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一、学习目标 1 、从理论层面,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理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学生独到的阅读感受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宝贵资源。 2 、从操作层面,掌握语文课堂阅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基本策略,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 3 、尊重学生语文阅读中的个性,善于捕捉和保护课堂阅读中迸射的灵性火花,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二、问题导入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局限于黑板、粉笔、教科书、练习册,甚至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就教材教教材,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唯教材至上,课内外不断重复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而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冯起德曾指出:“一些语文课教得太理性,风行 ‘ 分析',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言、讨论,扯来扯去都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道理,甚至陈词滥调,学得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学生觉得没劲,家长意见大……语文课死气沉沉,像个病人。” 通过几年来的新课程实施,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语文课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格局,教师们开始重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还是比较慢,教学观念还跟不上趟,在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面前,显得无所适从,要么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要么,“鼠标点点点,画片飞飞飞”,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一理念渐趋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然而,由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不休,教师课程意识的淡漠,资源开发运用技能的贫乏,致使在操作上,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非常“能干”,语文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语文课堂成了语言缺席、语文缺位的“大杂烩”。 一位教师感慨:“有许多时候,我们怀疑自己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我们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解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术语;要研究建筑物与环境、建筑物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有了将年糕、春联、糖葫芦、炒花生等实物搬进语文课堂而大获好评的‘活动汇报课';有了要求学生画出原子核结构图、规划一座大学城、画出四枚一套的松鼠邮票的试题。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语文学习的根本,语文课的灵魂是什么?语文课究竟如何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我实在有些困惑……”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诉苦:“一个学生的家长想给孩子买些学辅资料,要我给推荐,我到了书店,嗬,教辅资料、学辅资料铺天盖地,浩如烟海。如何选择?连我都不知哪一类最好,从何下手,怎么给别人推荐呢?” 这位老师的苦恼,引起了在场同行们对如何选用文本教学资源的思考。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而 许多语文教师在 忙着将课外资源引进课堂的时候,对诸如教材本身的价值、师生本体的作用、随机动态生成的问题等课堂教学资源有所忽略。由于没有“根基”,那些课外资源的运用很多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 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使之达到理想效果。 那么,语文教学资源究竟有什么内涵,有哪些类型?应该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呢 ? 在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呢?本专题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三、认知学习 1 、如何理解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表述?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 可见,语文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有研究者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将之归类为:图文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影视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会议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场馆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街道资源——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动态资源——以生命为载体的师生资源、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性情感和智慧资源;其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还有人从资源功能角度将它分为素材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 、语文资源开发有哪些价值?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语文资源作为基础,教学是空洞、抽象的教学,教学活动便无以演进。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还在于要将资源开发过程,变成沟通学生生活、自然、社会、古今的一种方式;把握资源开发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地结合点;立足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实现开放式教学,以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发展理性思维,提高生活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根据资源的特点和自身教学需求,对资源的运用既要合理又要灵活、贴切、自然;既要在教学中开发,又要回用教学之中,运用于阅读、写作、讨论、对话、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考试测评和校本语文课程构建之中去,这就可以形成“为什么而来又为什么而去”的良性循环。 3 、语文课堂教学 资源开发有哪几种视角? 宏观视角:陶行知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乃为大课堂。语文教师应把课堂扩展到生活中,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变成语文学习场所,营造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可以从开发校园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去努力。 中观视角 : 教学目标是资源选取的方向。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选取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课程资源。学生需求是资源选取的标准。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性向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和把握,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效益。资源成本决定呈现方式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要坚持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化加工,优选适合本年龄阶段、本班学生接受能力的呈现方式。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对优化教学情境提出两条标准:一是耗费低,包括时间的耗费和物质材料的耗费;二是效率高,即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做到情境能体现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最佳发展。建立资源库,扩大运用效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人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树立我是资源开发者、使用者、验证者、贡献者。对于教学效果好的实物资源可以与身边同事共享,在学校内建立各种类型语文教学资源的管理档案,合理保管,以备来年教学同一教学内容时使用。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主题的教研活动,将优秀的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方案、课件等上传网络,便于地区资源的共享,扩大教学资源的效应。 微观视角:这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动态地生成教学资源,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包括抓“精彩”促生成、抓“肤浅”促生成、抓“疏漏”促生成、抓“争论”促生成、抓“错误”促生成、抓“意外”促生成等等。 四、案例分析 [ 案例 1] 《纸船》(教学片段) 老师以朗读教学为主,第一遍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畅,学生读完后,老师说:读得顺畅,而且稍稍超标,有了一点感情。 精析诗歌后,老师说:我们理解了许多重点字词的含义,解决了自己提出的很多问题,让这一轮的收获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学生齐读,效果不是太好。 老师说:不急, 我们再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老师出示课件:现在中央电视台 10 频道要进行美文欣赏,拍摄 MT ,看谁的想像更丰富、更合情、更合理?分组合作,创作一幅画面,并且说明插在哪一句话的后面。 学生讨论后,反馈讨论情况。 生一:一边叠着纸船,一边想着母亲对她的爱。 生二:一边叠着纸船,一边想起了母亲在夏天摇着扇子,为我驱赶蚊子。 老师点头,表示赞赏,并示意他坐下。 学生着急地说: 老师,我还有…… 老师微笑着说:那你说。虽然我们的要求是一幅画,但这位同学的想像力更丰富,能创作好几幅画,让我们听听他描述的精彩画面。 学生得意地说:我一边抛纸船,一边看着纸船从船舷旁飞落,眼里含着热泪。 其他组的 同学也纷纷高举着手,喊着:老师,我来,我来…… 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氛围, 学生的精彩不时地展现。 第三次读,老师说:品语言,创作精彩画面。我们既是读者,又是创作者,把我们的感情放进诗歌的朗读里,站起来齐诵。 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诵。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教学获得了成功。 [ 启示 ] 这是在杭州举办的“演绎激情、本色语文”全国语文 课堂 教学研讨活动中, 武汉六中著名特级 教师胡明道 老师的《纸船》献课片断。 胡 老师对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灵活处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使 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资源开发而充满生机。 [ 案例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 走向 ”的句式说初读感受。横线上要求填写表示主观感受的词语。” 生快速浏览课文,选择词语表达自己的初读感受。 生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快乐走向痛苦。 生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有趣走向枯燥。 生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快乐走向快乐。 …… (这时,学生的意见无法统一,分歧在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感受上。)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究竟带给他怎样的感受呢?这样吧,我们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来展开辩论,从书中找到你判断的依据,看看哪一种观点更合理。先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准备。” 生仔细阅读课文,并从文中寻找相关内容作为辩论的论据。 (学生展开辩论,过程略。) 辩论结果为:大家都倾向于“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就是从快乐走向快乐”这一理解。 [ 启示 ] 成都市蒲江中学实验学校 谢俊昭 老师这个案例,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动态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提倡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种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学习状态下,课堂就会有很丰富的生成。它是师生思维的产物,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资源。富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会抓住这课堂上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将新的生成合理利用,充实课堂,让师生能够从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 案例 3] 《我的信念》(课件开发设计) 一、课件设计思想 在选用媒体时,充分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尽快地扫清文字障碍,比较全面地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在媒体使用所营造的氛围中感染学生。 二、课件开发选用 知识点 | 媒体类型 | 媒体的内容要点 | 来源 |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 使用方法 | 帧组 | 4 | 多媒体课件 | 作者生平事迹 | 自制 | 激发兴趣,了解作者 | 逐行推出,学生猜想 | 1 | 5 | 多媒体课件 | 头像、爱因斯坦语 | 自制 | 导入课题 | 配合讲解 | 2 | 1 | 多媒体课件 | 生字词 | 自制 | 快速扫清文字障碍 | 配合阅读 | 3 | 3 、 4 、 5 | 多媒体课件 | “信念”的内涵 | 自制 | 激发、感染学生 | 逐层推出,激情赞语 | 4 | 3 、 4 、 5 | 多媒体课件 | 生平事迹 | 自制 | 加深理解,感染学生 | 配录音推出 | 5 | 3 、 4 、 5 | 多媒体课件 | 爱因斯坦语 | 自制 | 激发、感染学生 | 教师激情演说 | 6 |
