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跪着教书:一位教师的呼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3 12:5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跪着教书:一位教师的呼声
作者/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5-09-07

                 《不跪着教书》,吴非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2.00元。
                           
“没有人味儿”的作文
  《不跪着教书》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随笔集,中学教师能够写文章的不多,能够写书的实属凤毛麟角,能够写得这么好的,全国没有几个。吴非老师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他是有独特教育思想并且能够把这些思想贯穿在教育活动中的老师。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敬佩他,因为,他是一个立着的人。
  该书的标题颇令人深思。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他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把自己当做教学环节中的“一颗螺丝钉”。这也许并不是吴老师的独特发现,但是他因为身在其中,所以他的发现常常非常深刻: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体现人性,时常忘记人性,有些措施甚至专门跟人性作对,也就是不把人当人。
  吴老师特别反对“差生”一词。他认为,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生,就跟社会上把人分成“富人”和“穷人”一样,庸俗不堪。把同一起点上的人分成几等,会对人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他也反对把老师叫做“灵魂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是修理、改造(或者叫拯救)或者改装,而这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重。老师也是人,老师的灵魂不见得比学生高贵,老师并没有资格改造学生。历史告诉我们,改造就是奴役。
  吴老师发现,每所学校都有一些不近人情的校规,比如,中秋节晚上不许学生回家团聚,要求留在学校上晚自习,还美其名曰“考验学生的意志”。节日团聚是普通人的基本心灵需求,这个要求很高吗?在某些老师眼里,一切带感情的东西都是考验,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不重感情的人。但是,没有感情还是人吗?这些老师害怕感情干什么?老师老是要学生克制感情,克制久了,人就会产生条件反射,觉得感情是不好的,人逐渐变得冷漠起来。他太爱学生,爱之弥深,责之愈严。在高考改卷时,他看到考生作文几乎全是官话套话,跟报纸上的腔调一样,心里很难受,便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是培养官僚的”,这种文章“没有人味儿”——吴非老师常常为此夜不能寐。

“非人化”教育
  一般人认为,是高考把师生不当人,老师就只好把学生不当人。对此,吴老师还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正是“文革”前17年的教育导致了“文革”的严重后果。他预言,“文革”对后世的影响要等30—50年才能真正显示出来,眼下急功近利的“非人化”教育,也必将付出大代价。
  “17年”是这样教育学生的:比如说,因为他是贫农,我才爱;他是地主,就不光不能爱,还要恨,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这是恨的教育。把人分成可爱的和不可爱的——这是一个阴谋,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爱。在学校里推行的这种教育播下了冷酷的种子,“文革”一来,这些“循循善诱”的老师首当其冲地自食其果。“17年”的教育否定了人有共同性,否定人的平等。但可悲的是,20多年来,教育界对这种教育方式却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深刻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一直是计划经济时代遗存至今的牢固堡垒,拖了这个社会进步的后腿。
  吴老师还发现,因为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学校围绕这个目标运转,全社会也跟着“互动”。家长和学生也都讨厌人文教育,认为与高考无关,浪费了时间。有人甚至问,为什么把语文排在首位?吴老师答:考上大学只是一时,而人文素养是让你一生受用的心灵养料。他说,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会有报应。现在的学生有文凭,无文化,少人性,冷漠,没有爱,不敬畏生命。
  书中举的一些例子触目惊心。有个大学有女学生跳楼自杀,尸体躺在教学楼前,大楼里的老师还在照常上课,学生正常嬉笑,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还是有个外国留学生看不下去了,给死者献了一朵花,这时候师生才开始对死者有动静。浙江有个高中生杀死了亲生母亲,在监狱里有人问他,如果你能够出去,你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最想好好读书。吴老师气愤地写道:他杀了自己的妈妈,居然没有一点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复生,这还是人吗?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
  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识,他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但是,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这样的的人谈何容易。而现在,我们学校的很多做法实际上与此教育大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常常为了某个现实的、眼前的小目标(比如为了应付一场考试)而忘记了这个大目标,因为老师学生都是活在现实中的。眼下,考试成绩是判断学生、老师、学校甚至一个城市教育质量优劣的惟一标准。这就是现实。谁要是抗拒,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老师头上的“屋檐”
  俗语云: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现在的大学教师已经比较好当了,我这里说的是中小学教师。因为,当教师实在太难,也太苦——包括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折磨。也就是说,干了这个行当,基本上就得跪下来。让我们看看在一个老师的上面,都有些什么人:有教育局,那是所有老师的婆婆,管着你的职称,这可直接与工资挂钩,是饭碗啊;有校长书记主任和科组长,那是你的工作小环境,得罪了其中任何一个你都没有好日子过——这与你的能力水平等等关系都不大。近年来还要加上各式各样的学生和素质各异的家长,他们左右老师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投诉,甚至可以打官司。老师的上面还有一个最大的“官儿”,那就是高考——吴非老师说,他在高一高二让学生自由写作,但到高三就得教学生服从高考作文的框框。所有这些,全都在老师上面呆着,你还能站立得住吗?中学教师就是高考的奴隶。面对高考规则,身为特级教师的吴非先生也一筹莫展,只能够徒唤奈何。有道是,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
  局外人所不知道的是,教育界还有各种诱惑,尽管都是些小恩小惠,但很容易使老师迷失自我。比如每年各种级别的评奖和教学比赛,你想不想得优秀教师奖?谁都想。但是,你把身心投入进去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你的事业,而是名利的诱惑。你想提高自己,在业务上不断进步?那你永远都不可能获得学校的鼓励,只好自力更生。在此环境中,你要想活得风光(受领导器重,拿教学奖),就只好永远跪着。一些想坚持自己想法的老师只好离开教育岗位。留下来的老师,大都“有办法,没思想”,整个教育界思想贫血、精神缺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3 15:53 , Processed in 1.21968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