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书雄:高校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3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彭书雄:高校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述评
【来源: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写作世界” 】 【作者: 彭书雄】
【关键词】 高校 人文 语文 教学模式 研究成果
    目前的中国高校语文教育包含三个部分:其一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其二是指面对海外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其三是指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语文教育。本文所述,是指第三部分。
   
    语文教育历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母语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径。应该说中国语文教育对中国学生来讲,是奠定其未来事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想学好其它学科知识乃至第二语言,都是空想。所以中国语文教育对任何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青年学生来讲,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社会思潮、功利实用至上主义的影响,也由于一些学校决策者限于自身文化修养所致目光短浅,使中国高校母语文化教育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处境十分尴尬。面对上述情况,许多有识之士和关心国家命运的学者纷纷呼吁和探讨母语教育的问题,许多大学语文第一线的教师怀着传承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感,坚守阵地,忍辱负重,勤奋耕耘,探讨创新,以至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关于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改的大讨论。仅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报》等权威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
   
    网上有关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教改的研究讨论更是此起彼伏,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国家一级学会“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研究会”1980年成立以来,连续召开了10多次学术年会,参加人数逐年递增,常常多达200人以上,研究成果丰富,反响强烈。而且,全国大部分省市都相应成立了地方性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中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大学语文研究会工作活跃,对大学语文的教改推动起了较大作用,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2004年,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学部与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部联合发起并主办了“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四地高校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究会”,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的80多所高校的教育专家和近百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就海峡两岸四地的中国语文教育现状、观念、模式、教育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整个语文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就《大学语文》所反映的成果和特色来看,已经形成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四大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并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笔者认为,一种新的教学法或教学理论的提出,往往需要通过代表性的教材来加以体现和传播,教材可以说是某一学科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所以我们将主要根据某一教研群体的研究成果——教材所体现的特色来对近十年中国大学语文教改成就和状况进行综述
一、继承传统,守正出新的上海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中国高校的语文教育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和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的首倡下,率先在两校恢复开设,此后开大学语文课之风很快延伸到其它综合性大学及理工科院校。上海地区语文教育改革比较有影响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为代表的以文本主题词集成单元模式,其代表教材为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本教材完整地体现了徐中玉先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徐老先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重心,应当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因而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散篇集成方式,采取了按文本主题词加文选集成单元的模式,全书共分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和论学品艺等12个单元。
   
    在选文上,立足本国,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选择部分外国名家名作,这种编排方式和选文标准,体现了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比较有利于大学语文实现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精神境界和人格的提升。但本教材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以文本主题集成单元,将文本主题设定为单一的,不利于学生见仁见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且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再者,课本选文与中学阶段的高中语文选文有近30%左右的重复,这是本教材需要完善的地方。
   
    上海地区影响较大的另一种语文教育模式,是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中义先生为代表的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新的高校语文教育模式。其代表性的教材有两本,一本是由夏中义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教材。这本教材力图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大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学的巨大魅力而引领其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人文关怀意识,为学生提供“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该书较之徐中玉版《大学语文》有根本性的突破,或者说实现了由传统的“大学语文”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的转变。该书的编排思想跳出了传统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跳出了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以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学生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
   
    全书体现了思想新、体例新、选文新三大特点,所谓思想新是指《大学新语文》所阐释的是人类共同的普适价值,突破了“国文”的框架。所谓体例新是指该书突破文选传统,由16个关键词或主题词立章形成单元,在这一点上,与徐中玉版《大学语文》相近。这16个主题词是: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仅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的栖居,回归大自然。每个主题词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指向有利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维度。每个主题词下的选文之后有“编者点击”、“园桌议题”和“阅读链接”三大内容,以达到深化主题,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目的。所谓选文新,就是指教材选文遵循了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文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国粹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三大原则。为了更好地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大学新语文》成书之前,夏中义教授还主编了《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和《大学人文教程》,该套书200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这两套书是作者为了推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而推出的姊妹篇。尽管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尤其是“大学人文读本”的出版,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当下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可能促成中国高校语文教育由“知识语文”向“人文语文”教育的根本转变,更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了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该书三卷本,分别以“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主题命名,它从普适性的人类文化价值认识出发,选编了200余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学科深入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伦理、心理、教育等。每一章还以“编者旁白”的方式,进行评述、解说,提出思考、疑惑乃至忧虑,同时也为渴望“精神成人”的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与时俱进、大胆革新的北京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北京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其标志性的成果有两种思路和模式。一种是以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为代表,给大学语文以“高等”的教学定位,建立起完全区别于中学语文的、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的高等形态和教学模式,尝试建立一门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该成果完全打破了传统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外加文选,并引入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式模式。全书给了教师讲解和指导自学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语文的角度兼顾到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全书共分25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分三个层次,内容合理搭配。
   