三、课件内容制作设想及使用说明 第一帧组 顺次推出下列内容,让学生猜想这是哪一位著名人物。(适当配乐) 1 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 2 1903 年 11 月把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奖--戴维奖章挂在了胸前。 3 190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 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4 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5 她是法籍波兰人,女性,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说明:学生如能迅速猜出,可快速推出下面的内容,让其先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该帧组与下一帧组同为导入设计。 第二帧组(适当配乐) 教材扉页的 居里 夫人像配以文字: 在像 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语) 说明: 教者在推出此课件前后的语言设计参考如下:在教材的扉页上,有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画像,大家看看。 < 学生看画像 > 说实话,当第一次看到这幅 居里夫人的画像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她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女性。但是,当了解了她的生平事迹以后,我从她平静温和的表情中,从她充满睿智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同学们,你能把这幅普通的画像同她铸就的伟大的辉煌业绩联系起来吗?同样伟大的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文章中,曾经这么说过…… < (课件推出,师深情诵读课件文字内容 > 。 第三帧组 展示下列内容 1 拼音 蹂躏( r ú l ì n ) 鞭策( c è ) 获益匪浅( f ě i ) 奢望( sh ē ) 2 解词 问心无愧: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鞭策:鞭打,用策赶马。比喻严格督促进步。 盛名:很大的名望。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别人的钱或实物。 奢望:过高的希望。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呵责:过严的责备。 懊恼:心里别扭;烦恼。 猝然长逝:突然死亡。 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 ( 说明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用来快速扫清文字、语言障碍,教者只需提醒学生阅读时可以参照,不必纠缠。) 第四帧组 课文内容形象展示 成功 说明 :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结构图 < 自下而上 > ,教师激情小结课文内容设计: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 居里 夫人正是以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充满的无比自信为基础 < 配合底层内容 > ,朝着一个目标固执而勤奋地工作 < 配合二层内容 > ;正是凭借她淡泊名利的崇高思想境界 < 配合三层内容 > ,一个博大而广阔的胸襟 < 配合四层内容 > ,怀着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痴迷 < 配合五层内容 > ,成就了她伟大的人生 < 配合六层及小旗内容 > 。让我们随着贝多芬的《命运》,再来看看这位普通的女性,这位被誉为“科学之母”的伟大科学家充满艰辛和荣誉的一生。 第五帧组(紧承上帧组)(配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居里 夫人头像配以生平文字 生平文字如下: 居里 夫人,即玛丽·居里, 1867 年 11 月 7 日出生于波兰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没有薪俸。由于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便不得不去做家教。 1891 年,玛丽获得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奖学金,只身来到巴黎理学院求学。1894年,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并获得波兰留学生奖学金,留在巴黎。此时结识皮埃尔·居里,一年后,两人幸福结合。 1898 年 7 月,发现新元素钋,同年12月又发现镭。1903年, 居里 夫人 通过了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的答辩,奠定了放射性研究的基础。1903年12月,居里夫妇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 年,一次车祸夺去了她亲爱的丈夫的生命。她强忍悲痛,更加全身心的投入科学事业,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11年, 居里夫人又单独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居里 夫人英勇地投入了反侵略的战斗。 1934 年 7 月 4 日 ,充满了艰辛与荣誉的 居里 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病而去世。 说明 :生平文字录音朗读,学生静静感受。 第六帧组 在头像外加爱因斯坦语: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说明 :教师诵读完课件内容后,紧接着充满激情的讲:“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我们的身上,我们的生活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高潮和结尾。 四、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1 、以课件第一、二帧组导入新课。 2 、快速阅读全文,勾画出不熟悉的词语,结合课下注解和课件第三帧组展示认准字音、了解词义。同时给每段文字标上序号。初步感受文章质朴、真诚的文风。 3 、齐读第一段,用原文语句回答:作者认为做事情,必须要有什么精神? 学生活动:讲一讲熟悉的故事(关于坚韧不拔,有信心),自己更好。 设问:本段中,你还对哪些句子有兴趣,简单谈谈。 4 、认真阅读中间五段文字,找出最有感受的段落或句子,联系自身实际准备发言。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作适当点拨;并准备一些小故事以补充作者的生平事迹。 (此过程不要求学生回答准确,只要有所“发现”就行。重在体会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潜在教育。鼓励其他学生发表看法。) 在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就自己选择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5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炽热感情。 6 、配合课件第四帧组小结,配合第五帧组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充满艰辛和荣誉的一生,配合第六帧组以爱因斯坦的另一段赞语结尾。 7 、布置作业:①积累词汇;②摘录文中的警句(认为是警句就可以摘录)。 [ 启示 ] 都江堰市李冰中学刘凯老师这一课件开发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力求体现“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围绕充分地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旨精心设计而成,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实践,效果良好。 [ 案例 4] 《短信人生》 (初三语文活动 教学设计 ) 教学设想: 语文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高于生活、表现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舞台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从生活中发掘语文课程资源、提炼语文课程资源,发现语言规则、最终运用语言表现生活。从短信中能悟出人生之情、人生之观、人生之理、人生之趣、人生之态、人生之味。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搜集 10-15 条短信,并能从语言的角度、内容的角度简单地分析出它们的好处。 学习目标: 1 、走近短信,源于生活; 2 、解剖短信,高于生活; 3 、仿写短信,表现生活。 教学媒体: 多媒体,伴奏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头)、《完美生活》(尾) 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语 自己在外学习的收获之一:学会了发短信,悟出了短信的人生之趣、人生之理、人生之情、人生之态、人生之味;提炼出了短信写作技法。自己也精心保存了一些短信,选出三条供大家分享。 1. 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不是你的本意,是上帝发了脾气,活下去!没有你,谁来衬托世界的美丽!(“文似看山不喜平”、情感的跌宕起伏、参差摇曳之美) 2. 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侯一辈子 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横批:发错人了)(转折、突变、逆转) 3. 送份美丽让你欢笑;送份祝福让你骄傲;送份开心让你不老;送份梦想让你逍遥;送份真情不要回报。(温馨的暖流,朗朗上口) 每分析解剖出一种技法,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短信中找出运用了此种技法的短信。 二、师生分享: 手机短信特点(一) (1) 移动化、个人化 (2) 离线编辑 (3) 速度快,准确,安全 (4) 交互性好、发送时间短,占用资源少 (5) 按条计费,价格低 (6) 存储转发 (7) 短小精悍的文字传递,适合我国的文化习惯 * 手机短信特点(二) 1 、主题突出:问候、祝福、交待。 2 、简明扼要:不超过 70 字,一般是三五十字。 3 、语言得体:语言内容注意场合、双方的身份,一般要注意礼貌,语言文明。 4 、构思新颖别致 5 、富有文采: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时学生要回忆出我讲过的优秀作文“三字经”标准作比照) 三、手机短信编拟的技法 1 、排比 ①明月,一闪一闪,挂天边;思念,一丝一丝,连成线;回忆,一幕一幕,在眼前;愿一年一年人团圆! 2 、比喻 ②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踏实向上攀登的脚步;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③妈妈,您的爱,就像块糖,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④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爸爸,祝父亲节快乐! 3 、对比 ⑤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好友!今晚邀你共同赏月! 4 、层递 ⑥我一颗浪漫的心,流露满怀祝福,悄悄寄给你,愿你分分秒秒都平安,时时刻刻都称心,日日夜夜都快乐!不管何时何地别忘了,我的祝福不会走远。 ⑦你若失去了财产 , 你只失去了一点 , 你若失去了荣誉 , 你就丢掉了许多 , 你若失去了诚信 --- 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5 、对偶 ⑧爸爸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 ⑨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⑩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博大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 6 、顶真 ⑾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春节时轻轻的问候! 7 、反复 ⑿中秋节花好月圆,你家圆,我家圆,家家团圆;国庆节万民同庆,江南庆,江北庆,举国同庆。 8 、叠字 ⒀漫漫长路改变不了夸父追日的决心;茫茫大海摧残不了精卫填海的意志;浅浅海湾只能平添浓浓的乡愁,却无法动摇我们统一的信念。台湾,回来吧! 9 、双关 ⒁新的一年,心的希望;新的开始,心的收获;新的起点,心的快乐。愿幸福财富永伴你左右,新年快乐! 第二课时 10 、仿拟 ⒂萨斯病毒何时了?患者知多少。小楼昨夜又被封,京城不堪回首月明中,粮油蛋菜应犹在,只是不好买,问君能有几多愁,最怕疑似非典被扣留。 ⒃一日黄昏慢步,见一男生装酷,呕吐,呕吐,低头只想撞树!一日自习深处,见一恐龙撞树,恐怖,恐怖,可怜那棵小树! ⒄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天空下的荫蔽? ⒅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11 、比兴 ⒆大海啊全是水,蜘蛛啊它全是腿,辣椒啊真辣嘴,认识你啊真是不后悔。祝新年开怀合不拢嘴! ⒇白云从不向天空承诺去留,却朝夕相伴;风景从不向眼睛说出永恒,却始终美丽;星星从不向黑夜许诺光明,却努力闪烁;我没有常同你联系却永远牵挂! ( 21 )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没有爱,幸福不会来;没有妇女,也就没有爱;没有你我不知道什么叫未来,祝福你,妇女节快乐! 12 、转折(突变、逆转) ( 22 )一位运动员投篮,连投五次都没投进。教练道:“笨蛋!瞧我的!”也投五次仍不进。 ( 23 )一只螃蟹拼命直着走,伙伴笑他傻。卖蟹人看了害怕,放生。其余螃蟹被顾客买走烹吃。 ( 24 )重重高山,掠过臭水沟,闯过红绿灯,跳过大马路,窜过小胡同,闪过卖冰棍的老太太,我这份祝福钻进你耳朵里-祝新年快乐!