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央民族大学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纪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23:3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央民族大学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纪实

发表时间:2015-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为藏区新闻事业培养“造血者”
2014年12月,新藏班的学生们在中央民族大学校门口留影。方小梅 摄
2015年7月4日,新藏班的学生们为电视剧《花开半夏》进行藏语配音。加毛吉 摄
  “双语人才缺失是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掣肘因素。我们希望发挥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学优势,为民族地区的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索可资借鉴的模式和路径。”在近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大学卓越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藏语基地班)教学研讨会上,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简称新藏班)项目专业负责人赵丽芳向与会专家介绍说。
  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下,中央民大对新闻学专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型,于2014年9月招收了首届新藏班,着力培养“懂国情、厚基础、宽视野、强双语、重实践”的双语新闻传播人才,有效增强了智力援藏的针对性。
  1.深入藏区,调研发现人才缺口
  “未来五年,西藏广播电台急需藏汉语新闻采编、藏汉语播音主持、藏汉翻译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多人。”在2014年8月赴西藏对藏区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中的这一发现,让中央民大副校长郭卫平、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进文、藏学研究院副院长扎巴等中央民大调研组的学者们坚定了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的决心。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民族聚居地区,民族语言媒体和汉语媒体并举是突出的特征。然而,中央民大的学者们在调研中发现,在藏文媒体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双语人才往往只有藏汉两语的语言文学知识,“没有一个人学过新闻传播专业,都是外行人做传媒”,中央民大藏学研究院院长才让太的结论是,“藏区对懂语言、厚基础、具有全媒体观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除了必不可少的双语应用能力,民族地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还有其独特性,要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问题的敏锐洞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的体会是:“民族新闻敏感因素多、复杂程度高,内容选材、表达方式、形式设计等环节都要照顾到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习俗、族群认同等背景。”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新闻教育没有关于民族宗教的内容,一些媒体对于民族宗教问题能回避就回避了,而一味回避形成了传播上的薄弱环节。”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贵指出了当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
  媒体的现实需求、双语人才的培养,恰恰是民族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办学的突破口。在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教学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中央民大可以为民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担当,这项事业非民大莫属。”在近日举办的新藏班办学一周年教学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教授对此举高度肯定。
  2.创新思路,摸索双语培养模式
  首届22名新藏班学生,分别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自治区的3个藏区方言区,全都是从小学到高中均用本民族语言、高考时也使用民族语言答卷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称为“民考民”学生。 “开学时只有4个人会发电子邮件”。
  “英语书上60%到70%是我不认识的单词。”来自青海的学生桑杰多杰在第一堂课上对老师说道。
  不熟悉其他藏语方言,汉语表达、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等,成为新藏班学生进入大学首先遭遇的挑战,也是藏汉双语新闻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央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藏学研究院合作承担起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前者承担学生们新闻专业知识培养以及汉语使用能力的训练;后者通过藏文文法、藏文写作、汉藏翻译、藏族历史、藏族宗教史、藏族文学史等课程,强化学生的藏语使用能力。两个功能、性质在过去完全不同的教学、研究单位,携手打造一种对民族学生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的培养模式。“这给全国的民族新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教授对这种育才模式给予了很高评价。
  本报新闻研究部主任、全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专家委员会委员马兴宇在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最需要的是“经济的支持、人才的支撑、文化的支柱”,缺乏文化层面的深度认同,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地区青年一代对国家主体文化、国家意识以及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就此意义而言,新藏班这样的办学模式,实质上是在为未来的民族团结与和谐事业培养全面的文化传播人才。
  赵丽芳副院长对此十分认同,一年多与这些藏区学生形影不离、教学相长的经历使她深深体会到:“藏区不仅需要‘输血者’,更需要‘造血者’。”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要能以包容、理解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除了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多元文化素养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民族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独特性功能体现。
  3.丰富方式,培养媒体融合人才
  一年来,为真正给藏区培养出新一代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新闻领域领军人才,新藏班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和专业实习比其他新闻学专业更多,并且探索出了合作办学、实践教学、工作坊课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民声时报工作坊、民声视界工作坊等实践性课程上,学生们完成了从报道策划、采访写作到编辑校对、报纸排版的所有流程,学习了音视频制作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为他们在校外的实践打下了初步基础。
  2014年12月,中央民大新藏班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西藏中心签约共建,有效缓解了高校实务型师资匮乏的难题,5名学生成为央广藏语广播的听评员,同时他们还承担起父母听评藏语广播节目的翻译工作。从下学期开始,共建将逐步在小实习、央广老师讲座、指导藏语节目制作等方面展开工作。
  高晓虹教授评价说,新藏班的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深入中国社会最基层,用脚板来写文章,不仅是记者训练的一部分,也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郭庆光教授对这种少数民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进一步建议是:“新藏班的学生可能会成为西藏民族记者中的第一代融媒体人才。在学科知识、媒介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要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媒体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赵丽芳副院长告诉记者,学院正在搭建基于该项目的全媒体平台,直接与相关业务课程对接,平时的作业训练与考核全部在该平台上体现。目前,桑杰多杰和旦增华本两位学生合作创办的微信公众号“青春瀑布”已经上线。
  中央民大副校长宋敏代表校方对新藏班一年来的办学实践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新藏班的路子走对了,今后这个模式可以推广到蒙语、维语、哈萨克语等其他地区语言的新闻传播双语人才培养中,也可以推广到法律等其他学科的双语人才培养上。”
  新藏班正在深入、拓展的办学实践,也许最终会对专家们的预期作出这样的回应:未来,会有更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凭己所学把中国故事越讲越精彩,将真实中国、真实西藏的面貎更有效地传播到全世界。(记者 柴如瑾 通讯员 段天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44 , Processed in 0.0708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