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杨黎报道)2009年12月23日,《新疆日报》上刊登了第一篇自治区“双语”教育征文《我爱学“双语”》,文章的作者是喀什市十三小学二年级学生古丽尼尕尔。阅读着文章,一位活泼的七八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形象立刻浮现在笔者眼前,稚嫩的语言无处不在地流露了她学习“双语”的乐趣。为了说理透彻,她还在作文中举出自己用汉语与卖菜的阿姨交流,帮助奶奶顺利买菜的一件事,她的奶奶直夸她是个最棒的孩子……
《新疆日报》每天刊出的两篇“双语”征文,笔者都会细心阅读一番。虽然这些文章的作者身份不同、民族不同,但是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彰显着懂“双语”、说“双语”的快乐。众所周知,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德国著名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当然,他的“世界”是泛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小范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是推动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世界上的民族种类繁多,其中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语言,然而使用一种互通的语言进行交流则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的诞生及世界化的使用,让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我国拥有56个民族,存在与自己民族语言相一致文字的民族29个,但29个民族又共同使用54种文字,如傣族就有4种文字。如果每个民族都仅限于学习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那么交流便只存在于局限的“世界”内。新疆的主体民族有13个,使用的主要语言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语等,因此,信息的传递、沟通又要借助多种语言进行。
笔者曾经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交谈时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初他去南疆工作,为了方便交流,工作之余他常找到当地懂汉语的老乡学习维吾尔语,久而久之,他便能像当地老乡一样,说一口标准的维吾尔语。这种语言上的互通使他之后结识了很多维吾尔族朋友。如今的“双语”教学是实现沟通的桥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沟通与信任,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
一则广告语说“沟通从心开始”,对于多民族地区而言,沟通要从互通的语言开始。笔者相信,《新疆日报》上每日刊登的“双语”征文只是全疆孩子学习“双语”的一个缩影,在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双语”征文背后,一定还有很多学习“双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