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书的另一种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6 11: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书的另一种未来

周飞亚

  一个开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小书店,一年时间,不到60本书,坚决不打折,销售码洋过亿元。而且这60本书并非受市场青睐的流行小说、“心灵鸡汤”或所谓“成功学”著作,几乎全是历史、哲学等社科类的偏学术化书籍。这就是“罗辑思维”的故事,它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编者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上,“罗辑思维”被社科文献出版社授予了最佳合作伙伴奖。颁奖辞中这样写道:“他们用自己的‘罗辑’吸引了580万粉丝,累计购买用户与回购率之高让传统出版行业看到了新的可能;……他们刷新了社科文献图书单本单日单渠道的销售纪录。”
  一个开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小书店,一年时间,不到60本书,坚决不打折,卖出了1亿元的码洋。这60本书并非通常最受市场青睐的流行小说、“心灵鸡汤”或所谓“成功学”著作,而几乎全是历史、哲学等社科类的偏学术化书籍。听惯了与书有关的“唱衰”论调,这个故事让出版人精神一振的同时亦是疑虑丛生。“罗辑思维”靠什么吸引读者?它的模式是否能够被复制?它的出现,对于我们未来的阅读生态,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如果用解剖麻雀的方法细细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逻辑。
  “罗辑思维”起初并不卖书,而是一个读书、品书、传播知识和思想的脱口秀节目。由于节目很受欢迎,主讲人罗振宇屡屡听到朋友开玩笑地抱怨:节目把一本冷门的书炒热了,导致市场上很难买到。由此,罗振宇团队萌生了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售书的想法。他们与出版社合作,签订独家版权协议——无论是“复活”多年前的旧书,还是刚刚出炉的新书,“罗辑思维”享有短则几个月、长则三五年的独家发售权,然后出版社才能公开发行。
  这样一家书店,其实已不是纯粹的书店,它涉足到了生产、销售、传播等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以荐带销”的形式,让不少人联想到20年前红极一时的贝塔斯曼书友会。
  了解了这一背景,麻雀的“五脏”就变得清晰起来:
  一是粉丝经济。庞大的粉丝群体为图书的销量做了背书,也为拒绝打折增添了底气。与普通追星族不同,“罗粉”们普遍年龄更大、学历更高,具有良好的阅读基础与思考能力,他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往往抱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愿意为了扩大传播书中的理念而买单。
  二是定位准确。在时下的电子商务领域,网络书商的价格战持续不断,靠薄利多销甚至赔本赚流量的方式吸引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业的利润被压得很低,创作者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于是好书越来越少。恶性循环的链条,似乎很难解开。“罗辑思维”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一开始就将用户定位于真正爱书的人——至少是在图书消费上并不在意价格、只追求品质的人,他们宣称:“凑单等打折的,都不是我们的用户。”
  三是“互联网+”。库存问题被称为出版行业的“毒瘤”,严重影响着资金流转。而“罗辑思维”的图书库存量很少,有时甚至达到1/3的书目都是预售。这种对印量的精确控制,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数据分析,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用户黏性——当一家实体书店缺货时,它可能就与走出店门的顾客永远失之交臂,无处可寻;而作为一家微信书店,却知道用户就在那里,还会回来。
  四是价值筛选。上述提到的互联网的诸多好处,都是渠道层面的,但图书终究还是“内容为王”。在市场图书数量巨大、质量参差的情况下,“罗辑思维”充当了过滤器的角色,将最适合特定读者群胃口的、对其最有价值的书筛选了出来。
  由于信息的爆炸式膨胀,人们选择的成本越来越高,引起人的关注也越来越难,注意力成为宝贵的资源。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为用户节省时间的预筛选过程,也许会成为新的巨大商机;而能抓住、占有用户某一段时间的注意力,将成为商品最重要的价值属性之一。图书作为典型的信息载体,自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辑思维”的用户买书所支付的,不仅仅是书的价钱,也包含了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
  最后,也即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独特解读。偏学术化的书籍往往不好“啃”,即使明知是好书,读者也容易敬而远之。脱口秀节目或微信里的推荐语,却能以一种浅显、幽默、让人脑洞大开的解读,勾起人们的兴趣,催生阅读的冲动。“罗辑思维”希望让更多人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重拾“深阅读”的习惯,同时让写书人得到更好的支持,有条件和动力去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从而将图书行业导向良性循环。
  每一份解读都可以看作一篇精彩的书评,不仅清晰地勾勒出原作的内容概要,也包含了评论者自身的思想智慧。它们赋予了图书额外的价值,读者不仅是在为图书买单,也是在为解读买单——对于很多读者,后者甚至是更主要的。
  “罗辑思维”开创了线上书店的一种新模式。或者说,它其实是现有线上书店的升级版。它重“质”远胜过“量”,圈定一小块土地精耕细作,并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更优质的、独一无二的产品赢得用户。
  这种经营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如今著名的一些实体书店,如单向街、时尚廊、光合作用、库布里克等,它们大多也在卖着咖啡、文具等周边产品,并会不定期地举行读书会等活动。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与线上书店相比,实体书店的竞争力,在于场景体验和服务。互联网的确在倒逼实体书店转型,但它与实体书店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如数字阅读的确分流了人们很大一部分的阅读时间,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图书。
  书店的形态,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兴盛起来的,它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中。线上书店也是书店的一种。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线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却忽视了线上书店自身其实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同样需要转型升级。随着线上书店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以规模为核心的粗放式发展迟早会撞上南墙。未来的整个产业链,会慢慢向精品倾斜。
  “罗辑思维”的成功,也许还只是一个微弱的信号,却让行业内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图书的另一种未来,更有希望的未来。正如这个团队所笃信的:“图书绝对不是夕阳产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7 , Processed in 0.0701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