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3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
【来源:科学时报 2007年1月30日 】 【作者: 李爱华】
    编者按:从今年开始,大学语文在南开大学将成为全校必修课,即便是文科生,也要修满两个学分,才能毕业。目前,全国把“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的院校约40所。然而,与国内1000多所高校都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的地位显得过低。对此,有学者表示,大学语文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其受重视程度并不与此相匹配;几年前就凸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定位不明、教材混乱、师资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缺少现代性和互动性等,仍没有得到解决。
    ●大学语文承载着在大学提供必要的母语教育的功能,大学语文不能被其他课程所取代。
    ●只有把语言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高级的情感交往、文体的感染能力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母语能力的教育。
    ●大学语文不等于“高四教育”,前者是审美教育、感染教育、兴趣教育,而后者是应试教育。
    ●大学语文既不同于写作,强调字句篇章的技术、技巧性,也不像文学选读一样,注重故事性、情节性、思想性。
    ●大学语文“行”大,姓“语”。


大学语文课一定要开
    据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博士介绍,早在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时的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母语建设大业。
    对于母语的学习,周志强表示,这有助于基本语言能力的提高。乔姆斯基从语言心理学上,把人的语言活动分为两种: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力。母语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基本的语言能力,如果失去或者不具备这个能力,就不可能学习其他语言。学好母语才能为其他语言的学习打好基础。英语是外语,就是因为不是生下来就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因而必须要立足于母语的根基、意识来学习英语,“忘记母语,才能学好英语”是根本做不到的。
    周志强认为,现在年轻人汉语的基本能力、接受方法、汉语语境都不如以前。因而,在大学里提倡母语教育、汉语写作、汉语审美的教育具有特定的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今天,更有特别重大的使命。大学语文无疑承担了这一职责。
    周志强表示,母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学科性的、专业性的,也包括日常的能力。但它有一个核心:一种语言的美和一个民族的智慧。当然,母语的魅力不是全部由这个语言形式来呈现。具体到大学语文,其所选的篇章,往往是母语的写作、使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的,包括审美的、思想的、能力的,它是一个代表载体,是母语的魅力的集中体现。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语文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母语教育,也不能说,母语只能通过大学语文来进行,但大学语文应该是汉语学习的典型,包括审美学习、人文素质的、能力的培养三方面的基础。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将大学语文概括为:“行”大、姓“语”。
    周志强这样解释:所谓“行”大,即大学语文应建立在重要的宏观的视野基础之上,除语词篇句、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语言的文体感染、语言的审美交往、语言的能力使用。它既是基本能力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又让学生在这种基本能力的获得过程中获得广阔的视野。篇章的选择、教师的讲授、平常的一些交往活动,目的并不仅限于让学会字词、写作技巧。而在于让学生对母语产生一种领悟力,领悟母语写作、汉语写作本身所具有的美的意蕴。这是其他课程达不到的。其他的如写作、文学作品选读,都不能最终实现这种汉语的高级的交往性活动,只能是技术、技巧性的东西。
    所谓姓“语”,即大学语文注重语言感染,不像写作,学字词句;选读,注重情节性、故事性、思想性,而是要把汉语的语言感染力放在第一位。语言是我们生活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核心。因而,只有把语言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高级情感交往、文体的感染能力综合起来,才能称之为母语能力的教育。大学语文要立足于汉语、立足于汉语的审美、立足于汉语的感染来进行。因此,这也说明:大学语文不能被其他课程所替代。
    对于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于十几年前发表的《通才教育的基础》一文,就曾指出:“实现通才教育都有公认的基础,即首先必须要求一个大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学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熟练地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如果连本国语文都不能运用得较好,怎么能谈得上是一个通才呢?”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也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
大学语文亟待解决三大问题
    对于目前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周志强表示,就全国的情况来看,教材林林总总、编写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校以文学、以思想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过分重视文学教育,要么过分重视思想启蒙、政治启蒙、道德训诫等,大学语文的训诫色彩还比较严重。而以陈洪为首的南开大学与高教社共同开发的大学语文教材资源,正是要克服这些弊端,提供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大学语文教材。
