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优秀走向卓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18:1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优秀走向卓越

                                 ——谈教师的三项修炼

吴加澍

    这是浙江义乌中学特级教师吴老师的报告,听了以后确实使人收益匪浅。转载给大家,我们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就是领先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只要朝着优秀教师的目标不断前进,相信您就一定会成功。

【作者简介】

    吴加澍,义乌中学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著名物理特级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师的成长规律

老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走向成熟)高原期——或停滞,或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追求卓越”)完整的教师生涯应该是这样完整。

李海林的“教师二次发展论”,他认为老师在第一次发展后会迎来高原期,同时伴随“高原反应”——倦怠,思维定势,创新感到困难,假性饱和等等。经历后,再进入二次发展。

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次专业成长是不够的,第一次是自发的。而走向卓越的难度是大的。两次成长是“质”的不同。第一次成长是经验的积累,第二次重要靠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一次主要表现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是思维方式,起决定性的。

怎样从优秀走向卓越

有句口号,我表示质疑,那就是“打造名师,争创名校”。打造名师真的有道理吗?名师是打造的吗?我的结论,名师是“修炼”出来。它们之间差别在哪里?一个多半是靠外界的力量,要在长期的学术修炼中成长起来的。

比如——

于漪老师:我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她的一课三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修炼”历程,记住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修炼。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

    我想引用清朝诗人袁枚:如弓弩,如箭镞。以领之,方能中。”其中红色的字分别代表教师学养,思维方式,专业目标

1.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行者

2.学术修炼:提升学术修养——学者

3.心智修炼:转变思维方式——智者

如果能达成,这就是一个卓越型的教师了。

接下来我来谈谈这三个修炼。

一、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

1.卓越教师必经三境界。

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不是非议“优秀”,而是说一种自满的心态。

英国作家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我们做教师的,也需要有这三种境界。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名师的产生是追求卓越的结果。”

所谓“追求卓越”,并不是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更好,即不断地超越自我

比如——

在吴老师带领下的物理教学研究小组。但,如果自我感觉不错,那就是要下坡了。所以,一个尖锐的问题出现了,我们不安:“义乌中学为何出不了状元?”

我们就思索:是啊,教师的成功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功。其实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远着呢?

我们分析原因: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我们想: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若任人以渔。

我们要从“优教”变成“优学”啊。

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之教是最高明的教。

2.教师人生发展的“关键词”。

教师的人生是漫长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我反思,我的3到5年靠什么教学,更多的是教学技能吧;5到10年呢,教学经验吧;5到15年呢,教学艺术的积累和研究吧;15到20年呢,应该是教学哲学来支撑吧;20年以上呢,应该是教育信念。这些关键词的变化其实是追求目标的提升,这样教师的发展才不断的提升。那就是“教育信念”。

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需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些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温文尔雅的朱自清先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身旁,给我带来一种无以言表的温暖,弥漫我的身心。透过漂亮干净、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育文字,不难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教育情怀:以完全人格的培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儿童本位的悉心呵护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教育作为目的的、有信仰的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方法。那么,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级教师比比皆是的现代化学校,缺乏的是师资吗?不是。缺乏的是英明的体制管理吗?也不是。掩卷反思,“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在脑中徘徊,是啊,把教学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以教育为功利者,可谓不乏其人,而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拥有高远,宽厚,深切而又踏实的教育情怀的人,实在是不够啊!当然,对教育的思考还要贴近时代的要求,贴近人类文化所孕育的教育理想。对于教育知识而言,固然可以改头换面,推倒重来,但对于教育的精神根底而言,则只能是渐进的,血脉相承的。无疑“五四” 教育思想依然是点燃新教育精神的薪火。)这是一种“宗教情怀”,这是神圣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一种对事业的终极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一天都朝此迈进,不敢懈怠。说到底,这是一种教学情怀!我这近20年来,靠什么支撑我的探索?那就是我的教学理想,物理教学的三重境界:求真,向善,臻美—— 科学境界,人文境界,艺术境界。

高山仰止,我心向往之。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要有教学理想,如果一辈子做教育工作的苦役,那是悲哀的。

3.教师成功的理解,我认为有三要素。

第一是潜质。“一个数学大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潜质的重要。

第二是勤奋。

第三是机遇。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要善于抓住成长的关键点: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关键事件……

孙双金成长的经历——七个第一,第一登上讲台,第一次文章发表,第一次大赛夺魁,第一次外出讲学……

但,机遇不等于条件好。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1961年在廿三里中学到1987年,整整27年。后来到义乌中学。我感恩义乌中学,为我的成长提供的良好条件和机会,我也怀念廿三里中学的那段岁月给我的启蒙与磨炼。是啊,我土生土长也有我的优点,比如那时为村里的人修电动机,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差的条件也是一种资源!(这是人师风范啊!)

