫,美国的电视,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把美国人的价值观、把美国精神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可见,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不是由概念传承的,而是由故事传播的。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故事啊。语文教材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着关于语文的各种知识,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富有故事感的课堂,把孩子们引入语文的世界。一本好的语文教科书,一定汇集了很多经典故事;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定非常善于讲故事。所以说,我们今天应该确立这样一种语文教育理念:好的语文,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要把语文转化为“故事”,教师一定要具备 “故事素养”。
故事素养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老师要有故事储备。
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他一定会为自己储备至少几百个故事:文学家的故事,名人大家读书写作的故事,与课文相关的听说读写故事,汉字故事,成语故事,古诗词故事……这些故事,烂熟于心,信手拈来,随时随地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情趣盎然,活泼多姿,引人入胜。上海松江中山小学的谈永康老师,每节课都拿出三分钟,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他成了最受孩子欢迎的语文老师,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
故事哪里来?答案很简单,读书。广泛的阅读,是故事储备最直接的来源。
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仅善于从阅读中积累故事,更要善于从自己鲜活的课堂里,从自己的学生中,从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观察、搜集、提取各种故事,这些故事较之于前一种故事,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活泼有趣,更天然生态,更接近儿童的心灵,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一位优秀老师,一定有着敏锐的故事意识,善于随时随地发现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素养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老师要善于运用故事的方式解决各种课堂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老师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每节课都要不停地给孩子讲故事?
当然不是!
故事的背后是形象,是情感,是细节,是趣味,这是故事的四大元素。掌握了这四个元素,即便不是真的讲一个故事,你的课堂同样可以洋溢着“故事”的味道,为孩子所喜闻乐见。
有一年,我跟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到温州一所学校去,贾老师执教《惊弓之鸟》,其中,更羸的“羸”字很难写,他找了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写,小朋友要么写成一堆,要么摊开了一片,都不好看。
贾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看贾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这个字结构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要想和谐,怎么办?那就需要每个成员都谦让、宽容。你看,这个‘亡’字头,很谦让,把自己的身体压扁一些,少占空间,这个‘口’也向‘亡’学习,努力扁一些,‘月’‘羊’‘凡’很受感动,也都赶紧把身体收缩一点,变得瘦长一些。仅仅谦让还不行,大家还要好好团结在一起……”
贾老师一边这样形象地讲述,一边板书,最后一个美丽大方的字诞生在黑板上,孩子们都笑了。贾老师说:“写字是这样,在班级里、在家庭中生活也要这样。”
你看,贾老师并没有讲故事,但是他的这个教学环节,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精神,富有情感色彩,这就是用故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故事。这样的教学,不但教给了方法,而且传递了人文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故事素养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一位语文老师一定善于用故事来弥补课文的缺陷。
一篇课文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一个好故事。课文内容无论多么健康向上,多么思想正确,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孩子不喜欢读,那就算不上一篇好课文。
    有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是《在大海中永生》,记录的是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事情,编者的意图很清楚,是要借此树立邓爷爷在孩子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培养孩子们对邓爷爷的感情,可是,全篇课文充满了宏大语汇,诸如“……机舱内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用自己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这种空洞的概念化的语言,这种“大词”,让七八岁的娃娃怎么理解?
这样的课文我们如何让孩子接纳它,如何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这就考验一个老师的故事素养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在处理这篇教材时,就巧妙地借助于故事的方式,来弥补教材的缺陷。她让孩子们先自己读两遍课文,然后问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自然说不出来。好,孩子们,先把课文放一放,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一听讲故事,每个孩子都眼睛放光——哪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呢?
武老师从邓小平的百色起义开始,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起几伏,讲到改革开放,讲到一国两制……当然,她都是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说话,没有说空话。到最后,武老师说: “老师来自河南,那个时候老师家里很穷,老师小的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穿花裙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今天,大家每个女同学都有数不清的花裙子,每个男同学都有各种玩具,我们生活得这么幸福,这都是邓爷爷的功劳……”讲到这里,老师哽咽了,孩子们也眼含热泪,在这个基础上,师生重新再来读这篇课文,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孩子们读得投入,读得动情,因为他们有了情感的支撑和铺垫
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存在没有汽车的伟大时代,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时代!
我要说的是:人类存在没有多媒体的伟大教育,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教育!
