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出散文的色彩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6 13:4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写出散文的色彩来作者:丁吉槐的博客
                                        写出散文的色彩来
                                         ——在省散文年会上的发言提要
  
  我的发言题目是“写出散文的色彩来”。大家一听就知道我在模仿,在模仿一位教授,那就是刘绍本老师。他在年会上的演讲题目是“写出散文的意境来”,我的发言题目就是在模仿刘老师。模仿,在如今不能说是错误,而是时髦。有人模仿赵本山,有人模仿宋丹丹。我觉得,模仿首先是喜欢,喜欢了才去模仿。其次是学习,学习老师的理念、思想和研究方法。再次就是,无论你怎么模仿,也超不过老师。刘老师讲的是“意境”,我说的是“色彩”。一个是全局,一个是局部;一个是纲,一个是目。“意境”包括内容很多,“色彩”只是意境的一部分。而且,刘老师是“演讲”,我是“发言”。
  我说要写出散文的色彩来,首先我认为,优秀的散文作品是有色彩的,有例为证。
  譬如,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能耳熟能详。我以为它是有色彩的,而且有很浓重的色彩。《背影》里首先叙述和描写了一个灰暗沉闷的环境:祖母刚去世,父亲也交卸了公差,“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时的作者又要离家外出,“父亲要到南京谋事”。当时那种悲伤沮丧的心境,可想而知。到了火车站,大家又看到黑亮的铁道,灰黑的月台,文章里没有写天气,可让人感到的,一定是阴天,一定是阴霾的天空。父亲穿戴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这样一个穿戴,在这样一个灰黑的环境里,“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写到这里,我们所看到的,统统是灰暗,压抑和沉闷。这时,父亲回来了,“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到了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作者说“我的眼泪又来了。”
  大家知道,桔红色属于暖色的色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装扮房间都要考虑到这一点,一般的情况下,都会把在卧室弄得温馨一点,温暖一点,挂个桔红色的窗帘什么的。朱自清不愧为散文大家,他先将灰暗的色彩铺满,铺足,带着读者进入到一个黯然神伤的境地,让大家随着他郁郁寡欢,而后,突然在一片灰暗之中,重重的涂了一笔暖色,让人一扫心头的阴霾,立刻感到了舒适和温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又回到了忧郁和惦念之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让读者一下子又一次陷入深思。
  冰心的散文更是绚烂多彩。她的许多散文都是一幅幅水粉画,多彩多姿,引人入胜,发人深醒。在《往事》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她小时候的一天夜里,母亲去做事了,她等她回来。保姆说,“你自己上楼去,在阑边望一望,山门内露出两盏红灯时,母亲便快来到了。”于是作者“黑暗中上了楼”,“绕过那边阑旁,正对着深黑的大海,和闪烁的灯塔。”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美妙的画面:漆黑的夜晚,大海边的一栋楼房里的阳台上,站着一位小姑娘,面前是深黑的大海,远远得可以望见海里的灯光闪烁的灯塔。她在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母亲回家。等好久之后,这时她突然看到,“爱的光从山门边两盏红灯中燃着了”,母亲回来了。文章情景交融,动人心弦。
  余秋雨有一篇散文《老屋窗口》,里边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作者小时候在老家上小学,那是他六岁。有一个女孩子是他的同学,比他大十来岁。“同上著小学二年级。她头上扎著一方长长的红头巾,那是学校的老师给她的。这么一个女孩子一大清早就要翻过雪山来上学,家长和老师都不放心,后来有一位女教师出了主意,叫她扎上这块方头巾。女教师说:‘只要你翻过山顶,我就可以凭著红头巾找到你,盯著你看,你摔跤了我就上来帮你。’这个女同学的母亲说:‘这主意好,上山时归我看。’”
  于是,“雪岭顶上,晃动著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分外耀眼。”冬天的清晨里,雪岭上的这个红点,在母亲、老师和同学们的注视下,翻山越岭,“逶逶迤迤走向学校,走向书本。”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优秀的散文是有色彩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色彩的散文作品呢?下面谈几点建议。
  首先,要与我形成共识,也就是说,你要同意我的看法,咱们的意见要一致。
  《文心雕龙》里讲,优秀的著作,“总称‘文章’”。他所说的这个‘文’,就是说有条理,这个‘章’,就是有色彩。因此,“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当然,一下子将散文的色彩说清说透,并非易事,分细一些,还有景物色彩,人物色彩,情感色彩,意念色彩等等,这里只是笼统地说说而已。但我想,如果有了这个念头和思想准备,又去做了些努力,你的散文的色彩一定会很鲜明,很亮丽,很感人。