(先诙谐后庄重) 13 、学科、生活综合运用 ( 25 )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年年财源广进。元旦快乐! ( 26 )棒棒的 BODY ,满满的 MONEY ,多多的 HAPPY ,心情天天很 SUNNY ,无忧无虑象个 BABY ,总之,新年你最快乐。 ( 27 )愿你在 2005 年里 ,365 天天天开开心心 ,8760 小时时时快快乐乐 ,525600 分分分健健康康 ,31536000 秒秒秒幸幸福福! ( 28 )新的 1 年开始,祝好事接 2 连 3 ,心情 4 季如春,生活 5 颜 6 色, 7 彩缤纷,偶尔 8 点小财,烦恼抛到 9 霄云外!请接受我 10 心 10 意的祝福:新春快乐! ( 29 )八月十五将至送你一只月饼,含量: 100% 关爱,配料:甜蜜 + 快乐 + 开心 + 宽容 + 忠诚 = 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 ( 30 )元旦了,送你一件外套:口袋叫温暖;领子叫关怀;袖子叫体贴;扣子叫思念;让这件外套紧紧伴著你渡过每一分每一秒,一定要幸福喔! ( 31 )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新春愉快! ( 32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丽的心情,复制醉人的风景。祝你元旦快乐! 四、仿写短信: 1 、背景: 由于手机短信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表现生活,高于生活。在语文命题越来越生活化的今天,编拟手机短信已走进了语文试卷。 2004 年山东语文考试的一个题目是:“请你给同学发个祝福短信,需要运用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使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格。”联系生活,考查修辞的运用和想像能力。 2 、入门训练 ( 1 )毅力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毅力是 __________ ,毅力是 _____________ 。 ( 2 )信誉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桥梁,信誉就是你 __________ ;信誉就是你 __________ 。 ( 3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______________ ,让人 ________ 。 语文是 ______________ ,让人 ___ ____ 。语文是 ______________ ,让人 ________ 。 ( 4 )如果说生活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大海)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天空) ( 5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 ____ ,能 __________________ ; 书是 ____ ,能 __________________ 。 3 、练习 ( 1 )为表达对母亲辛苦养育的感恩,并祝福母亲,请给母亲发一则短信,要求语言简明、连贯、有文采、有创意,不超过 70 字。 ( 2 )教师 ( 3 )困境中的同学 100% ( 4 )名言哲理 * ( 5 )幽默诙谐 [ 启示 ] 手机短信已拥有了“第五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随着 e时代的到来,日趋多元化、便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正对传统交流方式进行无条件地刷新,现在手机短信已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相互交流思想、相互问候以及表达各种情谊的重要交流手段。从生活中发掘语文课程资源、提炼语文课程资源,发现语言规则、最终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短信是可以进入教师视野一种极好的资源之一。从短信中引导学生悟人生之情、人生之观、人生之理、人生之趣、人生之态、人生之味。 昌宁县耈街民族中学 罗向英 老师另辟蹊径、别有洞天的课堂设计,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五、交流讨论 [ 论题 1] 《纸船》 教学启示:课堂资源开发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在教学中最忌把教师预先埋伏的答案,或者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不过,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地预设。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听者感悟】 胡老师的预设很值得 我们研究与思考,为什么在她的课堂学生能如此轻松自如?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做到了“新、巧、活”三个字,从而成功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使用教材——“新” 精心预设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很欣赏胡老师的做法,她在精心预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纸船》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最忌的是一字一句去分析。胡老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开了教师带着学生精品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只要读准字音,读顺畅就行了,减轻了学生的朗读压力。第二遍读的时候,学生的感情不够到位,老师不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着解决。第三遍还是让学生自己把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歌饱含的深情。最后的朗读水到渠成,让学生们体味到了自己探索,自己收获,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创设情境——“巧” 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创设的情境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情境,只有当学生融入到诗歌情境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习情境。胡老师在导入中本来是采用一艘邮轮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思念之情。后来她了解到班里有一位学生的姐姐出国留学了,首先让他说说姐姐出国留学的感受。学生说很高兴,是家里的一件大喜事。老师说:“是啊,我们家里有人出国留学是一件大喜事,可是80年前的一位女子出国留学了,”边说边出示课件:祟: 1923 年八月的约克逊号邮轮。接着说,“看诗歌《纸船》,你想到了什么 ? ”学生问:“她为什么那么伤心?”胡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老师不出一言,学生已经进入了老师预设中的情境。还有,当学生的朗读无法到达老师预设中的理想境界时,教师不是马上进行点评,而是让学生在老师预设的情景中进一步体验,以“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冰心奶奶,你让我懂得了……”的句式,让学生在表达中体验感悟 , 朗读时的感情也就达到了高潮。 即兴预设——“活”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朗读让诗歌的感情得到了升华。面对学生的精彩生成,老师来了个即兴应对。让学生带问题出课堂。“今天我们怎么感恩了?”看着学生一副深思的样子,相信这堂课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的感情还延伸到了课外。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绚丽多姿,精彩不断呈现。 【延伸思考】 看了胡老师的课堂教学,听了别人的感想,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你一定有很多感触: 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预设? 作为一个教者,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应该如何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 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论题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启示: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教者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传统篇目,过去我们把这篇文章的主题确立为“批判说”,后来又改为“不满说”。如今,新课程教材把本篇文章的主题确立为“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知识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对文章主题认识的这种差异,再加上学生手里有很多参考资料,让我意识到这应该是一堂很争议的课。那么,怎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形成共识,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呢?我想到了在课堂上引进辩论这一环节。将生生互动中形成的认识上的差异当作一种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由此成为辩论的话题。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表达的过程中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从教十多年来,几次教学这篇文章,感觉这次最轻松最成功。真切的体验到:知识不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因为学生发现了很多我在备课时都没有发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思维得到了空前的活跃,由此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延伸思考】 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请把你的看法和做法要点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 论题 3] 《短信人生》教学设计启示:如何将生活活水引入课堂? 【专家点评】 罗老师是一个有心人,语文和语文教学意识都很浓,能从日常生活中敏感语文教学资源。教学思路也很新,致力于课堂内容的时代感和鲜活性,体现了语文教师的关注生活、与时俱进的品质。这是我们应该从中领悟到的。同时,我们也从罗老师的设计中发现, 罗老师重视了短信的写作方法的介绍和举例,而从短信赏析中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之情、人生之观、人生之理、人生之趣、人生之态、人生之味的力度不够,方式方法尚不够具体,策略招数也还不丰富。这样,“短信资源”的价值还没有在教学中完全挖掘出来。 【延伸思考】 你能否根据 罗老师提供的材料和设计,再补充一些环节,创新设计,使借助短信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之情、人生之观、人生之理、人生之趣、人生之态、人生之味这一教学目标得到更进步的落实? [ 论题 4]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启示: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 设计者说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表现形式,改革课堂教学以全面实现新课程教学要求提供了强大支持。人们开始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信息具体、直观、生动、有趣,从而充分地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我的信念》一文的教学,力图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知主体的中心地位,弱化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非常需要提供一定情景下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学习“情景”的重要作用,试图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可以自由自主的探索和学习。很明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帮助作用,这一点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同时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在教学设计中,同样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尤其是强调了作为情景创设的重要角色的地位。这些在以下的教学设计中很容易看出。 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在开头,主要用意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氛围;在结尾,则是在充满激情和颂扬的情景中自主的感悟和感动,从而实现学习的目的,突破难点;“教学程序”的(三)、(四)、(五)步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实现新课标“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法”的要求。 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是前提,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 延伸思考 】 你对 刘 老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看法? 刘 老师的设计可能触发了你的创新冲动,请你也来一个“同课新设计”。 [ 论题 5] 农村学校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 农村学校做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那么,农村学校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 如果你是农村的教师,请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如果你是城市的教师,请帮助农村学校和教师出谋划策,提供一两个“金点子”。 [ 论题 6] 圆桌讨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 请围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题,参与下列几位教师的讨论(所录讨论为片断): 主持:李冰霖(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特级教师) 刘小坤(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特级教师) 谢建胜(福建省安溪县凤城中心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林文良(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傅结龙(福建省安溪县凤城中心学校 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一、《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提出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怎样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立体性和动态性? 谢建胜: 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都可以加以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刘小坤: 我想,对于资源的分类,不应仅仅包括物化形式的静态性资源,还有一类课程资源─ ─ 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应引起高度重视。现代教学的民主与开放,使得学校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课堂也生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说教材是物化形式的静态性课程资源,那么,课堂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则是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这种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 李冰霖:不错,不仅仅是学生,任何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他们的学识与智慧、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不一样。在富有生命活动的课堂、生活、实践中,通过智慧的互相碰撞、情感的互相引发,心灵的互相交融,随时随地所产生出来的那种有形或无形的生命的力量、智慧与精神,更是一种无可伦比的资源 。 傅结龙:语文学习资源也是发展的。比如说,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每天所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都是永不重复的,每一天、每一时都有新的资源;再比如说自然风光,尽管年复一年,年年相似,但一年四季的物候语言却是永不重复的。我们在开发与利用现实现地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到语文课程资源是无时不有的,而且是与时俱进的。 二、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如何正确地处理语文课程资源,最大效度地发挥语文课程资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谢建胜:由于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觉醒,使许多语文教师、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关机构组织,兴起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热;然而由于母语的特点,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多如繁星,浩如烟海,这就容易使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陷入茫然无序的状态。 刘小坤:就是单单从课堂的教与学来看,开发与利用也是很复杂的。课堂中动态性课程资源的初始阶段往往呈现出零乱无序、优劣混杂的状态,它往往需要教师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并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作出判断和回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梳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 谢建胜: 资源如此广泛和丰富,如何取舍是一个关键问题, 而资源的选择首先要注意目标的确定。从总的来说,我们首先要注意目标的一致性,要注意整合国家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关注师生心理的特点、个性的差异;要注意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最高效化。 李冰霖: 尽管资源海阔天空,我们不都可以围绕既定目标,按照需要原则来取舍,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吗?不过,资源的取用要特别注意适度原则。我们既要注意不墨守教材陈规,又要 注意不滥用课外资源 。 傅结龙: 资源的沟通与整合 , 一是要特别注意对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注意教材人文资源的挖掘、语言美感的揣摩;二是要注意课内外语文资源的配合;三是要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沟通。比如,把课文化为连环画,与美术沟通起来;演演课本剧,与艺术沟通起来等等,通过各种语文实践形式来体现。 林文良: 除了上述大家所言,我觉得还要特别注意用好、用足当地或当时的课程资源,创设有地方特色地方或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尤其是要切实用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重要渠道。这种新的课型,是以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比如我们所处的厦门,“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国际花园城市。它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尤其是海上花园鼓浪屿,山岩奇巧,怪石崎峋,楼宇错落,树木葱郁,花草缤纷,山水如画,景色十分优美。不仅如此,它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社会等知识。因此,我们就设计了“话说厦门”、“向你介绍鼓浪屿”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对此类话题倍感兴趣,一个个话题应运而生──“介绍厦门小吃”、“大海的女儿──介绍著名的医学家林巧稚”、“话说厦门人”、“看厦门”等。他们通过调查、实践、访问、查阅、搜集资料等方式来呈现学习的过程,并通过说、写、画、编、演、展等方式展示了各自的学习成果。这不就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沟通与整合、开发与利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吗? 傅结龙: 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也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诸如搜集资料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习惯和能力。 谢建胜: 还有,我想补充一点。如果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在组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还应注意解决好一些条件保障问题。首先是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动静态资源的生成与合理应用。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注意与有关部门、与社区协调。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都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发展,长期坚持。 六、资源链接 [ 链接 1] 语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课堂资源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可见生活中可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许多教师把注意力放在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在语文教学中引进了大量课外的教学资源;课前,搜集大量资料、图片或者视频材料;上课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众多的内容,增强课文的直观性;课后,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补充阅读、欣赏。这些安排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的诸多内容都可以进入课堂。但是很多人在忙着将课外课程资源引进课堂的时候忽视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走进生活。其实,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这种课程资源,那么课外课程资源的运用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那么,应该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呢 ? 一、重视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本身的价值,深入挖掘教材的可利用空间 ,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为教学提供依据。新课标语文教材在课文选择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安排上有独到之处。它打破了以往按照文体划分单元的模式,按照主题把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一个个教学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淡化文体知识,突出了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加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拓展了教材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从课文选择方面来讲,增加了许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透过作品,我们可以领略那些作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自然科学家的无限人格魅力,这些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来实现、散文、现代诗、古典诗词.和谐典雅的韵律给人的美感也要通过诵读作品来深刻体会。这些,都不是仅凭几段乐曲、几幅图片就可以完美地传达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教材是一切课外课程资源的根本依托。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本体的作用在各种课程资源中,人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教师的学识、素养、思维方式、人生经历、人格魅力,学生的性格、阅读经验等等都可以直接作用于课程。“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组成的。当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一篇文章或共同参与某项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可能是共通的,但绝不是相同的。即使阅读对象一致,他们各自的情感体验也是有区别的,因而教师和学生对文章内涵的领会就存在差异。有这样一篇文章——《有一种温暖戛然而止》,是一位母亲写给因病去世的孩子的。学生觉得好,拿来在班上朗读,他们只能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却无法体会失去孩子的母亲内心巨大的悲哀。而教师,尤其是做母亲的教师是可以感受到这种戛然而止的伤痛的,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的情感会比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真情的流露,就可以让学生们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互相影响。所有这些情感、情绪都是具有延展性的,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后反复体味,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握这类无形的精神资源。 三、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的动态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充满了未知与变化。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情况,学生的注意力随时可能被转移。学生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显现出来的。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些最活跃最充满灵性的瞬间,不但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重回课堂,而且可能获得比预料的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 一 ) 从读课外读物中唤回学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课外书投射到生活中利用上课时间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是很多学生爱做的事情,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违纪使这种阅读充满了刺激。而语文课是学生最容易离开课文读课外书的课。其实,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本也无所谓课外课内之说,所有的书都可以用作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上遇到有同学看课外书,不能一味批评或没收所读书籍,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分析该书内容、写作手法的利用价值。引导学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书,提醒他们课堂并非阅读此类书籍的最佳时机,并通过精当的分析为课后利用这类资源打下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喜欢读的书;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男生大多喜欢体育、车、战争、自然科学类的书,女生则大多喜欢一些情感细腻、文笔优美的散文或小说类的书。当然也有学生喜欢动漫游戏类的书,畅销书也是孩子们的最爱。