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单背后的深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27 00:3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单背后的深刻

            ——不要误读了韩兴娥

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   刘显洋

    2010年1月23日,2009-2010学年度寒假的第一天。从9月1日开学到1月22日,整整忙了一个学期。学校在8月25日才交到手中,干部、教师共17人加班加点打扫卫生、布置环境,到现在都回忆不起来2009年的酷暑是怎么过来的。开学前大大小小的事情排着队,已经让你无暇关注天气了,脑子里全是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虽然忙,有一件事我始终没有忘,那就是给老师们购书。8月14日,一个酷热难耐的下午,全体教师到临时办公地点——花城物业车位销售中心(那是我们学校放飞梦想的起点)布置8月22日家长会工作。同时给老师发了十几本书。其中就有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我手中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是兴娥出版后寄给我的,拿到手我就“踏上阅读快车道”了。因为假期中正好应宋庆龄基金会的委派,到成都给一个校长班讲课。校长们来自5个省份,将近500人。我从8月17日出发到8月19日回京,来去三天,随身就带着《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无事便读,回来时基本读毕,甚为感慨。
    认识兴娥老师是在2006年的春季。当时《中国教育报》有大幅介绍她语文课改成功经验的文章,读罢非常激动,于是贸然联系。之后我曾两次带干部、教师赴山东潍坊青年路小学听课。一个普通的学校,一个普通的老师,一群普通的孩子,却成就了一项神奇的事业。语文课上孩子们那充满灵性的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举手投足温文尔雅又充满自信,真叫人不敢相信那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
    而兴娥老师的朴实与真诚,简单而内敛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之后,我们便尝试在学校开展阅读活动。但2007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调离了工作11年的南宫中心小学,到北京小学挂职学习,为我新的学校——北京小学丰台分校做开学的筹备。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她的课改实验。期间,2007年8月,兴娥老师来北京编著一套丛书,我们在北城的一家宾馆小聚。也正是在2007年,兴娥调到了北海学校工作,又在新的岗位上继续着她的事业。彼此间的联系就是节日的短信问候,也是我给她发的多,她给我回的少。她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一切都在心里。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能够带着我的教师进行课内海量阅读的实验,正好几个校长朋友也有些想法,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去山东听兴娥的课,但计划一直没有实现。今年元月14日上午,突然接到兴娥的电话,说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请她来讲座,她和十一学校沟通,我们老师可以去听。得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对于韩老师我是了解的,也就是李希贵这样的校长请她来讲座,她才肯答应。这倒不是因为她多么难请,而是因为她不愿抛头露面,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
    既然来北京了,我就要尽朋友之谊了:请她来学校传授真经!
    于是提出要求,她答应得也比较爽快!
    我们学校是新建校,一共才18个教职工,一个人给18个人讲,实在是浪费资源,于是我通知了十几位志同的校长,大家都争先派老师来听讲座。
    元月23日,北京依然寒冷,讲座却如期进行。两个半小时,兴娥把经验娓娓道来。和2006年相比,在沉稳、大气中又多了些许诙谐。
    听了讲座之后,很多校长都买了兴娥的书让老师们读,老师们更是热议她的经验,心向往之!
    但是,我发现有一个苗头,一种误读:认为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很简单!从这几年的学习和读兴娥的书,她的做法确实是人人可为,校校可仿!可是如果我们更深一步思考,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真的那么简单吗?它简单在何处?
    于是我有了一个疑问:如果说它简单,那么简单的背后是什么?结论是——简单的背后是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在教育思想。
    课内海量阅读绝不仅仅是一种方法,看似简便易做的方法背后,深涵的是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尊重、包容、激励、等待……所有的行为都是教育思想的体现,都是对孩子的爱的表现!6年的坚守,成全了每一个学生。
    二、深刻在对教材的创造性的把握和使用。