    其次,全国的大语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年龄偏大、青年教师少,还有很多是本科毕业后在其他教学岗位上转调过来的。而且,学科背景比较单一,没有像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历史、文学理论等等,一般有从中学调上来的、从事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的情况。
    周志强认为,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语文的学术交往活动非常少。很少有会议、科研活动等,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少,也很少向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他提到,目前南开大学和高教社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共同努力,每年搞两次,即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会和大学语文研讨会。在教材开发方面,已初步形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筹建了大学语文的教师培训的硕士点,正在报请审批博士学位点。他希望能用这种高学历的教育,提高全国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水平。
    周志强呼吁,希望全国的各所大学能意识到,大学语文在目前汉语教育中应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周志强认为,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很多人也意识到要保存自身的本土文化、发扬自己的传统,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母语危机。也就是说,很多学生学英语的同时,却没有汉语的认知能力,基本的字词句的表达能力很差,甚至于他们连写请假条、便条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最简单的语言东西都不会写,或出现错别字、病句等等。特别是现在出现的新的媒介形式:键盘、手机等,对我们汉语的美的形态也是一个考验。所以说,母语危机是目前汉语面临的重要问题、重要课题。实际上,整个亚洲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日本、韩国,都在逐渐感受到:随着英语的泛滥,自己母语的阵地在不断缩小。去年韩国教育人士曾经这样呼吁:不要像中国一样,重视英语超过了重视自己的母语。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则强调,在键盘写作时代,日语变成了英语的附属性语言。事实上,汉语也是如此,中文作为英语的附属性语言也是很早就存在,要用键盘写作,要先接触英文字母,然后才能把中文输入电脑。这是整体性现象。这并不意味着与英语教育对立、矛盾。二者有关系。一方面是英语,我们要现代化、要走向国际;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文化,要学习、坚持、坚守汉语审美的这个领域。
    据他介绍,大约在199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给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但这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粗制滥造、照抄他人框架、改头换面一下就大模大样用来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等等。徐中玉曾表示,有些情况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自觉杜绝。比如,一位正在新编一种大学语文教材的负责人,竟说他的这本还未编出的版本可预言将能“一统天下”。学术工作者怎能如此信口开河、如此自我炒作呢!一些人文类的读物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是有益的,但是否适合做教材应据实际效果,不是靠商业炒作、靠自我吹嘘就能做到的。人们欢迎正当光明的竞争,应共同为提高教材的质量而努力。高校教材不会定于一尊,这是必然之理,教材应郑重编写、各具特色、不断提高质量,这才是教材建设的正途。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
    要说大学语文很重要,但其与中学语文究竟有何差异呢?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表示,大学语文课程与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大学语文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汉语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改善学生的语文表达、交流与沟通;与此同时,应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分工。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则在于摆脱应试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
    徐中玉提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自然系科的有些人只看到学生文字能力差是一大问题,而往往忽视了缺乏人文精神是更为可虑的。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为此,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必须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切不要像至今仍在流行的教师一人从上课讲到下课、满堂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选择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发言、讨论,甚至争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结合创作、课文,教师谈经验,学生谈读过、演奏过的体会和问题,发言机会多而且十分热烈,这在无形中养成习惯,学生听到了不同的意见,发言、思考、想象都大有进步。语文教学大可学学这种教法。
    王步高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还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若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或者老是几句教条,枯燥乏味,无所启发,后果就会是学生厌弃学语文。现在有些学生即使进了大学,语文水平仍很一般,水平比较差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有些大学生有科技知识,但人文精神却颇缺乏。有些大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差,不会写实验报告,甚至连信和一般应用文也写不好,有些更是错别字连篇、文理欠通、词不达意,基础不好又缺乏训练,读书太少。因此,进一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必能起到不少的作用。