对读物赏析,要点到为止,以重新唤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现为主要目的,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 二 ) 从流行音乐中唤回学生,将语文知识通过流行音乐普及到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带着 MP3 听音乐,感觉很酷。有时在课堂上会看见有的学生把头埋在胳膊里,走过去就可能拉出一个耳机。还有一些女孩子在课堂上埋头奋笔疾书,看上去好像在努力地作笔记,其实却是在抄自己喜欢的歌词。出现这种状况,学生惊慌,教师生气,一方严辞批评,一方连连认错。这是最常见的场景,但不是我们要的最好结果。我们的目的是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课堂上来,从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怎样才是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呢 ? 我认为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同时去分析流行音乐的特点,把流行音乐中和语文教学相关的因素发掘出来,将二者联系起来,流行音乐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新鲜时尚的要素,符合学生们追求新奇、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其实,这也正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从形式上讲,流行音乐中有许多和语文教学相契合的地方:最显著的特点是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在歌词里的巧妙运用 ( 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等词句就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歌曲的深刻内涵 ) ;还有古典诗词名句在歌词中的引用、化用, ( 如《涛声依旧》化用了《枫桥夜泊》的诗句,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直接把苏轼的《水调歌头》谱曲演唱 ) ;演绎古代故事传说赋予新意 ( 比如《霸王别姬》《愚公移山》 ) 等内容,都是和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紧密相关的。 ( 三 ) 让学生在天气变化和突发事件中学会冷静,将语文课堂的小插曲变成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件。教师学生都没有心理准备,比如天气的突然变化和一些突发事件。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过程中师生的表现,都可以巧妙地用作语文课程资源。下雨,下雪、狂风等天气变化是最常出现的,学生们或欣喜,或担忧,或恐慌,或淡然,种种情绪都是人物描写的难得的素材。我曾经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上自习时遇到过一次停电事件,陷入黑暗的一瞬间,男生狂呼女生惊叫,我则大喊一声“保持安静,不要走动”,学生稳定下来之后是一段难耐的静默。在小手电筒微弱的光芒里,学生们或低头不语,或彼此对视,表情极为丰富。第二天早自习的时候,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片断作文:停电的瞬间。学生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开始写作,十几分钟后,连平时一写作文就大喊“痛苦”的学生都交上了一篇非常优秀的小短文,有语言描写,有心理描写,有场面描写,生动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停电事件中老师和学生的表现以及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所以,对这类突发事件的冷静处理和及时运用,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开发。 ( 四 ) 将学生从“规矩”中解脱出来,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观察力强,模仿力强,有时候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没规矩,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事情。但就在这些“没规矩”当中,也蕴藏着难得的可用资源。这类资源的发现需要教师有一颗敏感宽容的心,懂得原谅学生的“冒犯”。比如一次上课,铃声过后,有一个男生背对着讲台,手舞足蹈模仿舞蹈《俏夕阳》的动作,没注意到我的到来,很多学生都笑了,我也笑了。他看到我后很不好意思,我说:“跳得不错,下课咱们再研究研究,”下课后我给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个舞蹈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 采用的舞蹈形式源自何处 ? 本地还有什么其他的民俗特色 ? 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舞蹈 ? 恰好班里有一个女生曾经看过那些老人的排练,学生们就这些问题讨论了很长时间。这个课堂上“没规矩”的行为激起了学生们对民俗风情的浓厚兴趣,形成了可持续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这要靠我们用心灵去体验去发现去把握。教师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时刻注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判断哪些可以作为资源,该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种,如果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把握得好运用得恰当,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语文学习,也让语文真正走进生活。 (时庆利(《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6/11 ) [ 链接 2]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对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初探 [ 概要 ]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双重性质、三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反思,需要教师审视经验,反思传统。其中重要一点是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又敢于超越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师多方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没有资源语文教学就等于无源之水。在近一年的教学改革中,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了些探索和尝试。理论方面分别从课程资源的内函、类别、作用来进行阐述;实践方面分别从课堂资源、课外资源来探讨、检验。 [ 关键词 ] 课程资源、条件性、素材性、体验、大课堂。 一、探索课程资源的理论,点亮行动之明灯。 语文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为课堂教学所用的东西。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用具等; 二是课外学习资源。如:报刊、电影、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风土人情、调查报告、社会实践以及教者与学者平时大脑中所储存的知识与经验等等。 又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 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语文课程资源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和作用 : 首先,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语文资源作为基础的教学可以说是空洞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 其次,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整体把握语文能力,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就强调语文实践的重要性。 根据课程资源理论,我明白了自身教学的优与劣:优在课堂,劣于课外;而身处农村,优于素材资源,劣于条件资源。所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利用课程资源。 二、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掘课程资源之渠、导知识之水。 (一)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平台,深刻发掘课内资源。“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同时,课堂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竭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1 、课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主线。 ( 1 )借文导情。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文教学实际出发,在分析文章时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 )借文导写。课文对写作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有的课文后面专门安排了小练笔,有的课文的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空白,有待我们去填充,有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本这个重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写作资源,做到“借文导写”,进行扩写、仿写。 2 、分组,课堂教学资源的主导。 如何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如何照顾到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我认为成立学习小组不妨视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小组教学中,语文课的预习、复习、教学的组织我一般是无需布置,而学生完成得非常到位。同时,多一把衡量尺度就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得以表现。学习小组激发了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它山之石,课堂教学资源的两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 )变无声课堂为有声世界。传统的安静的课堂有时不利于学生的在轻松的环境学习。根据学生喜好音乐的特点,我将音乐带进课堂,以经典的音乐作背景,变无声课堂为有声世界。有了音乐的陪伴,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大增。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为其配上不同风格的音乐,其朗读也呈显出不同特色:抒情式或解说式。令人欣慰的是,小小的音乐资源的利用却能开启学生的难开之口。( 2 )用名言导人生之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每一堂课我的第一件事是赏析学生预先在黑板上写下的名人之言。同时,同学们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他们搜索、探求、思索的过程。用名言来开启他们的智慧,培养其高尚的理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放眼课外,建造大课堂,拓宽课外资源。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教材不能完全填饱学生们饥饿的肚皮,课堂有时束住了那对欲飞的翅膀。我在教学中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课外资源。 1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例如我在所任教的两个班开设了课外阅读课,旨在消除教学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感受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为达到此目标,我引导着两个班的学生做到:备名著──分组订计划──阅读课交流读后感。实践证明,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同时,我还将其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 1 )开设阅读课。阅读课是连接课内和课外的桥梁,它既检查、督促读者的读书行为,也对读者的成果进行了表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课学生上台交流读后感,综合课的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的目标得到整合和落实。( 2 )展示阅读成果。每班成立一个编辑委员会(包括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誊写员),不定期的选编一些优秀的读后感,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当看到《看三国,论英雄》、《保尔这样教我们炼钢》这类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当看到同学们的富有个性的插图、当听到其他老师的啧啧赞叹,我有理由相信这是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 、把爱根植于家乡的土地。 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语文教学的条件性资源相对落后,但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积淀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开拓、利用好这丰厚的素材性资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尝试。 ( 1 )春游太湖山,与自然亲近。太湖山是国家级森公园,我们的学校就偎依在她的脚下。每逢清明,我必引导学生游家乡之山,与 自然亲近。这种抒情式的体验就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学生或写成说明文,或写成游记,还有的学生突发奇想为家乡的美景写一段充满诱惑力的广告词。我知道这是家乡的山给了他们无穷的想像力、创造力和灵气。 ( 2 )参观凌家滩,与古人对话。陵家滩的历史古迹也是学生们引以自豪的充满神奇的地方。这个将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上下八千年”乃至一万年的古文明遗址,惊现 5000 年前“巨石阵”,发掘出了“中华第一玉龙”,令人心情激动,浮想联翩。通过参观,学生们发现,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她的“芳容”,凌家滩还在沉睡!