读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兴娥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整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一种创造。
    三、深刻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
课内海量阅读毕六年之功,以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循序渐进,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
    四、深刻在宁静与执着。
    六年的教学实验,除了研究课,参加不了任何评优课,所有的成果都在学生身上去体现,没有一颗极强的平常心,没有执着的精神,是绝不能实现的。
    五、深刻在勤奋。
    韩老师在书中和讲座中谈到很多做法,很简单,给人的感觉似乎在“偷懒”,而实际上,她在背后付出了很多。2006年我去山东的时候,她为讲《道德经》,在备课时找到8个版本来学习、对照,以选取最好的材料。没有这种勤奋,是不会结出硕果的!
    有一次听海派清口演员周立波谈过这样的话“敢说是勇气,会说是智慧。”很有感触。变通一下,如果我们真要学习韩老师的经验,敢做是勇气,会做是智慧。而我们要两者合一,敢做加会做。
    钱学森在晚年一直谈“大成”智慧。他期待我们的教育是“大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人才。而社会的浮躁让人们不能等待,不想等待,于是就生产了很多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奇招、怪招,就产生了邪门歪道!“大成”费时费力,于是都把功夫用于“小成”,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清泉”两个字是我读了兴娥的书之后从书中找到的,嘱洪远书成,作为礼物送给兴娥,同时也送给我们自己。
                           2010年2月23日
    韩兴娥,北海学校三年级语文教师,第一届“潍坊名师”,第二届“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已九年,将课内外阅读联结为一体,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对她的实验进行了报道,出版两本个人专著《我的语文实验故事》、《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近两年在《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多篇。 韩兴娥从2000年9月开始进行小学语文教改实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构筑起了师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模式,搭建起了学生向往的学习平台。她所教的学生把课本仅仅当作一本极普通的“读本”,用两个星期就能学完,但学生基础扎实、成绩稳定。 2003年,潍坊市语文教研员薛炳群科长去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他连连惊呼:“个个是播音员,人人是小天才!”于是韩兴娥在潍坊语文教学的舞台上演绎着她的精彩课堂,她的“海量阅读”催生了全市的“主题学习”实验。 走进韩兴娥的课堂,我们会发现,“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简单易行。韩老师提供给一年级的小孩子的读物竟然是如此简单有趣的儿歌。她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 “自学”,不露痕迹地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小书包》《国旗》《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也是认字的好材料,结合入学教育读儿歌认生字,一年级的蒙养教育水到渠成。 创造情境识字,是韩老师的独门招术。她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练习拼读,学生不亦乐乎!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 走好第一步,奠基一百年,韩兴娥在刚踏入校门的学生心中播撒下热爱阅读的种子,“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悄悄拉开的序幕,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走进书的沃野。到了三年级,一本新教材只用两个多星期就能学完,不再占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把以前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咀嚼课本知识的时间用来“海量阅读”。学生诵读的文章多了,内化于他们心中的文学甚至哲学的种子就会自然萌生嫩芽,有的还会破土而出,吐露绿叶、绽放芳香,韩老师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听课,那些腹有诗书的“韩门弟子”在众人面前高谈宇宙之奥妙,纵论天下之文章。
原文地址: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作者:现代与经典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