    周志强则表示,在中学,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技巧;在大学,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强调广阔的视野。
    案例:利用现代手段建设大语教学平台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修整或者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当前南开大学给出的新理念是:大学语文要从启蒙教育向语言—文体感染力教育转型。所谓语言—文体感染力教育,即以好文章的语言修辞讲解为基础,立足于文章本身的感染力,唤起学生对经典文学语言的认同。
    以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为例。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遵循周志强讲的“全、经典、集中”外,南开大学配备了最整齐的师资:2位博士后,7名博士。除一位管理人员外,都是副教授、教授,博导、硕导。学科背景涉及文学理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历史学等;建设了最有名的大学语文网络论坛。经常有学生跑来“过瘾”。一个学期有8000多帖子。这个网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阵地。依托这些技术,他们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资源开发的体系,概括地说就是依托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其特点在于,老师在课堂上立足于一片好文章,能讲透、讲细,甚至可以延伸到自己的专业背景,没有应试目的,因而一般讲得很放松、很精彩;至于课业,如作业、写作、讨论等什么的都放到网上去。
    南开开设了4个大学语文教学网站,一个是面向全国的门户网站——大学语文在线;与高教社合建的服务网站,购书、提供资源等;4a教学平台,主要是布置和批改作业、讨论、自学;大学语文BBS,这包含几个核心板块:“我学大语”,“原创天地”。学生常在此写作。按照原本的要求,每人只要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就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但实际上,学生写的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有的把这当成是博客一样,热情高涨,特别热闹,写出来的东西很快会有观众上去“支持”、“反对”等等。比较有趣。
    “我学大语”分两块:“不敢苟同”是针对教师上课提出的观点看法,学生可以在这里给出不同意见,讲错了,学生在这里立马就提出意见,而且找材料论证。比如一位老师说张爱玲是浪漫主义,学生不同意,说是现实主义的,后面给出一大堆的理由。
    “广引博证”则为学生发表支持意见提供平台,学生支持一个观点,会找一大堆相关的资料来。有段时间,周志强每讲完一篇课文,去这里一看,整个版面全是与课文有关的,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能找到。有一次他讲到金岳霖,到这板块一看,金岳霖与林徽因的什么关系,全被学生抓到这儿了。虽然有些八卦,但说明学生很有热情,喜欢这个话题。对金岳霖的人格的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等,都有评价。
    也有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讲透、解释不足的情况。有一次,周志强讲陈寅恪的“恪”为什么应该读“què”,由于了解不透彻,就给出了几种可能:“可能是方言或是什么。”没想到一下课,一个学生就把《中华读书报》上的一篇《陈寅恪的“恪”为什么读“确”》全文载在这儿。“我没教到他,他把我给教了。”周志强谈到这里一阵大笑。
    他认为,这对教师来说也是好事,互动的方式有助于挑起学习的激情,这恰恰是大学语文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虽然已放寒假,课程也停了,还有学生上去登录、浏览帖子、发表文章,这对学生学习汉语热情的激发是功不可没的。
    相关链接:
    以徐中玉领衔主编的全日制《大学语文》版本,1981首发,1983年修订版,1985年修订三版,1987年修订四版;1996年,受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出版,逐步取代了原先的《大学语文》,在全国广泛使用;2001年,《大学语文》又做重大修订,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2006年,原书做了大规模修订,全新上市。由于原《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有若干重复,因而此次修订时,对书中的文章作了重大调整,新选篇目约占全书的30%。此教材已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教材。
    《大学语文》2001年修订全编本,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重印2次。
    《大学语文》修订简编本,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大学语文》修订全编本,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重印4次,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大学语文》修订简编本,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重印8次,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大学语文》,吴雄、邵良棋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大学语文》,魏裕铭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高等语文》,曾庆元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大学语文》,张梦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大学语文》,吴满珍编,中华书局,2005年。
    《高等语文》,温儒敏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大学语文》,陈洪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语文素养读本》,李瑞山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4:17 , Processed in 0.0702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