原来是落后家乡的经济制约着它的重见天日。在问题探究式的体验之后,学生们写出了很有分量的习作,或为开发献计献策,或通过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凌家滩让学生学会与古人对话、与现实沟通、丰富了写作素材和人文情怀。 3 、透过小小荧屏,看大千世界。 电视已经进驻到千家万户,它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耐。而尤其后者在班级的“电视迷”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或追星,或摆酷,或潇洒走一回。依据学生逆反性心理,我变废为宝,将其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为此,通过问卷调查,我确立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个话题:( 1 )我最(不)喜爱看的动画片;( 2 )我最(不)感兴趣的广告词;( 3 )某某明星,我要对你说;( 4 )《超级大赢家》,赢(输)在何处?通过体验和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欣赏品位得到了提升,能写出较高质量的习作。课程资源观念的形成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使语文的教学空间大开,也使语文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三、机遇、挑战、困惑并存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这为当代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应当明白,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又向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在开拓、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下面的一些难题: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如何把握课内、课外资源的“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扣住语文课的性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处在农村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利用这一资源?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时俱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天地一片宽广,而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会让我们享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困惑与希望同在。因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何和利用毕竟才刚刚起步,它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课程改革 动态平衡课程资源》(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吴刚平)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初级中学 徐贤友) 编辑短评: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本文作者有理论,有实践,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了这一问题。相信这篇文章对于广大教师会有帮助的。(温立三) [ 链接 3]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今天,听了三合小学俞菊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清澈的湖水》,给我一个比较深的感触。《清澈的湖水》是一篇阅读文章,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描写了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映照出小洁攥紧面包纸,精心呵护环境的美好心灵;映照出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映照出小男孩扔香蕉皮,惊扰小鱼和湖水的不良行为。教育我们要把这一池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提醒自己别忘记小洁企盼的目光,控制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的天空永远蔚蓝,山峦永远如画,湖水永远清澈。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俞老师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教材,挖掘利用好教材这个教学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俞老师把握住了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出了文本的两条线索,通过景色与感情两条线索的交叉感知来增强孩子们的学习感悟。一是体验景色美。让学生找出文本中优美的句子品读、美读,使孩子们进入了栩栩如生、美不胜收的景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产生了喜爱美、追求美、保护美的情感。二是体验举止美。小洁也和我们学生一样爱美,所以她以实际行动来保持环境卫生,孩子们通过找、读、想,体会到了小洁的举止正确、心灵美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保护环境卫生的情感。 二、适时利用课件,挖掘利用好多媒体这个教学资源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电脑多媒体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它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 俞老师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快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还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搜集并制作了许多有关水清清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学生通过从文本优美的文字中感悟到美,教师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欣赏到了美,这样情景交融,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切,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入情入境导读,挖掘利用好教师自身这个教学资源 教师自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你听(看) 俞老师,她有一口标准的普遍话、音色很好听,落落大方的教态,这些都能感染了学生。这篇文章语言文字非常优美,俞老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拓展思维,在读中丰富语言的积累。有自由的读,有齐读,有个别读,有男女比赛读,有配乐读,还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导读,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知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朗读,他们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调调,丰富的表情和充沛的情感,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语感培养和美感熏陶。德国一位作家写过一本书叫《朗读者》,其中有这样一句:老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我认为,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不能替代老师的朗读,因为老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蕴藏的东西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以至深入到他们的心灵的深处,永外地保留下来。另外,俞老师慷慨的表扬与肯定,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学生读得非常投入,读得非常有情感。 四、创设说话情境,挖掘利用好学生这个教学资源 针对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 俞 老师创设了很多说话情景,让学生我口说我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一开始,俞老师就创设了说话的情景,让学生乘着游船伴同小洁一起欣赏《清澈的湖水》,然后行说练:有了清澈的湖水,我们可以干什么?(欣赏两岸的风景,在湖里划船游玩!可以看蓝天白云的倒影!游泳、钓鱼……)。其次,在品读湖水美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俞老师配乐读,让学生闭目感觉,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学生闭目感受时,他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再次,当品读到小男孩丢香蕉皮时,又及时创设说话情景:如果你就站在这个小男孩旁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这时学生就能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走进生活,根据生活的积累描述自己内心的想法。还有,俞老师抓住小洁心里变化,让学生说话,从想丢到紧紧地攥着面包纸,直到船靠岸了还紧紧……,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湖水清清,小洁的心灵也清清。 扔香蕉皮小男孩 你想对 小洁 说…… 湖水 这样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切实感受,在相互对话交流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与想象能力,同时学生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美丽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知道这更需要我们精心去呵护。从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之美也在这里得到体现。 (天台小学王益群 ,2006 年 11 月 17 ) [ 链接 4]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意识到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应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们一方面普遍感到课程资源匮乏,一方面又对课堂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学生资源缺乏认识,忽视对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致使大量的学生资源流失。教师应将学生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提高识别学生资源的能力,并积极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学生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1 、学生资源的界定 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我所研究的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情绪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 2 、学生资源的特点 学生资源有如下特点: ( 1 )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和难以复制性; ( 2 )存在和表现形式多样,不易察觉,是无形的、非物质的; ( 3 )是最直接的,可以随取随用; ( 4 )是最有效的,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 ( 5 )是最丰富、能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 、学生资源的种类 ( 1 )按照表现形式分为:语言类资源和行为类资源。语言类资源包括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行为类资源包括学生的表情和动作等。 ( 2 )按照潜伏时间分为:携带式资源和生成式资源。携带式资源指学生进入课堂前自身已存在但尚未表现出来的资源,比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差异等;生成式资源指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资源,具有即时性。 ( 3 )按照主动性分为:主动资源和被动资源。 主动资源:未经教师设计培养,由学生自觉或自发产生出来的资源。这种资源往往产生出来后才被教师关注。主动资源的产生往往不是教师所期待的、所能预料的,不能及时找到有效方法处理。这类资源产生后,教师要对学生、环境、知识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教师要凭借自己的个人素养、业务能力来处理。