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
时间:课内。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


(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


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阅读先行:
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
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
写字降低难度:
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


(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
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
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


(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


一周可读10~20万字。
1、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
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学<世界上下五千年>
第一遍浮光掠影读白话文故事,第二遍回头再读文言引文。学语文不攻坚,长期以往终至无师自通。
读史学文,一举两得。指导自学结合,讨论并口头填空。


2、阅读古代经典,意义深远
六年级通读<论语><老子>。先阅读交流关于孔子、老子、<论语>、<老子>的书籍,再学名典。
一读论语,不求甚解,重在读准背诵,先自查后抽查。
二读论语,重在前后联系。按顺序逐章谈认识,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
三读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采用的苏轼"八面出击,一意求之"读书法。
切忌意志强加,多商量多辩论。
学典籍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3、阅读文选和现代小说,完善知识体系
教法:自由阅读后讨论。
讨论小说重背景,融汇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而贯通。
二轮实验,打算进一步涉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中国教育报 2013年5月8日  第九版
韩兴娥,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说她普通,是因为接触过她的人都认为,她看起来真的没有“名师范”,用该市教科院副院长崔秀梅的话说“就是怎么宠也宠不坏”的类型。但是,因为她坚持十几年的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却让她变得越来越不普通,甚至已经小有名气,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名师。
  一般教师成名,基本上都是以“课”成名,课上得好,或者在某个重要的赛课平台上崭露头脚,加之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扬“名”,进而被许多人知晓。韩兴娥的出名,走的却是另外的途径,她以坚持了13年之久的小学语文“海量阅读”教改实验被小学语文界熟知,可以说,她的成名是一个漫长的坚持与创造摸索的过程。用她自己的话说,“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的,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的。经过6年的积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便是阅读、写作及表达等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现在,也会有一些地方邀请她前去交流经验,她却说,自己不具备借班上课的本事,因为她的语文课堂与通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每当有邀请她交流的,她更多是介绍自己的教改实验情况,因为不是自己的学生,不是经过了长期课内阅读训练的,课是上不来的。
  “海量”顾名思义就是量很大的意思。一般的语文教学,阅读都是放在课外,课内只教授一本语文教材,理念稍微超前的教师,会围绕所学单元或课文引入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但是在韩兴娥的语文课上,却完全变了样,课堂上教材已经不是主角,通常被放在课外的阅读却成了课堂的主角。大量课本之外的优秀读物进入课堂,在课堂40分钟之内全班共读同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课本以外的阅读占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
  从2000年起,这项实验在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鼓励下,已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整地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语文教学的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她自己的体会是,“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一年级学生平均识字量达到2000字,读过近千首儿歌,过好识字关;二、三年级重点是海量诵读、积累白话文,为口头、书面表达打下基础;到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古典诗词、历史故事、经典著作等都成为学生课上阅读的内容。
  海量阅读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对于韩兴娥来说,却是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需要全身心投入。要思考如何对待教材、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过拼音关、识字关,作文教学如何处理,如何练习应对考试,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面对大量的阅读内容老师如何引导与备课,等等,听起来都是不轻松的事情。经过十几年的实验与摸索,韩兴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方法与有效策略,就让我们从以下的对话中找寻答案吧!
对话:让学生大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本报记者 赵小雅
  学生读得多了教学变得轻松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进行这样一项实验?实验的动机是什么?
韩兴娥:2000年,潍坊市教育局选择了10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实验性地试用《韵语识字》教材,我是实验教师之一。这个实验除了要教好原有的教材,还要试用《韵语识字》教材。从原来只需教一本指定的教科书,变为要教两本书,虽然开始的时候不是太适应,但在这个教学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但没有学得很困难,反而学得相对轻松,原因就是学生在课上读的内容比原来多,由此我发现语文课上学生读得书越多学得就越轻松。