    第一层是专题讲座,也就是导读,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给合文选赏析与讲解,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第二层与导读相结合,详细解读与专题内容相一致的一篇或多篇文选,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第三层是拓展阅读材料。主要是有利于深化专题的研究材料,以满足那些对专题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三个部分中,以文选讲授为主,又有所发挥。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是目前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大胆突破传统、形式最为新颖、最为适合于综合性大学学生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模式,内容涵盖了《诗经》、《离骚》、《易经》、《伦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九章算术》、《孙子兵法》、《红楼梦》、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散文和通俗文学等经典性文学与文化精品,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或“文化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尽管一部分专家、学者对该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意见,但这种使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给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以巨大的震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本身就是一种效果,同时也给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启迪,值得广泛关注。
   
    北京地区的另一种语文教育改革模式是以北大教授钱理群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不过这一模式较之温儒敏模式影响较小。钱理群的《大学文学》只是作为《大学语文》的一种改良方案提出来的,变革意味较小,但仍然突破了传统的单篇文选方式,改用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外加文选以形成单元的编排模式,当然单元后也有拓展性的研究资料。全书共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及外国文学四个部分,内容涵盖了主要作家及作品。钱理群教授认为,以《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以文学教育代替语文教育,是“取法乎上”。文学大于语文,文学高于语文,文学也包含语文。“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区别,在“语文”上无法反映,只能用文学的标尺反映出来,因此,在中学语文之后,继之以“大学文学”,是归本认宗,反之于正。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与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文学教育,应以“文学经典”为中心,文学经典的教育是全面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组成部分,通过大学文学教育,给学生指出了一条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在那里,学生可以和人类先哲圣贤进行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
三、以文化为主线,人文为本,学科综合,纵横拓展的武汉地区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武汉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可谓异彩纷呈,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都组织编写出版过较好的《大学语文》教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型教材是周金声、江少川教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人文语文》
   
    这套教材是一批大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同仁在长期教改实践和在吸收了他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试验、提炼的结晶。他们鉴于南有王步高《大学语文》、夏中义《大学人文》,北有温儒敏《高等语文》等适合名牌综合大学的优秀教材,将教育教学对象主要定位在普通本科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针对这类院校人文师资和文科专业薄弱以及注重应用人才培养的特点,将人文与语文结合,确立“精神教化+语文技能”的思路,强调人文性、综合性、拓展性和实用性。首先,在语文教育观念方面,坚持文化语文观,大语文观,把现行的“大学语文”课改造成“人文语文”新型课程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度的纯文学教学,既关注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载体,也注意选读哲学、美学、历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方面的作品,充分发挥文学丰富多彩、可读性强的优势,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更广泛和更具文化内涵的知识,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其次,为了落实这些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材上采取了全新的框架。从总的方面按文学文化史的线索分为“中国上古文学与文化”、“中国中古文学与文化”、“中国近古文学与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以及“外国文学与文化”五大部分,每个大部分里面又包含“名家名著与专题”和“作品研读”两类。例如,在“中国上古文学与文化”这一章里,设有“艺术起源与风骚传统”;“华夏祖先的精神化石——古代神话传说”;“中华文化的奇葩:《周易》”;“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老子、庄子与道家文化”;“《孙子》、《管子》与中国古代管理战略”;“《史记》与史传文学”等七个专题,着重评介最重要、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名家名著和文学文化现象或文化思潮,每个专题后设有“研究探索”栏目,提出值得思索和新探的问题及要求。“作品阅读”部分着重精选文学文化精品,供学生阅读和教师选讲,每篇后设有“汇评”、“拓展资料”和“争鸣研讨”等栏目。
   
    这种编排设计,既突出了综合性的特点,有利于梳理和整合学生中学以来所学的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整体文化观,实现学科间的交*与交融。既有一定文史的理论深度和知识的宽度,又有点有面,能够将知识点落在实处,使学生便于从感性知识上升至理性认知,易于接受,是一种难易适中、容量较大、使用方便的好教材。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突破传统的“一本书”“讲记”模式,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源流和海洋,开阔视野,培养自学能力;搭建知识框架结构,毛坯建筑,引领学生做泥瓦匠;导读名著,论析精品,深入思索,触类旁通,以点带面,画龙点睛。引入文学文化史的研究思路,借鉴日常研读的方式,打破传统教学和教材单篇介绍、详细分析的固定模式,在史论过程中举例评介作品,使之在整体的发展动态中体悟作品的价值。制作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督导自学,课内外结合,将文学文化的读思与写作、口才相结合,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沟通能力。第四,致力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文化的眼光沟通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拓展系统知识,有意选取了《哥本哈根精神》、《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等这样一些反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人格美的文章,还撰写了“《梦溪笔谈》与中国科技文化”这类反映中国科技的专题,以增进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编者在作品阅读部分不发表任何意见,只力求精选名家经典性评论和有启发性的拓展资料,再提出一些有趣的疑问和建议,请同学去完成研讨和演练。以读、思为重心,拓展阅读面,使学生有话想说,有物可写;以说、写为展台,促进学生学识升华和深化,形成独见。这种苦心孤诣的设计和编排,是语文教材上的创举,便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很受学生欢迎。
   