  其次,要重视描写。叙述与描写是文学创作的两大主要技法。小说叙述多一点,诗歌描写多一点,散文应该重视描写。冰心先生的散文有许多篇章,只有描写,没有叙述。这可能与她翻译过泰戈尔作品有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的许多作品只有描写,没有叙述。冰心先生翻译过他的《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作品。冰心先生的《笑》《石像》《山中杂感》《回忆》等等,也是只有描写,没有叙述。记得有学者曾经说过,描写是叙述停顿下来的凝视。凝视不只是看一眼或瞥一下,它是凝视者通过把自己与凝视的对象区分开来从而建构自己的身份的一种手段。
  其三,要学习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技法。
  文学和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塑造形象。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艺术则是用其他手段,如雕塑用塑刀,绘画是用色彩,摄影是用摄影机和摄影材料,它们都是通过视觉来让人们感知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而文学是用文字叙述和描绘来塑造形象,通过人们阅读,靠读者的思维来完成形象的塑造。虽然有这些不同,但塑造形象这一点是相同的,而我们就可以从其创作中学到许多东西。比如摄影,有一幅照片《大眼睛》大家都很熟悉,这是宣传希望工程的经典作品。一个小姑娘爬在破旧的课桌上,手握一支笔,睁着两只大眼睛,在认真听讲。那渴望读书、认真读书的样子着实让人感动,你盯着这副作品看一会儿,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将手伸向口袋,去捐助那些渴望上学却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汶川地震时有一幅摄影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握笔的小手》,地震的废墟上,一堆又一堆瓦砾,有一只胳膊露在瓦砾外面,人已全部被瓦砾所掩埋,这是一只穿着校服的胳膊,小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支彩笔。整个摄影画面只有这只胳膊和无边的瓦砾。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知道这孩子几岁,只知道这孩子已经遇难。看着这幅作品,无论谁都会落泪。有人作诗:
  天堂里有没有地震?
  天堂里有没有书读?
  曾想当一名老师,
  曾想当一名画家。
  曾充满欢乐的大笑,
  曾阳光灿烂的玩耍。
  可是,一阵巨响将你埋入了黑暗,
  希望没有了,
  笑声没有了,
  一切都没有了!
  人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孩子紧握彩笔的小手。
  人们的心在流血,
  人们的心都碎了!
  再见吧,孩子,
  本不愿说再见,
  心痛啊!
  来世,你还做中国人民的花朵!
  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形象的。绘画与摄影创作过程有所不同,摄影是捕捉住生活当中,有意义的一瞬间,将它记录下来,需要的敏感和机遇;绘画是经过无数次的观察,揣摩,在自己脑海里创造出形象,用线条或色彩将它描绘出来,需要的是观察和形象思维。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赵望云的农村劳动场景等。齐白石为了画虾,买了虾养着,天天看。他笔下的虾,不是他今天看到的那只虾,而是许多下的综合体。十九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塞尚,高更,梵高,莫奈,米勒等等。他们创造的油画水平极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梵高的《向日葵》《最后的晚餐》,莫奈的《日出——印象》,米勒的《牧羊女》《拾穗》《晚钟》。米勒的《牧羊女》画的是一位放羊的少女,牧羊归来,天空中是绚烂的阳光,牧羊女背着阳光站着,身后是她的羊群,整个画面是那样的和谐、优美、温暖,很美。《晚钟》描绘的是田野里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劳作之中,听到了远处村子里教堂晚祷的钟声,马上肃立祈祷。秋阳刚刚沉落在远处的地平线上,落日余晖满天,辽远的田野和天际一片金黄。米勒自己曾说: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
  我们欣赏、揣摩、研究这些摄影作品、绘画作品,就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敏感,比如观察,比如综合,比如缀合,比如提炼等等。散文创作与绘画、摄影相比,散文更自由,更放得开,散文创作和想象空间更大,塑造形象余地更大,散文所描绘的色彩也更加丰富多样。
  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技法来用于散文写作,就会不断丰富艺术思想,提高艺术水平,就会创作出更多更好更优美的散文来。
  
                                                    2013年4月20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1:01 , Processed in 0.1221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