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学校 周群
一、 依然尴尬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2003年,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的《中华少年写作精选》(现已休刊)主持了一年的“作文阶梯”栏目。当时,我和首师大文学院刘占泉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关于“作文元点”问题的讨论。语文界泰斗饶杰腾先生、时任《中学语文教学》副主编的史有为老师、作家施亮先生、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先生、刘占泉老师、网络作家今何在(当时红极一时的“榕树下”获奖小说《悟空传》的作者)、十一学校闫存林老师,以及若干学生和家长作为各方代表参加了这场讨论。大家对作文教学改革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我们有个共识:课堂作文教学总体说来是失败的。当年我所做的作文调查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许多学生厌烦作文,他们不懂得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学会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这其中甚至很难感觉到语文教师发挥的作用。
这场关于“作文元点”问题的讨论已经过去九年。眼下重提,是因为根据我一线教书的亲身观察,这九年里,虽然有“点”的突破,涌现出了一批作文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提供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有效范例,但就整个“面”上而言,作文教学并无多大改进。即便是这几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平均成绩的节节攀升,也并不能全然说明作文教学整体有多大进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在去年,某个在区里中考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学校的语文老师,拿着一篇初二学生私下写的点评《红楼梦》的练笔给我看。他叹息着说:“这样的文字多有灵性,可是学校不让孩子写这些,因为要抓中考,我们只能让孩子们写应试作文。”
举这个例子,是不是说,中考作文就完全应该被否定掉?当然不是。但是众所周知,中考作文因为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缘故,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这其中的道理,孟起先生早在1935年在《中学生底国文》一文就有解说:“所谓‘命题’作文,就是教师先有一个‘命题’,换句话说,教师自己先有一段意思,缩成一题,学生作文,不过演义罢了。……学生拿到这类题目,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不说又不成,于是废话、空话满纸都是,害(得)教师看了摇头,叹气。本来写不出的,硬要写一些出来,这已经很不容易,再要写得好,不是难上加难!……能说的不许说,不能说的偏要说,哪里会写出给教师看得上眼的东西来!”(《中学生》1935年第55号)
目前学生与学校这个层面的作文教学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生活面相对狭窄。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除了家庭和学校生活,对外部世界了解甚少,也缺少了解外部世界的热情。这就造成了作文缺少鲜活素材的突出问题。
第二,学生阅读量太少。我们常说,一个人有“见”才有“识”。学生虽不能够“行万里路”,但至少可以通过“读万卷书”来获得代偿体验,了解社会与百样人生。在过去这十年中,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早就提出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中考也有相关题目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只有优质资源校将课外阅读工作落实得相对好,能带领学生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做读书笔记;而基础薄弱校则普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指导。而且,受这个时代“浅阅读”“泛阅读”的影响,学生个人开展的阅读,也多追求时尚轻松的阅读效果,过分关注玄幻、穿越小说一类的作品,不注重经典作品的阅读。
第三,不少教师迫于中考升学与成绩的压力,写作教学中只教应试作文的写法,不注重学生思考力的发展。不管是素材的积累、文章审题立意,还是布局谋篇的思路,恨不得初一开始的作文训练都完全照着中考的路子来。
一方面是学生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处处围着中考的指挥棒转。这样的作文训练,如何能教会学生作文的真功夫,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种种要求呢?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2012年9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即将启用。时至今日,我们语文作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局面,这理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那么,此种局面是不是只有这十年才有?非然也。据《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版)一书记载,早在建国之初,报考清华大学的大部分考生都在“国文”试卷里提到:“没有把作文学好,写作能力差。”当时叶圣陶先生审读试卷,仰天长叹:学生写作能力真的是差呀!而1949年北京师范学院的刘国盈老师也作过调查,结论是:“国文教师几乎是完全失败了,而且是可怕的失败。”由此观之,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实际上是早就存在的。现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接下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抓。
二、 北京景山学校作文教学传统与新经验
2003年关于“作文元点”问题的讨论中,饶杰腾先生对语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忠告:“现在中学语文老师很多都是只顾着自己教书,没有时间了解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老师们应当了解这一百年来语文教育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前人已经做到了哪些,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发扬什么,朝什么方向去努力。”
我非常赞同饶先生的观点。语文教学改革理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我在景山学校教书20年,近10年来一直参与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谙熟我校语文教改的历史与现状。景山学校的语文教学有三大法宝,其中之一就是组织学生写“放胆文”。我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到今天非但不过时,而且有大力推广的必要。
“‘放胆文’,顾名思义是鼓励学生放开胆量去构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舒风 《从“放胆文”谈开去》,下同。)
一是题材“放胆”。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启蒙阶段,老师先从放开题材做起,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耳听来的,亲身感受过的。题材上不循规蹈矩,活跃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
二是写法“放胆”。“不限写法,能夹叙夹议,叙事中有抒情的固然好,只能记叙的也放行。”(舒鸿锦 《四十而不惑》,下同。)一切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就要肯定。因为“放胆”,学生的作文即使写同一个题目,“文章的题材,风格会有多种多样,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再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会更加努力的创造出更加富有个性,风格奇异、新颖的作文”。(舒风)