  回想以往的教学,自己教得累,学生还经常学不会。有的学生一篇作文老师给改了10遍,写得仍然不通顺,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课文都读不熟。而第一次试用《韵语识字》实验、用两套教材教的那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了六年级,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已经感觉到了轻松。由此,我就开始思考和尝试让学生多读书。比如从一年级起就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玩的儿歌,一首一首地带他们读,不管认不认识儿歌里面的字,先读通再说。坚持读了一年后,发现学生许多字都会认了,于是我发现:让学生大量阅读,读得多了,字就认得多了。到三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变化让我意想不到,有时候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就结束教材的教学了。因为大量阅读使学生读书没有障碍,即使能力较弱的也没有问题,基本上一遍就读熟了,哪怕不听录音也会读。
  当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后,到了中高年级,我选择的课堂共读的书都有一定难度。这时,让学生大量阅读也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读,而是先提前布置学生自己读书,然后小组讨论,往往这种讨论已经解决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最后到课上的时候,我再组织全班讨论。我的课堂上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内容非常多,但因为学生已经提前阅读并讨论过,看到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好开心。
  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读物
  记者:大量阅读需要很多读物,那么,学生读的书是从哪里来的呢?
  韩兴娥:刚开始让学生大量阅读的时候,一本《故事选集》,学生一个星期就看完了,需要新书。可是一本书往往需要二三十元钱,你总不能老让家长买书吧!上一届学生到三年级时,我就开始到处搜集小学生读物,包括学校少先队订阅的儿童杂志、教导处订阅的阅读指南等,为了支持这项实验,学校领导提供了许多支持,也配了很多书。
  学生读的书要有选择性。低年级学生正学识字,就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的书,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同时,通过阅读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的快慢是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确定的。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三年级学生差不多一个星期就能学完十几万字的故事书。一本故事书,阅读能力好的孩子可能一晚上就翻完了,像《中华上下五千年》,三本共五六十万字,第一届学生我带着他们共读了一年,而现在带的这一届学生只用3个月就读完了。
  备课就是为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
  记者:作为教师,您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
  韩兴娥:读书一方面要好玩,有意思,但在读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积累哪些内容,学生有时并不明白,作为教师的我就要给他们准备一些引读与练习的材料,比如摘一些重要句子做成口头填空题让他们背诵等。
  要求学生读的书,我都会提前读。我的备课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要读的书一般在一年前就准备好了,我一边读一边给学生准备辅导材料,我准备的题目一般都会标注出页码,方便学生查找答案。比如,带着学生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之前,我可能要读二三十本书,准备两到三本辅导材料,有重要知识点的填空背诵,还有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等等。为了准备这些材料,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单是准备的材料就足够编一套书。
  学生读什么书,我就学习哪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读唐诗,我就会读一批关于唐诗方面的书。遇到我认为比较好的书,我也会给学生或者家长推荐。比如在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时候,我推荐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样故事性强的书,学生喜欢,所以绝对会看。我也给学生安排课外阅读,都是一些好玩的、学生喜欢的书,学生都会自发去阅读。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回到学校都是要检查的,也会用星级标准进行评价。
  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我要阅读大量材料,白天忙,晚上忙,周六日也得忙,寒暑假更得忙。因为我假期内就得提前备好下学期的课。在13年的海量阅读实验中,以我的学历和能力,阅读《论语》等经典是最困难的。从念得通到念得熟,念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查书,慢慢地,就读明白了。准备《论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买了很多书,也读了二十多本,有的精读,有些可能就是根据需要翻一翻。进行海量阅读实验,最辛苦最有价值的就是老师的海量阅读和给学生准备阅读辅导材料,也就是备课,只要这个功夫下到,学生就会在你引导下自主阅读。
  整体规划学生六年阅读内容
  记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读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是如何规划阅读内容呢?
  韩兴娥:“海量阅读”的核心词是“读”。让学生读什么,我心中会有一个大体的规划,最初从儿歌或小故事读起,理解上有难度的,读通、能诵读即可。比如一年级学生从最短的三字儿歌和简短的阅读材料读起,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读的文章也在逐渐加长篇幅。到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加入古文,从少到多慢慢加,到五、六年级课堂上读的大多是国学经典,基本都与古文相关。虽然对读书的内容有规划,但是具体书目不确定,因为有些书过两年市场上就没有了。比如,一、二年级要读千首儿歌及大量故事,三、四年级主要读唐诗宋词,现在这一届学生宋词读了二百多首,唐诗读了一百多首,有时是一边读一边讲故事、讲传记。五、六年级读的经典多一些,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上一届学生还读了整本的《论语》、《老子》,这一届学生因为课时减少,《论语》只好有选择性地读了。另外,《三十六计》、《诗经》、《孙子兵法》等也是五、六年级读的内容。
  “海量阅读”的“读”与一般的课外阅读的“读”不一样,这些阅读材料,我拿过来之后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上一届学生的实验经验,加以选择、编辑和整理,以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我没有统计过13年来一共给学生准备了多少学习材料,有时因为没有书可买,我只好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有时也会找学生和家长帮忙一起打字,然后我会再把这些内容整理与印发给学生。