被动资源:由教师刻意进行设计、营造特定环境、提供特殊土壤,学生在教师目的性极强的引导下激发出来的资源。被动资源多是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易被有效处理的资源,经过处理后还能继续产生更有价值的二次资源。 ( 4 )按照存在状态分为:个体资源、集体资源。 ( 5 )按照性质分为:良性资源和不良资源。 良性资源:易被教师处理,可以被有效利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学生资源。 不良资源:不易被教师处理,直接与教学目标相悖或不利于学生理解,影响教学合理进程发展的学生资源。 ( 6 )其他:偶发事件、错误资源。 以上分类不是绝对的。 二、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 1 、学生资源的捕捉 学生资源出现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课上捕捉)还是延时捕捉(课下捕捉);是可以直接引用(顺势就能用)还是间接引用(转化之后再用)。这里需遵循一个重要原则: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要捕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几秒钟内做出判断,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只有具有学生资源意识,才能捕捉到学生资源。 2 、学生资源的利用 捕捉到学生资源后,教师要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可采用以下方法: ( 1 )从学生资源的利用时间上来说,可分为即时利用和延时利用:也可以说是热处理和冷处理。当课堂中出现的学生资源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捕捉后应及时加以利用,也可以说是趁热打铁;但有时学生也会得意忘形,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提一些与本节课无关教师又不想解释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恶作剧式的、没有积极作用的学生资源,这时教师可以不去理会不利用,或者移到课下解决,也就是冷处理。这样就解决了教师因利用学生资源而影响课堂教学的矛盾。 ( 2 )从学生资源的利用原则上来说,可包括放大原则与缩小原则:有时学生资源的出现刚好符合教师想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时就可以将学生的资源加以引申,逐步质疑、一路追问(穷追不舍),让学生自己说出问题的结果。这就使得学生的一个小问题逐渐放大,等于教师在拿着放大镜来看待学生的资源。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缩小原则,即当学生资源价值不是很大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适当缩小,一带而过,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既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要开阖有度,不是将所有的学生资源都加以引申利用。 ( 3 )从学生资源的利用者来说,可将教师利用与学生利用相结合:在学生资源出现的时候,基本都是教师捕捉后利用,毕竟教师预设的更多,知识储备更多些,所以教师还是利用学生资源的主角。但有时会有一些教师不易把握的、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学生资源,不妨交给学生去做初步处理,学生讨论交流期间,教师可以及时找到处理方法,作为一种缓冲,效果也不错;有时教师也可以明知不说,把问题提炼后再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这样也可以避免教师独揽课堂,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的主宰。同时也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会为解决了老师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欣慰不已。 在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利用不恰当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 、学生资源捕捉、利用三环节 我们可将对学生资源的捕捉与利用过程分解为以下环节:产生与表现环节、发现与捕捉环节、分析与使用环节(见图 1 ) 情绪、行动、语言、环境等 教师有意培植环节 产生与表现 环节 ① 发现与捕捉 ② 教师分析 学生分析 分析使用环节 ③ 处理结束 不做处理 再设计环节 学生自发生成的环节 图 1 学生资源捕捉与利用的环节 从图 1 可看出,从学生资源的出现到最后的利用经历了三个环节,图 1 表示两条主线分别为: 学生资源自发生成到利用为一条主线(主动资源的产生利用):学生资源显现——教师发现后捕捉——教师分析(或学生分析)、判断价值后利用; 学生资源的被动生成到利用为另一条主线(被动资源的产生利用):在教师的有意激发下学生资源显现——教师发现并捕捉——教师分析(或学生分析)、判断价值后利用; 两条主线后有一共同分支,即在处理结束后可能还会有再设计环节(进入下一个学生资源的生成捕捉和利用阶段),教师在一次资源捕捉利用后再设计,促使二次学生资源生成,教师再分析、利用。 4 、学生资源的开发 教师对学生资源不仅要捕捉、利用,还要开发,掌握利用学生资源的主动权,可采用以下方法: ( 1 )创设情境激活法 教师在课前预设某种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情绪,不仅可以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且有利于培育“生成性资源”和“个体资源”。 当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常会有奇思妙想,也可能忘乎所以、信口开河而引人发笑。此时的“奇思妙想”和“信口开河”均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由于情景诱发、师生情感距离贴近,学生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常会有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处理中显出优势,此时的“小成就”可能成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 ( 2 )搭建平台展示法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会涌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资源,这类资源通常会在小组合作过程得到利用;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又会有集体资源出现,这时教师可捕捉并利用,也可采用“民主集中”法让小组同学来利用。 ( 3 )走下讲台巡视法 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如在课上教师可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这样教师以“观察员”的角色走下讲台巡访学情,巡访中就会发现易生成的“情绪性资源”、“问题类资源”和“错误资源”。 “情绪性资源”:如遇到难题的学生抓耳挠腮,有了成就感的学生喜形于色,丧失信心的学生捶胸顿足,精神倦怠的学生呵欠连天。这些都可能成为激情引趣、将教学过程引向深入的触发点。 “问题类资源”:如遇难题急于求解的学生可能举手发问、教师对情绪外化学生给予关注自然会产生“问题”资源,同一问题频繁出现,则反映了这些资源的典型性。 “错误资源”:如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可以错误人数和同类错误在一人身上复现次数为据,确定此类资源的利用价值。 教师开发学生资源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开发资源更多的功夫是用在课下的。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技能技巧、个性特长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不能一厢情愿地零起点教学;其次要了解教材的教育意义,即所讲的内容在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的位置与作用是什么,教师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中开阖自如,对学生的各类资源灵活的加以运用。 教师也是资源 在由 教师、教材、学生构成的教学共同体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资源有着决定权,主导着课堂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同时教师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职责。围绕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 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也能为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 一、教师自身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机制。教师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把个人理想寄托在事业发展上,才会在工作中为了追寻理想的教学境界而敢于自我反省,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乐于克服种种困难,舍得花费大量时间,睁大发现的眼睛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自身其实是最直接、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堂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水平。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尊重、模仿的对象,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教师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甚至一些习惯性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与效仿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 我们常看到,一个班级的学生连写字的风格,说话的语气都会和班主任惊人地相似。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自觉地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审美品位,这才无愧于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教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明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明确课堂教学资源意识,通过培训与实践提高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尤其要注重教师的经验。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并挖掘、培养教师良好的素质。教师不仅承担课堂资源开发的责任,同时也必须被赋予权力,使自己不但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选择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也要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机会。 诚然,这次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利,尤其在学校层面上,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建设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教师团队 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是长期和核心的工作,也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路径,需要靠专家引领,更需要靠大家勇于实践。对能够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应逐步提高教学艺术,鼓励个性化专业发展,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在教师群体中也可以逐渐创生“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形成教学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需要理论学习,也需要以案例为主,从伙伴的行动中更能获得直接的活动经验,用于改善自己的行为。引导这种以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教学,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反思性思考,从多元视点把握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复杂性,不断地建构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实践性框架。这样的教师不再是课程的附庸,而是课程的生成者、创造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要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中,课堂成为教师的成长阵地。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与教师、学生以及他们交往的场所——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了。这样就可以发挥团队优势,同一学科、同一学段甚至是交叉学科都可以适当分工,互通有无,以减轻教师的开发负担,降低开发成本。同一资源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不同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在使用中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储备,及后期的修改工作,把成形的经过实践检验且可反复应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储存起来,建立课堂教学资源库。 四、建立校际资源开发研究共同体 新课程的实施不可能靠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孤军奋战”,改革的经验需要积累、体会,需要交流。“课堂教学资源研究共同体”不仅限于学校内部,更主张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改革交流。它将有助于学校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等弊端,有助于学校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文化。借助网络组织,抗拒“单位主义”,每一个单位或个人丧失的只是“井底之蛙”的局限,获得的却是课程改革全局的大视野。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建设就是旨在冲破封闭式教师“课程文化”。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资源共享,建立起学校内外、系统内外彼此沟通对话,充满活力的研究共同体。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实践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师能够从“技术熟练者”转型为“反思性实践者”。我们的教师团队正在并将继续不断地书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课程故事。 (来源:中国教师报) [ 链接 5] [ 链接 6] [ 链接 7] [ 链接 8] (执笔者: 李德树 卿平海 刘凯 、 聂晓云、史静、王琦 伍阳斌、谢俊昭、易国栋、周文碧、张晓莉)
课型设计的艺术
