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邱华栋:面对历史展开想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21 11:3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邱华栋:面对历史展开想象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5月11日   11 版)
《时间的囚徒》,邱华栋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36.00元

    我在写这些小说的时候,有意地、尽量去寻找一种历史的声音感和现场感,去绘制一些历史人物的声音和行动的肖像。这可能是我自己的历史小说的观念吧。
  熟悉邱华栋的朋友,每看到他频繁推出的新作,总会讶异他是从哪里挤出的时间写作。他似乎总是精力充沛地四处奔波,也总能在重要的文学活动上见到他热情洋溢的笑脸,然而这些都不妨碍他魅力四射的创作激情。单是今年上半年,邱华栋就有历史小说集《十一种想象》和当代题材短篇集《十三种情态》(上海文艺出版社),诗集《闪电》(黄山书社),散文随笔集《蓝色》(百花洲出版社)以及作为系列小说“中国屏风”第四部的长篇力作《时间的囚徒》(江苏文艺出版社)。
  练武术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说的是长有长的特点、好处,短有短的优势和长处。既有过曾在武术队训练六年的体验,又在文学战场上南征北战三十年,年轻的“老作家”邱华栋写了160多篇短篇小说,自然知道短篇“险”,亦知道长篇之道。他的城市题材小说也被同道看好,认为邱华栋作为“城市闯入者”,已成为都市文学新的代言人。
    读书报:你是怎么写短篇的?从何时开始创作短篇小说?
    邱华栋:最早的一个短篇小说《永远的记忆》写于一九八四年,那年我十四、五岁,写的是一种感觉和心理状态,很短,现在看来应该算小小说,也就两千多字。很快,我进入到大学之后,写了关于少年记忆的系列短篇《我在那年夏天的事》。这些小说表达的,也都是关于青春期成长和窥探世界的那种惶惑、烦恼和神秘感。每次写短篇小说,我都把结尾想好了,因此,短篇小说的写作,对于我很像是百米冲刺——向着预先设定好的结尾狂奔。因此,语调,语速,故事和人物的纠葛都需要紧密、简单和迅速。从大学里毕业后来到北京,我感受到城市的巨大张力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的投射,于是,大概花了七八年,我写了《时装人》系列小说,一共有五十篇。这些短篇的篇幅也不长,每篇都有一个诗歌意象在里面,比如《重现的河马》里面有河马,《刺杀金枪鱼》里面有金枪鱼,《时装人》里面有时装人和大猩猩,而《蜘蛛人》里出现了城市蜘蛛人。这些短篇都有诗意的追寻和城市异化带来的那种变形,小说故事本身不是写实的,而是写意的,写感觉、象征和异化的,并带有成长后期的那种苍茫感。
    读书报:新出版的短篇新作集有怎样的特点?
  邱华栋:2010年到现在,我写了两个短篇集:《十一种想象》和《十三种情态》。《十三种情态》是十三篇与当代情感、婚姻、家庭、外遇、恋爱有关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题目都只有两个字:《降落》《龙袍》《云柜》《墨脱》《入迷》《禅修》等等,每个短篇的篇幅在一万五千字左右。
  我写短篇小说,从二十多年前的一、两千字,写到了如今的一万五千字左右。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经历了这么久,才把小说写到了一万五千字。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如何写短篇小说,一直有一个“多”和“少”的问题。一万五千字的短篇,时间的跨度,人物的命运跌宕,都有很大的空间感。比如,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是“少”的胜利。我觉得他的简约和“少”,是将一条鱼变成了鱼骨头端了上来,让你在阅读的时候,通过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力,去恢复鱼骨头身上的肉——去自行还原其省略的部分,去自己增添他的作品的“多”。这对读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显得非常风格化。但雷蒙德·卡佛不是我很喜欢的短篇小说家,因为“少”使他显得拘谨,小气。我还是喜欢骨肉分配均匀的短篇小说,比如约翰·厄普代克和约翰·契弗,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莫言、艾丽斯·芒罗(我不喜欢她的名字被翻译成“门罗”)的短篇小说,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将“多”和“少”处理得非常好的短篇小说家。所以,写短篇小说,就应该在其篇幅短的地方做长文章,在多和少之间多加体悟,可能是写好短篇小说的关键。
    读书报:你现在是左手写当代题材的小说,右手写历史小说,而且数量上差不多等量齐观了。《十一种想象》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集?
  邱华栋:《十一种想象》是历史小说系列,一共十一篇,我取材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和人物故事,出现的历史人物有成吉思汗、丘处机、韩熙载、玄奘、鱼玄机、李渔、利玛窦、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和他的王后安赫克森阿蒙等等。面对历史展开想象,是我的新尝试。
  我平时喜欢读闲书,乱翻书。其中就读了不少历史书。二三十岁的时候,心态比较浮躁,写了不少当下都市题材的小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慢慢静下来了,读书也更加杂乱。在阅读历史著作的时候,我时常会萌发写些新历史小说的念头。这本书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下的产物。我不喜欢重复自己,每次写个小说,总要稍微有些变化,或者题材,或者结构,或者叙述语调等等。十多年下来,我写的历史小说中有几部是长篇,如《中国屏风》系列四部,以近代历史上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主角。现在这一本则是十一篇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三部中篇小说《长生》《安克赫森阿蒙》《楼兰三叠》,其余八篇是短篇小说。
    读书报:从题材上看,中外都有,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都是依据一些史实所展开的关于历史的想象?
  邱华栋:是的,比如,收在小说集里的《长生》,写的是13世纪初期,丘处机道长应正在成为人间新霸主的成吉思汗的召请,不远万里,前往如今的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下与成吉思汗面见的故事。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丘处机的一些诗作,非常喜欢,就对这个人物发生了兴趣,何况他又是中国道教的著名人物。因此,才有了《长生》的中篇版和长篇版。其实,假如今后有时间,我还想再把《长生》的小长篇扩展成大一点的长篇,类似吴承恩的《西游记》那样,虚构出丘处机带着十八个弟子,一路上与妖魔鬼怪斗法的故事,这样是不是更有趣呢?
  一切历史小说也都是当代小说,正如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在写这些小说的时候,有意地、尽量去寻找一种历史的声音感和现场感,去绘制一些历史人物的声音和行动的肖像。这可能是我自己的历史小说的观念吧。比如,我一直很喜欢《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最终,导致了《三幅关于韩熙载的画》的写作。我想象了历史上失传的、关于韩熙载的另外两幅画的情况,以及韩熙载和李煜之间的关系。《色诺芬的动员演说》取材自色诺芬本人的著作《长征记》,色诺芬是古希腊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多部作品被翻译成了中文。我一直对希腊罗马时期的历史著作有兴趣,这篇小说不过是随手一写。因为,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在一座古城里醒来,而一个古代的人在我的耳边说:“这是亚历山大大帝所征服和建造的城市,它是亚历山大城!”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很年轻就去世了,死之前他已经建立了很多亚历山大城,他的远征路线一直到了印度。我不知道我今后会不会写一部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长篇小说。我觉得是可能的,因为,我对他的生平特别有兴趣。《利玛窦的一封信》则是我有一天去北京市委党校,看到利玛窦的墓地之后,产生了写一篇小说的想法,取材于他的《中国札记》和史景迁的研究著作《利玛窦的记忆之宫》。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会对利玛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十一篇小说,于我是一种题材的拓展和大脑的转换,假如能给读者带来一点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会心的微笑,我觉得就很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9:27 , Processed in 0.0757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