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语文,一定有好的故事 (此文系在全国“用故事点亮语文”大会上的演讲实录片段, 北京超越速录公司整理,谨此致谢!本文将刊发在《语文建设》杂志2011年第八期) 李振村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美国小伙子,名叫埃德蒙,他妻子是中国留美的博士生,是我的朋友,有一年,夫妻两人一起来上海旅游,我在一间酒店接待了他们。 在酒店包房刚刚落座,埃德蒙就十分认真地看着我,嘀嘀咕咕讲了一段话,他妻子和我妻子都哈哈大笑,我不懂英语,妻子就翻译给我听,原来是一个笑话。我也被逗笑了。埃德蒙显然很开心,哇哩哇啦又讲了一段话,她们几个又哈哈大笑,然后翻译给我,又是一个笑话,我捧腹大笑。待我笑完,小伙子又在那儿讲了一通,我心想,举一反三啊,这肯定又是一个笑话,于是我说:“你们不用翻译了,我先笑完再说吧,哈哈哈……” 笑完了以后,我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我说:“埃德蒙,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刚刚坐下不到15分钟,酒菜都还没有上来,我们一点也不熟悉,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讲故事?”埃德蒙瞪大了眼睛,非常认真地说:“正是因为我第一次跟你见面,我们一点也不熟悉,我特别希望你能接纳我、喜欢我,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所以我要先用幽默故事打动你,让你开心,你开心了,不就接纳我了吗……” 我忍不住频频点头,真是太有道理了,这个小伙子真的是蛮可爱的。 我在设想:假如他一见面,端起酒杯,就庄严地说:“尊敬的李老师,让我们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我大概就不会这么喜欢他了。因为这种官腔官调,谁都讨厌。这个小伙子引我遐想:美国是不是特别盛行故事文化? 一年以后,我有机会到美国小住月余,发现果然如此。 在纽约曼哈顿的大街上,我跟爱人漫步,忽然两个小姑娘迎上来,微笑着问我们:“你们幸福吗?”我吓了一跳,不知对方什么意思。但是见她们一脸真诚,好像并无恶意,于是回答:“很幸福啊。”她们的脸上马上绽放出很灿烂的笑容,“你知道你为什么幸福吗?”我摇头,她们说:“因为上帝在帮助你!有了上帝庇佑,所以说你幸福。”接着她们就开始给我们讲上帝的故事。 虽然我不信上帝,但我依然十分感动,为了她们的真诚,也为了她们这种传递宗教思想的独特方式。后来我发现,这种通过讲故事来传播思想的方式,在美国各个领域比比皆是,从宗教人士到政治人物到专家学者,都很擅长。 为什么美国人的文化渗透力这么强,不仅仅因为美国强大,还因为他们特别善于用故事说话。在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的一条街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亭子,任何人都可以进去讲一个你喜欢的故事,然后自动传播到互联网去,供全美国人民分享。美国每年有好个故事大会,专门比赛讲故事。你再看美国的大片,美国的动漫,美国的电视,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把美国人的价值观、把美国精神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可见,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不是由概念传承的,而是由故事传播的。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故事啊。语文教材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向孩子们传递着关于语文的各种知识,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富有故事感的课堂,把孩子们引入语文的世界。一本好的语文教科书,一定汇集了很多经典故事;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定非常善于讲故事。所以说,我们今天应该确立这样一种语文教育理念:好的语文,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要把语文转化为“故事”,教师一定要具备 “故事素养”。 故事素养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老师要有故事储备。 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他一定会为自己储备至少几百个故事:文学家的故事,名人大家读书写作的故事,与课文相关的听说读写故事,汉字故事,成语故事,古诗词故事……这些故事,烂熟于心,信手拈来,随时随地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情趣盎然,活泼多姿,引人入胜。上海松江中山小学的谈永康老师,每节课都拿出三分钟,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孩子们喜欢的不得了,他成了最受孩子欢迎的语文老师,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 故事哪里来?答案很简单,读书。广泛的阅读,是故事储备最直接的来源。 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仅善于从阅读中积累故事,更要善于从自己鲜活的课堂里,从自己的学生中,从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观察、搜集、提取各种故事,这些故事较之于前一种故事,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活泼有趣,更天然生态,更接近儿童的心灵,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一位优秀老师,一定有着敏锐的故事意识,善于随时随地发现教育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素养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老师要善于运用故事的方式解决各种课堂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老师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每节课都要不停地给孩子讲故事? 当然不是! 故事的背后是形象,是情感,是细节,是趣味,这是故事的四大元素。掌握了这四个元素,即便不是真的讲一个故事,你的课堂同样可以洋溢着“故事”的味道,为孩子所喜闻乐见。 有一年,我跟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到温州一所学校去,贾老师执教《惊弓之鸟》,其中,更羸的“羸”字很难写,他找了几个小朋友上黑板来写,小朋友要么写成一堆,要么摊开了一片,都不好看。 贾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看贾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这个字结构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要想和谐,怎么办?那就需要每个成员都谦让、宽容。你看,这个‘亡’字头,很谦让,把自己的身体压扁一些,少占空间,这个‘口’也向‘亡’学习,努力扁一些,‘月’‘羊’‘凡’很受感动,也都赶紧把身体收缩一点,变得瘦长一些。仅仅谦让还不行,大家还要好好团结在一起……” 贾老师一边这样形象地讲述,一边板书,最后一个美丽大方的字诞生在黑板上,孩子们都笑了。贾老师说:“写字是这样,在班级里、在家庭中生活也要这样。” 你看,贾老师并没有讲故事,但是他的这个教学环节,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精神,富有情感色彩,这就是用故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故事。这样的教学,不但教给了方法,而且传递了人文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故事素养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一位语文老师一定善于用故事来弥补课文的缺陷。 一篇课文好不好,就看它是不是一个好故事。课文内容无论多么健康向上,多么思想正确,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孩子不喜欢读,那就算不上一篇好课文。 有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题目是《在大海中永生》,记录的是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事情,编者的意图很清楚,是要借此树立邓爷爷在孩子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培养孩子们对邓爷爷的感情,可是,全篇课文充满了宏大语汇,诸如“……机舱内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用自己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这种空洞的概念化的语言,这种“大词”,让七八岁的娃娃怎么理解? 这样的课文我们如何让孩子接纳它,如何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这就考验一个老师的故事素养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在处理这篇教材时,就巧妙地借助于故事的方式,来弥补教材的缺陷。她让孩子们先自己读两遍课文,然后问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们自然说不出来。好,孩子们,先把课文放一放,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一听讲故事,每个孩子都眼睛放光——哪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呢? 武老师从邓小平的百色起义开始,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起几伏,讲到改革开放,讲到一国两制……当然,她都是用一个个小故事来说话,没有说空话。到最后,武老师说: “老师来自河南,那个时候老师家里很穷,老师小的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穿花裙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今天,大家每个女同学都有数不清的花裙子,每个男同学都有各种玩具,我们生活得这么幸福,这都是邓爷爷的功劳……”讲到这里,老师哽咽了,孩子们也眼含热泪,在这个基础上,师生重新再来读这篇课文,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孩子们读得投入,读得动情,因为他们有了情感的支撑和铺垫 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存在没有汽车的伟大时代,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时代! 我要说的是:人类存在没有多媒体的伟大教育,但是人类不存在没有故事的伟大教育! 学会用故事说话,学会把语文变成“故事”,这是让自己成为伟大教师的基本前提。 (作者系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