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要遵守常识,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3 14: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要遵守常识,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 作者:吴非   

  写完《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作者吴非意犹未尽,将思考延展至书页之外,著专文呼吁:教育要遵守常识——

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

  有老师问,你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常识”?很简单,我是教师,背离教学常识,就可能误人子弟,而遵守常识可以让我的教学少犯错误,仅此而已。教育界的浮躁之风经久不息,反常识甚嚣尘上,几成气候;强调守本分,或许能让那些恪守常识的老师安心教学。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有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浮躁之风让教学失常

  教育关涉人的未来,任重道远,不能因为有困难就背离常识。基础教育一直遭遇各种困境,但解决问题的阻力变得越来越大。此中原因,固然在于社会开放后人们能公开主张争取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也和社会不良风气有关。浮躁和急功近利纠缠在一起,酿成校园的浮躁之风。

  如果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是教会学生对付考试以升入更高一级学校,那就无所谓“基础”,真正的教育也就无法发生。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思考自己的明天。即使有社会风气支撑,教育者也不能认同这种“教育”。

  此外,更危险的是违反常识、背离常识的“反教育”。目前基础教育领域里这种反常的“教育”变得堂而皇之,不免令人担忧。教育的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所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们无视愚蠢教育的危险性,而热衷不切实际的鼓噪。

  在一些学校,看到的,经不起想;听到的,经不起问。一些学校宣传推行“高效课堂”,既然“高效”了,那就意味着可以少上些课,然而教室课表上主要学科的课时竟然大大超过部颁标准。又有学校大张旗鼓地组织学生“夜间步行活动”,请来媒体大事报道,轰动一时。但让老师们不能理解的是:校长悄悄下令把每周体育课减去了一节。近年又有“阅读推广活动”,一些学校还设立“读书节”——我很疑惑:学校本是读书场所,为什么也要“推广阅读”?学生每天都在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节”这种形式?“读书节”这一天,学生捧着书装样子拍“阅读照”,然后继续做教辅做试卷,一个月只有两天休息。

  因为浮躁,常识与逻辑往往不受重视。多次看到这样的“经验介绍”:某个学生“月考名次落后,年级组和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什么叫“月考”?为什么要排“名次”?学生某门课成绩有浮动,是不是非得去寻根究底?学生本人有没有思考能力?找家长“沟通”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学生学习有问题就通知家长,那么学校和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当未来的教育史家在安静的时代阅读今人留下的这些教育事迹,他们会比我们有智慧。

  如果一种不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一定是有利益群体在固守,他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说、推诿,甚而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比如,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教师的学习途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方便,然而每年仍有动辙几十万教育界干部和老师不远千里朝拜“典型”以“取经”。而中小学的“检查”“验收”“评比”多到不胜其烦,学校疲于应付,难得有一周安静;一些教师也受浮躁之风影响,热衷表演,课堂喧闹如集市。有人认为,这些“验收”“评比”和“赛课”“对学校工作是一种推动和促进”,这种解释隐含的意思是否要以此来监督学校与教师的懒惰?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由于违背常识的盲从。浮躁之风盛行的现象经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内部进行反思讨论,其怪自败。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教育者本身即应当是思考者,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回避矛盾,不能对学校的教育现象作出解释,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学校和课堂需要安静

  在教育界的喧哗嘈杂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教师能敬重常识,保持理性思维,既能深刻地思考复杂的问题,又能展示简洁平易的教育风格;学校不折腾,教师不盲从,富有智慧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庶几可以安心学习。

  在一些相对安静的学校,人的心境会变得辽阔。有校长对我说:“我们是一所普通学校,生源一般,升学率不太高,也没有什么特色。”老师说:“没什么人来听课参观,领导不常来,评比没份,学生没吃太多的苦,蛮好的。”校园整洁,没什么标语横幅,会议室布置简朴,没什么奖牌奖杯,学生举止礼貌,老师态度温和。我觉得很好,像从前的学校。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某校长跟着学生春游,我有些意外,因为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交“家长签字”,还动辙以各种借口取消春游秋游,但补课却十分主动,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学校安静了,教师的心平静了,课堂正常了,学生的学习开始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也会提高。有这样的学校:例行的检查验收由“班子”接待应付,尽量不劳烦教师,让他们安心教学;某项节外生枝的检查或评比落后,校长恬然自安,因为学校不愿为了一纸表扬逼迫老师、学生参与形式主义的活动。有一所学校,校长一学期只开了三次教师大会,他解释为“学校本没那么多事,不要折腾老师”。他认为,教师最了解学生,最有话语权,学校必须倾听教师的教学主张。的确,每所学校都有学养高的教师,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们能远离尘嚣,保持冷静,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并带领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然而,学校为何始终静不下来?为什么有那么多教育管理者热衷制造“特色”,编出各种排比句顺口溜?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热衷上表演课,追逐“赛课”?中小学为什么有那么多“课题”?为什么有那么多检查评比?为什么许多学校特别重视“与媒体搞好关系”?能不能不要去打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

  没那么简单。非喧嚣则难以出名,不折腾则无以获利。学校的喧闹不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学生长期被过重的学业负担所困扰,如果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要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体现,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培养出创造精神?

  现今校园中最尴尬的事,莫过于坚守常识反而比胡闹困难。我们不能高估人对抗环境的能力,毕竟教师在喧嚣的氛围中要付出极大代价才能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则省时省力;但是,放弃教育常识,对一些教师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

  教师能否保持职业理想,感受职业幸福,既取决于个人对教育的理解,也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追求。如果教育价值观混乱,学校文化必然变质。在一些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常识的教师,往往被视为异类,被认为不通世故人情和缺乏合作精神。

  “理想主义”有害吗?教师富有教育激情是幼稚吗?教师的职业态度为什么不能单纯一些?如果教师的心中只有教育之利而无教育之美,学生能学到什么?教育者本应是理想主义者,如果教师过于“现实”,学生也会变得世故。

  如果“现实”落后庸俗,教师是不是也必须“尊重现实”?顺应落后的教育状态并不难,但是教育关乎学生的成长,学校和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教师不应该“顺应潮流”,听天由命。事在人为,学校应该保持理智保持独立性,在现有条件下,仍有可能把事做好。面对流行风潮,学校和教师勇于坚守,便可能保持学校和课堂的安静。

  这些年我结识了不少老师,他们对我讲述课堂上发生的事,讲教学之难和教学之美,我从他们的讲述中感受到炽热的职业激情,我也更加认识到恪守常识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当今之世,这种职业态度也许平淡无奇,然而一名理智的教师应该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未来的时代也必然敬重这种平凡教育的高度和品质。

  我尊敬那些安静的老师,他们不顾外界的喧哗嘈杂,静心教学、读书、思考;他们不愿参加所谓的荣誉评选,不愿一味争升学率,不让庸俗的名利观玷污职业信誉;他们乐于在“普通学校”当“普通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提升职业品质。一名教师如果能保持独立思考,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就会对教育有所贡献。

  童年只有一次,少年期并不漫长,属于校园的青春只有几年光阴而已。在安静的学校,学生安静地学习,他们的思想在自由飞翔。如果学校能真正安静下来,学生也许能得到他们渴望的美丽人生。(吴非,本名王栋生,特级教师,杂文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4:29 , Processed in 0.0642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