在对教材的处理进行思考的同时,教师就得考虑阅读教学的课型设计了。实际上,教材处理与课型设计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相得益彰。 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可以说,课型是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说,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课型的划分没有严格的标准,我们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活动方式的不同、师生双方作用的不同等等来对课型进行“命名”。如我们可以说某一节课是阅读课型,但也可以说它是教读课型或自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等等,关键在于我们看课的视点不同。 课型的研究、实践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教学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流课型,不同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下会产生不同的新鲜课型,不同的教学流派有着各自的代表性课型,不同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上将外露于不同的课型载体。而且,从中学语文教学界已有定论的科学成果来看,凡是成功的阅读教学系统,凡成功的教学改革试验,凡成功的专题研究,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作为支撑。 课型的研究,既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从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来讲,研究课型设计的意义主要在于规范“课”的形态,丰富“课”的种类,即,第一,课拿出来要“像”课,“课”要上得有模样;第二,课拿出来要表现出时代的特点,要表现出一种比以往的进步。 从大众化的教学设计来讲,在目前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型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境界。从发展的方向性来说,课型设计的最重要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所策划的教学要求与所规划的教改方向;一个是阅读教材所设计、所要求、所建议的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课型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形势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型创新的意识与课型创新的艺术。 本章将本着学生活动充分的原则,从常规的与创新的、常见的与新颖的角度选说如下几组有代表性的课型及其设计: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技能训练课,探究性学习课。另外还专用一节探讨课型创新的问题。 由于“课型”概念的多角度性,上述若干课型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命名,各组课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彼此并列的。 1.教读课 教读课,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型。 教读课,原称讲读课,它大体上是人们在教学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课型,说它是约定俗成的,是因为大家都在这么说,都在这么用,主持大纲编写的领导机构和编写课程标准的权威机构并没有给它多少认定。由于它承载着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解分析”的基本任务,它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主流的课型。 设计、运用教读课型,其重要依据是由于历年来的各套教材中安排了“讲读课文”“教读课文”“基本篇目”“精读课文”等需要比较细腻地进行讲析的课文。设计、运用教读课型,还有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学纲领性文件的要求。如试用修订本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这一节就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方面更进了一步,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比较详细地提出了“精读”的评价内容,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而这些较高层次的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教读”的训练。 教读课型的基本任务主要有: 1.进行各类精读课文的阅读分析教学; 2.训练学生朗读、背读、默读的方法和技能; 3.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和浏览的方法; 4.训练学生学习文体阅读的不同方法; 5.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训练学生的方法与能力; 6.在积累、理解、分析、揣摩、品味、赏析、联想、想象、探究、创造等方面教给学生方法和技能; 7.教给学生查找、搜集、分析、提炼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8.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拨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角度与方法; 9.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 10.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1.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从上述意义讲,“教读”决不是“讲读”,决不是“满堂问”加上“满堂讲”;现在意义上的“教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读”。教读,就是要教会学生自能阅读;教师在教读课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点拨、指导与示范作用,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尽最大的努力教给学生知识、方法、方式与技巧。 教读课型的设计,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课文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着力于一两个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要点;二是要确保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既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也要科学地和谐地安排师生双方的活动。 下面请看笔者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 一、教学内容 1.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 2.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三步法”的阅读方法训练。 二、大体安排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教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重点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有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为什么说它们写得特别好。 3.自选角度,综合课文内容,说说中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六、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2.自读课 自读课,日常教学中开放、生动、活泼的最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课型。 与讲读课型一样,自读课型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传统的主流的课型。它在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完成自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型与教读课型紧密相依,各司其责,相互配合,有机地协调着阅读课堂教学的课型变换。 设计、运用自读课型,其重要依据是由于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诸如“阅读课文”“自读课文”“非基本篇目”“略读课文”之类不需要进行比较细腻地讲析的课文。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此类课文的比例占全部课文的30%一50%,在初中语文试修订本大纲中,曾要求教材中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因此,阅读教学中必然要使用自读课型。 但在日常教学中,自读课往往没有表现出本身的课型功能,自读课型有时被借用为讲读课,有时被变形为作业课,有时被淡化到没有教师的教学指导,其主要问题仍然是缺乏学生的各种充分有效的课堂活动,缺乏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与点拨,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所以,我们对自读课的性质、作用、设计技巧等还要继续加深体验,加强研究。 从新理念的角度看,所谓“自读课”,是教师少讲析或不讲析的课,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之主人的课,是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的情境的课,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课,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课,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课,是学生进行自主的、在学习过程中的追求独特体验的课,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在学习过程中共同探讨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是学生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在论辩、讨论、创编、演读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喜悦的课,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行学法实践的课,是提出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课,是利用媒体手段交流自己学习心得的课,是学生活动方式五彩缤纷的课…… 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策划与参与者。 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自读课中的活动设计自然更是多姿多彩且有着更高的设计要求。这些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材料,还要更多地考虑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智能,激励学生创造,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与精神风貌。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与学习活动紧紧相联的,是学习内容。自读课中的学习内容,在大体上表现单元教学目标和体现单课教学重点的前提下,要表现出“问题意识”“实践意识”‘“活动意识”和“学生自能解决”的思想。在一节优秀的自读课中,活动应该科学地做到听说读写思多样化,但教学内容则应该注意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联系”,即教师要准确地创造性地理解和处理教材;简化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段,注重情感态度、方法技能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下面请看话动式自读课《鹤群翔空》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创意 1.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法。 二、教学活动 l.朗读活动,2.品读活动,3.积累活动,4.感悟活动。 三、课时与课型 一课时;自读指导课。 四、自读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朗读活动。活动目的——熟悉课文内容。 1.朗读指导:读出鹤群翔空的壮丽,读出鹤鹰之战的壮烈,读出救助伤鹤的壮美。 2.选点朗读:再朗读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三个片断,要求表情朗读,读出感情,读出情味。 3.自由朗读:选自己认为写得美好的内容进行大声的朗读。 教学板块之二:品读活动。活动目的——理解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角度,概括说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同学们品评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篇—— 写鹤群翔空种种景象的文章。 鹤群翔空的各种丰姿都状写得宛然可见的文章。 写鹤群翔空队形的变换——有方向的变换、高度的变换、形状的变换……的文章。 分战斗前、战斗中、战斗后三层写鹤鹰之战的文章。 重点写雁回山上空鹤鹰之战的文章。 写鹤群翔空的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感人的文章。 写动物世界里对付天敌、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的文章。 在故事中寄托了深意的文章——鹤群具有可贵的群体意识。 写有组织地救亡图存、爱护弱小、表现整体精神的文章。 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 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的文章。 始终凸现团队精神的文章。 2.教师参与交流。 从层次与氛围看:这是一篇写鹤群翔空之壮丽、鹤鹰之战之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的文章。 从构思与手法看:这是一篇以鹤鹰之战为核心,以战前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为铺垫,以战后救助伤鹤为深化的文章。 从语言与细节看:这是一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翔、搏击苍鹰、救护同伴等生动细节的描写文。 从作者与线索看:这是一篇将“我”的所见和‘“我”的情感抒发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散文。 从内容与主题看:这是一篇描绘鹤群在空中飞行的优美姿态、记录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的美文。 教学板块之三:积累活动。活动目的——积累语言材料。 1.请同学们对课文寻读,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课文中寻找、整理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 2.同学们自读、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