    该书以开阔的思路、人文的视角、全新的体系、精辟的见解,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育思路和教材编写体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鹤云教授审读此教材后评价说:“本书可谓精心结构,面貌全新,使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1、思路开阔,概括反映了人文学科的全局。……2、见解精辟,突破了文选的旧框。过去的大学语文教材,大都是高中语文的延续与发展,走的是‘文选’的路子,而不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学与文化知识水平,是很有缺陷的。这种提高是片面的、狭隘的,不能达到科学与人文的汇合与交融,不利于全面提高未来科研人员的素质。本书在内容设置与教学模式设计上都力图弥补这些空白,使之包容兼顾成为一个整体,是可付诸实施,达到预期目的的。3、示范引导,建立了独立的体系。本书是站在全新的角度上通盘考虑问题。它决不是旧教材的修补,而是出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全面考虑的。
   
    尽管这个体系还有待完善,但方向已定,体系已形成,至少目前是最合适的全书现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是重要的,是我们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而后一部分则是必不可少的,是科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综合起来培养,才能保证我们未开的科学工作者有可能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黄济华教授也说:“本书的编写构思颇有新意,《大学人文语文》书名也好,既不同于现行的一般大学语文,更有别于中学语文的套路,也不是一般文选的套路。有名家名著介绍与专题,也有作品研读。作品研读中又设‘汇评’、‘拓展资料’、‘争鸣研讨’诸栏,更有新意,所选文章和评论资料都较好。可开大学生眼界和思路,不仅要读,而且要思考研究。这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武汉地区另一种较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以华农业大学彭光芒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国文》”为代表。该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以史带文”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让学生深入领会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进而达到系统知识,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本教材之所以取名为《大学国文》,主要是因为在选文上以国文为主,外国作品并未选入。全书结构共七章,以历史线索为顺序,依次为先秦国文、两汉国文、魏晋南北朝国文、隋唐五代国文、宋辽金国文、元明清及近代国文以及现代国文。每章内部又分列以历史概论、文学概论、国文选读及专题论述四个部分组成。这种语文教育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与优化,功能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审美判断和人文思考、从中学会关怀、学会感动、学会批判,并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从学科定位入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
以纯文学取向为特色的南京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南京地区大学语文教育开课时间较早,早在1978年,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垂范,引领了时代潮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地区仍然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突出性成果是以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和南京大学的丁帆教授联合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代表。该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该书的编写,突出了“大学语文”要姓“大”的教改理念,否定了“大学语文”对“中学语文”的补课功能,提出了“大学语文”对过去所学知识的“梳理”、“激治”、“总结”功能。特别强调大学语文教育不再仅给学生“一杯水”或“一桶水”,而是要给学生“一条河”。由于大学语文是学生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因而编者主张要改变中小学“打破沙缸问到底”的学习方法,代之的“好读书,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深化与浅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倡在知识层面、学术观点、学术视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多元与开放。
   
    王教授强调,大学语文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应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引导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为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以促成学生高尚人格升华的目的。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坚持了开放与多元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网络性、立体性、大信息的特点。全书以文学史为纲,构成41个单元,选录精讲课文128篇,泛读课文617篇,内容涵盖了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每个单元突出一个内容专题,系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视野。通过“注释”、“赏析”使课文浅显易懂,又通过“总论”、“集评”、“汇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使内容拓展与深化,以提高教材的学术品味,以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
   
    综合上述四个地区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新模式主要共有四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大学人文读本》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二是“专题+文选”模式,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和周金声教授的《大学人文语文》是这种模式的典范。三是“作家+文选”模式,钱理群教授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是其代表。四是“文史+文选”模式,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教授主编的《大学国文》是其代表。此外还有按“体载+文选”的方式集成教材,限于篇幅,不再论述。从上述几种模式的影响来看,为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位目标,“专题+文选”模式,以形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能比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教材的影响来看,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夏中义的《大学人文读本》、王步高的《大学语文》、周金声的《大学人文语文》都可能是引领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潮流,富有创新特色,体现与时俱进思想的教材。由于资料的有限,可能综述不到位,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补正。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夏中义,大学新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周金声、江少川,大学人文语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程学兰、赖兰香,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18 , Processed in 0.0758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