三是字数“放胆”。“能写几千字的敞开写,能几百字成文的也很好,能写几句话不成文的也可以,只要努力了,老师都鼓励。”(舒鸿锦)
四是情感“放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随心所欲地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把自己想吐露的思想,想表达的各种愿望尽情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进行写作,没有思想压力,心情十分愉快,是一种精神享受”(舒风)。
从景山学校五十年的语文教改经验来看,在学生学习写作“人之幼”的初期阶段,“放胆文”这一作法把学生练笔当作开展写作教学的切入点,是颇有成效的。而且,已经在小学、初高中各年级推行多年。因为“放胆”,学生爱上写作的例子屡见不鲜。
必须说明一点:“放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写作放任自流。相反,“放胆文”的写作是有范围的,特别提倡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关于组织学生写“放胆文”的具体方法与案例,有兴趣的老师不妨读一读人教社出版的《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50年》文集。这里恕不赘言。
写“放胆文”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问题,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但“放胆文”这一招是不是就能包治作文教学的百病呢?随着景山学校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编写工作的推进,编委老师们对作文教学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共提出了8条写作要求。这是“会写”的要求,还是“写好”的要求?我们倾向于前者。如果是“会写”,那么我们平时评判学生作文以什么为标准?“会写”作文是怎样的标准?写出来的作文应该是什么样子就达标了?我们提倡“放胆文”,那么,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还要不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这个训练程序的阶段性是否明确?教材该如何呈现这个训练程序?……
“如果训练的目标不明确,训练的层次不清楚,只是出个作文题目,每次练习的项目学生不清楚,教师的指导、讲评也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片面强调‘潜移默化’,看起来作文的次数不少,写作的要求似乎也都提过,可哪项落实了,哪项还没学会?师生都不知道,都不落实。这样的情况想使学生‘会写’怕是很难了。”(孙辅功,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50年 初中篇》,P470,《谈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教学设计》)
2006年,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开始编制《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见附录),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写作要求,也结合景山学校几代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改实践经验,以及学生初中四年制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每学期的写作练习具体要求。确切地说,是将纲领性的、也是相对笼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加以解析,将写作教学的任务分配到各册语文教材中逐一落实。“本套教材对写作除了一般性的要求如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要写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字数要达到标准等之外,将作文的基本要求细分成二十多个点,如‘内容具体’‘顺序合理’‘能运用联想和想象’‘前后照应’‘有细节描写’等。有关文章中心的要求,又分成‘有中心’‘中心明确’‘立意较新’等不同等级。如记叙文写作要求中‘要有具体描写的段落’,说明文写作要求中‘有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等。将这些要求,按难易、复杂程度、不同文体,分别安排在6-9年级的8个学期里,每个学期力保3-4个要求基本过关,以促进整体水平一步一步提升。”(周韫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50年 初中篇》P390)
作为教材编写组成员,我参与了《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编制(同时编制的还有《6-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而作为教研组长,我还主持了景山学校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试教工作。这使我得以用“双重视角”审视《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
首先,编制《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意义重大。这种“自下而上”的努力,在今天的教改大背景下,尤为可贵。
近来读到北大温儒敏教授《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讲稿。他说:“一些老师接触新课标之后,认为很多理念都是好的,但在高考、中考仍然是指挥棒的情况下,‘好东西’都很难实施,‘可爱而不可行’。”“教育状况的根本改革需要整个社会配合,从体制上改。这种改革成本很大,需要较长时间解决,应试教育一时是很难消除的。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但也不必把教学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全都归咎于‘体制’,自己可以着手改革的空间是大的。每个老师都最好问问自己,如果一时间‘体制’未改,大局未动,我们是否就随波逐流,或束手待毙?面对当下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不要抱怨,不能等待,还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对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能改一点是一点。”对温教授的观点,我深表赞同。在我看来,景山学校编制《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就是“承认现实,着眼长远,从我做起,点滴做起”的做法。
我记得2011年在北京教育学院,王漫老师让我与北京市部分高中老师座谈初高中的语文衔接问题。当我介绍景山学校编制了《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和《6-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时,与会的老师们赞叹不已。因为他们也觉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太笼统,里面好的理念难以实施。而我们编制这两个教学目标,把笼统的长远目标变成了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清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实验教材还保证具体落实这些目标。因为编制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景山学校的一线教师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既“可爱”又“可行”。我特别认为,2012年9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即将施行,这迫切需要更多的老师、更多的教科研机构,拿出更多更好的具体的实践方案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山学校编制的这两个教学目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景山学校《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是“会写”的目标。“会写”比“写好”更有普适性。