学会用故事说话,学会把语文变成“故事”,这是让自己成为伟大教师的基本前提。
(作者系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9:32:52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快不得
(在杭州的讲座片段实录)
李振村
现在中国社会非常浮躁,做生意的人渴望一夜暴富,搞艺术的人渴望一夜成名,当官的恨不得一步登天……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大家都忙碌劳累不堪。像我们的黄金周,商家恨不得24小时变成48小时,恨不得1个小时变成120分钟,抓紧了每分每秒拼命地赚钱,恨不得把一辈子的钱在一个十一黄金周挣满,结果把生活质量搞得很差。欧洲很多国家到了节假日,商店是不开门的,人家在节假日里要休息,要和家人团聚,要外出旅游,他们更喜欢过一种慢生活,过得很滋润。
在这样一种浮躁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众人一齐呐喊要提高效率,恨不得让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神童,读书破万卷,一夜之间成为作家,下笔如有神,一夜之间成为书法家……
我们忘了,生命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来都需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慢慢成长。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东北的大米为什么比江南的大米好吃?因为气温低,水稻生长缓慢。
中国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到处都在搞建筑。我一个朋友,定居英国,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说:“我感觉中国真的很神奇,我去年来的时候,我住的地方一个别墅小区刚破土动工,到第二年我再回来都已经入住啦,盖得真是神速!要在英国啊,盖这样一个小别墅,没有几年是盖不完的。工人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然后呢,那一块砖,端量来端量去,要端量好久才能砌上。”
我不解啊:“一个小别墅也要5年?”
朋友非常肯定地说:“对啊,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是这个样子,一座大楼能盖10年、20年。”
后来我看到一个材料,证实了朋友的说法,意大利罗马有个大教堂,盖了整整150年。结果是什么呢?人家的建筑50年以后、100年以后、500年以后,依然是如此的坚固。我们神速建起来的大楼,几年之后就成了危房。上海黄浦江上有座著名的外白渡桥,是英国人建的一个大铁桥,已经150年历史了,仍然用得好好的,很坚实。有一天,上海市政府就收到了英国一家建筑公司的来函,说这座外白渡桥是我公司于某某年建造的,现在已经使用150年了,超过使用期限了,建议拆除,如不拆除,出了什么问题,我公司概不负责。150年了,人家依然把一座普通的铁桥挂记着。只有这种工作态度才能造就千秋大业。上海市政府专门把外白渡桥做了整体拆除,拆除到一个造船厂,整体维修,然后原封不动地运回来装上。
孩子的语文能力是最需要慢功夫的,字要让孩子一个一个地写,书要让孩子一页一页地读,作文要让孩子一点一点地练习,慢慢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阅历,语文素养逐渐就提升上去了,绝对不能着急。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熏锅底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崭新的锅,你要把这个锅底弄黑,必须一点点地烧上半年以后,黑的锅底你就再也擦不掉了。语文的素养形成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孩子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泡。
大约1992年,我曾经报道了一个“快速作文”的教改典型,相当长时间,我都为自己发现和推出的这个典型而洋洋得意。那所学校的孩子经过训练后,可以接受当场命题当场快速写作的测试。这个典型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大家都赶过去学习,一年接待了数万人次的参观。但今天回过头来反思,我感觉这个实验里面多少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我重新找出我当初采访的那些孩子的作文,我发现有几个特点:第一,作文结构都比较完整,几十个孩子基本一致;第二,语言风格都差不多;第三,都特别善于引用名人名言,几乎形成了一个套路:到了该引用名言的时候,孩子们引用的名言都差不多。这种快速作文训练,其实是把孩子的思维形成一个框架,你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他都能套到这个框架里来应对。
我在想,经历过这种训练的孩子,他今后真的会写文章了吗?他真的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了吗?他能够用文章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吗?我感觉未必,学生的思维被固话,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没有了,儿童的情趣没有了,剩下的是作文的框架和模式。这种训练,到最后很可能是让孩子厌恶作文。
今天,很多人都已经深深地认识到,作文的能力其实是没有办法速成的。为什么说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迄今为止没有培养出一个伟大的作家?你让作家讲讲他成长的经历,没有一个会说,我的写作能力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培养出来的,没有的。都是自己大量读书、大量练笔,都是在经历丰富的生活体验之后,最终才成为了作家,成为了诗人。
说到这里,可能老师们就要问了,那么作为语文教育,最要紧是做什么呢?