二、学术修炼:提升学术修养

目前的一个论断:学者化——名师的成功之路。学者型的老师的特征是:丰厚的学术功底,全面的信息素养,强烈的课题意识。

教师的学习之道有三条:

1.向书本学习(文理相容)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看什么书?只看专业书籍算吗?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消费结构联想到教师自己的结构,你的“恩格尔教育系数”是多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结构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有差异。

所以我们要“亲近”理论。我们的突破需要理论的支撑。实践证明:教师要实现高位突破,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和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觉得理论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去用。古人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古人做学问局势从普遍性和操作性两方面去做了。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实用的教学技艺,还要研究理论。要多看杂书。教师要成为“杂家”。

李约翰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

怀特海的答案:因为那里有希腊的悲剧,罗马的法律和中世纪的信仰。

正是这些基本的人文素养,融合并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心态与理性精神,才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发展。

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而言,科学与人文不可以分开。我们老师也要文理兼修,文理相融。

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现在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是很明确的——理科教师有任务素养,文科教师有科学素养。比如物理必修本开篇就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陆游也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里我也很有体会。我去看生物书,《种细胞到成熟体》一课,胚胎发育就是生物重演。我就联想到了我的教学,我们的教学不是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吗?即“未知到真知”,这不也是教学重演吗?所以,我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杂书对我的启发。这是偶然,但这也是必然的。

2.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的地方很多。关于“师徒挂钩”的想法,我认为优点是师承机制是人才成长的短程线,少走弯路。缺点是师承机制的局限性,折半规律。对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一半加一半,再加一半……)

徒弟的课像师傅的课的尴尬(吴老师讲了个故事)。

我的担忧:他们没有跳出我的框,他们成长在我的阴影下。名师的成长不可以克隆的。只有“杂交”才有优势。不可照办模式,要跳出,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终要靠自己个性化的发展,您没有个性,便不是真正的名师。

3.向实践学习

即行动学习,在教学中学会教学。这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智慧。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钱理群说: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比如课提问的有效性。国外至今已经研究了30多年,研究范围包括提问的功能,策略,评价标准等。

二是要过“有主题的生活”。我们的老师会诉说困惑:我为什么单调乏味啊?为什么写不出文章啊?为什么看不进书啊?……就是因为生活中缺乏主题,没有兴奋点。每天给自己几个主题词,提醒自己该思考什么。这个办法可一体会一下。刘良华教授:“如果你一直在研究,在思考。你就是在过一种有主题的生活。”

三是要注重“有效反思”。浅白的说无非就是自己看自己,左看右看,不断地看。理想的自己,现实的自己。怎么看?用批判的,怀疑的,质疑的眼光来看。在这三方面做好文章,摆进自己,理论指导,批判质疑,这是有效反思三要素。这样执行起来会更加自觉。

三、心智修炼:转变思维方式

1.新课改呼唤理性的思维方式

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多动症和浮肿病。吕型伟说:“这一场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是出在这两种病。”思考: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

教学目标 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 (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为什么目标会偏移?你走极端也好,走形式也好,你一定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2.我想讲讲理性思考

一是加强辩证思考,全方位看问题。正确处理课改的若干矛盾。课改中的几对矛盾——自主与指导(教学关系);探究与接受(学习方式);预设与生成(教学设计);继承与创新(改革范式);课改与高考(教学现实)

如: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古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的“出口转内销”现象,传统的东西在国外视作珍宝,并加以深入研究。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了。

对“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再分析,老路也可能是正确的路,这或许是一种“自愈”的现象。老的东西多一分清醒。

“中庸之道”,东方文化的大智慧。顾泠沅给《寻找中间地带》一书(朱向阳著)的题词。

二是学会哲学思考,回到原点看问题。哲学思维真重要,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E.奈勒:“哪些不恩那个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校阅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

我谈谈对若干教学本源问题的思考:

1)为何教?(价值观)

我为什么教物理?(T)回答:为知识而教,为学科而教,为学生而教。

学习物理有么用?(S)回答:物理是有用的,物理也是无用的,学习物理最终是有用的。(它是科学,它是智慧,它是文化,要不要学?)物理的有用是通过无用来实现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就这样我的教学眼光就超脱出来了,我就敢于说这样的话,我要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对学生发展有好处的,就应该讲,眼界决定你的境界。北京四中的校训“大气成就大器”,它冲破了学科的局限性,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好的。争胜无名局,争分无名师(姜水根),不要假性的成长。

2)为谁教?(学生观)

3)教什么?(课程观)

4)怎么教?(教学观)

对传统教学的反思(孔子讲学图),这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是不是教学只能是这样样子呢?(雅典学派名画)有的沉思,有的商讨,有的做实验……中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的争辩画面。亚里斯多德说: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

3.对教学本质的追问

(1)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教育就是生长。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有许多论断,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论断,如: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作为的教育”。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2)2008年第21期《人民教育》专题报告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记了这样一个故事: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3乘以5等于14。

(3)希腊文中的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即学生要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所以,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

(4)老师要有农人的心态: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要当工人。

(5)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进程。(北京教育学院文喆)

4.有效教学根本之举:回归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的“三大策略”:

大道至简——课堂形态没有花架子。

大智若愚——教师的思维要还原稚化。

大成若缺——教学时空,留有余地。

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把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15:29 , Processed in 0.1825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