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更生:百年语文 双重错位—母语教学反思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5:5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更生:百年语文 双重错位—母语教学反思录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3月 】 【作者: 福建莆田教师进修学院 特级教师/许更生】
    我国近代新课程、新教法实施百年了,然而纵观百年来的毋语教学,我们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教材编写和课堂教法存在双重错位,以致历来效率低下,成为“咄咄怪事”。
    我以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以书面语用为核心。然而,我们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统统没有《词语表》!作为课本的仅仅是随机拼凑的“文选”,而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抛到爪洼国去了。可以说,语文教材的不科学首先表现在它大大忽视了作为任何语言主体的词语的学习、积累与运用。问起该掌握的词汇量,连课本资深编释也心中无数,更何况莘莘学子!语言根基百年来一片茫然,又何以构建扎实宏伟的听说读写的语用殿堂?
    时至今天,咱们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依然还是放在“写什么”的解读上,即所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而对于“怎么写”,则重于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思想情感的物化手段)却等闲视之。似乎学习母语,词语运用方面可以无师自通似的。
    如今,不少语文课堂虽然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开始出现了学生参与质疑、讨论、交流的局面,但是,这种探讨多数是脱离了文本特定语句的跑野马、侃大山。这种朱自清当年就痛加斥责的与文本“相去很远的变形”“没有什么用处”的言语活动,向来不是太多太多了吗?这种“小儿科”的“下里巴人”的言语活动、直接违背了从课文向语言大师学习典雅的书面语言和精神品格的初衷。可以断言:任何脱离了书面语用训练的“合作、探究”“感悟、体验”,都无异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的假把戏;任何脱离了书面语用训练的“人文性”表演,只能是一文不值的空头支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语用交流之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虚拟世界”和重点语词,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语用尝试,进行联词组段、复述仿写之类的当堂语用。无论理解、感悟体验,还是积累、探索、交流,都不能脱离课文的重点词语“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语文课堂训练的第一要务,不是重复学前时期就靠“敏因”习得的4000个口语词汇,而是凭借名家名篇加速理解、积累并及时尝试运用6000个左右典雅的书面词语。请想象一下吧,倘若我们每节语文课能够让学生掌握两个书面雅词,那么高中毕业生就会有五六千个优雅的书面语词,届时他们的表达将会怎样地令人刮目相看!
    当堂的语词运用操练,还势必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它不仅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会促使教师角色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尝试语用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交融的创造活动而乐此不疲,因而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活力。按照这样的理念来改革我们的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一篇篇课文不再是师生分析讨论的中心,而真正变成学生的语用蓝本和示范性“例子”;教师也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语霸”或教参“传声筒”,而是语用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
    凡此种种。不正是新课标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4:45 , Processed in 0.07095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