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1 11:3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曹公奇

【摘要】针对目前许多人热衷于模仿或构建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浮躁和功利思想,指明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要灵活多样,才能回归语文的本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关键词】模式  根源  规律  灵活  思考

               

            一、 什么是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由此可知,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在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下,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验证,多年的不断修改完善,再上升到理论层面,最后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理念或者教学样式。语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某种固定的教学程式。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界就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自读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阅读教学程序”,还有黎世发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现过很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些是一种教学理念,有些是一种教学方法,有些是一种教学流程或教学环节,不一而足,形式各种各样,也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目前语文教学模式流行的现状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名家提出了“××语文”的旗号,表明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见解和主张,旨在引导语文教学走到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课程特性的道路上。

但是,在基层学校,特别是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却出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是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学习那些创造了“神话”的所谓“名校”,以为那些所谓“名校”的教学模式就是改变自己学校面貌的金科玉律,要求教师全面接受,盲目学习,步步模仿,甚至也规定了教师一节课“讲”的时间不超过几分钟,“小组合作”几分钟,“成果展示”几分钟等等。

二是创建自己学校或个人的教学模式。为了展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成绩,或者是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有些人忙于构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教学模式”,哪怕是刚参加工作三两年的教师。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诸如“三三六”教学模式、“三转五让”教学模式、“三四二”教学模式,或者“三步四环节”模式等。在一个学校的宣传展板上,我看到了语文教研组构建的教学模式是“读、说、品、写”四字玩味法教学模式,每个字下面又有三条左右的教学环节,学校要求所有语文教师每节课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所谓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

这种情况,在基层许多学校很流行,甚至有些学校每个教师还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学校和教师把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改革(其实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大肆宣传。一些上级部门,也极力推广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现在又很流行起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教学模式流行的根源分析

现在的中国基础教育,创造出了许多“教育神话”,加之一些媒体的大肆包装宣传,使这些“神话学校”红遍大江南北,坐收名利。在这种“神话”效应下,教学模式的大流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清楚了。

一些基础薄弱、甚至生存都困难的学校,为了像那些“神话”名校一样,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乌鸡变凤凰”的巨变,打着学习“名校”的旗号,大力推广那些“名校”所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施教,目的主要是为了摆脱学校当前的困境。

一些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学习了那些“名校”的教学模式后,也急于取得成就,就急急忙忙提出自己学校或个人的“教学模式”,而且大力推行自己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浮躁、功利思想在作怪而已。

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既没有多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引支撑,又没有较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验证,只是个别人坐在办公室里总结或者编造出来的。如果放在教育教学发展历程中,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现在流行构建、推广的所谓“教学模式”,既不考虑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也不管它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带来的后果,图的就是一时的名声,要的只是此刻的功利。说到底,还是虚夸浮躁、急功近利思想的具体表现,既不想扎扎实实地静心研究、静心搞好教育教学,又想急于搞出点新鲜的花样来赢得自身的需求。于是乎,就出现了“教学模式”遍地开花的现状,表面看起来这是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繁华景象,实则是虚夸、浮躁、功利之风在中学语文界的真实反映。

         四、真正的语文教学不需要固定的模式

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有自身的规律性,语文教学尤为如此。如果把生动鲜活的语文教学硬要用所谓的“教学模式”套起来,那只能把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

盲目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且不说这些所谓的“教学模式”本身是不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不是经得起考验,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单就模仿照搬来说,就有“水土不服”的可能。“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学校校情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同一所学校内班与班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样差别大、多样化的教学实际,能简单地用一个所谓的“教学模式”统一来施教吗?

盲目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还会扼杀了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一体,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走向成熟。盲目学习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只能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失去“自我”,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也必将使语文教学走向单一、单调、作秀、浮躁、乏味的泥淖。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故事我们都熟悉,齐白石先生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把握齐画的神韵,并不是刻意的临摹,要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绘画如此,语文教学也如此。

所以,对于确实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要学习借鉴这些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教学主张,学习借鉴这些教学模式的内涵精髓,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框架结构,则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1绝不能不加青红皂白地盲目模仿推行,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没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仅凭几个简单的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就构建一个所谓的“教学模式”,贻笑大方不说,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急于构建所谓的“教学模式”,没有养成潜心研究、静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华而不实,在自身专业发展道路上浮躁不安,这样只会走向语文教学研究的歧途。

           五、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中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2]“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刘国正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要追求活。”[3]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语文课要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4]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即使一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也不可能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用完全不变的教学模式去“套”。如果硬要用一个教学模式去“套”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教学,语文教学势必是僵死的;如果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不去“套”所有的教学,那这个模式也是徒有形式的摆设罢了。所以,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所以,前辈们的“活”字,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都要追求一个“活”字。

教学策略要“活”。袁振国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5]但教学策略不是万能的,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任何情况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案只是一种教学预设,教学过程的生成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施良方教授说:“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6]教学策略的“活”,就要根据学情的不同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随时灵活变化,以适应教学的需求。

教学内容要“活”。语文教学首先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不同的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不同;同一文本,不同班级、不同学情,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也不同;同一班级、同一学情、同一文本、教师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不同。所以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也要根据教师、学生、文本、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处理。

教学形式要“活”。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我们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看的。有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了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也不管在课堂上是否真的合作探究,或者一节课真正的合作探究能占到多大比例,就一直让学生围成小组形式坐着。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教学过程要“活”。教学过程,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教学不断生成的过程,变化多样,如果不灵活掌控,不灵活处置,怎能应对得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要“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哪种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身教学、根据教情、学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是教学的真谛。“小组讨论教学法”再好,也要思考一下教学问题是否值得小组讨论,是否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否则,唯一种教学方法为好,也会把课堂教学引导教条、死板、低效的道路上去。

教学评价要“活”。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同;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状况不同,对其要求自然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个共同的要求,去衡量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个性、学识不一样的学生。表现在教学评价上,也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统一评价所用学生。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表现灵活评价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与成长灵活地评价学生,使教学评价对每个学生真正起到诊断、激励、鞭策的作用。

    语文教学关键要“活”,语文前辈的话说到了教学的核心上。如果固守于某种“教学模式”,那语文教学的“活”怎样体现呢?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性,积极探究语文教学的真谛,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让语文教学真正丰富多样起来!

                                          2015.12.19.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

[2]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

[3]刘国正.也谈一个“活”字[J].课程 教材 教法, 1991.10.

[4]朱斌. 语文教学三大弊端:去知识 去传统 去训练[N]. 温州

     日报, 2014.9.21(03).

[5]袁振国.走向政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3.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发表于《中国教师》2016.01(下半月刊,总第249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1:58 , Processed in 0.0592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