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三件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0: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三件事
                                           ——听于永正老师支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文/ 叶根娟
    近年来,小语界的声音很多,“和内容分析说再见”,呼唤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从“教课文”转变为“教阅读”。导师推荐我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课程论》,尤其是《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那一篇,并不告诉我要怎么做。于是我伏案细读,掩卷深思,又一次发出那声熟悉的慨叹:真不知道语文该怎样教了。
    就在这样的时候,我在杭州培训时见到了韩军和郭初阳,两位都是语文界的“求真一族”,披肝沥胆地呼唤“真”,用实际行动在捍卫“真”,没有真教材何来真语文,没有真语文何来真学生,没有真学生何来真社会。韩军说他的新语文教育,并不是在标新立异,开天辟地,而是主张坚守几千年语文教育的传统,不只诵,更须抄,一字一字抄经典。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同时又提出,一个学生能真实、自由、个性,是“新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可是这两者如何糅合到一起,让学生身上既有文字之基,又有浩然之气呢?
    回到学校,正逢于永正老师来校指导。他听了我们学校低中高三节课,采用了“随时叫停”的方式,做了讲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上了示范阅读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他平和地微笑着说:“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于老师在听学生朗读时,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但有一些矫揉造作,于老师轻轻地说,“不要读得这么卖力,自然一点好。”听课的老师会心地笑了。学生也笑了,去了腔调又读了一遍,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朗读更贴切,更动人。再如“要注意句与句的停顿,段与段的停顿,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和想象”,“你们读得非常投入,你们的表情你们的声音告诉我,学习需要交流”,类似这样一些引导语,于老师穿插得极为自如。我常常想,于老师恐怕是没有针脚严密的教学详案的,他把课备在心里。心里装着学生,心里想的是自然地引着孩子读好。所以他的课特别贴近学生,节奏舒缓,亲切自然。
    再看于老师教写字。于老师的课堂上,会留足时间让学生写字,把字写好。这和于老师酷爱书法有关系,更与于老师深谙语文学习的规律有关系:学语文,一定要传承中国汉字文化,把字写好,这是根本。他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点拨,“我最喜欢这个字,如果改造一下就更好”,然后示范写:竖弯钩。让学生来比一比,是否比原来更漂亮了。再如书写生字“妻”“庞”,提出“一看二写三对照”,他风趣地说,“这个‘妻’字端庄、大方,四平八稳,爱上她了吗?”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写好了字,也悟着了门道。
    无论是读还是写,于老师的示范性在课堂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常常有写阅读批注的教学环节,于老师是怎么引导的呢。“哪一句话引起了你的思考?写一写。” 学生写的时候,于老师俯下身来,耐心地一点一滴地指导着。于老师没有将写批注环节仅仅作为下一步交流的铺垫,而是展示学生的阅读批注,并进行细致地评点。最让人敬佩的是于老师拿出了自己写的批注与孩子们分享。“儿子多么懂事,多么勤劳!正因为前面的‘各种各样’,才有了后面的‘姹紫嫣红’,这就是前后照应。”孩子们从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是全方位的,有于老师的读写习惯,书写品质,还有语文学习的方法。于老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一些做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也努力这样做,虽然退休了,但还要发挥余热。”
    于老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肯定做到,而且先做到。学生写片段,写作文,于老师都拿得出自己的下水文。课堂最后的环节里,于老师让大家替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写一封回信。指导交流完毕,于老师出示了自己所写的回信,让学生评评“你认为老师的信,哪一点值得欣赏?”之后,叮嘱大家“书是读出来的,字是练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在老前辈面前,我们都惭愧地低下头来。
    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平朴实在,温和真切,心里装着学生,装着语文的人。语文这回事,他早就看得明明白白,“万里浮云一眼看穿”,然后就是真做,做真,做出自己的境界。这值得每一位从教者深思,悟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09:59 , Processed in 0.1063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