我认为,语文教育最要紧的是给孩子打下一个语言发展的基础,给他一个扎实丰厚的语言积累。既然是基础,既然是积累,那么就必须强调一个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磨练。这个世界绝对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一夜之间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语文学习的高手。
所以说呢,我们的课堂需要一种安静的氛围,不要那么着急,不要那么急躁,不要一个劲儿驱赶着孩子快点阅读、快点思考、快点表达,快快快,看谁的小手举得快……
千万不要形成一种很急躁的学语文的氛围,要让孩子有一种感觉,语文的学习是优雅从容的,是奇思妙想的,是诗情画意的,是花前月下的。花前月下是什么?花前月下是谈情说爱的境界,谈情说爱是不能讲效率的,不能今天见了面,明天就结婚,那这个婚姻可能长久不了。谈情说爱需要拿出时间,拿出情感,拿出耐心,慢慢地品味,慢慢地磨合。我们要让孩子带着深情、带着眷恋、带着耐心,徜徉在语言的花前月下,感受语言的美妙神奇,不断与语言磨合,不断培养跟语言的亲密感情。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据专家研究,一种习惯,至少重复26次才能形成,而且这26次的重复还要有一个不断回环巩固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了。
所以说,我们要让语文学习慢下来,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经历完整的童年、少年、青年,让孩子过一种健康的教育慢生活,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长大。
当然,慢,绝不是不求效率,这是两个概念,慢的本质是对规律的尊重;慢,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境界。所以日本佐藤学这样讲,“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7 19:33:36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育的根本在哪里
李振村
    2月13号,整个冬天都没下雪的泉城济南,迎来了2011年的第一场雪。柳絮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在黄昏里无声地扑向大地。干燥的城市,顿时变得润泽起来。
    大明湖畔,一间临湖的餐厅。袅袅茶香里,几位老师与我开始了泉城夜话。
    小林:“李老师,你感觉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忽略了根本!要让一棵树长得高大繁茂,本应在根部下工夫,现在大家却一个劲儿朝着枝叶使劲。”
    小汪:“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呢?比如一年级的基本任务是识字,我抓牢了它,是否就是抓住了一年级教学的根本呢?”
    小林:“我认为是的。语文教学越改越复杂,多媒体、表演、游戏、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各种手段都用上了,课堂很热闹,但也很浮躁,基本功的训练不扎实,花了大气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提高多少,甚至连最基本的书写也没解决好,字越写越难看,这不就是放弃了根本吗?”
    我:“是啊,如果低年级连识字都过不了关,其他问题解决得再好,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完善的。但如果认为抓住了这些语文基本功训练,就是抓住了根本,这种理解也还是比较浅薄的。”
    众皆沉思不语。
    我:“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实际上就是在寻找语文教育的根本。但寻根出了偏差。比如阅读教学,过去很多人重在研究课文说了什么,现在很多人强调要关注课文怎么说,也就是要由教内容向教言语形式上过渡。这依然没有抵达根本。试问:是不是学生掌握了言语形式的密码,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
    窗外的雪花愈加密集,大明湖淹没在茫茫雪雾里。
    我:“如果母语教育不能在童稚的心灵里播下对母语的热爱,不能引发学生对母语的深深迷恋,不能让学生成为母语的粉丝,那么他们在语文技巧层面无论达到多高的水平,还是没有抓住根本!”
    众人注视我的眼神发出了共同的疑惑:那究竟什么才是语文的根本?你是不是把语文弄得过于玄妙了?
    我:“就拿低年级来说吧,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要想让孩子过识字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老师没有引导孩子去发现、感受汉字之美,没有留下汉字的故事,没有让孩子喜欢上汉字,这就是没有抓住根本。试想,一个在被逼迫状态下解决了识字问题的孩子,一个提起汉字就厌烦的孩子,将来怎么会喜欢自己的母语?又怎么会喜欢主动学习语文?”
    我:“一位移民欧洲的中国女士,每次回国都要去看书法展。她说,我精通英文、德文、法文,还是感觉汉字最美,一个个汉字排列在一起,细细欣赏,就是一幅幅次第展开的画啊!她的感受得益于她的小学老师:老师喜欢像画图一样画出一个个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篆体形状,孩子们都照样子画着玩……”
    我:“再拿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吧,单纯让学生理解把握一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特点是不是就抓住根本了?显然还差一步。只有当学生理解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理解到文章语言的言外之旨、弦外之音,品味到这篇文本语言美妙之处,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并深受感动或者启迪……此时才能说我们接近了语文的根本。”
    我:“还有作文,掌握一两种写作技巧是不难的,难的就是让学生对写作充满热情和自信,像玩游戏一样来玩语言文字。”
    小林:“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唤起孩子对母语的向往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表达技巧、学习写作文的各种策略,都要考虑如何诱发、培育学生对语文的挚爱!”
    我:“说得好啊,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体现在对这门学科的情感和态度上,缺失了这一点,就意味着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有了热爱,一切才有可能!”
    雪停了。从窗子望出去,远处的楼宇,近旁的明湖,湖畔的杨柳,粉妆玉砌,浑然一体,天地间通透明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5:56 , Processed in 0.1308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