读一本书和读很多书是不一样的
  记者:经过两轮“海量阅读”教改实验,您自己有怎么样的体会与认识?
  韩兴娥:两轮实验下来,我感觉自己对语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及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感受到了教学的真正乐趣。同时,也认识到了让学生读一本课本和读那么多书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课内时间大量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途。
  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数十年以来,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还是一本课本一统课堂,老师讲得非常有激情,学生互动也好,可以说是学生当堂表现好,但并没有真正积累到语文素养。我们的学生三年级开始做填空和背诵,学生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哪个句子好,应该记忆,就会无意识地积累,自学的能力很强。学生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自学,知道应该跟同学讨论什么,知道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内容进行思考,所以学生收获的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我觉得语文的本质还是多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精读少一些,浏览多一些。其实海量阅读也有精读,比如说给几天时间预习,然后检查,还有讨论,这跟自己拿本书躺床上浏览一遍相比已经够精的了。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将课文拿来精读、细读的程度很过分,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就觉得那种教法让师生都很痛苦。
  语文教学诵读是根本。读什么书可能更多地跟老师的爱好有关,但是一定要走一条由浅入深的路,要读高品味的好书。海量阅读对培养学生好处很多,一方面是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对学生做人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阅读经典和伟大人物传记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有积极影响。读书也能让他们静下心来,慢慢地、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经过6年的海量阅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包括写字组词、运用句子等的能力会远远超过现行课标的要求,甚至可能超过初中学生的水平。
  当然我们也发现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学生写字速度有点慢,因为写的作业少。但我的学生根据题目写作,不用打草稿就下笔成文,这对他们以后应该只会产生好的影响。
  将基本训练贯穿于六年之中
  记者:带着学生在课堂中读书,需要大量的时间,课上的时间您是怎么挤出来的?如何达到课标要求?如何对待教材呢?
韩兴娥:不要让学生只是在课外读书,而是在课内读。我带学生进行海量阅读的时候,会先用一段时间把教材学完,然后才带学生海量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如一年级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教材学完,二年级学生用两三个星期学完,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到两个星期学完教材。很多人奇怪我是如何做到的,实际上,我带学生学教材,基本上就是先通读,然后简单讨论,因为教材上的文章跟我给孩子选择的文章简单多了,不必花大量的时间。
  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拼音和写字的阶段,我们不到两星期就学完教材,相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学习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相对于读教材,学生学习写字的速度较慢,一、二年级这两年时间,除了写字的基本练习,连组词都没有,这样阅读的时间就加长了。一些学生家长会有误解,认为好学生才需要读很多文章,实际上差学生更需要读文章,尤其是那些读不成句的学生。
  我采取快速教学的方式教学拼音,别的教师一节课可能就学几个拼音字母,而我则是所有字母一串教下来,并且坚持将拼音练习贯穿在后续教学中。我教学生学习拼音,并不一定让他们立刻就能会读、会写、会拼,而是先让他们跟拼音混个脸儿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海量地读、海量地拼,慢慢就会了。我为一到三年级学生选择的共读书目,大多是全注音的,我班学生识字多,本来在二年级就能读不注音的读物,但为了避免学生瞎猜读音,也为了多给学生练习拼读的机会,我尽量选择注音读物。四年级以后,共读的书大多不注音了,但我给学生编排的学习材料还把易读错的字注上音,尤其是多音字,我会反复注音。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拼音教学贯穿始终,我带出来的学生在发音上,包括多音字读音上的正确率很高。教学识字也是用同样的思路,每篇课文中的字,我不会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必须当堂学会,因为在不断地学习和阅读中,那些生字会经常复现,学生会和这些生字混熟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训练和强化的过程。
  要改变先从观念改起
  记者:如果一般的老师和学校也想推行这样的实验,您有一些怎样的建议?
  韩兴娥:推行海量阅读的前提是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生读课本变成教学生读书就行了。旧观念一旦改变了,要做到这些很容易。本着为学生成长去考虑,可以先试着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我这13年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问题、不断摸索的过程。学生不想学、没兴趣,或者学不会的时候,就说明方法不对,那就调整自己。目前,我校有部分语文教师跟我一起进行这项实验,我们会在一起研讨,但我不要求他们来听我的课,因为大量的工作都是课下的功夫。如果非要我总结教学技巧的话,那就是跟学生一起由浅入深地读,大量地读都会有所收获。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该学会的就学会了。我上课提问不多,即使提问了,学生会不会回答都没关系,但是书必须读熟。高年级的时候,我才开始要求学生读懂,但这个懂也只是让学生做到文意疏通、理解大意就可以了。因为是同读一本书,这就要求所有孩子都要跟上进度,孩子之间存在差异,不能拿一个标准要求,但是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读通畅。我口才平平,文章写得满纸大实话,既无文字的美感,也无思想的高度,是名副其实的笨老师,但笨老师的学生融汇百科、贯通古今,他们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求知欲望使我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这是因为我所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38 , Processed in 0.0648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