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强调“会写”,更能保证作文教学达到“保底”的要求,更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使学生“会写”?这是教材编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教材中理应在呈现促成学生“会写”的训练体系。
景山学校语文实验教材共8册,一共安排了8个写作重点单元。每个写作重点单元的“单元提示”中都会明确本单元是写作重点单元,对写作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本单元要完成的写作任务和目标心中有数。课文的遴选不求新、不求难,但求便于学生借鉴模仿。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或许可以说,我们的写作重点单元的文本基本属于“样本”一类。
第三,作文教学必须通过缜密、成体系的训练促使学生实现“知行”转化。
编制了《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实验教材写作重点单元中又给出了“会写”的“样本”,这依然不能等于学生就一定能达成“会写”的目标。我认为,针对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的作文教学现状,建设作文训练体系还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一)有必要对作文教学的课时做点硬性规定。
语文教学中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写作与修改。我们按照三年制初中的语文教学课时数做个大致的统计:每一学期按照20教学周计算,每周6课时,每学年语文课240课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写作与讲评合起来按照每次3课时计算,全年共42课时写大作文。即便我们把用于作文教学的课时按照每学年60课时计,也不过占了全学年课时数的25%。统计的结论显而易见——虽然我们都知道,作文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还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但我们为作文教学花费的时间确实少之又少。
2003年,刘占泉先生和我曾经有过一次讨论。他主张重新建构初中语文学科的框架,白话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各占三分之一,三部分构成“品”字形教学结构。刘占泉老师的主张非常有见地,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单就作文而言,“品”字形教学结构不仅给作文教学充足的时间保障,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不仅教材要提供可供学生作文模仿的“样本”,还要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学会”为标准的学生达标文的样本库。
景山学校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写作重点单元为学生提供的作文范例,作者都是成年人。建立学生达标文样本库的意义,不仅能继续为学生提供同龄人的范例,更可以供教师批阅作文时参考,以减少教师评判文章时,因个人主观好恶造成的评判任意性。这样也能使《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分年级、分学期的落实具有可操作性。
(三)语文写作教学应强调“保底不封顶”。对于学生没有“学会”,作文教学目标不达标的情况,要有更进一步的对策。
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的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较低,即便一步不落地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作文演练,也依然会有没“学会”不达标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有进一步训练的对策。比如,当大多数学生遵循仿写(例文)—修改(自评与互评)—写放胆文(巩固学习成果)这样的步骤稳步提高写作水平的时候,不妨安排那小部分没有“学会”的学生,反反复复修改,将习作改到达标文为止。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实现作文教学的“保底”。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文教学中要用各种激励评价手段促其“上不封顶”。比如,在作文达标之后,给更多的写放胆文的机会;帮助学生发表作文;创办文学社,使学生个人特长得以发挥等。
(四)应当编制《1-9年级语文课程写作教学目标》
目前,景山学校初中阶段已经编制了《6-9年级写作教学目标》。我们在四年制初中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强调按照这个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要基本上能做到“段段清”。但是,小学阶段这样一份纲领性文件还没有编制出来。这就导致作文教学的内容在小学与初中大量重复。虽然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水平是成螺旋式上升,但这样的重复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写作热情骤减。
比如记叙文写作。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统统都有,也相应地要求学生练习写这些内容。那么这里就牵扯到对“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理解。在小学同行作文教学经验总结的文章里,我能感受到的,就是他们将“内容具体“实际置换成了“描写生动细致”。而我认为,如果我们按照“会写”来要求,学生习作如果能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文从字顺的表达,就应该基本能做到把文章写具体。而“描写生动细致”应当是“写好”的标准。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五年级的学生描写不生动怎么办,因为“能抓住事物特征,描写生动”是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目标六年级(下)“会写”的要求。我印象中,我的孩子在景山学校上学,从四年级起,作文本上就出现了“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注意详略得当” 之类的评语。试想,从小学到初中,这样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要求是否也是造成作文教学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
所以,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阶段性要求不明的问题,必须通过编制《1-9年级语文课程写作教学目标》来解决。不然,表面上看起来初中作文教学要求有序列,从义务教育9年来看,依然是严重的无序状态。我认为,如果认为编制《1-9年级语文课程写作教学目标》是合理举措的话,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甚至有必要制定出12年的写作教学目标来。
(五)应给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加权,使课内外写作形成作文教学的双翼。
在现有条件下,课内外的写作不妨各有侧重:课堂作文教学侧重按照分年级的写作教学目标,阅读—作文—修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作文教学的系统训练。课外写作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侧重写“放胆文”,侧重师生、生生间“多向多回合”的交流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写作交流,能够很好地弥补课堂作文教学课时、交互性等不足,同时,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
总之,编制《1-9年级语文课程写作教学目标》只是将《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分解落实的第一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扎实地细化、深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突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真正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